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设备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27 13:57: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2.如今,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对一些设备进行起吊、转移等需求,而有的设备在吊起后,其表面或者内部会存在一些液体,这些液体会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流出。因此,在将这些设备吊起后,需要将其悬空等待一段时间,使其上的液体流净后再进行转移或其他操作,以避免液体四处散落,在等待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严重影响了设备起吊效率。
3.例如,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对于算力的需求日益提高,数据中心的发热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风冷散热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服务器等设备的散热需求,液冷数据中心由于具有冷却能力强、噪音低、能耗少、部署密度高等优势,得以快速发展。在液冷数据中心中,需要散热的设备(例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电源等等)被浸没在冷却液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换热。液冷数据中心在运行时,需要定时地对各个液冷数据柜中的设备进行检查或维护等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液冷数据柜中的设备吊起,经过检修后再放回液冷数据柜。相关技术中,在对液冷设备进行检查或维护时,需要使用起吊装置将相应的液冷设备从液冷数据柜中吊起,并使设备在液冷数据柜上方悬吊一段时间从而沥干其携带的冷却液,然后再将其转移到检查或维护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设备吊起后进行等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置对液冷设备的起吊效率较低。
4.因此,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置在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进行起吊时,存在起吊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5.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只是用来加强对本文所描述技术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背景技术中可能包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未形成在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起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置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起吊装置,其包括:可移动底盘,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装有轮子;吊臂组件,吊臂组件安装于可移动底盘,吊臂组件可活动地设置以对设备进行起吊;起吊驱动部件,起吊驱动部件与吊臂组件连接,以驱动吊臂组件活动;集液盘,集液盘设置于可移动底盘,以通过集液盘接收设备流下的液体。
8.进一步地,设备采用液冷的方式进行冷却,液体为冷却液。
9.进一步地,集液盘相对于可移动底盘可翻转地设置以具有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当集液盘处于水平状态时,集液盘的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当集液盘处于倾斜状态时,集液盘的上表面倾斜于水平面。
10.进一步地,集液盘与可移动底盘转动连接,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翻转驱动部件,翻转驱动部件与集液盘连接,以通过翻转驱动部件驱动集液盘翻转。
11.进一步地,可移动底盘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集液盘与连接部转动连接;当集液盘处于水平状态时,支撑部与集液盘的下表面接触,当集液盘处于倾斜状态时,支撑部与集液盘分离。
12.进一步地,连接部和支撑部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翻转驱动部件设置于集液盘的下方,翻转驱动部件可伸缩地设置,翻转驱动部件的一端与可移动底盘转动连接,翻转驱动部件的另一端与集液盘转动连接。
13.进一步地,集液盘包括盘体和过滤层,过滤层间隔设置于盘体的上方,过滤层设有多个沥液孔。
14.进一步地,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接液盘,接液盘可伸缩地安装于集液盘,接液盘具有抽出状态和收回状态,当接液盘处于抽出状态且集液盘处于倾斜状态时,接液盘的至少部分位于集液盘的斜上方,落在接液盘上的冷却液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入集液盘。
15.进一步地,接液盘与集液盘滑动配合,当接液盘处于收回状态时,接液盘位于盘体和过滤层之间。
16.进一步地,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踏板,踏板可伸缩地安装于可移动底盘,踏板具有使用状态和隐藏状态;当踏板处于使用状态时,踏板的至少部分凸出于可移动底盘设置,当踏板处于隐藏状态时,踏板位于可移动底盘内。
