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滤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3-03-25 08:2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领域,特别是一种过滤组件。


背景技术:

2.在公告号为cn216825674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第二端件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多个过滤元件,其中,过滤元件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固定于其两端面的滤膜,滤膜呈平铺状且延伸方向和第一端件和第二端件平行,滤膜定位于上游腔室中,支撑板具有与滤膜的下游表面和下游腔室均连通的滤液排出通道。
3.为增大该过滤组件的过滤面积,需加大滤膜的膜面积,相应地,需采用表面积更大的支撑板,即将面积更大的滤膜密封固定至尺寸与之匹配的支撑板两端面的相应位置。在过滤组件的制造过程中,在将滤膜焊接完成得到过滤元件后,需要进行清洗、烘干,大尺寸的支撑板在经历烘干工序后,其中间区域会朝一个方向形成严重的翘曲或弯曲。支撑板的中间区域朝一个方向发生翘曲或弯曲后,会沿该方向接触、按压位于支撑板的该方向上的滤膜,一方面,支撑板的中间区域与滤膜的相应区域之间的空隙即流道消失,其不利于流体快速通过滤膜的相应区域,另一方面,支撑板发生向下弯曲或翘曲的区域会接触、挤压滤膜的相应区域,会对滤膜形成与其弯曲方向一致的摩擦作用,持续一段时间后,滤膜磨损加剧最终导致受损,提高了泄漏风险。另外,滤膜弯曲后,相邻过滤单元之间预设的均匀的间隙也变得不均匀,有些间隙变大,有些间隙变小,甚至出现相邻过滤单元的滤膜贴合的现象,整体流道的均匀性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过滤组件,有效防止支撑板发生向下弯曲或翘曲,维持支撑板整体的平直延伸,避免损坏滤膜,且相邻支撑板之间也能形成尺寸均匀的流道,以便流体快速在相邻过滤单元之间流动通过,有利于提升过滤效率。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第二端件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过滤单元,过滤组件具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及与流体入口连通的上游腔,过滤单元包括支撑板和密封固定于支撑板两端的滤膜,支撑板与其两端的滤膜围成与流体出口连通的下游腔,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支撑体,支撑体至少支撑并托住其两端的支撑板的中心区域,以防止支撑板的中心区域翘曲。
6.进一步的,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中,支撑体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板的一个端面上,支撑体与另一个支撑板相抵接;或者,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上均设有支撑体,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中,一个支撑板的支撑体与另一个支撑板的支撑体相抵接。
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两端设有环形的第一密封端面,第一密封端面与滤膜的外圈密封固定,支撑体设于第一密封端面围成的范围内,支撑体外周的支撑板上或支撑体的端面设有第二密封端面,滤膜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边缘密封固定于第二密封端面。滤膜除了在外圈得到向外的张紧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二密封端面获得向内的张紧作用,使
得滤膜更加平整不易凹陷或鼓起,因此不易与支撑板接触磨损,有利于保障滤膜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确保滤膜与支撑板之间的流道的均匀性,有利于过滤后的流体(滤液)快速流动,有利于提升过滤效率。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端面与支撑板同一端面上的第一密封端面相互平齐,下游腔内设有连接于第一密封端面与第二密封端面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的端面设有多根导流筋,导流筋沿着从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导流筋之间形成导流凹槽,导流筋低于第一密封端面和第二密封端面。第二密封端面与支撑板同一端面上的第一密封端面相互平齐,有利于滤膜保持良好的平整度,滤液沿着导流凹槽流动,可以更加顺畅地流动并从下游腔排出。导流筋低于第一密封端面和第二密封端面,可以避免滤膜润湿后与导流筋紧贴。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为块状结构,支撑体的端面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块状结构的支撑体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构强度,加工也相对比较方便,成本较低。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设有一个并位于支撑板端面的中心;或者,所述支撑体沿支撑板的中心线排列设置有多个。支撑体设有一个,可以减少支撑体所占用的面积,确保滤膜有足够大的过滤面积,有利于提升过滤组件的过滤效率。将支撑体设在支撑板端面的中心或支撑板的中心线上,对支撑板的支撑效果最好,还可以让第二密封端面与滤膜的张紧作用相对均匀,也有利于滤膜保持良好的平整度。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在设有支撑体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分区,滤膜密封固定于分区的边缘,在分区内形成下游腔,支撑体位于分区的外侧并与相邻的分区固定连接。分区减小了滤膜的宽度或长度,滤膜受到的张紧作用增大,可以进一步减少滤膜的弯曲(凹陷或鼓起)幅度,进而降低滤膜与弯曲的支撑板间的挤压作用强度,以减小滤膜受到的拉伸作用,保障滤膜的使用寿命。固定连接于分区之间的支撑体同样起到支撑和托住相邻支撑体的作用,维持支撑板的平直延伸。
