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型冷却液自动调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15 19:43: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液(切屑液、乳化油、皂化油)调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型冷却液自动调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切削加工中,需要使用冷却液,常用冷却液包括切屑液、乳化油、皂化油,是一种油水混合物,目前市面上的冷却液调配装置通常是较大型的调配设备,设备价格一般要数万至数十万,小型机械加工厂由于效益较低无力承担高昂的设备购置费,且实际生产过程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冷却液用量,因此通常采用工人手动调配冷却液,而人工调配冷却液不仅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人工调配冷却液精度较低,会影响切削加工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小型化、低成本、高精度的小型冷却液自动调配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冷却液自动调配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泵、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plc控制器、数显控制器和储液容器,第一流量控制阀的进液口与泵的出液口连通,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出液口均与储液容器连通,储液容器的底部设有出液管,壳体的外壁上设有适配泵进液口的第一通孔、适配第二流量控制阀进液口的第二通孔以及适配出液管的第三通孔,数显控制器与plc控制器电连接,plc控制器与分别泵、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电连接。
5.进一步的,第一流量控制阀的进液口与泵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出液口与储液容器的外壁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第一流量控制阀固定于储液容器的外壁上,第二流量控制阀固定于壳体的侧板内壁上。
6.通过第一管道将第一流量控制阀与泵相连,通过第二管道将第二流量控制阀与储液容器相连,实现了泵、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与储液容器的模块化安装,既可以降低装置组装生产成本,又可以使最大化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缩小装置体积,进一步降低装置材料成本和重量,降低用户负担,也便于用户搬运使用。
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固定于储液容器的外壁上,第一流量控制阀的进液口与泵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壳体内设有流量计,流量计的出液口与第二流量控制阀的进液口连通,流量计的进液口与一进水管道连通,流量计的信号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相连接。
8.通过设置流量计来检测水流量,检测信号实时传输至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进一步精确控制第二流量控制阀,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切屑液调配时的用水量,所调配的切屑液浓度控制可以非常精准。
9.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壳体内设有加热器和电磁阀,加热器的出水口与
储液容器连通,加热器的进水口与电磁阀的出水口连通,流量计的出液口与第二流量控制阀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电磁阀的进水口与第二管道连通,电磁阀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10.通过将流量计流向第二流量控制阀的水再另外引出一路至储液容器,并且在该水路上设置加热器和电磁阀,可实现向储液容器灌注热水的目的,从而解决冬季气温太低导致冷却液发生凝固的现象发生,使本装置在冬季也能很好的运行。
11.进一步的,储液容器的底面与壳体的底面之间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将储液容器的底面与壳体的底面分隔出可容纳出液管的间隙,固定支架的上端与储液容器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支架的下端与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
12.储液容器的底面与壳体的底面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连接,便于模块化安装,将出液管布置在储液容器的底面与壳体的底面的间隙中,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使壳体可以尽可能的小型化,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且降低重量,便于小型加工厂随取随用。
13.进一步的,泵与壳体的底面之间设有减震条,泵的泵体固定于减震条上,减震条与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
14.通过减震条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泵快速安装在壳体的底面上,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泵的震动噪音,优化用户体验。
