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3-03-18 05:4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在的整流变压器大多存在损耗率高的问题,由于整流变压器内部的整流桥、整流变压器外部的接线单元部件等,均是整流变压器的发热的重要部件。由于大型的整流变压器多数放置在专门的变压器室内,这样可以保护整流变压器的壳体免受风雨侵蚀,有效延长整体变压器的寿命。但是,在变压器室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容易堆积热量,导致绕组耐热性能下降,耗能增加,现在的变压器大多存在安全隐患,由于高压接头和低压接头外露于变压器外,容易受到侵蚀和外力影响,导致接头损坏或者短路等问题,设备安全性差,针对上述问题,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113066635b的专利公布了一种低损耗变频调速整流变压器及其工作方法,该装置通过液循环和热交换降低设备内部温度,同时通过添加助剂自由调节散热能力,但是这里的内循环方式导致热量不易排出,并且这里通过一端进气,另一端出气的方式导致中间位置被遮挡,散热效果不佳。
3.同时,对于设置在变压器室内的整流变压器,变压器室的散热通风及温度智能控制是为了实现室内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它与变压器室室内温度密切相关,而影响变压器使室内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变压器负荷、变压器室的风量、变压器运行发热量、和进风温度等,这些变量都是随机变化的,只是依靠常规散热口、简单的散热风扇进行常规散热
4.有必要设计一种针对变压器室处置的整流变压器散热的控制方法,合理选择通风量,实现对整流变压器散热降温的智能实时控制,是供电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部设有绕组架及设置在所述绕组架上方的整流桥,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接线单元,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还设有覆盖接线单元的防护罩,所述接线单元与整流桥电性连接,所述绕组架上安装有绕组,设置在所述防护罩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防护罩的一端与外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防护罩的另一侧与一水平杆滑动连接有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内端设有开口向下的挂钩,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与挂钩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挂钩通过弹性件与防护罩连接,所述防护罩开设有若干导线布置槽,所述导线布置槽中设有与导向外侧贴合的橡胶垫,所述外壳体上设有用于对绕组进行降温的降温组件。
7.进一步,所述降温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体侧部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缓存箱连通,所述缓存箱下端与一旋转筒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筒上端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外壳体外侧,位于缓存箱内部的旋转筒表面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孔,所述旋转筒内部设有用于推动气流流动的第一叶片,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用于缓存气体的第
二换热腔,所述旋转筒下端与第二换热腔的进气端口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腔上端还设有若干个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与防护外壳底部连通,所述导气管的位置与绕组位置相对应。
8.进一步,所述导气管所在的防护外壳内部转动设有旋转导气环,所述旋转导气环的内腔与导气管上端口连通,所述旋转导气环朝向绕组的位置分布有若干个喷气孔,所述喷气孔的喷气方向与旋转导气环的切面呈锐角设置。
9.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用于对第二换热腔内部温度进行降低的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设置在底座内部的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通过导热隔板隔离,所述导热隔板采用金属板,所述导热隔板下表面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换热腔左端开口右端封闭,所述第一换热腔右端与混合导管连通,所述混合导管上端连接用于向其内部吹入空气的吹气件,混合导管右侧连接用于向其内部喷雾的雾化喷头。
10.进一步,所述接线单元包括与整流桥电性连接的固定触点,所述固定触点的底座上端固定设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上端设有用于接线的接电头,所述活动座一侧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中滑动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左端设有活动触点,所述活动触点用于与固定触点接触,所述活动触点与接电头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活动触点与活动座之间通过断开弹簧连接固定,所述活动触点上端设有引导斜块,所述防护罩内顶部设有抵压杆,所述抵压杆下端设有一个与引导斜块右侧斜面相对应的抵压轮。
