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3-20 01:16: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2.储能装置主要用于电能的存储和传输,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技术等领域从发电到用电的各个环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通常来说,为保证足够的电容量,储能装置会设置多个电池包以形成电池包组件来实现电能的存储,并配置相应的冷却装置来对电池包组件进行降温,以带走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
4.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降温方式,仅仅是将诸如冷风等冷却介质导入储能装置内部,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冷风风速较快,这样靠近风道位置的电池(以下简称近端位置)并未吸收足够的冷风量,而大量的冷风向远离风道位置的电池(以下简称远端位置)进行吹送,并累积在远端位置,这将导致近端位置未被充分冷却,而远端位置则被过度冷却,进而导致整个储能装置的内部温差较大,降温不均衡,并且冷风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储能装置内部降温不均衡,冷风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柜体组件、风道组件、冷却装置和至少一个电池包组件,电池包组件包括多个电池包;柜体组件设有内腔,风道组件与电池包组件均设于内腔;电池包组件的多个电池包沿第一方向设置成列,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包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电池包组件与柜体组件的侧壁之间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风道组件包括:第一进风口,与冷却装置连通;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散热间隙;通道,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板,连接于第一出风口的靠近柜体组件的侧壁的一侧,且朝向第一散热间隙的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向电池包组件倾斜设置。
7.可选地,电池包组件中靠近风道组件一端的位置为近端位置;第一导流板指向位于电池包组件中的近端位置的电池包。
8.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均设于通道内的挡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挡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设于通道的靠近柜体组件的侧壁的一侧;挡流板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二导流板相对于挡流板倾斜设置;挡流板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沿第一进风口至第一出风口的方向,第二导流板、挡流板以及第一导流板依次设置。
9.可选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朝向挡流板的邻近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倾斜。
10.可选地,第一导流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140
°
≤α≤180
°

