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与流程

2023-02-20 19:12: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2.考虑到高频载波频率资源丰富,在热点区域,为满足未来通信的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进行组网愈发流行。但高频载波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需要大量密集部署的高频小站,而通过光纤为这些大量密集部署的高频小站提供回传(backhaul,bh)的代价高,施工难度大,因此需要更加经济便捷的回传方案。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提供网络覆盖时,光纤的部署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也需要设计灵活便利的回传方案。无线回传设备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无线回传设备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bl)皆采用无线传输方案,从而可以减少光纤部署。无线回传设备可以是中继节点(relay node,rn),例如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iab)节点。
3.无线回传设备可以通过无线回传链路向宿主节点回传终端的数据包,也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链路向终端发送来自宿主节点的数据包。由一个或者多个无线回传设备构成的通信网络可以称之为无线回传网络或者中继网络。通常一个中继节点只会连接到一个宿主节点,然而随着中继网络的演进,出现了一个中继节点连接到多个宿主节点的通信场景。
4.中继节点经宿主节点连接到核心网,例如,在独立组网(standalone,sa)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架构下,中继节点经宿主节点连接到5g核心网(5g core,5gc)。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或者多连接(multi-connectivity,mc)的5g架构下(例如: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或者nr-dc场景等),主路径上,中继节点可以经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也可以经宿主节点连接到5g核心网。
5.当前iab网络中f1接口的双连接架构所依赖的拓扑可以包括冗余拓扑(topology redundancy)和非冗余拓扑。目前,控制面消息(f1-c)的终结节点,如宿主节点,如何确定采用哪种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采用哪种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从而提高iab节点与终端的业务通信的稳定性。
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设备获取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接口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f1ap)消息,该第一网络设备为无线回传节点的主节点(master node,mn)。该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该第一网络设备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确定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iab节点与终端的业务通信的稳定性,提高终端的服务体验。
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所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
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的双连接方式,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1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包括: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者,该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第一网络设备。
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宿主节点作为sn角色且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是sn的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f1ap消息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mn之间的空口传输至sn。对于宿主节点是mn且终结节点是mn的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f1ap消息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sn之间的空口传输至mn。
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回传链路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或所述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14.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该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和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理解为,在这种f1接口双连接架构下,无线回传节点即可以通过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和/或,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无线回传节点也可以通过与该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和/或,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该无线回传节点具体通过哪个回链路传输哪个f1接口的信息(f1ap消息或者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是由该无线回传节点自行确定,也可以是由网络设备进行配置或更新。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和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无线回传节点的宿主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可以采用冗余拓扑的双连接方式,这种方式下,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第一网络设备和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这样的双连接方式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1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接口应用协议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无线回传节点的sn。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若第一网络设备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交互能力信息,则还需要交互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这样有利于f1ap消息传输的稳定
性。
1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获取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包括: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或者,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网管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2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测量报告,该测量报告包括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信号质量。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该测量报告,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sn。
2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网络设备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该第一网络设备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2.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为默认回传无线链路控制(default backhaul radio link control,default bh rlc)信道配置信息。该默认bh rlc信道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为无线回传节点指示传输f1ap采用的形式,即通过回传链路传输还是通过空口传输。
24.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网络设备通过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25.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网络设备广播该第一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接入请求信息。
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对外广播第一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这样无线回传节点可以感知该第一网络设备对iab宿主能力的支持情况,有利于无线回传节点接入合适的网络设备作为mn。
27.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发送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无线回传节点的接入请求信息,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mn为无线回传节点添加的与双连接方式相匹配的sn,这样有利于提高iab节点与终端的业务通信的稳定性,提高终端的服务体验。
29.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所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
30.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包括: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者,该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第一网络设备。
31.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
unit,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之间的目标路径。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通过该目标路径向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传输数据。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冗余拓扑下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路径选择,第一网络设备的cu可以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出实现简单的目标路径,有利于减少数据包的丢失,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技术实施例是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目标路径为例,此外,还可以是第二网络设备的du确定目标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6.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多条候选路径包括下列至少一种:路径1: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通过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网络至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或者,路径2: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经过该第二网络设备的cu至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或者,路径3: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经过该第一网络设备的du至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