17.进一步地,吊臂组件包括:吊臂支撑座,吊臂支撑座安装于可移动底盘,吊臂支撑座相对于可移动底盘沿水平方向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均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吊臂支撑座,起吊驱动部件与第一吊臂或第二吊臂连接;连接座,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均与连接座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连接,吊臂支撑座、第一吊臂、第二吊臂以及连接座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三吊臂,第三吊臂沿水平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接座;吊装治具,吊装治具安装于第三吊臂,吊装治具上设有多个用于与设备连接的吊装部;起吊驱动部件位于吊臂支撑座的远离连接座的一侧,起吊驱动部件可伸缩地设置,起吊驱动部件的一端与吊臂支撑座转动连接,起吊驱动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吊臂或第二吊臂转动连接;轮子包括;多个万向轮,多个万向轮相互间隔地布置在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舵轮,舵轮与各个万向轮均间隔设置,舵轮包括用于驱动其轮体旋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用于驱动其轮体转向的第二驱动电机,舵轮为多个,多个舵轮相互间隔设置;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多个舵轮均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舵轮的动作;环境信息采集部件,环境信息采集部件安装于可移动底盘,环境信息采集部件与控制器通信连接;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多个支脚,多个支脚间隔设置于可移动底盘,各个支脚均可伸缩地设置以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状态和与地面分离的收纳状态;支撑驱动组件,支撑驱动组件与多个支脚驱动连接,以驱动多个支脚在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起吊操作手柄,起吊操作手柄与起吊驱动部件通信连接,以通过起吊操作手柄控制起吊驱动部件的动作;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防撞保护件,防撞保护件设置于可移动底盘的表面。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起吊装置包括:可移动底盘、吊臂组件、起吊驱动部件以及集液盘,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装有轮子,吊臂组件安装于可移动底盘,吊臂组件可活动地设置以对设备进行起吊;起吊驱动部件与吊臂组件连接,以驱动吊臂组件活动;集液盘设置于
可移动底盘,以通过集液盘接收设备流下的液体。采用这种结构设计的设备起吊装置,在可移动底盘上设置了吊臂组件以及集液盘,吊臂组件由起吊驱动部件驱动,在对设备进行起吊时,可移动底盘移动至需要操作的容器处,起吊驱动部件驱动吊臂组件动作,将容器内的设备吊起,设备上残留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可通过集液盘对滴落的液体进行接收,或者直接将被吊起的设备放置在集液盘中进行沥液,在此过程中,取消了在容器上方悬吊设备进行沥液的操作,因此设备起吊装置可以实现吊起设备后自由移动,而不需要在容器附近等待,节省了操作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置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起吊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起吊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起吊装置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起吊装置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起吊装置的可移动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起吊装置的液冷数据柜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7.1、可移动底盘;2、轮子;21、万向轮;22、舵轮;20、吊臂组件;3、吊臂支撑座;4、第一吊臂;5、第二吊臂;6、连接座;7、第三吊臂;10、吊装治具;101、吊装部;8、起吊驱动部件;9、支脚;11、起吊操作手柄;12、防撞保护件;13、集液盘;14、接液盘;15、踏板;16、翻转驱动部件;17、连接部;18、支撑部;100、设备;200、液冷数据柜。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30.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起吊装置,其包括:可移动底盘1,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装有轮子2;吊臂组件20,吊臂组件20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吊臂组件20可活动地设置以对设备100进行起吊;起吊驱动部件8,起吊驱动部件8与吊臂组件20连接,以驱动吊臂组件20活动;集液盘13,集液盘13设置于可移动底盘1,以通过集液盘13接收
