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力收发装置及其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17 16:32: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力收发装置及其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l型端子的电连接器及具有其电连接器的电力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电源供应器具有伸出机壳外的输出端子。电源供应器通过输出端子能够对外输出稳定且适切的直流电源至待测装置,以供待测装置进行电气测试。
3.传统电源供应器具有伸出机壳外的输出端子。电源供应器通过输出端子能够对外输出稳定且适切的直流电源至待测装置,以供待测装置进行电气测试。
4.然而,所述输出端子大多需要通过跳线越区跨接至机壳内的元件,使其产生外表线材杂乱且外露的不便。此外,当多台机壳堆叠装配时,由于每个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端子大多设置为垂直锁附,操作人员会因为输出端子的锁附方式导致配线施工方向产生干涉,从而影响操作人员的装配时间与便利性。
5.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收发装置及其电连接器,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7.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收发装置。电力收发装置包含一机壳、一第一电路模块及一电连接器。机壳围绕出一容置空间。第一电路模块位于容置空间内。电连接器包含一端子座、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导电端子。端子座固定于机壳的侧面。第一导电端子穿设于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一片体、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开孔。第一片体的一端穿出端子座的前侧面,另端电连接第一电路模块。第一延伸部自第一片体的此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一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一开孔位于第一延伸部上,且第一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导电端子穿设于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二片体、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开孔。第二片体的一端穿出端子座的前侧面,与第一片体并排,第二延伸部自第二片体的此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二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二开孔位于第二延伸部上,且第二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导电端子可切换地电连接第一导电端子。
8.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对接件。对接件包含一第三片体、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三开孔。第三片体的一端固接第一片体,第三延伸部自第三片体的另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三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三开孔位于第三延伸部上,且第三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一与第三开孔共轴且共通的第四开孔。
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电连接器还包含至
少一绝缘套环,绝缘套环直接叠合于第三开孔与第四开孔之间,以电性绝缘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
10.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还包含一第二电路模块。第二电路模块位于机壳内,且电连接第二片体的另端。
11.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绝缘套环具有一与该第三开孔及该第四开孔共轴且共通的贯孔。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导接柱,导接柱可移除地插设于第三开孔、贯孔与第四开孔内,并导接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
1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端子座包含一外盖及一支撑架。外盖包含至少一第一贯口及至少一第二贯口。支撑架连接外盖及机壳,包含至少一第一通道及至少一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贯穿支撑架,且对齐第一贯口,以供容纳第一片体,第二通道贯穿支撑架,且对齐第二贯口,以供容纳第二片体。
13.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支撑架还包含至少一第一轴套及至少一第二轴套。第一轴套自支撑架背对外盖的一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一通道的第一内部沟槽,第一内部沟槽以供引导第一片体的延伸方向。第二轴套自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二通道的第二内部沟槽,第二内部沟槽以供引导第二片体的延伸方向。
14.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支撑架还包含一第一凹陷结构及一第二凹陷结构。第一凹陷结构形成于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且邻接第一轴套,以致第一导电端子至机壳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一导电端子至机壳的爬面距离。第二凹陷结构形成于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且邻接第二轴套,以致第二导电端子至机壳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二导电端子至机壳的爬面距离。