47.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径1和路径2的ip通路正常,路径3的ip通路异常。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若待传输数据包的源ip地址在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至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ip路由器的过滤单元的白名单内,或者,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至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ip路由器未启动该过滤单元,则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路径1为该目标路径。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上行传输为例,由于路径2需要在第二网络设备的du处添加一次外层ip,在第二网络设备的cu处添加一次外层ip,这样实现复杂,而路径1只需在第二网络设备的du处添加一次外层ip,便于实现,因此选择路径1为目标路径传输数据。
49.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径1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路径2的ip通路异常。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若该第一网络设备的du与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存在隧道,则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路径3为该目标路径。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隧道传输相较于ip网络传输更加稳定,因此在第一网络设备的d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存在隧道的情况下,选择路径3为目标路径传输数据。
51.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径1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路径2的ip通路异常。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若该第一网络设备的du与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采用ip网络,则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路径1或所述路径3为该目标路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路径1和路径3的选择基于基站实现。
52.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径2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路径1的ip通路异常;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路径3为该目标路径。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路径2实现复杂,而路径3中第一网络设备的du 1至第一网络设备的cu 1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原始的数据包处理方法一致,实现简单,因此选择路径3为目标路径传输数据。
54.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径1、路径2以及路径3的ip通路
正常。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确定路径1或路径3为该目标路径。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三条候选路径的ip通路正常,则优先选择路径1和路径3,由于这两条路径实现简单,因此可以在路径1和路径3中确定目标路径。
56.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通过测试ping值或者是基于国际报文控制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确定多条候选路径的ip通路正常或者异常。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第一网络设备在确定目标路径之前,首先需要测试每条候选路径的ip通路情况,这样可以排除ip通路异常的候选路径,有利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58.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59.在一种设计中,该装置可以包括执行上述各个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操作/步骤/动作所一一对应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是硬件电路,也可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电路结合软件实现。
60.在另一种设计中,该装置为通信芯片,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61.在另一种设计中,该装置为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发射机,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接收机。
62.在另一种设计中,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各个方面或各个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该装置可以配置在上述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中,或者该装置本身即为上述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
63.第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装置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64.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65.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66.可选地,该装置为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还包括,发射机(发射器)和接收机(接收器),发射机和接收机可以分离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称为收发机(收发器)。
67.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处理电路用于通过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68.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技术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69.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的装置,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的装置,以及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的装置。
70.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与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和/或无线回传节点进行交互的其他设备。
71.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72.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73.图1是一种iab网络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74.图2是一种iab网络中的控制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75.图3是一种iab网络中的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76.图4是一种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77.图5是一种双连接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78.图6是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图;
79.图7是一种通信场景a的示意图;
80.图8是一种通信场景b的示意图;
81.图9是一种通信场景c的示意图;
82.图10是一种通信场景d的示意图;
83.图11是另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图;
84.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85.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86.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87.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88.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89.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90.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91.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候选路径的示意图;
92.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93.图2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94.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95.图2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96.图2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98.在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之前,先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99.第一,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各术语及英文缩略语,如f1接口、能力信息、iab宿主能力、f1ap消息等,均为方便描述而给出的示例性举例,不应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定。本技术并不排除在已有或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它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术语的可能。
100.第二,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实施例的范围。例如,区分不同的网络设备、区分不同的指示信息等。
101.第三,“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或b,或c,或a和b,或a和c,或b和c,或a、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10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ccess network,wlan)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下一代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后续演进的通信系统,如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系统。