设备100流下的液体。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起吊装置包括:可移动底盘1、吊臂组件20、起吊驱动部件8以及集液盘13,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装有轮子2,吊臂组件20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吊臂组件20可活动地设置以对设备100进行起吊;起吊驱动部件8与吊臂组件20连接,以驱动吊臂组件20活动;集液盘13设置于可移动底盘1,以通过集液盘13接收设备100流下的液体。采用这种结构设计的设备起吊装置,在可移动底盘1上设置了吊臂组件20以及集液盘13,吊臂组件20由起吊驱动部件8驱动,在对设备100进行起吊时,可移动底盘1移动至需要操作的容器处,起吊驱动部件8驱动吊臂组件20动作,将容器内的设备100吊起,设备100上残留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可通过集液盘13对滴落的液体进行接收,或者直接将被吊起的设备100放置在集液盘13中进行沥液,在此过程中,取消了在容器上方悬吊设备进行沥液的操作,因此设备起吊装置可以实现吊起设备100后自由移动,而不需要在容器附近等待,节省了操作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置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低的问题。
32.上述的设备100可以是任何表面或者内部存在液体残留并且在被吊起后存在液体流出情况的设备,其在被吊起后流下的液体可以是水、油、冷却液等等液体。
33.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100是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冷却的设备,此时,上述的液体是冷却液。当设备100被从冷却液中吊出后,其表面或内部残留的冷却液会不断的滴落,因此需要将其悬空放置一段时间来将冷却液沥干,然后才可进行转移等操作,从而防止冷却液四处散落。
34.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设备100可以是液冷数据中心中的it设备(例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电源等等),在液冷数据中心中,设备100被浸泡在液冷数据柜200进行液冷,此处的液冷数据柜200即对应上述的容器,设备100通过冷却液循环来对其进行冷却。在液冷数据中心维护过程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设备起吊装置在吊起设备100后可以直接利用集液盘13对设备100流下的冷却液进行接收,从而无需在液冷数据柜200附近等待,能够节省操作时间,有效地提高对设备100的起吊效率,从而提高液冷数据中心的运维效率。而且也可以避免出现因沥液不充分就进行转移而导致的冷却液四处滴落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现场操作环境的清洁。
35.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液盘13相对于可移动底盘1可翻转地设置以具有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当集液盘13处于水平状态时,集液盘13的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当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时,集液盘13的上表面倾斜于水平面。
3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集液盘13设计为可翻转的结构,从而使其具有了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如图4所示,当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时,其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此时,将设备100放置在集液盘13内,设备100处于倾斜的状态,有助于设备100上残留的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更快地下落到集液盘13内,从而提高沥液效率。而且,倾斜设置的集液盘13在接触到设备100后,也有利于使得被吊起的设备100更平滑地由竖直状态切换为倾斜放置状态,避免出现设备100竖直放置在集液盘13后摔倒的情况,起到保护设备100的作用。如图3所示,当集液盘13处于水平状态时,可以更平稳地放置设备100,从而为设备100提供一个临时的检测或维护平台,便于操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操作,使用更加灵活方便。在具体实施时,将集液盘13设置为可翻转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实现方案,例如,在可移动底盘
1上增加翻转组件,并将集液盘13安装在该翻转组件上。
3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从而保证对设备100的支撑和沥液效果。集液盘13与可移动底盘1转动连接,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翻转驱动部件16,翻转驱动部件16与集液盘13连接,以通过翻转驱动部件16驱动集液盘13翻转。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将集液盘13与可移动底盘1转动连接,再配合翻转驱动部件16驱动集液盘13绕着连接点进行转动,即可实现集液盘13的翻转动作,而且集液盘13与可移动底盘1是直接连接的,配合翻转驱动部件16提供的作用力,可以使得集液盘13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保证其对设备100的支撑可靠性。
