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2023-03-09 10:40: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椅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椅。


背景技术:

2.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普遍提高,对座椅也有着越来越高的体验与追求,故有了折叠椅的出现。折叠椅由于其具有收放自如的特性而被人们所青睐,当需要时展开就坐,当不需要时折叠起来,不浪费空间,便携性强。
3.目前,市场上的折叠椅种类繁多,多数折叠椅折叠不方便,并且折叠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折叠后的椅子体积过大,携带或包装不便。
4.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折叠结构简单、折叠后体积小的折叠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椅,该折叠椅结构简单,折叠后体积小,满足人们方便携带或包装该折叠椅的需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椅,包括两组侧架组件,任一所述侧架组件均包括座管、与所述座管后部转动连接的靠背管以及与所述座管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的后脚管,所述后脚管沿其轴向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座管,所述折叠椅还包括两组翻转件,任一所述翻转件底端转动设置在所述后脚管非端部位置,所述翻转件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于所述座管,且所述翻转件沿其轴向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座管;其中,所述翻转件位于所述靠背管后侧。
7.优选地,上述折叠椅还包括:
8.前脚管,所述前脚管的非端部位置与所述座管转动连接;
9.前交叉管,所述前交叉管上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座管转动连接,所述前交叉管下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脚管转动连接;
10.后交叉管,所述后交叉管上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管转动连接,所述后交叉管下部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翻转件转动连接。
11.优选地,任一所述翻转件设有翻转件滑套,所述翻转件通过所述翻转件滑套与所述座管转动连接,且所述翻转件与所述翻转件滑套滑动。
12.优选地,所述后脚管设有后脚管滑套,所述后脚管通过所述后脚管滑套与所述座管转动连接,且所述后脚管与所述后脚管滑套滑动。
13.优选地,所述后交叉管包括两个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中部铰接,且所述后交叉管呈x型设置,所述前交叉管与所述后交叉管结构相同。
14.优选地,所述前交叉管上部两端和下部两端均设置有第一l型片,上部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片的两个边分别与所述前交叉管和所述座管转动连接,下部的两个所述第一l型片的两个边分别于所述前交叉管和所述前脚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l型片用于供所述前交叉
管沿所述第一l型片的两个边转动。
15.优选地,所述后交叉管上部两端和下部两端均设置有第二l型片,上部的两个所述第二l型片的两个边分别与所述靠背管和所述后交叉管转动连接,下部的两个所述第二l型片的两个边分别与所述翻转件和所述后交叉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二l型片用于供所述后交叉管沿所述第二l型片的两个边转动。
16.优选地,任一所述座管上转动有与所述第二l型片连接的u型连接件。
17.优选地,所述翻转件滑套位于所述翻转件上转动点和所述翻转件下转动点之间,所述上转动点为所述后交叉管与所述翻转件转动连接处,所述下转动点为所述后脚管与所述翻转件转动连接处。
18.优选地,任一所述侧架组件还包括扶手管,所述扶手管后部与所述靠背管转动连接,所述前脚管上端和所述后脚管上端铰接后的端部与所述扶手管转动连接。
19.优选地,所述扶手管上设置有档位调节件,所述档位调节件上设置多个卡槽,所述前脚管上端和所述后脚管上端铰接后的端部与所述档位调节件转动连接,且能够与所述卡槽卡接。
20.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椅,通过将座管向上转动,带动前脚管向上转动,在前脚管或座管转动过程中,由于前交叉管上端与座管转动连接,且前交叉管下端与前脚管转动连接,前交叉管会向内收缩,同时,后脚管沿后脚管滑套向上滑动;后脚管向上滑动过程中,由于翻转件底部与后脚管转动连接,因此会带动翻转件向上滑动的同时向后翻转,并且,在翻转件翻转过程中,会带动后交叉管与翻转件连接处向后运动,由于前交叉管向内收缩会带动折叠椅整体收缩,因此后交叉管在其平面内也会向内收缩,当座管转动至一定程度后,座管与靠背管相距最近时,后交叉管、前交叉管以及后脚管和前脚管均收拢在一起,从而达到折叠体积小的目的。采用上述方式设置的折叠椅,满足人们方便携带或包装该折叠椅的需求。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椅的打开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椅增加档位调节件后的打开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折叠椅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2中折叠椅的档位调节件调节后的半躺状态下侧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2中折叠椅的半折叠状态下侧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2中折叠椅的折叠状态下正面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图2中折叠椅的折叠状态下侧面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座管 11、u型连接件 2、靠背管 3、前脚管 4、后脚管 41、后脚管滑套 42、滑套限位块 5、翻转件 51、翻转件滑套 6、扶手管 61、档位调节件 7、后交叉管 71、第二l