11.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所述的整流用电力装置及冷却执行机构,所述整流用电力装置部署在变压器室室内,所述变压器室的地面附近及顶部附近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及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及排气口分别安装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所述冷却执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所述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12.s10、设定冷却所述变压器室室内温度值,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温度值比较,得到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设定所述整流用电力装置的负荷比值,获取所述整流用电力装置的实际负荷比值比较,得到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设定冷却所述外壳体及防护罩上的温度值,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温度值比较,得到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
13.s20、提供模糊控制器,将所述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通过所述模糊控制器模糊化、模糊控制及模糊推理后,所述模糊控制器输出执行控制信号到所述冷却执行机构;
14.s30、所述冷却执行机构获取执行控制量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带动旋转筒调速、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调整风量,实现对所述变压器室室内风量进行控制散热。
15.进一步,还包括:所述步骤s20包括,所述模糊控制器是递阶多变量模糊控制器结构,选取任意状态下中的所述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中的输入层的其中两个状态的变量输入第一层的所述模糊控制器中,然后根据所述模糊控制器模糊推理得出多个第一层输出量,所述第一层输出量作为余下层的所述模糊控制器中继续推理,直到输出一个总的所述冷却执行机构。
16.进一步,所述步骤s20包括,所述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的基本论域[-e1,e1],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构成模糊集合论域[-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t
的定义为:
[0017][0018]
所述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的基本论域[-e2,e2],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构成
[0019][0020]
模糊集合论域y=[-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θ
的定义为:
[0021]
所述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基本论域[-e3,e3],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构成模糊集合论域y=[-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k1
的定义为:
[0022][0023]
其中,n是量化档数,e1是表示变压器室内温度偏差值δt的精确量,e2是防护罩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的精确量,e3是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的精确量,k
δt
是变压器室内温度的量化因子值,k
δθ
是防护罩表面温度的量化因子值,k
δk1
是变压器负荷比的量化因子值。
[0024]
进一步,所述步骤s20包括,对于所述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转速变化,[-e4,e4]是控制量变化的基本论域,其比例因子定义为,
[0025][0026]
其中,n是量化档数,kr是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量化因子值,e4是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精确量。
[0027]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储存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施如所述的整流用电力装置的控制方法。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9]
1、本发明公开的整流用电力装置,保留了内循环散热的优势,还增加了外置降温的方式,使得防护外壳内部的热量不断的吸走,同时利用旋转导气环的导流,使得气流从绕组的四周进行吹气,消除了现有散热存在的死角问题,另外外置散热中利用了水蒸发吸热这一物理原理,提高了热交换温差,降低了制冷的初始温度,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
[0030]