1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外盖包含一盖体与一第一锁接部,盖体面向机壳的一面具有一容置槽,第一锁接部配置于盖体的此面。支撑架包含一前置部与一本体部,前置部自本体部的一面伸入容置槽内,本体部的此面与盖体的此面之间分别定义出二相对的引导狭缝。机壳的此侧面具有一缺口与一第二锁接部。机壳面向缺口的二相对侧缘分别插入此些引导狭缝内,且第二锁接部锁接至第一锁接部上。
1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力收发装置中,第一导电端子包含二个第一导电端子,且第二导电端子包含二个第二导电端子,外盖还包含一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外盖背对支撑架的一面,用以分隔此些第一导电端子及分隔此些第二导电端子。
17.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收发装置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含一端子座、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穿设于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一片体、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开孔。第一片体的一端穿出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一延伸部自第一片体的此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一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一开孔位于第一延伸部上,且第一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导电端子穿设于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二片体、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开孔。第二片体的一端穿出端子座的前侧面,与第一片体并排,第二延伸部自第二片体的此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二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二开孔位于第二延伸部上,且第二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导电端子可切换地电连接第一导电端子。
18.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对接件。对接件
包含一第三片体、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三开孔。第三片体的一端固接第一片体,第三延伸部自第三片体的另端横向延伸,并与第三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三开孔位于第三延伸部上,且第三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端子座的前侧面。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一与第三开孔共轴且共通的第四开孔。
1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绝缘套环。绝缘套环直接叠合于第三开孔与第四开孔之间,以电性绝缘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
20.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绝缘套环具有一与该第三开孔及该第四开孔共轴且共通的贯孔。第三开孔、贯孔与第四开孔被一导接柱穿设其中,以导接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
21.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端子座包含一外盖及一支撑架。外盖包含至少一第一贯口及至少一第二贯口。支撑架连接外盖,包含至少一第一通道及至少一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贯穿支撑架,且对齐第一贯口,以供容纳第一片体,第二通道贯穿支撑架,且对齐第二贯口,以供容纳第二片体。
2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支撑架还包含至少一第一轴套及至少一第二轴套。第一轴套自支撑架背对外盖的一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一通道的第一内部沟槽,第一内部沟槽以供引导第一片体的延伸方向。第二轴套自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二通道的第二内部沟槽,第二内部沟槽以供引导第二片体的延伸方向。
23.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支撑架还包含一第一凹陷结构及一第二凹陷结构。第一凹陷结构形成于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且邻接第一轴套。第二凹陷结构形成于支撑架背对外盖的此面,且邻接第二轴套。
24.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外盖包含一盖体与一锁接部,盖体的一面具有一容置槽,锁接部配置于盖体的此面。支撑架包含一前置部与一本体部,前置部自本体部的一面伸入容置槽内,本体部的此面与盖体的此面之间分别定义出二相对的引导狭缝。此些引导狭缝以供固定于一机壳上。
2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电连接器中,第一导电端子包含二个第一导电端子,且第二导电端子包含二个第二导电端子,外盖还包含一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外盖背对支撑架的一面,用以分隔此些第一导电端子及分隔此些第二导电端子。
26.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不需通过跳线越区跨接至机壳内的元件,且操作人员能够朝着垂直机壳侧板的方向进行导接锁附,从而不会对锁附方向产生干涉,进而优化装配时间与便利性。