12.进一步的,所述分区的边缘设有环形的第一密封端面,第一密封端面与滤膜的外圈密封固定,支撑体的端面相对第一密封端面凸出。可以让两个相邻的支撑板上的滤膜之间形成流道,有利于流体均匀分布到滤膜的上游表面。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沿着相邻的分区的边缘延伸成长条状;或者,所述支撑体为凸块状并沿着相邻的分区的边缘排列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支撑体之间设有贯穿支撑板的贯穿通孔,所有支撑板的贯穿通孔相连通。长条状的支撑体可以对相邻的两个分区产生均匀的加强作用,对相邻支撑板形成的支撑和托住作用强度更高,可以利用两个分区对支撑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进一步加强滤膜的张紧作用。支撑体采用凸块状的结构,可以降低支撑体成型时出现空洞情况,提高支撑体的结构质量,设置贯穿通孔能够让待过滤的流体更加快速且均匀地分散到滤膜的上游表面。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面均设有两个相同的矩形的分区,每个端面的两个分区相对支撑板的中心线对称,支撑体的端面相对支撑板同一端面上的分区的端面凸出,相邻的支撑板之间的支撑体的端面相抵。
15.进一步的,所述分区内设有贯穿支撑板的贯通槽,支撑板同一个端面的两个分区内的贯通槽相对支撑板的中心线对称。贯通槽可以释放支撑板的应力作用,提高支撑板整体的平整度。
16.进一步的,其中一个过滤单元与第一端件连接,该过滤单元的支撑板上面向第一端件的端面设有支撑体,该支撑体的端面与第一端件之间具有流通间隙或相互抵接;和/或,其中一个过滤单元与第二端件连接,该过滤单元的支撑板上面向第二端件的端面设有支撑体,该支撑体的端面与第二端件之间具有流通间隙或相互抵接。设置流通间隙可以让支撑板与第一端件/第二端件之间的上游腔保持良好的流通情况;支撑体的端面与第一端件/第二端件之间相互抵接,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将多个支撑板堆叠时,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之间的支撑体能够相互支撑,托住其两端的支撑板的中心区域,由多个支撑体与支撑板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整体更加不容易弯曲,即使其中一个支撑板出现弯曲,也会因其他支撑板支撑而趋向于恢复平整,因此很大程度有利于提高整体流道的均匀性,甚至在一个过滤组件中可以降低对单个支撑板平整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支撑板发生向下弯曲或翘曲,维持支撑板整体的平直延伸,避免损坏滤膜,且相邻支撑板之间也能形成尺寸均匀的流道,以便流体快速在相邻过滤单元之间流动通过,有利于提升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支撑板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24.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图;
25.图7为图5中ii处的放大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俯视图(椭圆形);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俯视图(矩形);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俯视图(多个支撑体);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支撑板的俯视图(两个分区、长条状支撑体);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俯视图(两个分区、长条状支撑体);
31.图13为图12中a-a向的剖视图;
32.图14为图13中iii处的放大图;
33.图15为图11所示支撑板的示意图;
34.图16为图15中iv处的放大图;
35.图17为图15中v处的放大图;
36.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过滤单元的俯视图(两个分区、凸块状支撑体);
37.图19为图18中b-b向的剖视图;
38.图20为图19中vi处的放大图;
39.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盒式过滤组件中的支撑板的示意图(分区内设置贯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1.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2.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如涉及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43.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4.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x和/或y,可以表示:单独存在x、同时存在x和y、单独存在y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x、y和z”、“包含x、y、z”是指x、y、z三者都包含,“包含x、y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之一,“包含x、y和/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中任一个或任二个或三个。