103.宿主基站(donor base station)可以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本技术中,宿主基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一代基站(generation nodeb,gnb),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home evolved node b或者home node b),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或者transmission point),具有基站功能的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rsu),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一个或一组天线面板,或后续演进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节点等。
104.宿主基站可以是一个实体,还可以包括一个集中式单元cu实体加上至少一个分布式单元du实体。其中,cu和du之间的接口可以称之为f1接口。f1接口的两端分别是cu和du,cu的f1接口的对端是du,du的f1接口的对端是cu。f1接口又可以进一步包括控制面f1接口(f1-c)和用户面f1接口(f1-u)。本技术中,宿主基站的cu可以简称为donor cu,宿主基站的du可以简称为donor du。其中,donor cu还有可能是控制面(control plane,cp)和用户面(user plane,up)分离的形态,例如:cu可由一个cu-cp和一个(或多个)cu-up组成。
105.本技术中,终端有时也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终端设备等。终端可以广泛引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
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轮船、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ue,移动站,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户代理,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家具或家电,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车辆设备,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iab节点(具体是iab节点的mt或者作为终端角色的iab节点)等,本技术对终端的具体名称和实现形式并不做限定。
106.本技术中,iab节点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和至少一个分布式单元du(distributed unit,du)。iab节点可以是一个实体,例如该iab节点包括至少一个mt功能和至少一个du功能。iab节点也可以包括多个实体,例如该iab节点包括至少一个mt实体和至少一个du实体。其中mt实体和du实体可以相互通信,例如通过网线相互通信。当iab节点面向其父节点(父节点可以是宿主基站或者其他iab节点)时,可以作为终端,例如用于上述终端所应用各种场景,即iab节点的终端角色。这种情况下,为iab节点提供终端角色的是mt功能或mt实体。当iab节点面向其子节点(子节点可以是其他iab节点或者终端)时,可以作为网络设备,即iab节点的网络设备角色。这种情况下,为iab节点提供网络设备角色的是du功能或du实体。本技术中,iab节点的mt可以简称为iab-mt,iab节点的du可以简称为iab-du。iab节点可以接入宿主基站,也可以通过其他iab节点连接到宿主基站。
107.iab网络支持多跳组网和多连接组网以保证业务传输的可靠性。iab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iab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该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终端也可以将自己接入的iab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iab节点也可以将接入自己的终端视为子节点。iab节点可以将自己接入的宿主基站视为父节点,相应地,宿主基站也可以将接入自己的iab节点视为子节点。
108.图1是一种iab网络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包括终端,iab节点,宿主基站。本技术中,“iab网络”只是一种举例,可以用“无线回传网络”或者“中继网络”进行替换。“iab节点”也只是一种举例,可以用“无线回传设备”、“无线回传节点”或者“中继节点”进行替换。
109.如图1所示,iab节点1的父节点包括宿主基站。iab节点1又为iab节点2或者iab节点3的父节点。终端1的父节点包括iab节点4。iab节点4的子节点包括终端1或者终端2。终端直接接入的iab节点可以称之为接入iab节点。图1中的iab节点4是终端1和终端2的接入iab节点。iab节点5是终端2的接入iab节点。
110.从iab节点到宿主基站的上行传输路径上的节点可以称之为该iab节点的上游节点(upstream node)。上游节点可以包括父节点,父节点的父节点(或称为祖父节点)等。例如图1中的iab节点1和iab节点2可以称之为iab节点5的上游节点。
111.从iab节点到终端的下行传输路径上的节点可以称之为该iab节点的下游节点(downstream node)或者后代节点(descendant node)。下游节点或者后代节点可以包括子节点,子节点的子节点(或称为孙节点),或者终端等。例如图1中的终端1,终端2,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或者iab节点5可以称之为iab节点1的下游节点或者后代节点。又例如
transmission protocol,sctp)层以及ip层。宿主基站可以包括宿主cu实体和宿主du实体。f1接口在宿主基站这端的控制面协议栈可以位于宿主cu,例如,宿主cu包括f1ap层,sctp层以及ip层。f1接口在宿主基站这端的控制面协议栈也可以分别位于宿主cu和宿主du,例如,宿主cu包括f1ap层和sctp层,宿主du包括ip层。
119.在控制面上,终端的rrc消息被接入iab节点封装在f1接口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f1ap)消息中传输。具体地,在上行方向上,终端将rrc消息封装在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并依次经过rlc层,mac层和phy层的处理后发送至iab节点4的du。iab节点4的du依次经过phy层,mac层和rlc层的处理后得到pdcp pdu,将pdcp pdu封装在f1ap消息中,并依次经过sctp层,ip层处理后得到ip包。iab节点4的du通过内部接口将ip包发送给iab节点4的mt。iab节点4的mt将ip包依次通过ba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的处理后发送至iab节点3的du。iab节点3的du依次经过phy层,mac层,rlc层和bap层的处理后得到ip包。iab节点3的du通过内部接口将ip包发送给iab节点3的mt,然后,iab节点3的mt采用类似于iab节点4的mt的操作,将该ip包发送至iab节点1的du。然后,iab节点1的du采用类似于iab节点3的du的操作,将该ip包发送至iab节点1的mt。同理,iab节点1的mt将该ip包发送至宿主du。宿主du解析得到ip包后,将该ip包发送至宿主cu。宿主cu将该ip包依次通过sctp层,f1ap层和pdcp层的处理后得到终端的rrc消息。下行方向类似,在此不再描述。
120.如图3所示,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的uu接口两端对等的用户面协议栈包括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uu接口用户面协议栈包括的协议层也可以称为用户面的接入层(as)。如果宿主基站包括宿主cu实体和宿主du实体,则uu接口在宿主基站这端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分别位于宿主du和宿主cu。例如,phy层,mac层及rlc层位于宿主du,sdap层和pdcp层位于宿主cu。
121.iab节点4的du和宿主基站之间的f1接口两端对等的用户面协议层包括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用户面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ling protocol for the user plane,gtp-u)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层以及ip层。宿主基站可以包括宿主cu实体和宿主du实体。f1接口在宿主基站这端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位于宿主cu,例如,宿主cu包括gtp-u层,udp层以及ip层。f1接口在宿主基站这端的用户面协议栈也可以分别位于宿主cu和宿主du,例如,宿主cu包括gtp-u层和udp层,宿主du包括ip层。
122.在用户面上,终端的数据包被封装在pdcp pdu中,(pdcp pdu)并依次经过rlc层,mac层和phy层的处理后发送至接入iab节点,接入iab节点将收到的pdcp pdu封装在该接入iab节点与宿主cu之间的gtp-u隧道中传输。gtp-u隧道建立在f1-u接口上。具体终端的数据包的传递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控制面rrc消息的传递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123.另外,在图2和图3中,当有终端接入该宿主du时,该宿主du和宿主cu之间的接口也可以包括f1接口。该f1接口两端对等的控制面协议栈包括f1ap层,sctp层以及ip层。该f1接口两端对等的用户面协议栈包括gtp-u层,udp层以及ip层。当有终端接入该iab节点1或iab节点3时,该iab节点1或者iab节点3和宿主基站之间也可以包括f1接口,该f1接口的描述可以参照上述iab节点4的du和宿主基站之间f1接口的描述。
124.当终端指的是iab节点的mt功能或者mt实体,或者作为终端角色的iab节点时,图2或者图3中示出的终端的协议栈为某个iab节点的mt功能或者mt实体的协议栈,或者为某个
iab节点作为终端角色时的协议栈。
125.iab节点在接入iab网络时,可以充当终端的角色。这种情况下,该iab节点的mt具有终端的协议栈。该iab节点和宿主基站之间存在空口(uu接口)的协议栈。如图2和图3中的终端的协议栈,即具备rrc层或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其中,控制面上,iab节点的rrc消息被iab节点的父节点封装在f1ap消息中传输的。用户面上,iab节点的数据包被封装在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发送到iab节点的父节点,iab节点的父节点将收到的pdcp pdu封装在该iab节点的父节点与宿主cu之间的f1接口上的gtp-u隧道中传输。另外,该iab节点接入iab网络后,该iab节点仍然可以充当普通终端的角色,例如,该iab节点可以与宿主基站之间传输自己的数据包,例如操作、管理和维护网元(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数据包,测量报告等。
126.需要说明的是,一个iab节点在iab网络中可能具备一个或者多个角色。例如,该iab节点既可以作为终端角色,也可以作为接入iab节点角色(如图2和图3中的iab节点4的协议栈)或者中间iab节点角色(如图2和图3中的iab node 1或者iab node 3的协议栈)。该iab节点可以针对不同角色,使用不同角色对应的协议栈。当该iab节点在iab网络中具备多种角色时,可以同时具备多套协议栈,各套协议栈之间可以共享一些相同的协议层,例如共享相同的rlc层,mac层,phy层。
127.图4是一种通信场景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中包括宿主基站(donor base station)和iab节点。宿主基站可以包括宿主cu(donor cu)和至少一个宿主du(donor du)。该宿主基站和该iab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包括空口(uu接口)和f1接口。例如,该iab的mt和该宿主基站之间具有空口(uu接口),该iab的du和该宿主基站之间具有f1接口。
128.iab节点的ip地址可以由donor du或者网管设备为该iab节点分配。donor cu的ip地址也可以由网管设备分配。本技术中,网管设备可以包括操作、管理和维护网元(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网元管理系统(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ems),或者网络管理系统(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nms)等。