38.如图3和图4所示,可移动底盘1包括连接部17和支撑部18,集液盘13与连接部17转动连接;当集液盘13处于水平状态时,支撑部18与集液盘13的下表面接触,当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时,支撑部18与集液盘13分离。
39.通过对可移动底盘1设计连接部17和支撑部18,连接部17与集液盘13转动连接,支撑部18用来在集液盘13处于水平状态时对集液盘13进行支撑,这种结构可以实现集液盘13的稳定安装和可靠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结构稳定性,从而保证对设备100的平稳支撑。
40.连接部17和支撑部18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翻转驱动部件16设置于集液盘13的下方,翻转驱动部件16可伸缩地设置,翻转驱动部件16的一端与可移动底盘1转动连接,翻转驱动部件16的另一端与集液盘13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7和支撑部18被设计成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从而在可移动底盘1的主体结构与集液盘13之间形成一个支撑间隙,该间隙的存在有利于使集液盘13存在更大的空间进行翻转。在此基础上,翻转驱动部件16被设计为可伸缩的结构,其设置在连接部17和支撑部18形成的支撑间隙内,且两端分别对应地与集液盘13和可移动底盘1连接,通过其伸缩作用,可以驱动集液盘13进行翻转,这种结构设计做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且结构稳定性好,将翻转驱动部件16的直线运动转化为集液盘13的翻转运动的形式也可以实现对集液盘13更平稳的驱动。
41.在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集液盘13包括盘体和过滤层,过滤层间隔设置于盘体的上方,过滤层设有多个沥液孔。
42.也就是说,集液盘13的主体结构被设计成两层的形式,底下的一层为盘体,用来盛放接收到的冷却液,顶上的一层为具有多个沥液孔的过滤层,在使用时,当吊臂组件20将设备100吊起后,可将设备100放置在过滤层上,设备100沥出的液体可以通过沥液孔流到下方的盘体内进行收集。这样,在将设备100放置在集液盘13上时,仍然可以产生较好的沥液效果,无需吊臂组件20长时间吊持设备100进行沥液,有效地减少了悬空沥液的时间,方便腾出吊臂组件20执行其他起吊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层设置于盘体的上方,此处的上方是指当设备起吊装置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其可以是正上方,也可以是斜上方。
43.如图3和图4所示,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接液盘14,接液盘14可伸缩地安装于集液盘13,接液盘14具有抽出状态和收回状态,当接液盘14处于抽出状态且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时,接液盘14的至少部分位于集液盘13的斜上方,落在接液盘14上的冷却液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入集液盘13。
44.通过在集液盘13上设置可伸缩地接液盘14,当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准备接收设备100的冷却液时,设备100在由容器(例如液冷数据柜200)向集液盘13转移过程中滴落的
冷却液可以被接液盘14接收,并流入集液盘13,这样,可以避免设备100转移过程中冷却液滴落到地上的情况出现,减小冷却液损耗并保护现场环境。在实际使用时,为了更全面地接收滴落的冷却液,当集液盘13处于倾斜状态时,可将接液盘14切换为抽出状态,并使之搭接在容器的边缘,从而在设备100转移的全过程有效地接收其滴落的冷却液。
45.在本实施例中,接液盘14与集液盘13滑动配合,当接液盘14处于收回状态时,接液盘14位于盘体和过滤层之间。接液盘14被设计为滑动安装在集液盘13的盘体和过滤层之间的结构,这样,在接液盘14收回时,可以实现有效地隐藏,从而有利于控制设备起吊装置的尺寸,便于其通过一些狭小空间;在接液盘14抽出时,可以顺利地实现接液,由于其在盘体的上方,因此接液盘14上接收到的冷却液可以顺利地流到盘体内,不会洒落到地上,从而保证冷却液顺畅流动。
46.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踏板15,踏板15可伸缩地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踏板15具有使用状态和隐藏状态;当踏板15处于使用状态时,踏板15的至少部分凸出于可移动底盘1设置,当踏板15处于隐藏状态时,踏板15位于可移动底盘1内。在设计了可翻转式的集液盘13的基础上,还在可移动底盘1上设计了可抽出式的踏板15,在实际使用时,当设备100沥干冷却液后,集液盘13可以切换至水平状态,从而提供一个临时检修平台,操作人员可以将踏板15抽出,从而踩在踏板15上对集液盘13中的设备100更方便地进行检修操作,有利于提高运维效率。
47.在具体实施时,吊臂组件20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可以选择,只要能够起到吊起设备100即可,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吊臂组件20包括:吊臂支撑座3,吊臂支撑座3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吊臂支撑座3相对于可移动底盘1沿水平方向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均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吊臂支撑座3,起吊驱动部件8与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连接;连接座6,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均与连接座6沿竖直方向可转动地连接,吊臂支撑座3、第一吊臂4、第二吊臂5以及连接座6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三吊臂7,第三吊臂7沿水平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接座6;吊装治具10,吊装治具10安装于第三吊臂7,吊装治具10上设有多个用于与设备100连接的吊装部101。