11.可选地,储能装置包括多个电池包组件,多个电池包组件沿第三方向并排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电池包组件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间隙;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
交;风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设于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第二出风口连通通道和第二散热间隙。
12.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连接于第二出风口的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侧,且朝向通道的方向延伸。
13.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四导流板,第四导流板连接于第三导流板背离第二出风口的一侧;第三导流板与第一方向平行,第四导流板朝向第三导流板的邻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倾斜。
14.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至少一个分流板设于通道内,且沿第一进风口至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设置,至少一个分流板将通道划分为多个沿第三方向并排设置的子通道;子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子通道与电池包组件一一对应,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15.可选地,储能装置包括三个电池包组件,三个电池包组件之间形成两个第二散热间隙;风道组件包括两个分流板和两个第二出风口,两个分流板将通道划分为三个沿第三方向并排设置的子通道,两个第二出风口分别设在位于两端的两个子通道且分别朝向两个第二散热间隙。
16.可选地,子通道具有互为相对设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连通第一进风口,出口端连通第一出风口,三个子通道满足:s1<s2,其中,s1为位于两端的两个子通道的进口端的开口截面面积,s2为位于中间的子通道的进口端的开口截面面积。
17.可选地,风道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转接风道和主体风道,第一进风口设于转接风道,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板均设于主体风道,通道的第一部分设于转接风道,通道的第二部分设于主体风道。
18.可选地,风道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设于主体风道,连接件连接于柜体组件,以使主体风道通过连接件连接柜体组件。
19.可选地,冷却装置包括第三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一风扇,冷却装置与电池包组件间隔设置,冷却装置与电池包组件之间形成第三散热间隙,第三出风口连通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散热间隙,第一风扇设于第三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电池包设有第二风扇,第二风扇位于第一散热间隙与第三散热间隙之间。
20.可选地,冷却装置为空调。
21.可选地,柜体组件包括柜体和柜门,内腔设于柜体,柜体还设有连通内腔的开口,柜门可活动地连接柜体,柜门可封盖或开放开口。
22.可选地,冷却装置安装于柜门;当柜门封盖开口的情况下,冷却装置的第三出风口连通风道组件的第一进风口,当柜门开放开口的情况下,冷却装置的第三出风口与风道组件的第一进风口分离。
23.第二方面,本技术公开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储能装置。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5.本技术将储能装置设置为包括柜体组件、风道组件、冷却装置和至少一个电池包组件,电池包组件包括多个电池包;柜体组件设有内腔,风道组件与电池包组件均设于内腔;电池包组件的多个电池包沿第一方向设置成列,风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包组件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电池包组件与柜体组件的侧壁之间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散
热间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风道组件包括:第一进风口,与冷却装置连通;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散热间隙;通道,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板,连接于第一出风口的靠近柜体组件的侧壁的一侧,且朝向第一散热间隙的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向电池包组件倾斜设置。
26.这样,冷却装置产生的冷风通过通道流向第一出风口,此时将受到第一导流板的止挡,第一导流板将引导冷风的流动路径,具体来说,此时冷风将相对于第一方向x,并顺着第一导流板倾斜着吹向电池包组件。
27.可以看出,由于第一导流板的倾斜设置,第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冷风的止挡,使得由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冷风被缓冲降速,进而使靠近风道组件的电池包组件上的电池包能够得到更多的冷风量;第二方面,可以实现对冷风的导流作用,使得由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冷风更多的被吹向电池包组件,更利于电池包组件对冷风进行吸收,进而得到更为充分的冷却。
28.综上,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储能设备所存在的“位于近端位置的电池未被充分冷却,而位于远端的电池则被过度冷却”的问题,本技术的储能设备通过第一导流板的倾斜设置,使得对电池包组件的冷却更均匀,冷却更充分,提高了冷风利用率。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相关技术中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图;
31.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风道组件的模型图;
32.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风道组件的平面图;
33.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图3的a-a向剖视图;
34.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外形图;
35.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内部平面结构图;
36.图7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的内部后轴测视图;
37.图8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图7的爆炸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0
′‑
风道、200
′‑
制冷装置、300
′‑
电池、
40.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41.100-风道组件、
42.101-转接风道、102-主体风道、103-连接件、
43.110-第一进风口、
44.120-第一出风口、121-第一导流板、123-挡流板、122-第二导流板、
45.130-通道、
46.131-子通道、
47.140-第二出风口、141-第三导流板、142-第四导流板、
48.150-分流板、
49.200-冷却装置、
50.210-第三出风口、220-第二进风口、230-第一风扇、
51.300-电池包组件、
52.310-第二风扇、
53.400-柜体组件、
54.410-柜体、420-柜门、
55.600-第一散热间隙、
56.700-第二散热间隙、
57.800-第三散热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9.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6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1.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63.相关技术中公开的储能装置如图1所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电能的存储和传输,为保证存储足够的电容量,储能装置会设置多个电池包以形成电池包组件来实现电能的存储,具体来说,风道100

连通制冷装置200

,电池300

设置在风道100

下方,制冷装置200

产生的冷风通过风道100

吹入储能装置内部,以对电池300

进行降温冷却,并带走电池300

工作时产生的多余热量。
64.但是由图1可以看出,相关技术中的储能装置,仅仅是将诸如冷风等冷却介质导入储能装置内部,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冷风风速较快,这样靠近风道100