129.图5是一种双连接通信场景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包括主基站(master base station),辅基站(secondary base station)和iab节点。其中,该iab节点的宿主基站为辅基站。该主基站和该iab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包括空口(uu接口)。该辅基站和该iab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包括uu接口和f1接口。本技术中,也可以将主基站称为iab节点的主节点,将辅基站称为iab节点的辅节点。
130.图6是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宿主基站1包括宿主cu1(donor cu1),宿主du1(donor du1)。宿主基站2包括宿主cu2(donor cu2),宿主du2(donor du2)。iab节点和宿主基站1或者宿主基站2之间存在通信接口。例如,iab节点和宿主基站1或者宿主基站2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包括uu接口,和/或,f1接口。宿主基站1和宿主基站2之间也存在通信接口。donor cu1与donor cu2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例如通过x2或者xn接口进行通信。donor cu1与donor du2之间,以及donor cu2与donor du1之间也可以相互通信,例如通过ip网络。可以理解的是,在图6示意的通信架构中,还可以包括该iab节点的下游节点或者后代节点。在iab节点和宿主基站之间还可以包括该iab节点的上游节点。
131.图7-图10是图6所示的通信架构下,可能出现的通信场景示意图。如图7-图10所示,iab节点包括mt和du部分(这种情况下,iab节点分为两个实体),或者mt和du功能(这种
station,s-donor),宿主基站2可以称之为目标宿主基站(target donor base station,t-donor)。s-donor又可以包括s-donor cu1和s-donor du1。t-donor又可以包括t-donor cu2和t-donor du2。
138.本技术中,建立接口可以包括建立接口上的连接和/或承载。例如,建立uu接口可以包括建立rrc连接,建立srb,和建立drb中的至少一个。建立f1接口可以包括建立f1连接。断开接口可以包括断开接口上的连接和/或承载。例如,断开uu接口可以包括断开rrc连接,断开srb,和断开drb中的至少一个。断开f1接口可以包括断开f1连接。
139.又例如,iab节点3还可以从通信场景a或者通信场景b转换至双连接通信场景(通信场景d)。这种情况下,宿主基站1可以称之为主宿主基站(master donor base station,m-donor),宿主基站2可以称之为辅助宿主基站(secondary donor base station,s-donor)。m-donor又可以包括m-donor cu1和m-donor du1。s-donor又可以包括s-donor cu2和s-donor du2。
140.当前iab架构下的双连接场景主要包括如下两种:基于冗余拓扑的双连接和基于cp-up分离的双连接。下面以图11为例分别对基于冗余拓扑的双连接和基于cp-up分离的双连接进行描述。
141.图11是另一种通信架构的示意图。与图6类似,图11中的宿主基站1包括宿主cu1(donor cu1),宿主du1(donor du1)。宿主基站2包括宿主cu2(donor cu2),宿主du2(donor du2)。iab节点1包括iab mt 1和iab du 1,iab节点2包括iab mt 2和iab du 2,iab节点3包括iab mt 3和iab du 3,iab节点4包括iab mt 4和iab du 4。其中,iab节点2是终端1的接入iab节点,iab节点4是终端2的接入iab节点。图中图例1所表示的节点受donor cu 2控制,即节点3受donor cu 2控制。其他节点受donor cu 1控制,即iab节点1、iab节点2以及iab节点4受donor cu 1控制。
142.在图11所示的通信架构中,假设宿主基站1是主节点mn,宿主基站2是辅节点sn,iab节点2的mt,即iab mt 2通过双连接分别连接至donor du1和donor du2,iab节点4的mt,即iab mt 4通过双连接分别连接至donor du1和donor du2。iab节点2的f1ap消息和iab节点4的f1ap消息终结于donor cu1,即donor cu1是iab节点2和iab节点4的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f1-terminating node)。图11中iab节点3和宿主基站2构成的拓扑段受donor cu 2控制,即donor cu 2可以管理iab节点3。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以及宿主基站1构成的拓扑段受donor cu 1控制,即donor cu 1可以管理iab节点1、iab节点2以及iab节点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将f1ap消息称为f1-c消息。
143.由上文描述可知,终端接入的iab节点的du和宿主基站之间可以建立f1接口。在基于如图11所示的通信架构建立f1接口时,iab节点2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bl)传输,本技术可将这种双连接方式称为冗余拓扑,对应的传输路径可以为如图所示的路径1和路径2。
144.其中,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通过路径1中的回传链路(bl)传输,此时路径2的拓扑即为iab节点2的冗余拓扑。或者,f1ap消息通过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通过路径2中的回传链路(bl)传输,此时路径1的拓扑即为iab节点2的冗余拓扑。可以将这种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称为基于冗余拓扑的cp-up不分离,这种方式可以基于iab节点自身意愿实现。
145.此外,还可以是f1ap消息通过路径1传输,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路径2传输。或者是f1ap消息通过路径2传输,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路径1传输。可以将这种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称为基于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这种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时变配置。
146.应理解,通过路径1传输的f1ap消息和/或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的终结节点是同一个宿主基站,同理,通过路径2传输的f1ap消息和/或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的终结节点是同一个宿主基站。示例性地,在终结节点为donor cu1的情况下,f1ap消息和/或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最终传输至donor cu1。
147.还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冗余拓扑包括上述基于冗余拓扑的cp-up不分离以及基于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这两种双连接方式。
148.在基于如图11所示的拓扑架构建立f1接口时,iab节点4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f1ap消息通过空口(即rrc消息)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bl)传输,本技术可将这种连接方式称为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对应的传输路径可以为如图所示的路径3和路径4。
149.其中,f1ap消息可以通过iab mt 4与donor du 2之间的空口(即rrc消息)先传输至donor du 2,再经由donor du 2传输至donor cu 1(如图11中的路径4)。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可以通过iab mt 4与donor du 1之间的回传链路(bl)先传输至donor du 1,再由donor du 1传输至donor cu1(如图11中的路径3)。
150.应理解,路径2或路径4中由donor du 2传输至donor cu 1可以有三条路径可选,一种是donor du 2
←→
donor cu 1,一种是donor du 2
←→
donor du 1
←→
donor cu 1,另一种是donor du 2
←→
donor cu 2
←→
donor cu 1。三种路径的选择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151.还应理解,通过路径3传输的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和通过路径4传输的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为同一个宿主基站。
152.当前标准规定可以由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mn或sn)来决定iab节点的f1接口采用上述哪种双连接方式,即采用冗余拓扑(包括冗余拓扑下的cp-up分离)或者非冗余拓扑下的cp-up分离。但是,在终结节点确定iab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过程中,节点的iab宿主能力(即是否支持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需要与双连接方式相匹配,即mn为iab节点添加sn时需要考虑节点能力,或者基于sn的节点能力选择合适的双连接方式。
153.根据r16标准,系统信息块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1)引入了信元iab-support,如果该字段存在,则表示基站支持iab,该基站也被视为iab节点的候选基站。如果该字段不存在,则表示基站不支持iab,和/或,该基站被禁止用于iab节点。下文的附图中以终端为ue、基站为gnb为例进行描述。
154.针对r17引入的非冗余拓扑下的cp-up分离场景,不具备iab宿主能力(non-donor capable)的mn也会广播iab-support,但是,其并不能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只能转发f1ap消息给具备iab宿主能力(donor capable)的sn,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也可称为f1-u数据)只能通过iab节点与sn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应理解,该iab宿主能力包括与上文描述的宿主基站相对应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155.有鉴于此,针对r17的双连接场景,在当前的iab-support之下还需要进一步区分gnb是否支持iab宿主能力,具体的支持逻辑如下:
156.1,iab-support non-donor capable,表示gnb支持iab,但是不具备iab宿主能力。在这个逻辑下,gnb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但是不支持通过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
157.2,iab-support donor capable,表示gnb支持iab,也具备iab宿主能力。在这个逻辑下,gnb支持通过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但是不一定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
158.应理解,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需要对uu接口做增强,即支持将f1ap消息封装在rrc消息中。
159.还应理解,对于具备iab宿主能力的gnb,其空口可以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也可以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
160.基于上述逻辑,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基站可以对外广播自身的iab宿主能力信息,iab节点可以根据基站的iab宿主能力信息接入合适的基站作为iab节点的mn或sn,并确定与mn和/或sn的能力信息相匹配的双连接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iab节点与终端通信的稳定性。
161.本技术可应用于iab网络,包括独立组网(sa)的iab网络以及非独立组网(nsa)的iab网络。由上文描述可知iab节点可以包含mt部分和du部分,iab节点的宿主节点可以进一步分为donor du和donor cu两部分,donor cu又可以进一步分为donor cu-cp和donor cu-up两部分。
162.下文将结合图12对iab节点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的架构进行描述。
163.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网络架构900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iab网络架构900包括ue、iab节点1、iab节点2、宿主节点1、宿主节点2、gnb以及5g核心网(5gc)。