2、本发明公开的整流用电力装置的控制方法,把整流用电力装置实施安装在变压器室室内,通过输入多变量到模糊控制器中,整个整流用电力装置在变压室内的执行冷却的风机调节时间短,响应迅速,有利于快速给变压器室内降温,延长装置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整流用电力装置的总体示意图。
[0032]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整流用电力装置的内部结构细节示意图。
[0033]
图3为本发明的接线单元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为本发明的旋转导气环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为本发明的整流用电力装置应用在变压器室控制系统原理图。
[0036]
图6为本发明的整流用电力装置应用在变压器室模糊控制原理图。
[0037]
图7为本发明的递阶多变量模糊控制结构图。
[0038]
图8为本发明的变压器室温度仿真对比图。
[0039]
图9为本发明的整流用电力装置布置在变压器室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1]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发明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0042]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0043]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0044]
参照图1至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100,其包括:底座11和设置在其上方的外壳体13,外壳体13内部设有一个绕组架16,绕组架16上安装有绕组12,绕组12电性连接设置在外壳体13内顶部的整流桥17,整流桥17连接设置在外壳体13右上侧的接线单元18,接线单元18外侧设有一个用于防护的防护罩19,防护罩19左端与外壳体13转动设置,防护罩19右侧面滑动设有一个水平杆,水平杆内端设有一个l型结构的挂钩,外壳体13上端开设有一个与挂钩相配合的卡槽21,l型杆与防护罩19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当防护罩19关闭时,l型杆端部会卡入卡槽21中,从而完成对防护罩19的锁定,后期打开时,只需推动拉块20,从而使得l型杆从卡槽21中脱离,方便将防护罩19打开。
[0045]
设置在防护罩19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
[0046]
防护罩19的一端与外壳体13转动连接,防护罩19的另一侧与一水平杆滑动连接有水平杆,水平杆的内端设有开口向下的挂钩,外壳体13上设有与挂钩相配合的卡槽21,挂钩通过弹性件与防护罩19连接。
[0047]
防护罩19开设有若干导线布置槽,导线布置槽中设有与导向外侧贴合的橡胶垫,外壳体13上设有用于对绕组12进行降温的降温组件。降温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体13侧部的排气管23,排气管23与缓存箱24连通,缓存箱24下端与一旋转筒27转动连接,旋转筒27上端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22,驱动电机22设置在外壳体13外侧,位于缓存箱24内部的旋转筒27表面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孔25,旋转筒27内部设有用于推动气流流动的第一叶片26。
[0048]
底座11内部设有用于缓存气体的第二换热腔36,旋转筒27下端与第二换热腔36的进气端口转动连接,第二换热腔36上端还设有若干个导气管37,导气管37与外壳体底部连通,导气管37的位置与绕组12位置相对应。由于绕组12是发热的主要位置,所以将进气口针对性设置,从而避免了部件之间相互阻挡的问题,保证了散热效果。
[0049]
在驱动电机22的作用下,旋转筒27快速转动,旋转筒27内部的第一叶片26会推动空气向下流动,气流进入第二换热腔36中后会沿着导气管37进入防护外壳13中,气流会将绕组12上的热量带走,从而保证部件不会处于过热状态。
[0050]
导气管37所在的外壳体内部转动设有旋转导气环14,旋转导气环14的内腔与导气管37上端口连通,旋转导气环14朝向绕组的位置分布有若干个喷气孔15,喷气孔15的喷气方向与旋转导气环14的切面呈锐角设置。这样在气体进入旋转导气环14中后,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带动旋转导气环14旋转,旋转气流会对绕组12外侧进行吹气,进一步消除了散热的死角问题。
[0051]
底座11上还设有用于对第二换热腔36内部温度进行降低的散热件,散热件包括设置在底座11内部的第一换热腔35,第一换热腔35和第二换热腔36之间通过导热隔板33隔离,导热隔板33采用金属板,导热隔板33下表面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的散热翅片34,第一换热腔35左端开口右端封闭,第一换热腔35右端与混合导管31连通,混合导管31上端连接用于向其内部吹入空气的吹气件,混合导管31右侧连接用于向其内部喷雾的雾化喷头30。在实际使用时,吹气件将外界空气沿着混合导管31送入第一换热腔35中,同时雾化喷头30会向混合导管31中喷出水雾,水雾随着气流同时进入第一换热腔35中,在散热翅片34表面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得导热隔板33的温度降低,第二换热腔36中的空气温度也会随着降低,这样就可以提高对绕组12的降温效果,相比传统的内循环散热而已,这里设置外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果,并且不会将外界灰尘引入设备内部。