45.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互结合或替换,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4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组件,包括第一端件d1、第二端件d2和密封堆叠于二者间的过滤单元f1,过滤组件具有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及与流体入口连通的上游腔g1,过滤单元包括支撑板1和密封固定于支撑板1两端的滤膜9,支撑板1具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1与流体入口连通,第二通孔12与流体出口连通,支撑板1与其两端的滤膜9围成与第二通孔12连通的下游腔g2,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之间设有支撑体2,支撑体2至少支撑并托住其两端的支撑板1的中心区域,以防止支撑板1的中心区域翘曲。原液从流体入口流入第一通孔11,通过第一通孔11扩散至上游腔g1,然后经过滤膜9过滤后进入下游腔g2,下游腔g2内的滤液会流入第二通孔12,最后从流体出口排出。
47.将多个支撑板1堆叠时,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之间的支撑体2能够相互支撑,托住其两端的支撑板1的中心区域,由多个支撑体2与支撑板1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整体更加不容易弯曲,即使其中一个支撑板1出现弯曲,也会因其他支撑板1支撑而趋向于恢复平整,因此很大程度有利于提高整体流道的均匀性,甚至在一个过滤组件中可以降低对单个支撑板1平整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支撑板1发生向下弯曲或翘曲,
维持支撑板1整体的平直延伸,避免由于支撑板1发生弯曲或翘曲而与滤膜9贴得过紧,进而摩擦、损坏滤膜9,且相邻支撑板1之间也能形成尺寸均匀的流道,以便流体快速在相邻过滤单元之间流动通过,有利于提升过滤效率。
48.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结构形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例如可以贯穿第一端件d1的端面或第二端件d2的端面来设置,第一端件d1具有第一过孔d11和第二过孔d12,第二端件d2具有分别与第一过孔d11和第二过孔d12连通的第三过孔d21和第四过孔d22,第一过孔d11和第三过孔d21均与第一通孔11连通、第二过孔d12和第四过孔d22均与第二通孔12连通,此种形式适用于需要将多个盒式过滤组件上下密封堆叠在一起使用的情形,可以根据需要扩展过滤面积。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可以均设在第一端件d1上,或者均设在第二端件d2上,也可以择一设置在第一端件d1上,另外一个设在第二端件d2上,只是后面两种形式的盒式过滤组件不适于相互堆叠使用,只能单个使用。
49.在一个过滤组件中,其中一个过滤单元f1与第一端件d1连接,该过滤单元f1的支撑板1上面向第一端件d1的端面设有支撑体2,该支撑体2的端面与第一端件d1之间具有流通间隙g3,可以让支撑板1去第一端件d1之间的上游腔保持良好的流通情况。当然也可以让该支撑体2的端面与第一端件d1相互抵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同样的道理,其中一个过滤单元f1与第二端件d2连接,该过滤单元f1的支撑板1上面向第二端件d2的端面设有支撑体2,该支撑体2的端面与第二端件d2之间具有流通间隙或相互抵接。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中,可以选择支撑体2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板1的一个端面上,支撑体2与另一个支撑板1相抵接,相当于每个支撑板1的一个端面有支撑体2、另一个端面没有支撑体2,只需要留出与支撑体2的端面相抵接触的表面即可,支撑体2可以和其中一个支撑板1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加工后再采用焊接等常见工艺与支撑板1固定成一体。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1的两端面上均设有支撑体2,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中,一个支撑板1的支撑体2与另一个支撑板1的支撑体2相抵接,即相当于每个支撑板1的两个端面均设有支撑体2。此处所说的相抵接,可以是支撑体2的端面与支撑板1的端面/支撑体2的端面抵靠接触,也可以是焊接或粘接等。
51.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流体泄漏以及未经滤膜9过滤就流入第二通孔12,可以设计支撑板1具有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和位于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围成的范围内的第一密封凸筋15,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围住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与相邻的支撑板1的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密封连接或者与第一端件d1/第二端件d2密封连接,从而确保流体被第一环形密封凸筋14限制在过滤组件之内及相邻的两个过滤单元f1之间,第一密封凸筋15与相邻的支撑板1的第一密封凸筋15密封连接或者与第一端件d1/第二端件d2密封连接,第一密封凸筋15将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隔开,从而确保流体必须透过滤膜9,而不会直接从第一通孔11流到第二通孔12。