164.其中,每个iab节点的du部分与donor cu之间有f1接口,该f1接口包括控制面(f1-c)和用户面(f1-u)两部分,其中控制面是iab du与donor cu-cp之间维护的,用户面是iab du与donor cu-up之间维护的。f1接口在图12中未予以示出。
165.在iab节点工作在sa模式时,iab节点可以单连接到一个父节点,或者双连接到两个父节点,其中这两个父节点可以由同一个宿主节点控制,或者分别由不同的宿主节点控制。iab节点的du部分与一个宿主节点之间建立f1接口即可,该建立f1接口的宿主节点可以连接到5gc。其中donor cu-cp通过ng控制面接口(ng-c)连接到5gc中的控制面网元,例如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donor cu-up通过ng用户面接口(ng-u)连接到5gc中的用户面网元,例如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
166.当iab节点工作在nsa模式时,gnb与各节点的mt部分之间有nr-uu接口,gnb可以和5gc之间建立ng接口(控制面接口ng-c和/或用户面接口ng-u),gnb和宿主节点可以为iab节点提供双连接服务,gnb可以作为iab节点的主基站的角色,也可以作为iab节点的辅基站的角色。
167.其中,iab节点2是ue 1的接入iab节点,ue 1、iab节点1以及iab节点2与gnb之间有nr-uu接口
168.示例性地,宿主节点1可以作为mn,宿主节点2可以作为sn,此时iab节点2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可以为上述的冗余拓扑。或者宿主节点1和宿主节点2角色互换,iab节点2采用的双连接方式类似。
169.示例性地,gnb可以作为mn,但是不具备iab宿主能力,宿主节点1可以作为sn,此时
iab节点2的双连接方式可以是上述的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
170.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1300的示意性流程图。方法1300适用于上述的iab网络架构900。方法1300包括如下步骤:
171.s1301,第一网络设备获取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72.无线回传节点、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或网管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该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该第一网络设备为无线回传节点的主节点mn。相应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无线回传节点、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或网管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73.s1302,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该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
174.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是iab网络中区别于第一网络设备的其他网络设备,mn可以在其他的网络设备中为无线回传节点添加sn,该sn的能力信息与双连接方式相匹配。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是mn为无线回传节点确定的sn。
175.本步骤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即为iab网络中的iab节点,具体地,在网络架构900中,该无线回传节点可以是iab节点2。下文中也可将无线回传节点称为iab节点。
176.s1303,第一网络设备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17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即mn)可以根据获取的其他网络设备(如gnb)的能力信息确定无线回传节点(如iab节点)的辅节点。基于该能力信息,第一网络设备可以确定建立与iab宿主能力匹配的双连接拓扑架构。例如对于mn或sn为宿主节点的情况,iab节点的f1接口采用的是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的双连接方式。对于mn和sn为宿主节点的情况,iab节点的f1接口采用的是冗余拓扑的双连接方式。这样建立的双连接拓扑架构有利于提高iab节点与终端的业务通信的稳定性以及终端的服务体验。
17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架构900中的宿主节点1作为mn的角色,宿主节点2作为sn的角色,则第一网络设备为宿主节点1。当又或者两者角色相反,即宿主节点2作为mn的角色,宿主节点1作为sn的角色,则第一网络设备为宿主节点2。
17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架构900中的gnb作为mn的角色,宿主节点1作为sn的角色,则第一网络设备为gnb。
180.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方法1300还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测量报告,该测量报告包括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信号质量。这种情况下,s1302具体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该测量报告,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sn。
18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mn还可以获取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信号质量的测量报告,结合该测量报告,mn可以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为无线回传节点选择通信质量良好的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iab节点的sn,这样有利于提高通信质量。
182.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或者,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网管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又或者,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
备的能力信息。相应地,无线回传节点、网管设备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向该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该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下面对三种实现方式进行描述:
183.1,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84.对于该实现方式,gnb广播能力信息,iab节点的mt接收gnb的能力信息,并向mn发送mn的相邻小区/gnb的能力信息,以便mn选择合适的sn为iab节点提供服务。
185.2,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网管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86.对于该实现方式,网络中gnb对iab的支持情况可以由网管设备预先配置,即网管设备预先知道各个gnb的能力信息,并可以预先将各个gnb的相邻小区/gnb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各个gnb,在iab节点已接入mn的情况下,mn可以基于网管设备发送的信息为iab节点添加sn。
187.其中,网管设备可以为操作、管理和维护网元(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网管设备可以包括网元管理系统(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ems),网络管理系统(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nms)。网管设备可以是位于5g核心网中的功能网元,或者,网管设备也可以是部署在5g核心网后面的骨干网中的功能网元,或者,网管设备还可以部署在其他位置,本技术并不限定网管设备具体部署的位置。
188.3,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189.对于该实现方式,各个gnb之间可以交互自身的能力信息,此外,各个gnb之间还可以交互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xnap)。在iab节点已接入mn的情况下,mn可以基于相邻gnb发送的能力信息以及对应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为iab节点添加sn。
190.示例性地,mn在根据上述三种实现方式选择sn时,还可以结合mn自身的能力信息来选择sn。具体mn和sn的确定过程将在下文中描述。
191.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s1301中的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还以有如下组合形式:
192.1,能力信息指示gnb不具备iab宿主能力(non-donor capable)。在该指示下,gnb无法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但gnb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
193.2,能力信息指示gnb具备iab宿主能力,且gnb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在该指示下,该gnb可以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通过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即f1ap over bh或f1ap over bap),也可以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
194.3,能力信息指示gnb具备iab宿主能力,且gnb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在该指示下,该gnb可以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通过回传链路传输f1ap消息。
195.4,能力信息指示gnb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在该指示下,gnb不具备iab宿主能力(non-donor capable),或者gnb具备iab宿主能力(donor capable),但是当前gnb的iab宿主能力关闭或者受限。具体可以由donor cu控制donor du开启空口能力或者iab宿主能力。
196.下面将结合图14至图16,描述已知mn的能力信息如何确定sn的过程。应理解,mn在
确定sn的过程,即s1302中,mn还可以结合mn的能力信息确定sn,具体的确定过程如下。
197.场景1:mn支持iab,但是不具备iab宿主能力(iab-support non-donor capable)。
198.该场景对应上述第一种能力信息的指示形式,即mn无法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但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如果iab要采用双连接,则只能采用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并且sn要具备iab宿主能力且s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4所示,在图14中,iab节点2为ue的接入iab节点,f1-c消息(即f1ap消息)可以通过iab节点2与mn之间的空口传输,f1-u(即用户面的数据)可以通过iab节点2与donor cu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
199.由于iab du 2无法与mn建立f1接口,因此需要先建立双连接,mn可以按照上文所述的三种获取能力信息的实现方式,从至少一个gnb中为iab节点选择一个具有iab宿主能力的gnb作为sn接入,之后再通过建立的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链路和/或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链路发送f1ap消息。发送f1ap消息的形式即包括上文所述的通过回传链路传输(f1ap over bh或f1ap over bap),或通过空口传输(f1ap over nr rrc)。
200.场景2:mn支持iab,且mn具备iab宿主能力,且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iab-support donor capable 不支持f1ap over nr rrc)。