[0052]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这里的导热隔板33可以替换成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位于第二换热腔36中,半导体的制热面位于第一换热腔35中,这样就可以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产生较低的冷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绕组12的制冷效果。
[0053]
吹气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混合导管31上端口的进气筒,进气筒内侧设有第二叶片28,进气筒外侧设有从动轮29,从动轮29与旋转筒27外侧的驱动轮32相互通过皮带驱动连接,在旋转筒27转动时,驱动轮32会带动从动轮29转动,从动轮29会带动第二叶片28转动,从而为混合导管31中气流运动提供动力。
[0054]
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这里的混合导管31采用收缩状结构,混合导管31的进口面积较大,出口面积较小,这样气流在其内部流动时会被引导压缩,被压缩的气体进入第一换热腔35中后气体会膨胀,对外做功,从而使得自身温度降低,有效的提高了降温效果。
[0055]
接线单元18包括与整流桥17电性连接的固定触点48,固定触点48的底座11上端固定设有活动座43,活动座43上端设有用于接线的接电头42,活动座43一侧设有导向孔44,导向孔44中滑动设有导向杆,导向杆左端设有活动触点47,活动触点47用于与固定触点48接触,活动触点47与接电头42之间电性连接,活动触点47与活动座43之间通过断开弹簧连接固定,活动触点47上端设有引导斜块38,防护罩19内顶部设有抵压杆40,抵压杆40下端设有一个与引导斜块38右侧斜面相对应的抵压轮41。在防护罩19关闭的时候抵压轮41向下运动会对引导斜块38产生作用力,从而推动活动触点47与固定触点48接触,在防护罩19打开的
时候,抵压轮41撤销对引导斜块38的推动力,此时在断开弹簧46的作用下,活动触点47与固定触点48分离,进一步保证维护时线路处于断开状态,保证了维护的安全性。
[0056]
参照图1至图4的整流用电力装置100,该变压器本身的冷却散热原理如下:在进行散热时,吹气件将外界空气沿着混合导管31送入第一换热腔35中,同时雾化喷头30会向混合导管31中喷出水雾,水雾随着气流同时进入第一换热腔35中,在散热翅片34表面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得导热隔板33的温度降低,第二换热腔36中的空气温度也会随着降低,这样就可以提高对绕组12的降温效果,在气体进入旋转导气环14中后,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带动旋转导气环14旋转,旋转气流会对绕组12外侧进行吹气,进一步消除了散热的死角问题,相比传统的内循环散热而已,这里设置外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果,并且不会将外界灰尘引入设备内部,接线时,将导线与接电头42连接,导线沿着导线布置槽穿出,保证了接线位置的安全性,在防护罩19关闭的时候抵压轮41向下运动会对引导斜块38产生作用力,从而推动活动触点47与固定触点48接触,在防护罩19打开的时候,抵压轮41撤销对引导斜块38的推动力,此时在断开弹簧46的作用下,活动触点47与固定触点48分离,进一步保证维护时线路处于断开状态,保证了维护的安全性。
[0057]
参照图1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整流用电力装置100的控制方法,包括上述的整流用电力装置100及冷却执行机构,参照图9,整流用电力装置100部署在变压器室300室内,变压器室300的地面附近及顶部附近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及排气口,进气口及排气口分别安装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冷却执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2、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包括整流用电力装置100的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0058]
s10、设定冷却变压器室300室内温度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温度值比较,得到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设定整流用电力装置100的负荷比值,获取整流用电力装置100的实际负荷比值比较,得到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设定冷却外壳体13及防护罩19上的温度值,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温度值比较,得到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
[0059]
s20、提供模糊控制器,将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通过模糊控制器模糊化、模糊控制及模糊推理后,模糊控制器输出执行控制信号到冷却执行机构。
[0060]
s30、冷却执行机构获取执行控制量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22带动旋转筒27调速、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调整风量,实现对变压器室300室内风量进行控制散热。
[0061]
步骤s10的具体实施方式
[0062]
参照图5所示,整流用电力装置的控制方法从控制系统的原理图看出,在模糊控制器的作用下,通过对整流变压器的变压器负荷、变压器室室内温度及防护罩表面温度,对于三个重要的温度数据,按照s10的方法测量实际值,并与各自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分别得到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然后下一步通过模糊控制器进行处理。