52.为了和滤膜9密封连接,可以在支撑板1的两端设有环形的第一密封端面101,第一密封端面101与滤膜9的外圈密封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2设于第一密封端面101围成的范围内,支撑体2的端面设有第二密封端面201,滤膜9设有安装通孔901,安装通孔901的边缘密封固定于第二密封端面201。滤膜9除了在外圈得到向外的张紧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二密封端面201获得向内的张紧作用,使得滤膜9更加平整不易凹陷或鼓起,因此不易与支撑板1接触磨损,有利于保障滤膜9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确保滤膜9与支撑板1之间的
流道的均匀性,有利于过滤后的流体(滤液)快速流动,有利于提升过滤效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在支撑体2外周的支撑板1上设有第二密封端面201,即第二密封端面201设于支撑板1的端面上,并包绕于支撑体2的外周。
53.第二密封端面201与支撑板1同一端面上的第一密封端面101相互平齐,有利于滤膜9保持良好的平整度,为了让滤液在下游腔g2内流动更加顺畅,可以在下游腔g2内设有连接于第一密封端面101与第二密封端面201之间的连接板13,连接板13的端面设有多根导流筋131,导流筋131沿着从第一通孔11到第二通孔12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导流筋131之间形成导流凹槽132,滤液沿着导流凹槽132流动,可以更加顺畅地流动并从下游腔g2排出进入第二通孔12,导流筋131低于第一密封端面101和第二密封端面201,可以避免滤膜润湿后与导流筋131紧贴。
54.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分别位于支撑板1长度方向的两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选择第二通孔12设于支撑体2并贯穿支撑体2的端面,相当于第二通孔12相对支撑板1居中设置,支撑体2在第二通孔12的外周设有第二环形密封面202,第二环形密封面202位于第二密封端面201的内侧,第二环形密封面202与相邻支撑板1密封连接,将第二通孔12与第一通孔11隔开,支撑体2设有从下游腔g2贯通至第二通孔12的滤液排出通道102。
55.为增加过滤好的流体的流动性,可以将支撑板1两端的下游腔g2连通,连接板13上位于导流凹槽132靠近向第一通孔11的一端设有连通两个下游腔g2的贯通孔105,参考图6,贯通孔105可以平衡两个下游腔g2内的流体压力。而为了让过滤好的流体能够顺畅排出,可以在连接板13上位于导流凹槽132靠近第二通孔12的一端设有贯穿两个下游腔g2的汇流孔106,参考图7,汇流孔106通过滤液排出通道102与第二通孔12连通。通过汇流孔106让滤液在导流凹槽132靠近第二通孔12的一端积聚,增加流体压力,会有利于流入滤液排出通道102排出,而两个端面上的下游腔g2可以共用同一个滤液排出通道102,可以简化结构。
56.为获得较好的结构强度,可以选择支撑体2为块状结构,为方便加工,支撑体2的端面的形状可以选择为图4中所示的圆形,或者选择图8中所示的椭圆形,或者选择图9中所示的多边形,如矩形等。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满足实用新型目的的情况下,支撑体2可以仅设置一个并位于支撑板1端面的中心,即图4、图8和图9所示,减少支撑体2所占用的面积,确保滤膜9有足够大的过滤面积,有利于提升过滤组件的过滤效率。而在面积更大或支撑板1更薄的过滤组件中,或者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也可以增加支撑体2的数量,例如图10中所示,支撑体2沿支撑板1的中心线(图10中点划线)排列设置有多个,将支撑体2设在支撑板1的中心线上,对支撑板的支撑效果最好,还可以让第二密封端面201与滤膜9的张紧作用相对均匀,也有利于滤膜9保持良好的平整度。支撑板1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支撑板1所有宽度中点的连线。
58.除了利用支撑体2支撑来防止支撑板1发生向下弯曲或翘曲,维持支撑板1整体的平直延伸,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将支撑板1的端面设置分区100的方式,分区减小了滤膜的宽度或长度,滤膜受到的张紧作用增大,可以减少滤膜的弯曲(凹陷或鼓起)幅度,进而降低滤膜与弯曲的支撑板间的挤压作用强度,以减小滤膜受到的拉伸作用,保障滤膜的使用寿命。固定连接于分区之间的支撑体同样起到支撑和托住相邻支撑体的作用,维持支撑板的平直延伸。具体可以参考图11至图17。
59.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1在设有支撑体2的端面设有两个分区100,滤膜9密封固定于分区100的边缘,在分区100内形成下游腔g2,支撑体2位于分区100的外侧并与相邻的分区100固定连接。支撑体2与相邻的分区100固定连接,能进一步提高各分区100的中间区域受到的支撑和连接作用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单元在清洗、烘干之后,支撑板1的中间区域基本不会发生弯曲,即各分区100的弯曲幅度大大降低,各分区100的滤膜9的中间区域与弯曲的支撑板1间的挤压作用强度减小,从而滤膜9受到的拉伸作用强度减小,保护滤膜9,还能让滤膜9能够比较平直地覆盖于各分区100的两端面,并与各分区100的两端面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空隙,利于流体快速透过滤膜9,相应地,过滤器整体的流道的均匀性也得到改善;并且,滤膜9与支撑板1的密封固定作用也不会被削弱,即不会损坏滤膜9与支撑板1的密封连接性能,既避免了支撑板1的中间区域发生弯曲或翘曲,进而防止滤膜9与支撑板1之间的密封固定作用受损,又确保滤膜9与支撑板1之间可靠的密封连接,并使得滤膜9与支撑板1之间始终留有空隙,及进一步保证过滤组件内整体流道的均匀性。