201.该场景对应上述第三种能力信息的指示形式,即mn可以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但是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对于该场景,sn的选择以及双连接方式的选择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场景:
202.场景2a:mn选择不具备iab宿主能力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则sn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此时m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双连接方式为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拓扑结构如图15所示。在图15中,iab节点2为ue的接入iab节点,f1-c消息(即f1ap消息)可以通过iab节点2与sn之间的空口传输,f1-u(即用户面的数据)可以通过iab节点2与donor cu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
203.场景2b:mn选择具备iab宿主能力且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此时双连接方式为冗余拓扑,mn或sn为iab节点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6所示。在图16中,iab节点2为ue 1的接入iab节点,iab节点4为ue 2的接入iab节点,图中图例1所表示的节点受donor cu 2控制,其他节点受donor cu 1控制。在图16的拓扑a中,iab节点1、iab节点2以及iab节点4受donor cu 1控制,节点3受donor cu 2控制,iab节点2的f1-c消息(即f1ap消息)可以通过iab节点2与donor cu 1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在图16的拓扑b中,iab节点1受donor cu 1控制,iab节点2、iab节点3以及iab节点4受donor cu 2控制,iab节点4的f1-c消息(即f1ap消息)可以通过iab节点4与donor cu 1之间的回传链路传输。
204.场景2c:mn选择具备iab宿主能力且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此时双连接方式可以为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m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5所示。双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冗余拓扑,mn或sn为iab节点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6所示。
205.场景3:mn支持iab,且mn具备iab宿主能力,且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iab-support donor capable 支持f1ap over nr rrc)。
206.该场景对应上述第二种能力信息的指示形式,即mn可以作为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且mn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对于该场景,sn的选择以及双连接方式的选择又可以分
为以下几种场景:
207.场景3a:mn选择不具备iab宿主能力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则sn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此时m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双连接方式为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拓扑结构如图15所示。
208.场景3b:mn选择具备iab宿主能力且不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此时双连接方式可以为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mn或s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4。双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冗余拓扑,mn或s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6所示。
209.场景3c:mn选择具备iab宿主能力且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的gnb作为iab节点的sn,此时双连接方式可以为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拓扑结构如图14或12所示。双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冗余拓扑,mn或sn为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拓扑结构如图16所示。
210.mn可以指示sn对iab节点采用的双连接方式,以图11为例,指示方式可以为:mn指示sn对iab节点2采用冗余拓扑,对iab节点4采用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或者,mn可以与sn针对iab节点2协商由donor cu 2控制的拓扑段的bap路由配置信息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则sn可以认为mn指示对iab节点2采用冗余拓扑。若mn与sn针对iab节点4未协商配置信息,则sn可以认为mn指示对iab节点4采用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
211.对于采用冗余拓扑的iab节点2,sn可以为iab节点2制定由donor cu 2控制的拓扑段的bap路由配置信息。对于采用基于非冗余拓扑的cp-up分离的iab节点4,sn与iab mt4保持rrc连接。
212.上文中提到,在建立iab节点的双连接拓扑,例如建立mcg链路和scg链路的场景下,iab节点可以与宿主节点建立f1接口,而建立f1接口可以采用的f1ap消息传输形式包括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nr rrc)和通过回传的形式传输f1ap消息(f1ap over bap)。
213.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网络可以指示iab节点用于f1ap消息传输的链路为mcg链路和/或scg链路。具体地,网管设备可以指示iab节点用于f1ap消息传输的链路。或者,mn通过rrc消息指示iab mt用于f1ap消息传输的链路。或者,sn通过rrc消息指示iab mt用于f1ap消息传输的链路,或者,sn将sn的rrc消息发送给mn,mn将sn的rrc消息封装在mn的rrc消息中(例如以容器(container)的形式)发送给iab mt。
214.在上述指示的用于传输f1ap消息的链路上包括默认bh rlc信道,则iab节点采用回传的形式在对应的链路上传输f1ap消息。如果指示的链路上不包括默认bh rlc信道,则iab节点采用通过rrc消息传输f1ap消息的形式在对应的链路上传输f1ap消息。
215.应理解,该默认bh rlc信道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也可以说默认bh rlc信道用于iab节点发起f1接口的建立请求。建立f1接口之后,iab节点可以获取传输各类业务数据所使用的信道配置信息。
216.应理解,在上述网络指示的用于传输f1ap消息的链路上可以不包括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可以向iab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2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即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f1ap消息的传输形式。
218.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为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说明网络指示iab节点在指示的链路上采用回传的形式传输f1ap消息。
219.此外,若网络未向iab节点指示传输f1ap消息的链路,则iab节点选择包括该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的链路,并以回传的形式在对应的链路上发送f1ap消息。
220.以图11为例,若iab节点2接收到该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为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且宿主基站1(mn)指示iab节点2在mcg链路上传输f1ap消息,则iab节点2可以在指示的mcg链路采用回传的形式传输f1ap消息。
221.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1700的示意性流程图,方法1700包括:
222.s1701,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发送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相应地,无线回传节点或第一网络设备接收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223.s1702,无线回传节点向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信息。相应地,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接入请求信息,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
2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mn未确定sn的情况下,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发送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mn可以在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为无线回传节点选择sn,该无线回传节点在接入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后,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可以作为sn的角色为无线回传节点提供服务。
225.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s1701包括: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方法1700还包括: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向该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的信息。
226.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s1701包括: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广播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此外,目标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广播、组播的形式对外发送能力信息,或者以单播的形式向该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能力信息。
227.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向所述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28.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该第二指示信息为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该默认bhrlc信道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
229.对于该第二指示信息的解释与上述第一指示信息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230.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目标第二网络设备通过第一网络设备向无线回传节点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2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sn可以将该第二指示信息发送给mn,并由mn将该第二指示信息作为容器封装在mn的rrc消息中发送给无线回传节点。