27.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2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收发装置的示意图;
30.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31.图3为图2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32.图4为图2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33.图5为从另一视角观察图2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以及
34.图6为图5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35.【符号说明】
36.10:电力收发装置
37.100:机壳
38.110:底板
39.120:侧板
40.130:框架
41.131:缺口
42.132:侧边部
43.133:第二锁接部
44.140:容置空间
45.150:第一电路模块
46.160:第二电路模块
47.200:电连接器
48.300:端子座
49.310:外盖
50.320:盖体
51.321a:前表面
52.321b:后表面
53.322:容置槽
54.323:第一固接部
55.324:第一贯口
56.325:第二贯口
57.326:分隔板
58.327:插接孔
59.330:支撑架
60.331:第一通道
61.332:第二通道
62.340:前置部
63.341:第二固接部
64.350:本体部
65.351:前表面
66.352:后表面
67.360:第一轴套
68.361:第一内部沟槽
69.370:第二轴套
70.371:第二内部沟槽
71.380:第一凹陷结构
72.381:第一区隔板
73.382:第一凹槽
74.390:第二凹陷结构
75.391:第二区隔板
76.392:第二凹槽
77.400:连接片
78.410:第一凸肋
79.420:第一锁接部
80.430:第二凸肋
81.500:引导狭缝
82.600:第一导电端子
83.610:第一片体
84.620:第一延伸部
85.630:第一开孔
86.700:第二导电端子
87.710:第二片体
88.720:第二延伸部
89.730:第二开孔
90.740:凸耳
91.750:第四开孔
92.800:对接件
93.810:第三片体
94.820:第三延伸部
95.830:第三开孔
96.840:绝缘套环
97.841:圆筒本体
98.842:凸缘
99.843:贯孔
100.900:导接柱
101.910:螺栓
102.920:螺帽
103.b:间隔螺栓
104.h:托架
105.θ:夹角
106.x、y、z:轴
具体实施方式
107.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10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收发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力收发装置10包含一机壳100、一第一电路模块150、一第二电路模块160及至少一电连接器200。机壳100包含一底板110与多个侧板120,底板110与这些侧板120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140。电连接器200固定于机壳100的其中一侧板120上,其一部分位于容置空间140内,另部分从所述侧板120伸出机壳100之外。第一电路模块150及第二电路模块160分别位于容置空间140内。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200电连接第一电路模块150及第二电路模块16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器200仅电连接第一电路模块150及第二电路模块160其中之一。须了解到,机壳100还包含一顶板(图中未示)。顶板用以覆盖容置空间140以保护机壳100的内部元件,然而,为了清楚示意电连接器200,图1被绘制为能够透视顶板而展示出电连接器200于机壳100内的特征。
109.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200的立体图。图3为图2的电连接器200的分解图。图4为图2的电连接器200的仰视图。如图2至图4所示,电连接器200包含一端子座300、一或多个(例如二个)第一导电端子600(例如传电端子)及一或多个(例如二个)第二导电端子700(例如遥测端子)。端子座300固定于机壳100的所述侧板120上(图1),且端子座300背对容置空间140的一面后称前侧面(即前表面321a)。此些第一导电端子600及第二导电端子700并排地穿设于端子座300上。在本实施例中,此二第一导电端子600分别为正/负极,且此些第一导电端子600的长度彼此不同,且此二第二导电端子700分别为正/负极,且此些第二导电端子700的长度相同,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10.更进一步地,每个第一导电端子600呈l状,包含一第一片体610、一第一延伸部620及一第一开孔630(如螺孔)。第一片体610的一端穿出端子座300的前侧面,第一片体610的另端伸入容置空间140,且电连接第一电路模块15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600通过托架h或间隔螺栓b连接第一电路模块15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延伸部620位于机壳100之外,自第一片体610的此端横向延伸。第一片体610的长轴方向(如x轴)与第一延伸部620的长轴方向(如y轴)彼此正交或至少相交,使得第一片体610与第一延伸部620之间具有一夹角θ(夹角θ例如为90
°
或接近90
°
)。第一开孔630位于第一延伸部620上,面向端子座300的前侧面,意即,第一开孔630的虚拟轴心(如x轴)通过端子座300的前侧面。每个第二导电端子700呈l状,包含一第二片体710、一第二延伸部720及一第二开孔730(如螺孔)。第二片体710与第一片体610彼此并排或平行。第二片体710的一端穿出端子座300的前侧面,第二片体710的另端伸入容置空间140。第二延伸部720位于机壳100之外,自第二片体710的此端横向延伸。第二片体710的长轴方向(如x轴)与第二延伸部720的长轴方向(如y轴)彼此正交或至少相交,使得第二片体710与第二延伸部720之间具有一夹角θ(夹角θ例如为90
°
或接近90
°