48.在本实施例中吊臂支撑座3、第一吊臂4、第二吊臂5以及连接座6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可移动底盘1在移动到工作位置后,通过起吊驱动部件8驱动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转动,即可带动连接座6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三吊臂7上下移动,进而通过第三吊臂7实现对设备的起吊或下放。设备起吊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平行四边形结构发生形变可以实现竖直方向的收纳,且第三吊臂7转动可实现水平方向的收纳,因此,设备起吊装置的第一吊臂4、第二吊臂5以及第三吊臂7经过转动后可以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维度上收纳到一个较小的尺寸,从而使得设备起吊装置可以更顺利地通过一些较狭窄的过道、房门等区域,或进入电梯等较小的空间,提高了设备起吊装置在狭窄空间的通过性能,提高了设备起吊装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均是沿竖直方向可转动的结构,且两者与吊臂支撑座3以及连接座6共同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因此可知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必然是呈上下位置关系分布的。除了上述的提高设备起吊装置的通过性能的优点之外,采用平行四边形结构加可旋转的第三吊臂7的结构设计,通过第三吊臂7的旋转,再配合吊臂支撑座3的旋转,可使得起吊的范围覆盖水平面内更大的区域,提高设备起吊装置作业的灵活性。
49.起吊驱动部件8的作用是驱动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相对于吊臂支撑座3转动,其在实际实施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实现形式,例如,其可以是由电机及减速机组成的结构,主体部分安装于吊臂支撑座3,并与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连接,从而直接通过电机输出转矩来驱动第一吊臂4和第二吊臂5旋转。再例如,其可以是气缸、油缸或电缸等直线驱动结构,直线驱动结构的一端与吊臂支撑座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转动连接,这样也可以通过直线驱动结构的伸缩来将直线运动转化为对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的旋转驱动力。另外,在实际使用时,吊装的设备100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形状,对设备100进行起吊的过程很容易出现设备100受力不平衡的情况,导致设备晃动、翻转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为设备起吊装置设计吊装治具10,第三吊臂7并不与设备100直接连接,而是与吊装治具10连接,吊装治具10上设置了多个吊装部101,从而通过多个吊装部101与设备100连接,进而有利于为设备100提供更平衡的起吊力,保证设备的平稳起吊。需要指出的是,吊装部101用于与设备100连接,此处所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绳索等中间物件实现过渡连接。
5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起吊驱动部件8位于吊臂支撑座3的远离连接座6的一侧,起吊驱动部件8可伸缩地设置,起吊驱动部件8的一端与吊臂支撑座3转动连接,起吊驱动部件8的另一端与第一吊臂4或第二吊臂5转动连接。采用这种结构设计,将起吊驱动部件8设置在吊臂支撑座3远离连接座6的一侧,可有效地避免吊装过程中起吊驱动部件8与设备100之间发生干涉,为起吊作业留出充足的工作空间,有利于保证起吊作业的顺利进行。
51.在实际实施时,轮子2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有动力的形式、无动力的形式等,为了方便设备起吊装置的移动,轮子2优选采用有动力的形式,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轮子2包括;多个万向轮21,多个万向轮21相互间隔地布置在可移动底盘1的底部;舵轮22,舵轮22与各个万向轮21均间隔设置,舵轮22包括用于驱动其轮体旋转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用于驱动其轮体转向的第二驱动电机,舵轮22为多个,多个舵轮22相互间隔设置。
52.将设备起吊装置的轮子2设计为包括多个万向轮21和舵轮22,万向轮21可以根据驱动力方向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转动,从而使得设备起吊装置随驱动力所在的方向进行移动,而舵轮22属于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产品,其具有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可以驱动舵轮22的轮体旋转,第二驱动电机可以驱动舵轮22的轮体进行转向,这样,舵轮22可以根据起吊需求为可移动底盘1提供各个方向的驱动力,配合多个万向轮21,可使得设备起吊装置灵活地移动到目标位置,这既实现了设备起吊装置的自主移动,又保证了设备起吊装置结构的简洁性,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5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舵轮22为多个,多个舵轮22相互间隔设置。