232.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方法1800的示意性流程图,方法1800包括:
233.s1801,网络设备向无线回传节点发送至少一个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相应地,该无线回
传节点接收该至少一个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234.s1802,无线回传节点基于该至少一个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接入第一网络设备,该第一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主节点mn。
235.s1803,网络设备向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一配置信息,该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相应地,该无线回传节点接收该第一配置信息。
236.在本步骤中,网络设备指作为mn角色的第一网络设备。
237.s1804,网络设备向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二配置信息,该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相应地,该无线回传节点接收还第二配置信息。
2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回传节点可以在至少一个网络设备选择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mn,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接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sn,进而根据第二配置信息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39.应理解,该第二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配置的,也可以是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配置的。该第二配置信息可以为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
240.在确定采用的双连接方式以及f1ap消息的传输形式的情况下,以图11所示的拓扑结构为例,iab节点2采用冗余拓扑的双连接方式,假设f1ap消息的终结节点为宿主cu 1(donor cu 1),iab节点2的上行数据包通过如图11所示的路径2传输至宿主基站2的宿主du 2(donor du 2),再由donor du 2传输至donor cu 1。donor cu 1的下行数据包通过如图11所示的路径2传输至宿主基站2的宿主du 2(donor du 2),再由donor du 2传输至iab节点2。
241.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网络设备的cu从多条候选路径中确定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与第二网络设备的du之间的目标路径。该第一网络设备的cu通过该目标路径向该第二网络设备的du传输数据。
2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donor du 2与donor cu 1之间存在多条候选路径,第一网络设备的cu可以选择稳定通常的目标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iab节点和终端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243.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候选路径的示意图。由图19可知,donor du 2与donor cu 1之间可以包括如图19所示的三条路径。
244.路径1:donor cu 1
←→
donor du 2,示例性地,对于上行传输,数据包可以在donor du 2处添加外层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该外层ip的目的ip地址为donor cu 1的ip地址,源ip地址为donor du 2的ip地址。donor cu 1与donor du 2之间可以通过ip网络路由传输,两者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可能需要经过多个ip路由器。
245.路径2:donor cu 1
←→
donor cu 2
←→
donor du 2,示例性地,对于上行传输,数据包可以在donor du 2处添加外层ip,该外层ip的目的ip地址为donor cu 1的ip地址,源ip地址为donor du 2的ip地址。数据包到达donor cu 2后,donor cu 2需要去掉donor-du 2添加的外层ip,重新添加外层ip,示例性地,对于上行数据包,目的ip地址为donor cu 1的ip地址,源ip地址为donor cu 2的ip地址,之后donor cu 2可以将该数据包发送给donor cu 1。
246.路径3:donor cu 1
←→
donor du 1
←→
donor du 2,数据包在donor du 1和donor du 2之间可以通过静态或者动态的隧道转发,也可以通过ip路由。同上,示例性地,对于上行传输,数据包可以在donor du 2处添加外层ip,该外层ip的目的ip地址为donor du 1的ip地址,源ip地址为donor du 2的ip地址。数据包到达donor du 1后,donor du 1去除该外层ip,donor du 1可以直接将数据包路由至donor cu 1,这种路径下donor cu 1与donor du 1之间无需做其他改动。以下介绍具体确定目标路径的实现方式。
247.首先,donor cu 1或者是donor du 2可以判断上述三条路径的底层ip的通路正常还是异常。可能的判断方法包括测试ping值,或者基于icmp判断。
248.进一步地,donor cu 1或者是donor du 2可以根据三条路径的ip通路情况选择目标路径,三条路径的通路情况包括以下几种组合形式:
249.1,若有一条路径的ip通路正常,则选择该条路径作为目标路径。
250.2,若路径1和路径2的ip通路正常,路径3的ip通路异常,则考虑如下条件:
251.(1)对于上行传输,若数据包的源ip地址在donor du 2以及donor du 2至donor cu 1之间的ip路由器的ip过滤器(ip filter)的白名单内,则优先选择路径1。这是因为相较于路径2,路径1需要添加一次外层ip,而路径2需要添加两次外层ip,实现复杂。
252.(2)若donor du 2以及donor du 2至donor cu 1之间的ip路由器的ip过滤器处于不可用(disable)状态,即不启用过滤功能,则优先选择路径1。选择原因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253.(3)若以上两个条件均不满足,则优先选择路径2。这是因为如果数据包的源ip地址在donor du 2至donor cu 1之间的ip路由器的ip过滤器的黑名单内,则传输的ip数据包可能被丢弃,这样会造成业务数据的中断,降低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254.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ip路由器的ip过滤器称为ip路由器的过滤单元,其可以将不认识或者不在许可范围内的ip数据包丢弃。
255.3,若路径1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路径2的ip通路异常,则考虑如下条件:
256.(1)若donor du 1与donor du 2之间存在隧道,则优先选择路径3。这是因为相对于ip路由而言,隧道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257.(2)若donor du 1与donor du 2之间采用ip路由的方式,则选择路径1或路径3作为目标路径基于基站实现。
258.4,若路径2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路径1的ip通路异常,则优先选择路径3,只有在donor du 2至donor du 1之间的ip路由器的ip过滤器可以过滤掉目标数据包的情况下,才选择路径2。这是因为路径2是间接数据转发,需要添加两次外层ip,实现复杂,而路径3只需要在donor du 2处添加一次外层ip,donor du 1至donor cu 1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原始的数据包处理方法一致,可以直接从donor du 1路由至donor cu 1,相较于路径2而言,路径3实现简单。
259.5,若路径1、路径2和路径3的ip通路正常,则优先选择实现简单的路径1和路径3,路径1和路径3的选择可参考上述组合形式3对应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260.本技术实施例对于冗余拓扑的场景,donor cu 1或者donor du 2可以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路径,有利于提高iab节点和终端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261.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宿主基站1包
括一个宿主cu,即donor cu 1,以及两个宿主du,即donor du 1和donor du 2。其中,donor du 1为源宿主du,donor du 2为目标宿主du,源宿主du的数据包由源宿主du从属的链路传输切换为通过目标宿主du从属的链路传输。
262.在图20中,iab节点2可以从源父节点(图20中的iab节点1)在执行切换后连接至目标父节点(图20中的iab节点3)。iab节点2下属的iab节点4,以及ue 1和ue 2也可以跟随iab节点2执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包的传输有donor cu 1
←→
donor du 2和donor cu 1
←→
donor du 1
←→
donor du 2两条路径可选,也就是图19中所示的路径1和路径3。
263.其中,可以将进行切换的iab节点2称为边界iab节点(boundary iab节点),上述iab节点的切换过程也可称为iab节点的迁移(migration)过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64.对于图16和图20所示的两种不同场景下donor cu 1与donor du 2之间的数据包路由存在一个问题,以上行传输为例,来自iab节点2的数据包通过bap路由至donor du 2后,由于donor du 2与donor cu 1之间为ip路由,相应的数据包会去掉原有的bap数据包头,剩下的ip数据包的源ip地址为iab节点2或iab节点4的ip地址,如果donor du 2的ip过滤器无法识别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那么ip过滤器在开启了ip过滤功能的情况下,会将相应的数据包进行过滤,这样来自ue 1或ue 2的数据包便无法到达donor cu 1,造成了数据包的丢失,降低了传输的可靠性。
265.因此,以ue 1的数据包上行传输为例,来自ue 1的数据包从iab节点2路由至iab节点3,再由iab节点3路由至donor du 2的过程中,边界节点可以在原始数据包的bap包头中添加指示信息。
26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示信息指示该数据包为改头包(或者重路由包)。
26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示信息指示donor du 2保留该数据包,即不对该数据包进行过滤操作。
268.donor du 2在接收到该添加指示信息的数据包之后,可以在bap头中获取该指示信息,这样即使donor du 2的ip过滤器无法识别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也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对该数据包进行正常传输,这样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69.此外,为了将包括指示信息的数据包顺利传输至donor du 2,还需要正确的目的bap地址。由于原始数据包的bap头中的目的bap地址为donor du 1的bap地址,若想要原始数据包通过iab节点3向donor du 2传输,则需要边界节点iab节点2重写原始数据包中bap头的bap路由标识(bap routing identification,bap routing id),将目的bap地址更改为donor du 2的bap地址,这样原始数据包可以正常传输至donor du 2,之后donor du 2便可在如图19所示的路径1或路径3上进行数据传输。具体的确定路径以及数据传输的过程已在上文中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270.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271.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20,详细描述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下面将结合图21至图2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通信装置。