)。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片体610的长轴方向及第二片体710的长轴方向(如x轴)彼此平行,此些第一延伸部620自第一片体610的延伸方向(如y轴)相同,此些第二延伸部720自第二片体710的延伸方向(如y轴)相同,但是第一延伸部620的延伸方向与第
二延伸部720的延伸方向彼此背离,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此,由于第一延伸部620与第二延伸部720彼此背离延伸,第一开孔630与第二开孔730的虚拟轴心(如x轴)皆穿过机壳100的侧板120,方便与外部机器顺利连线,并可避免多数个电力收发装置10彼此沿着z轴堆叠时发生组装干涉的问题。
111.须了解到,第二导电端子700可选择地(或可切换地)电连接第一导电端子600。故,当第二导电端子700电性导接第一导电端子600时,第二导电端子700与第二电路模块160断开导接;反之,第二导电端子700电性绝缘第一导电端子600时,第二片体710的另端便能够电连接第二电路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导电端子700通过托架h或者间隔螺栓b连接第二电路模块16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12.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构,由于此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端子600的第一片体610及第二导电端子700的第二片体710皆垂直于端子座300的前侧面,且第一延伸部620与第二延伸部720彼此背离延伸,使得第一开孔630与第二开孔730的虚拟轴心(如x轴)皆穿过机壳100的侧板120,可以免于配线干涉的困扰,方便与外部机器顺利连线,即使多台机壳100沿着z轴堆叠装配也不影响配线空间。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嵌入式螺丝朝着垂直机壳100侧板120的方向进行导接锁附,从而不会对锁附方向产生干涉,进而优化装配时间与便利性。
113.图5为从另一视角观察图2的电连接器200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电连接器200的分解图。更具体地,如图3与图6所示,电连接器200还包含二个位于机壳100之外的对接件800。这些对接件800分别导接同侧的第一导电端子600与第二导电端子700。在本实施例中,对接件800对称地配置于端子座300上。
114.每个对接件800包含一第三片体810、一第三延伸部820及一第三开孔830(如螺孔)。第三片体810的一端固接同侧的第一片体610。第三延伸部820自第三片体810的另端横向延伸。第三片体810的长轴方向(如x轴)与第三延伸部820的长轴方向(如y轴)彼此正交或至少相交,使得第三片体810与第三延伸部820之间具有一夹角θ(夹角θ例如为90
°
或接近90
°
)。第三开孔830位于第三延伸部820上,且第三开孔830的虚拟轴心(如x轴)通过端子座300的前侧面。第二延伸部720还具有一第四开孔750(如螺孔),第四开孔750与第三开孔830共轴且共通。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孔750形成于第二延伸部720的凸耳740上,当第二延伸部720朝第一方向(如y轴正方向)延伸时,凸耳740朝相反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如y轴负方向)伸出。
115.所述电连接器200还包含二绝缘套环840及二导接柱900。每个绝缘套环840直接叠合于同侧的第三开孔830与第四开孔750之间,以电性绝缘第二导电端子700与第一导电端子600。每个绝缘套环840具有一贯孔843。贯孔843与第三开孔830及第四开孔750共轴且共通。每个导接柱900可移除地插设于第三开孔830、贯孔843与第四开孔750之中,从而导接第一导电端子600与第二导电端子700。故,当导接柱900脱离第二导电端子700与第一导电端子600,使得第二导电端子700电性绝缘第一导电端子600时,第二导电端子700能够电连接第二电路模块160。
116.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绝缘套环840包含一圆筒本体841与一凸缘842。凸缘842连接圆筒本体841的一端,且贯孔843同时贯穿圆筒本体841与凸缘842。当绝缘套环840直接叠合于第三开孔830与第四开孔750之间时,圆筒本体841直接叠合于凸耳740与第三延伸部820之间,且凸缘842伸入第三开孔830内。如此,绝缘套环840能够增加结构强度且避免形变。
117.需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600、第二导电端子700与对接件800皆包含导电金属(如铜或铝),且第一片体610与第一延伸部620为一体成型,第二片体710与第二延伸部720为一体成型,且第三片体810与第三延伸部820为一体成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接柱900例如为一螺栓910,故,螺栓910穿过第三开孔830、贯孔843与第四开孔750之后,可再让一螺帽920套设于其尾部,而让螺栓910更稳固地限位其中,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18.所述端子座300包含一外盖310与一支撑架330。外盖310包含二第一贯口324及二第二贯口325。支撑架330包含二第一通道331及二第二通道332。支撑架330与外盖310相互组合后,每个第一通道331对齐其中一第一贯口324,且每个第二通道332对齐其中一第二贯口325,以供容纳第二片体710,使得每个第一导电端子600的第一片体610能够从第一贯口324伸入第一通道331内,以及每个第二导电端子700的第二片体710能够从第二贯口325伸入第二通道332内。
119.如此,由于外盖310与支撑架330为二件式的独立元件,端子座300能够增加导电端子对机壳100(即接地区域)的爬面距离(或称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进而降低漏电等潜在危害。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端子座300也能为一件式。
120.更具体地,外盖310包含一盖体320与一或多个(如4个)第一固接部323。盖体320包含彼此相对的前表面321a与后表面321b。盖体320的后表面321b面向机壳100(或支撑架330),且凹设有一容置槽322。第一固接部323分别位于容置槽322内。支撑架330包含一前置部340与一本体部350。前置部340包含一或多个(如4个)第二固接部341。本体部350包含彼此相对的前表面351与后表面352。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为背对前置部340的一面。前置部340较本体部350小,且前置部340自本体部350的前表面351朝外延伸,且伸入容置槽322内。