位置的电池300

(以下简称近端位置)并未吸收足够的冷风量,而大量的冷风向远离风道100

位置的电池300

(以下简称远端位置)进行吹送,并累积在远端位置,这将导致近端位置未被充分冷却,而远端位置则被过度冷却,进而导致整个储能装置的内部温差较大,降温不均衡,并且
冷风利用率较低。而本技术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储能装置制冷效果不佳的问题,下面结合图2~图8开始详述:
65.本技术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储能装置可以包括柜体组件400、风道组件100、冷却装置200和至少一个电池包组件300,电池包组件300包括多个电池包。
66.柜体组件400为本技术的安装基础,用于为相关部件提供遮罩保护、防尘防水,具体来说,柜体组件400可以设有内腔,风道组件100与电池包组件300均设于内腔,冷却装置200可以设于柜体组件400上,且朝向内腔。
67.电池包组件300用于电能的存储,电池包组件300的多个电池包可以沿第一方向x设置成列,这里第一方向x可以理解为柜体组件400的高度方向,即多个电池包沿高度方向堆叠成列。
68.风道组件100用于实现冷却介质的传导,并控制冷却介质的传导方向。具体来说,风道组件100的至少部分可以与电池包组件300朝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
69.电池包组件300与柜体组件400的侧壁之间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散热间隙600;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比如相互垂直。这里第二方向y可以理解为柜体组件400的深度方向。
70.本技术中对风道组件100的改进如下:
71.如图2~图4所示,风道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进风口110、第一出风口120、通道130和第一导流板121。
72.其中,第一进风口110与冷却装置200连通,以将冷却装置200所产生的冷却介质导入风道组件100中,比如冷却介质为冷风、冷却液等。
73.第一出风口120与第一进风口110间隔设置,且连通第一散热间隙600;通道130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这样冷却介质从第一出风口120流出后,将被导入第一散热间隙600中。
74.第一导流板121连接于第一出风口120的靠近柜体组件400的侧壁的一侧,且朝向第一散热间隙600的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121的至少部分位于通道130外;第一导流板121相对于第一方向x向电池包组件300倾斜设置。
75.本技术的风道组件100导流方式如下:
76.如图4和图6所示,以冷却装置200为空调为例,冷却装置200产生的冷却介质为冷风,冷风通过通道130流向第一出风口120,此时将受到第一导流板121的止挡,第一导流板121将引导冷风的流动路径,具体来说,此时冷风将相对于第一方向x,并顺着第一导流板121倾斜着吹向电池包组件300。
77.可以看出,由于第一导流板121的倾斜设置,第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冷风的止挡,使得由第一出风口120吹出的冷风被缓冲降速,进而使靠近风道组件100的电池包组件300上的电池包能够得到更多的冷风量;第二方面,可以实现对冷风的导流作用,使得由第一出风口120吹出的冷风更多的被吹向电池包组件300,更利于电池包组件300对冷风进行吸收,进而得到更为充分的冷却。
78.综上,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储能设备所存在的“位于近端位置的电池未被充分冷却,而位于远端的电池则被过度冷却”的问题,本技术的储能设备通过第一导流板121的倾斜设
置,使得对电池包组件300的冷却更均匀,冷却更充分,提高了冷风利用率。
79.可选地,电池包组件300中靠近风道组件100一端的位置为近端位置;而一列电池包组件300中远离风道组件100一端的位置则为远端位置,第一导流板121指向位于电池包组件300中的近端位置的电池包。
80.如此,第一出风口120吹出的冷风,将顺着第一导流板121倾斜着吹向电池包组件300中的近端位置的电池包,电池包吸入实现降温;而其余部分的冷风将朝第一方向x,并顺着第一散热间隙600流动,以对电池包组件300上的其他电池包降温,最终流向远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上的电池包。
81.这样,处于近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上的电池包能够得到更多的冷风量,而处于远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上的电池包的冷风量将相应减少,这样使得整个储能装置内部温差减小,降温趋于均衡,提高了冷风利用率。
82.可选地,如图4所示,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挡流板123和第二导流板122,挡流板123和第二导流板122均设于通道130内。
83.挡流板123和第二导流板122设于通道130的靠近柜体组件400的侧壁的一侧。挡流板123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二导流板122相对于挡流板123倾斜设置;挡流板123的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导流板122和第一导流板121;沿第一进风口110至第一出风口120的方向,第二导流板122、挡流板123以及第一导流板121依次设置。