272.图2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2100的示意性框图,装置2100包括:获取模块2110和处理模块2120。
273.其中,获取模块2110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该第一网络设备为无线回传节点的主节点mn。处理模块2120用于: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辅节点sn,以及,配置该无线回传节点的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74.可选地,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所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
275.可选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包括: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者,该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第一网络设备。
276.可选地,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装置或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277.可选地,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该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装置和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278.可选地,获取模块2110用于: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279.可选地,处理模块2120用于:确定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以及,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无线回传节点的sn。
280.可选地,获取模块2110用于: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或者,接收来自网管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
281.可选地,获取模块2110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测量报告,该测量报告包括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信号质量。处理模块2120用于:根据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该测量报告,从至少一个第二网络设备中选择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作为该无线回传节点的sn。
282.可选地,装置2100还包括发送模块2130,用于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83.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为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该默认bh rlc信道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
284.可选地,发送模块2130用于:通过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285.可选地,发送模块2130用于:广播该第一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获取模块2110用于:接收来自该无线回传节点的接入请求信息。
286.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21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的功能可以集成在装置2100中。上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上述获取模块2110可以为通信接口,例如收发接口。装置21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
287.图2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2200的示意性框图,装置2200包
括:发送模块2210和接收模块2220。
288.其中,发送模块2210用于:发送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接收模块2220用于:接收来自无线回传节点的接入请求信息。
289.可选地,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包括所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
290.可选地,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包括: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者,该f1ap消息通过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空口传输至该第一网络设备。
291.可选地,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装置或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292.可选地,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该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装置和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
293.可选地,发送模块2210用于:向该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能力信息,以及,发送xn接口是否支持通过xnap消息传输f1ap消息。
294.可选地,发送模块2210用于:广播能力信息。
295.可选地,发送模块2210用于: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f1接口的双连接方式。
296.可选地,该第二指示信息包括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该默认bh rlc信道为该无线回传节点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
297.可选地,发送模块2210用于:通过该第一网络设备向该无线回传节点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298.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22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目标第二网络设备的功能可以集成在装置2200中。上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上述发送模块2210可以为通信接口,例如收发接口。装置22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目标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
299.图2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装置2300的示意性框图,装置2300包括:获取模块2310和处理模块2220。
300.其中,获取模块2310用于:获取至少一个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具备iab宿主能力和/或是否支持通过空口传输f1ap消息。处理模块2220用于:基于至少一个网络设备的能力信息,接入第一网络设备。获取模块2310还用于:接收第一配置信息以及第二配置信息。
301.可选地,双连接方式包括该f1ap消息通过空口传输且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
302.可选地,f1ap消息和用户面的f1接口数据通过回传链路传输,该回传链路为该无线回传节点与该第一网络设备和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
303.可选地,该第二配置信息包括默认bh rlc信道配置信息,该默认bh rlc信道为该
首次发送f1ap消息所使用的bh rlc信道。
304.可选地,装置2300还包括发送模块2330,用于通过该装置与该第一网络设备或该目标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发送f1ap消息。
305.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23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回传节点,或者,上述实施例中无线回传节点的功能可以集成在装置2300中。上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上述获取模块2310可以为通信接口,例如收发接口。装置23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无线回传节点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
306.应理解,这里的装置2100、装置2200和装置2300以功能模块的形式体现。这里的术语“模块”可以指应用特有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子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例如共享处理器、专有处理器或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合并逻辑电路和/或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适组件。
30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装置2100、装置2200和装置2300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例如: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对应的,获取模块2310可以是该芯片的收发电路,在此不做限定。
308.图2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装置2400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2400包括处理器2410、收发器2420和存储器2430。其中,处理器2410、收发器2420和存储器2430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存储器243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24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243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该收发器2420发送信号和/或接收信号。
309.应理解,装置24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的功能可以集成在装置2400中,装置24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可选地,该存储器24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该处理器2410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且该处理器执行该指令时,该处理器24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第一网络设备、目标第二网络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310.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311.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31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313.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314.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315.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316.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317.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31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