121.如此,通过第二固接部341与第一固接部323彼此固接,支撑架330固定地连接外盖310。在本实施例中,前置部340与本体部350彼此一体成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外盖310还包含一分隔板326。分隔板326凸设于盖体320的前表面321a,且分隔板326朝着y轴方向延伸,以将这些第一导电端子600予以分隔及将这些第二导电端子700予以分隔,降低这些第一导电端子600之间产生短路以及这些第二导电端子700之间产生短路的机率。
122.此外,支撑架330还包含二第一轴套360及二第二轴套370。每个第一轴套360自支撑架330背对外盖310的一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一通道331的第一内部沟槽361。每个第二轴套370自支撑架330背对外盖310的后表面321b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第二通道332的第二内部沟槽3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套360与第二轴套370例如分别凸设于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此些第一轴套360的长度彼此不同,且此些第二轴套370的长度相同,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23.如此,当第一导电端子600的第一片体610从第一通道331伸入第一内部沟槽361时,第一内部沟槽361能透引导第一片体610的延伸方向。同理,当第二导电端子700的第二片体710从第二通道332伸入第二内部沟槽371时,第二内部沟槽371能透引导第二片体710的延伸方向。
124.由于第一轴套360让支撑架330具有更多表面积,使其增加了第一导电端子600至机壳100(即接地区域)的空间距离,进而降低漏电等潜在危害;同理,由于第二轴套370让支撑架330具有更多表面积,使其增加了第第二导电端子700至机壳100(即接地区域)的空间
距离,进而降低漏电等潜在危害。
125.又,支撑架330还包含一第一凹陷结构380及一第二凹陷结构390。第一凹陷结构380形成于支撑架330背对外盖310的一面(即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且邻接第一轴套360。第二凹陷结构390形成于支撑架330背对外盖310的所述面(即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且邻接第二轴套370。
126.如此,由于第一凹陷结构380具有更多表面积,使其增加了第一导电端子600至机壳100(即接地区域)的爬面距离(或称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从而让第一导电端子600至机壳100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一导电端子600至机壳100的爬面距离(或称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进而降低漏电等潜在危害;同理,由于第二凹陷结构390具有更多表面积,使得增加了第二导电端子700至机壳100(即接地区域)的爬面距离,从而让第二导电端子700至机壳100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二导电端子700至机壳100的爬面距离,进而降低漏电等潜在危害。
1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结构380包含第一区隔板381以及多个第一凹槽382。第一区隔板381分隔第一轴套360及第二轴套370。第一凹槽382是由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上的多个隔板所隔成。第二凹陷结构390包含第二区隔板391以及多个第二凹槽392。第二区隔板391对齐并排第一区隔板381,且分隔第一轴套360及第二轴套370。第二凹槽392是由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上的多个隔板所隔成,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结构380与第二凹陷结构390例如分别凹设于本体部350的后表面352;第一凹陷结构380及第二凹陷结构390的凹槽不限其数量,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29.端子座300还包含一连接片400。连接片400包含一第一凸肋410、多个(例如2个)第一锁接部420与多个(例如2个)第二凸肋430。第一凸肋410与此些第二凸肋430皆自连接片400的同一侧缘对外伸出,且第一凸肋410位于第二凸肋430之间。盖体320的后表面321b还具有一或多个插接孔327。
130.如此,当连接片400组合至盖体320时,通过第一凸肋410伸入且抵靠容置槽322,以及第二凸肋430分别插入于插接孔327,连接片400得以固定于盖体320的后表面321b。机壳100的侧面具有一框架130(图1)。框架130包含一或多个缺口131。框架130对应每个缺口131配置有一或多个第二锁接部133。本体部350的前表面351与盖体320的后表面321b之间于支撑架330的二相对侧分别定义出一引导狭缝500。框架130面向缺口131的二相对侧缘分别形成有一侧边部132。如此,当电连接器200朝下进入框架130的缺口131时,通过这些侧边部132分别滑移插入引导狭缝500,以及将第二锁接部133锁接至第一锁接部420上,电连接器200固定地安装于机壳100上。
131.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力收发装置10可以为小型化功率产品,例如直流(dc)电源或交流(ac)电源的电源供应器、模拟负载器(load)、单向或双向(single/bi-direction)电力转换器、电源(source)或电池(battery)等等。第一电路模块150例如包含具有遥测、滤波功能的单板。第二电路模块160例如包含具有遥测电压值的侦测器。机壳100包含其高度为例如1u的服务器机壳1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132.由于习知设计在配线与整体系统包含装配干涉、不易装配、跳火、体积庞大、跳线越区跨接或锁附不牢固的缺点与不足,通过上述架构,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上述缺点与不
足,在不耗费过多体积的状况下提出一次解决多种问题的实施方案。
133.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