采用这种多舵轮22的结构设置形式后,多个舵轮22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提供相同或不同方向的驱动力,从而使得可移动底盘能够更灵活地进行转弯(例如原地旋转),这能够明显提高设备起吊装置移动的灵活性,尤其是在一些较狭窄的环境下使用时,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周围物体的避让。优选地,舵轮22为两个,两个舵轮22沿可移动底盘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中,可移动底盘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垂直,可移动底盘的长度大于宽度。当然,上述采用万向轮21加舵轮22的设置方式不是轮子2的唯一设置方式,轮子2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例如麦克纳姆轮。
54.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多个舵轮22均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
制各个舵轮22的动作;环境信息采集部件,环境信息采集部件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环境信息采集部件与控制器通信连接;在具体实施时,环境信息采集部件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度周围环境信息的采集即可,例如相机、激光雷达等等,通过环境信息采集部件采集周围的环境信息,控制器获取到环境信息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控制各个舵轮22工作,从而对周围的障碍物进行避让,保证设备起吊装置移动的准确性。
55.在可移动底盘1的底部设置轮子2的基础上,在一个更优的实施方式中,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多个支脚9,多个支脚9间隔设置于可移动底盘1,各个支脚9均可伸缩地设置以具有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状态和与地面分离的收纳状态;支撑驱动组件,支撑驱动组件与多个支脚9驱动连接,以驱动多个支脚9在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56.也就是说,支撑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多个支脚9进行伸缩,使之伸出后与地面接触或使之收纳后与地面脱离接触。这样,当设备起吊装置需要转移位置时,支撑驱动组件驱动多个支脚9切换至收纳状态。使之与地面脱离接触,此时,仅轮子2与地面接触,因此可移动底盘1能够顺畅地在地面上移动,从而前往目标位置。当设备起吊装置到达目标位置后,支撑驱动组件驱动多个支脚9切换至支撑状态,使之与地面接触,此时,多个支脚9可以为可移动底盘1提供支撑力。这样,在对设备100进行吊装时,不仅可以减小轮子2受到的压力,从而保护轮子2,而且可以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起吊过程中因设备起吊装置发生移动而导致起吊不平稳或发生磕碰等情况,从而保证起吊作业的可靠性。
57.为了方便现场控制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还为设备起吊装置设计了起吊操作手柄11,起吊操作手柄11与起吊驱动部件8通信连接,以通过起吊操作手柄控制起吊驱动部件8的动作;设备起吊装置还包括防撞保护件12,防撞保护件12设置于可移动底盘1的表面。
58.起吊操作手柄11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起吊驱动部件8通信连接,当然,此处的通信连接可以是两者直接通信,也可以是两者之间通过控制器等器件实现通信,只要能够实现通过起吊操作手柄来控制起吊驱动部件8工作即可,这样,现场操作人员能够根据现场的作业需求采用起吊操作手柄11灵活地控制设备100的起吊或下放,实现设备起吊装置与操作人员的协同,有利于提高吊装工作效率。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底盘1的表面还设置了防撞保护件12,顾名思义,防撞保护件12用于起到防撞的作用,其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例如防撞杠、防撞贴条等,从而减小设备起吊装置在移动过程中与周围物体接触而造成的磕碰,保护设备起吊装置。
5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备起吊装置包括:可移动底盘1、吊臂组件20、起吊驱动部件8以及集液盘13,可移动底盘的底部装有轮子2,吊臂组件20安装于可移动底盘1,吊臂组件20可活动地设置以对设备100进行起吊;起吊驱动部件8与吊臂组件20连接,以驱动吊臂组件20活动;集液盘13设置于可移动底盘1,以通过集液盘13接收设备100流下的液体。采用这种结构设计的设备起吊装置,在可移动底盘1上设置了吊臂组件20以及集液盘13,吊臂组件20由起吊驱动部件8驱动,在对设备100进行起吊时,可移动底盘1移动至需要操作的容器处,起吊驱动部件8驱动吊臂组件20动作,将容器内的设备100吊起,设备100上残留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可通过集液盘13对滴落的液体进行接收,或者直接将被吊起的设备100放置在集液盘13中进行沥液,在此过程中,取消了在容器上方悬吊设备进行沥液的操作,因此设备起吊装置可以实现吊起设备100后自由移动,而不需要在容器附近等待,节省了操作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设备起吊装
置对具有液体残留的设备的起吊效率低的问题。
6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