60.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让流体在分区100内流动更加顺畅,也可以在分区100内设有多根导流筋131,导流筋131沿着第一通孔11到第二通孔12的方向延伸,导流筋131的端面低于第一密封端面,相邻的导流筋131之间形成导流凹槽132。过滤好的流体(滤液)沿着导流凹槽132流动,能够流动更加顺畅,有利于过滤好的流体及时排出,也利于后续待过滤的流体透过滤膜9进入分区100内,从而促进过滤效率的提升。为了将过滤好的流体排出分区100,分区100的边框设有滤液排出通道102,下游腔g2通过滤液排出通道102与第二通孔12连通。滤液排出通道102可以采用一排通孔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条状的通槽结构,只要流体能顺畅流动排出即可。
61.在本实施例中,分区100的边缘设有环形的第一密封端面101,第一密封端面101与滤膜9的外圈密封固定,支撑体2的端面相对第一密封端面101凸出,让两个相邻的支撑板1上的滤膜9之间形成流道。
62.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2沿着相邻的分区100的边缘延伸成长条状,长条状的支撑体2可以对相邻的两个分区100产生均匀的加强作用,对相邻支撑板形成的支撑和托住作用强度更高,可以利用两个分区100对支撑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进一步加强滤膜9的张紧作用。
63.在支撑板1的两个端面都设有支撑体2时,作为一个较好的实施例中,支撑板1的两端面均设有两个相同的矩形的分区100,每个端面的两个分区100相对支撑板1的中心线对称,支撑体2的端面相对支撑板1同一端面上的分区100的端面凸出,相邻的支撑板1之间的支撑体2的端面相抵。支撑体2位于支撑板1的中心线上,能够更好地降低支撑板1的弯曲状况。在实际应用中,支撑板1两个端面上的分区100之间也可以不重叠,同一个端面上的分区100也可以不对称。
64.上述实施例作为展示相对基础的结构,分区100设置了两个并且采用长方形的形状,而在实际应用中,分区10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增加,而且分区100的形状也不局限于长方形,例如正方形、圆形等常见易成型的形状也都是可行的。而分区100数量增加,则单个分区100的面积也会相对变小,结构强度则相应增加,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滤膜9的磨损,保护滤膜9。
65.为增加过滤好的流体的流动性,可以将支撑板1两端的下游腔g2连通,具体可以在
相互重叠的两个分区100内位于导流凹槽靠近向第一通孔11的一端设有连通两个分区100的贯通孔105,贯通孔105可以平衡两个分区100内的流体压力。可以理解的,如果支撑板1的另一个端面没有分区100,也可以设置贯通孔105将分区100内的下游腔g2与另一端面的下游腔g2连通。
66.同样是在支撑板1的两个端面上的分区100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时,为了让过滤好的流体能够顺畅排出,可以在相互重叠的两个分区100内位于导流凹槽靠近第二通孔12的一端设有贯穿两个分区100的汇流孔106,汇流孔106通过滤液排出通道102与第二通孔12连通。通过汇流孔106让滤液在导流凹槽靠近第二通孔12的一端积聚,增加流体压力,会有利于流入滤液排出通道102排出,而两个端面上的分区100可以共用同一个滤液排出通道102,可以简化结构。可以理解的,如果支撑板1的另一个端面没有分区100,也可以设置汇流孔106将分区100内的下游腔g2与另一端面的下游腔g2连通。
67.除了长条状的支撑体2,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支撑体2为凸块状并沿着相邻的分区100的边缘排列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支撑体2之间设有贯穿支撑板1的贯穿通孔103,所有支撑板1的贯穿通孔103相连通。凸块状的结构,可以降低支撑体2成型时出现空洞情况,提高支撑体2的结构质量,设置贯穿通孔103能够让待过滤的流体更加快速且均匀地分散到滤膜9的上游表面。
68.另外,分区100内设有贯穿支撑板1的贯通槽104,见图21,支撑板1同一个端面的两个分区100内的贯通槽104相对支撑板1的中心线对称。贯通槽可以释放支撑板的应力作用,提高支撑板整体的平整度,进而也起到减小滤膜9与支撑板1之间的挤压作用力,降低滤膜9受到的拉伸作用强度。贯通槽104可以沿垂直分区100长边的方向延伸或者呈十字状。
69.支撑板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游腔与流体入口直接连通,下游腔通过滤液排出通道与流体出口直接连通,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13790973u中实施例1及图1至图6所公开的膜支撑板30的结构,或者仅设置第一通孔、不设置第二通孔,又或者不设置第一通孔、仅设置第二通孔,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确定。
70.本实用新型未描述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16825674u。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