型片 8、前交叉管 81、第一l型片。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折叠椅,包括作为该折叠椅整体框架的侧架组件,侧架组件包括靠背管2、座管1、前脚管3以及后脚管4,座管1后部与靠背管2转动连接,前脚管3的非端部位置与座管1转动连接,后脚管4转动连接于座管1非端部位置,且后脚管4沿其轴向可滑动设置于座管1。
34.另外,上述折叠椅还包括两组翻转件5,翻转件5下部与后脚管4非端部转动连接,且翻转件5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与座管1上,同时,翻转件5沿其轴向可滑动设置于座管1上,当然,为了便于该折叠椅折叠,将翻转件5设置于靠背管2后侧。
35.在本实施例中,前交叉管8上部两端分别与两个座管1转动连接,前交叉管8下部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脚管3转动连接,后交叉管7上部两端分别与两个靠背管2转动连接,后交叉管7下部两端分别与两个翻转件5转动连接。
36.综合上述实施例,在需要对折叠椅进行折叠时,通过将座管1向上转动,带动前脚管3向上转动,在前脚管3或座管1转动过程中,由于前交叉管8上端与座管1转动连接,且前交叉管8下端与前脚管3转动连接,前交叉管8会向内收缩,如图5所示,同时,后脚管4沿后脚管滑套41向上滑动。
37.另外,如图5所示,在后脚管4向上滑动过程中,由于翻转件5底部与后脚管4转动连接,因此会带动翻转件5向上滑动的同时向后翻转,并且,在翻转件5翻转过程中,会带动后交叉管7与翻转件5连接处向后运动,由于前交叉管8向内收缩会带动折叠椅整体收缩,因此后交叉管7在其平面内也会向内收缩。
38.如图6和图7所示,当座管1转动至一定程度后,座管1与靠背管2相距最近时,后交叉管7、前交叉管8以及后脚管4和前脚管3均收拢在一起,从而达到折叠体积小的目的,因此采用上述方式设置的折叠椅,满足人们方便携带或包装该折叠椅的需求。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翻转件5通过翻转件滑套51与座管1转动连接,且翻转件5能够在翻转件滑套51内滑动,由于翻转件5在转动过程中,会在其轴向上产生一定位移,因此为了确保该折叠椅整体的折叠效果,将翻转件滑套51套设在翻转件5外周。
40.此外,后脚管4外周套设有后脚管滑套41,与上述翻转件滑套51原理相同,由于后
脚管4在转动过程中,需要与座管1发生轴向位移,因此通过后脚管滑套41来实现。
41.当然,上述翻转件滑套51以及后脚管滑套41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设置方式,但是需要确保能够起到与本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这里不想详述。
42.在本实施例中,后交叉管7包括两个连接管,为了确保后交叉管7能够向内收缩,因此两个连接管中部铰接,且后交叉管7呈x型设置,同时,前交叉管8与后交叉管7结构相同;当然,这里的后交叉管7以及前交叉管8不仅限于x型设置,具体根据折叠椅实际需要决定,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设置,但是需要确保后交叉管7以及前交叉管8能够向内收缩,同时收缩后的体积不宜过大。
43.另外,为了确保前交叉管8以及后交叉管7能够多角度转动,提升折叠椅的折叠性能,在前交叉管8上下两端均设置第一l型片81,第一l型片81一面与前交叉管8转动连接,另一面与座管1或前脚管3转动连接,从而实现前交叉管8的多边转动,更易配合该折叠椅整体折叠;当然,这里的l型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设置,但是需要确保该折叠椅在折叠过程中前交叉管8能够稳定转动,这里不再详述。
44.同理,为了确保后交叉管7以及翻转件5能够多角度转动,第二l型片71配合翻转件5以及后交叉管7在折叠过程中,向后转动,从而使折叠椅整体向内收拢,同时向后翻转,折叠后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
45.为了进一步确保座管1与前脚管3的转动效果,在座管1上转动设置有于第二l型片71连接的u型连接件11,当然,座管1与靠背管2也可以通过u型连接件11转动连接,留出足够的转动空间,提升座管1、靠背管2、前交叉管8等组件之间的转动效果,便于给部件更加贴合,减小折叠椅整体体积;当然u型连接件11也可以扩展到其余部件之间的连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这里不再详述。
46.当然,为了确保翻转件5的转动效果,将翻转件滑套51设于翻转件5上转动点和所述翻转件5下转动点之间,最大程度提高翻转件滑套51的可移动距离,提升翻转件5的可转动程度,进一步提升该折叠椅的折叠效果。
47.另外对于上述任一侧架组件,其还包括扶手管6,前脚管3上端和后脚管4上端交接后并与扶手管6转动连接,且扶手管6后部与靠背管2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扶手管6的设置能够对靠背管2进行限位,使靠背管2与前脚管3和后脚管4连接,保证折叠椅整体的稳定效果,当然,在折叠时,也可以通过转动扶手管6带动座管1以及其它部件进行收缩折叠,这里不再详述。
48.另外,如图4所示,在扶手管上增加档位调节件61,档位调节件上61设置多个卡槽,前脚管3上端和后脚管4上端铰接后并与卡槽卡接,可根据前脚管3与后脚管4铰接后与卡槽的卡接位置,实现对靠背管2倾斜程度的调节,也就是说,当需要靠背管2向后倾斜时,可以将前脚管3与后脚管4铰接后与卡槽的卡接位置向后调节,从而使靠背管2向后倾斜,当然,对折叠椅折叠时,需要将前脚管3和后脚管4从卡槽内脱离。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的折叠椅能够稳定放置并使用,具体的说,当座管1承重时,前脚管3和后脚管4两者之间处于最大岔开程度,两个侧架组件通过前交叉管8和后交叉管7连接,并拉紧支撑两个侧架组件,再通过翻转件5支撑连接座管1以及后脚管4,能够支撑座管1后部以及后脚管4稳定放置,同时,翻转件5能够对后交叉管7进行限位,防止后交叉管7过度转动,稳定后交叉管7的转动角度,从而固定两个靠背管3的
打开程度,达到稳定放置并使用的目的。
5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后脚管4上设置有滑套限位块42,且滑套限位块42位于后脚管滑套41上方,当该折叠椅处于打开状态时,需要通过滑套限位块42限制后脚管滑套41滑动,从而控制前脚管3和后脚管4的打开程度,当然,滑套限位块42在一定作用上能够改变该折叠椅的站立高度,同时也能够确保该折叠椅稳定站立。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52.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