[0063]
步骤s20的具体实施方式
[0064]
参照图6的模糊控制原理图所示,这里选择上述三个参数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即选取输入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
[0065]
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的基本论域[-e1,e1],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
t构成模糊集合论域[-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t
的定义为:
[0066]
譬如,根据变压器室内温度实际情况,设定冷却变压器室300室内温度值为36℃,变压
[0067][0068]
器室内温度偏差输入量的基本论域为[-4,4],偏差所取的模糊集合的论域为[-6,-5,-4,-3,-2,-1,0,1,2,3,4,5,6],则其量化因子k
δt
取值为1.5。
[0069]
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的基本论域[-e2,e2],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构成模糊集合论域y=[-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θ
的定义为:
[0070]
设定防护罩19表面温度值为32,送风温度偏差的论域为[-4,4],偏差的模糊集合论域
[0071][0072]
为[-4,-3,-2,-1,0,1,2,3,4],量化因子k
δθ
的值为1。
[0073]
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基本论域[-e3,e3],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构成模糊集合论域y=[-n,-n 1,

,0,

,n-1,n],则量化因子k
δk1
的定义为:
[0074][0075]
其中,n是量化档数,e1是表示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的精确量,e2是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的精确量,e3是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的精确量,k
δt
是变压器室300内温度的量化因子值,k
δθ
是防护罩19表面温度的量化因子值,k
δk1
是变压器负荷比的量化因子值。
[0076]
设定负荷比为0.8,负荷比偏差的论域为[-0.4,0.4],偏差的模糊集合论域为[-4,-3,-2,-1,0,1,2,3,4],量化因子k
δt
的值为10。
[0077]
对于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转速变化,[-e4,e4]是控制量变化的基本论域,其比例因子定义为,
[0078][0079]
其中,n是量化档数,kr是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量化因子值,e4是第一风机310及第二风机320转速中的控制量信号的精确量。输出量r的论域为[-3,3],其模糊集合论域为[-6,-5,-4,-3,-2,-1,0,1,2,3,4,5,6],比例因子kr取值为0.5。
[0080]
模糊控制器是递阶多变量模糊控制器结构,
[0081]
选取任意状态下中的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中的输入层的其中两个状态的变量输入第一层的模糊控制器中,然后根据模糊控制器模糊推理得出多个第一层输出量,第一层输出量作为余下层的模糊控制器中继续推理,直到输出一个总的冷却执行机构。
[0082]
上述的整流用电力装置应用在变压器室进行冷却仿真实验,变压器室长15米,宽12米,高11米,采用上述的整流用电力装置100,该变压器空载损耗33.3kw,负载损耗
174.29kw;变压器室的空气初始温度为31℃,由于变压器本体发热,室内温度可能达到45℃以上,控制仿真变压器室室内温度为38℃。
[0083]
参照图8的变压器室温度仿真对比图所示,是运用现有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仿真曲线的作比较的附图,其中虚线表示pid控制的仿真曲线,实线表示模糊控制的仿真曲线。从图7中可以看出pid控制的调节时间比模糊控制的长,模糊控制的效果比pid控制的动态性能要好,调节时间短,响应迅速。从图中可以看出,模糊控制系统仿真曲线的超调量为13.4%,峰值时间约为9min,温度保持在36℃,是满足控制要求的。
[0084]
进一步地,模糊控制器是递阶多变量模糊控制器结构,选取任意状态下中的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中的输入层的其中两个状态的变量输入第一层的模糊控制器中,然后根据模糊控制器模糊推理得出多个第一层输出量,第一层输出量作为余下层的模糊控制器中继续推理,直到输出一个总的冷却执行机构。参照图7的递阶多变量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为了解决上述输入变量很多时,模糊规则所占用的空间较大的问题,其模糊控制规则数目呈指数增加,导致占用过多的推理时间。图7中的输入的变压器室300内温度偏差值δt、变压器负荷比偏差值δk1及防护罩19表面温度偏差值δθ可任意顺序两两组合,无需得知其对模糊控制系统的影响,当中间层输入变量数位奇数时,则直接与下一层的变量组合。根据模糊推理得出第一层的各个输出,该输出作为第二层的输入继续推理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得出总的模糊输出。
[0085]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