15.进一步的,壳体上设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分别与泵、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plc控制器以及数显控制器电连接,数显控制器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16.通过电源开关给各低压用电部件供电,输出供电可以更加稳定,有利于减小本装置运行的故障率。
17.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壳体的侧板内壁上设有安装架,plc控制器和电源开关固定于安装架上,壳体的上盖设有安装孔,数显控制器的触摸屏穿过安装孔与壳体的上盖卡接固定。
18.通过设置安装架,一方面可实现plc控制器和电源开关的快速安装,另一方面,由于数显控制器、plc控制器和电源开关采用分体式,部件采购成本低,使得装置制造成本更低,数显控制器直接卡接固定,省去了额外的固定结构,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组装成本。
19.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plc控制器和电源开关设置于数显控制器内部,壳体的上盖设有安装孔,数显控制器固定于壳体的上盖内壁上,数显控制器的触摸屏与安装孔适配安装。
20.通过将plc控制器和电源开关集成于数显控制器中,采用一体式集成结构性能更优,虽然部件采购成本较高,但能使壳体内空间进一步优化,装置可进一步缩小,适用于采购预算相对宽裕且对装置要求较高的小型机械加工厂使用。
21.进一步的,泵为齿轮泵、滑片泵、螺杆泵、隔膜泵、罗茨泵中的其中一种。
22.具体泵的类型,可根据客户需求具体选择,满足不同的使用性能。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泵、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plc控制器、电源开关、数显控制器和储液容器集成于壳体内,冷却液原液与水可通过数显控制器预设水油比例和总量,再通过plc控制器控制泵、第一流量控制阀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削液原液由泵抽取经第一流量控制阀控制流量后流入储液容器中,水由自来水管经第二流量控制阀
控制流量后流入储液容器中,削液原液与水在储液容器中混合后,由储液容器底部的出液管利用重力相应自动流出壳体外部,即可收集使用,实现了冷却液原液与水按预设比例和总量自动调配,整个装置集成度高,结构精简,体积小,相比大型冷却液调配设备制造成本缩小数十倍,显著降低用户使用成本,适用于小型机械加工厂使用。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隐藏一个侧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隐藏壳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隐藏一个侧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隐藏壳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隐藏部分壳体的三位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隐藏部分壳体的三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35.实施例一:
36.如图1-3所示,一种小型冷却液自动调配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由上盖、下盖及四块侧板围合而成,围合相接处采用铆接工艺将上盖、下盖及四块侧板固定连接,考虑到装置重量问题,壳体1优选采用塑料板、木板,也可以采用其他轻质材料。
37.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泵2、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plc控制器5、电源开关6、数显控制器7和储液容器8,储液容器8可以是无盖板的槽,结构更加简单,泵2可以是齿轮泵、滑片泵、螺杆泵、隔膜泵、罗茨泵中的其中一种,具体泵的类型,可根据客户需求具体选择,第一流量控制阀3和第二流量控制阀4采用的是电磁流量阀,其通过plc控制器5进行流量控制,电源开关6采用高频逆变电源开关为各个部件供电,数显控制器7带有电容式触摸屏,触摸屏上具有多个操控按钮,可通过触控设置冷却液原液与水的调配比例,调配总量,启动或停止装置等功能。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量控制阀3的进液口与泵2的出液口连通,第一流量控制阀3和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出液口均与储液容器8连通,储液容器8的底部设有出液管801,壳体1的外壁上设有适配泵2进液口的第一通孔101、适配第二流量控制阀4进液口的第二通孔102以及适配出液管801的第三通孔103,泵2的进液口可连接其他适配管道,通过将该管道入口放入采购来的冷却液原液桶内,泵2即可将冷却液原液抽入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进液口可连接其他适配管道,通过将该管道入口与自来水相连,自来水自带水压即可流入第二流量控制阀4,第一流量控制阀3和第二流量控制阀4根据数显控制器7预设的调配比例及调配总量,控制冷却液原液和水进入储液容器8的流量,冷却液原液和水在储液容
器8混合后,从出液管801自动流出,出液管801流出调配好的冷却液可直接用水桶收集后,再导入加工设备的冷却液槽内,出液管801也可外接其他适配管道,将调配好的冷却液引入设备冷却液槽内。