84.此种设置中,第一导流板121、挡流板123和第二导流板122可以相互配合,以对流入至第一出风口120上方的冷却介质进行导向,使其流动方向能够逐渐进行换向,并最终顺着第一导流板121倾斜着朝向处于近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流动。
85.具体来说,处于通道130中的冷却介质首先朝第二方向y进行流通,这里可将冷却介质分为朝向第二导流板122流动的冷却介质的第一部分,和朝向挡流板123的冷却介质的第二部分。
86.冷却介质流入至第一出风口120上方时,冷却介质的第一部分被第二导流板122所止挡,第二导流板122对其进行导流,使其换向流动,以顺着第二导流板122流入挡流板123位置,并与冷却介质的第二部分交汇,然后一起朝第一方向x流出第一出风口120,随后被第一导流板121所止挡,并被第一导流板121进行导流,使其最终朝向处于近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流动。
87.此过程中,部分冷却介质被逐级换向,并最终调整至所需的流动方向,换向方式较为平缓柔和,可以减少冷却介质流动时对风道组件100的冲击,更加利于进行操控。
88.可选地,第一导流板121和第二导流板122朝向挡流板123的邻近第一出风口120的一侧倾斜。这样可以更好的约束冷却介质的传输方向,具体来说,冷却介质在第一出风口120一侧,将呈弧形换向,以流出第一出风口120,此换向过程中阻力较小,能够更为充分的吹向电池包组件300。
89.可选地,第一导流板121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α满足:140
°
≤α≤180
°
,按照此夹角范围设置,可以使得由第一出风口120吹出的冷却介质,能够较为准确的被第一导流板121导入近端位置的电池包组件300处,这样更为有效的保证储能设备内的散热制冷均衡性。
90.可选地,如图4、图7和图8所示,为了提高储能装置的电容量,储能装置包括多个电
池包组件300,多个电池包组件300沿第三方向z并排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电池包组件300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间隙70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相交,比如相互垂直。这里第三方向z可以理解为柜体组件400的长度方向。
91.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140,第二出风口140设于第一进风口110与第一出风口120之间;第二出风口140连通通道130和第二散热间隙700。
92.如此设置,使得通道130中吹出的冷却介质将有一部分被分流,并由第二出风口140流出以通入第二散热间隙700中,以实现对两个电池包组件300之间的位置的降温,这样能够使得储能装置的降温更加全面均衡,进一步提高制冷效果,冷却介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93.可选地,如图4所示,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三导流板141,第三导流板141连接于第二出风口140的靠近第一出风口120的一侧,且朝向通道130的方向延伸,第三导流板141位于通道130内。如此,第三导流板141可以对冷却介质进行导流,以使更多的冷却介质能够经第二出风口140吹入第二散热间隙700,从而提高第二出风口140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对第二散热间隙700位置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储能装置的降温均衡性和冷却介质的利用率。
94.可选地,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四导流板142,第四导流板142连接于第三导流板141背离第二出风口140的一侧;第三导流板141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四导流板142朝向第三导流板141的邻近第二出风口140的一侧倾斜。
95.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的冷却介质由第二出风口140导出,以增大第二出风口140的出风量,进一步提高对第二散热间隙700位置的降温效果,另一方面,冷却介质将顺着第四导流板142、第三导流板141吹出第二出风口140外,此过程中逐级换向,换向方式较为平缓柔和,可以减少冷却介质流动时对风道组件100的冲击,更加利于进行操控。
96.可选地,如图2、图3所示,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150,至少一个分流板150设于通道130内,且沿第一进风口110至第一出风口120的方向延伸设置。至少一个分流板150将通道130划分为多个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的子通道131,子通道13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且子通道131与电池包组件300一一对应,且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降温散热的均衡性,具体原理如下:
97.如图6~图8所示,可以将第一散热间隙600看做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的多个散热间隙区,子通道131、散热间隙区和电池包组件300一一对应、且相互连通。
98.以冷却介质为冷风为例,如此设置,通入第一进风口110的冷却介质,将通过分流板150被分流,使得从各子通道131出来的冷风量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由各子通道131出来的冷风又通入上述的散热间隙区,进而使各电池包组件300所得到的冷风量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储能装置的降温散热均衡性,提高冷风利用率。