39.电源开关6分别与泵2、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plc控制器5以及数显控制器6电连接,为各部件提供低压直流供电,数显控制器7与plc控制器5电连接,plc控制器5与分别泵2、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电连接,当使用人员在数显控制器7的触摸屏上预设好调配比例、调配总量后,点击启动,数显控制器7传送电信号给plc控制器5,plc控制器5输出电信号分别控制泵2、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工作。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量控制阀3的进液口与泵2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9连接,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出液口与储液容器8的外壁通过第二管道10连接,具体的,第一管道9为水平设置,第二管道10为垂直设置,第一流量控制3阀通过螺栓固定方式固定于储液容器的外壁上,第二流量控制阀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侧板内壁上。
41.通过第一管道9将第一流量控制阀3与泵2相连,通过第二管道10将第二流量控制阀4与储液容器8相连,实现了泵2、第一流量控制阀3、第二流量控制阀4与储液容器5的模块化安装,既可以降低装置组装生产成本,又可以使最大化壳体1内部空间利用率,缩小装置体积,进一步降低装置材料成本和重量,降低用户负担,也便于用户搬运使用。。
42.在本实施例中,储液容器8的底面与壳体1的底面之间设有固定支架11,固定支架11采用槽钢或槽钢形状的塑料件,固定支架11将储液容器8的底面与壳体1的底面分隔出可容纳出液管801的间隙,固定支架11的上端与储液容器8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1的下端与壳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
43.储液容器8的底面与壳体1的底面通过固定支架11固定连接,便于模块化安装,将出液管8布置在储液容器8的底面与壳体1的底面的间隙中,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使壳体1可以尽可能的小型化,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且降低重量,便于小型加工厂随取随用。
44.在本实施例中,泵2与壳体1的底面之间设有减震条12,泵2的泵体固定于减震条12上,减震条12与壳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
45.通过减震条12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泵2快速安装在壳体1的底面上,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泵2的震动噪音,优化用户体验。
46.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侧板内壁上设有安装架13,为了最大化利用壳体1内部空间,该壳体1的侧板与安装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壳体1的侧板为不同的侧板,plc控制器5和电源开关6固定于安装架13上,壳体1的上盖设有安装孔14,数显控制器7的触摸屏穿过安装孔14与壳体1的上盖卡接固定。
47.通过设置安装架13,一方面可实现plc控制器5和电源开关6的快速安装,另一方面,由于数显控制器7、plc控制器5和电源开关6采用分体式,部件采购成本低,使得装置制造成本更低,数显控制器7直接卡接固定,省去了额外的固定结构,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组装成本。
48.实施例二:
49.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plc控制器5和电源开关6设置于数显控制器7内部,壳体1的上盖设有安装孔13,数显控制器7固定于壳体1的上盖内壁上,数显控制器7的触摸屏与安装孔13适配安装。
50.通过将plc控制器5和电源开关6集成于数显控制器7中,采用一体式集成结构性能更优,虽然部件采购成本较高,但能使壳体1内空间进一步优化,装置可进一步缩小,适用于采购预算相对宽裕且对装置要求较高的小型机械加工厂使用。
51.实施例三:
52.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流量控制阀3和第二流量控制阀4固定于储液容器8的外壁上,储液容器8是密封的箱体,有利于移动储液容器8时,储液容器8内部的切屑液不会撒出而造成其他用电元器件损坏,第一流量控制阀3的进液口与泵2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9连接,壳体1内设有流量计15,流量计15的出液口与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进液口连通,流量计15的进液口与一进水管道16连通,进水管道16连通自来水或者其他水源,流量计15的信号输出端与plc控制器5相连接。
53.通过设置流量计15来检测水流量,检测信号实时传输至plc控制器5,由plc控制器5进一步精确控制第二流量控制阀4,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切屑液调配时的用水量,所调配的切屑液浓度控制可以非常精准。
54.实施例四:
55.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内设有加热器17和电磁阀18,加热器17的出水口与储液容器8连通,加热器17的进水口与电磁阀18的出水口连通,流量计15的出液口与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管道19连通,电磁阀18的进水口与第二管道19连通,电磁阀18与plc控制器5电连接。
56.通过将流量计15流向第二流量控制阀4的水再另外从第二管道19上引出一路至储液容器8,并且在该水路上设置加热器17和电磁阀18,可实现向储液容器8灌注热水的目的,从而解决冬季气温太低导致冷却液发生凝固的现象发生,使本装置在冬季也能很好的运行。
57.此外,储液容器8的顶板没有管路连接也没有安装其他部件,从优化壳体1内部空间布局的角度,加热器17的出水口可通过水管与储液容器8的顶板相连,冷水流过加热器17后成为热水再注入储液容器8中。
5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