99.可选地,储能装置包括三个电池包组件300,三个电池包组件300之间形成两个第二散热间隙700。风道组件100包括两个分流板150和两个第二出风口140,两个分流板150将通道130划分为三个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的子通道131,两个第二出风口140分别设在位于两端的两个子通道131且分别朝向两个第二散热间隙700。此种布局较为合理有效,在保证储能装置足够电容量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保证对第一散热间隙600、第二散热间隙700的散热,进而保证散热的均衡性。
100.可选地,子通道131具有互为相对设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连通第一进风口110,出口端连通第一出风口120。
101.三个子通道131满足:s1<s2。其中,s1为位于两端的两个子通道131的进口端的开口截面面积,s2为位于中间的子通道131的进口端的开口截面面积。
102.采用此种设置的原因是:由于处于两相对端的子通道131中,一部分的冷风被第二出风口140分流,故处于两相对端位置的子通道131的进口端应当得到更多的风量,故该两端位置的进口端具有更大的开口横截面积,以提高流通量。如此,可以保证从各子通道131的出口端出来的风量较为一致,进而保证对各列电池包组件300所对应的散热间隙区得到的冷风量较为一致,进而提高储能设备内部散热均衡性,提高冷却介质的利用率。
103.可选地,如图2~图4所示,风道组件100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转接风道101和主体风道102。第一进风口110设于转接风道101,第一出风口120、第一导流板121均设于主体风道102,通道130的第一部分设于转接风道101,通道130的第二部分设于主体风道102。
104.如此,将给予主体风道102更多位置设置的可能,具体来说,通过安装不同规格的转接风道101,即调整所安装的转接风道101的形状和位置,将使主体风道102的高度位置,水平横向位置等得到调整,进一步提高风道组件的适用性。
105.可选地,风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连接件103,连接件103设于主体风道102,连接件103连接于柜体组件400,以使主体风道102通过连接件103连接柜体组件400。
106.比如连接件103为焊条,连接件103设于主体风道102背离第一出风口120的一侧,连接件103焊接在柜体组件400的顶壁上;连接件103也可以设置为铆钉以铆接在柜体组件400中,或者设置为连接螺栓以连接在柜体组件400中。可以看出,连接件103的设置可以提高风道组件100在柜体组件400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107.可选地,如图6所示,冷却装置200包括第三出风口210、第二进风口220和第一风扇230。
108.冷却装置200与电池包组件300间隔设置,冷却装置200与电池包组件300之间形成第三散热间隙800。第三出风口210连通第一进风口110,第二进风口220连通第三散热间隙800,第一风扇230设于第三出风口210和第二进风口220之间,电池包组件300的电池包内可以设有第二风扇310,第二风扇310位于第一散热间隙600与第三散热间隙800之间。
109.如此设置可以形成一个循环的制冷回路,具体来说冷却装置200的冷风经风道组件100通入第一散热间隙600,随后被第二风扇310吸入电池包组件300的电池包内部,并在电池包组件300的电池包中充分换热后,将热交换之后的热风通入第三散热间隙800,随后经第二进风口220被第一风扇230吸入冷却装置200内部重新制冷,再形成冷风通入风道组件100中,如此往复实现循环。可以看出,此种循环制冷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并利于节省风量。
110.可选地,冷却装置200为空调,这样对电池包组件300的冷却方式为风冷,更适用于被第一风扇230进行热交换,换热更为充分。
111.可选地,如图5所示,柜体组件400可以包括柜体410和柜门420,内腔设于柜体410,柜体410还可以设有连通内腔的开口,柜门420可活动地连接柜体410,柜门420可封盖或开放开口,具体来说,柜门420可运动至第一位置以封盖开口,柜门420可离开第一位置以开放开口。可以看出,第一位置为柜门420的关闭位置。如此,可以通过打开柜门420实现对储能
装置内部的维护保养,也便于相关零部件的组装。
112.可选地,冷却装置200可以安装于柜门420;这样在具体工作时,当柜门420封盖开口时,即柜门420运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冷却装置200连接第一进风口110以连通风道组件100,此时储能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冷却介质可以通入储能装置内部实现制冷。当柜门420开放开口时,即柜门420离开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冷却装置200与风道组件100分离,此时储能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可以实现对储能装置内部的检修、零部件更换维护等。这样可以提高储能装置的实用性能。
113.本技术还公开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为用电设备供电,比如用电设备可以为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手机、便携式设备、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此处不再详述。
11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