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用信号灯具结构以及车用日行灯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2:20: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侧光源的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用来提供长条状的光型。


背景技术:

2.长条状的车用灯具,以专利文献中国台湾tw202024522为例,为了要维持一定的光强度,多半是将多个光源单元排列成线性,确保在长条状灯具各区段的的位置都能够满足使用情境,这也表示必须依据灯具的长度增设多个光源。
3.另一种长条状的车用灯具为采用侧光源,以专利文献cn102818203a为例,是将光源放置在长条状导光体的侧边,光线在导光体内部反射之后能朝向长条状的出光面射出。采用侧光源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光源的数量,然而,由于光线是导光件内部进行全反射,使特定角度的光线被导光体后方的微结构反射至前方的出光面,不能确保长条状的每一个位置的光源分布,除此之外,距离光源的位置越远,光线的到达机率相对较小,亮度也会随之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信号灯具结构,包含导光件、二光源模块以及准直透镜。导光件具有一出光面呈长条状,一入光面位于该出光面的远离二侧、以及一导光面结构,该导光面结构位于该出光面的下方,且从该入光面的一侧朝向该导光件的中间部分逐渐向上倾斜。该导光面结构包含多个v型微结构形成的导光结构,该入光面接收的光线被该导光面结构反射之后,朝向该出光面射出。光源模块分别设置于该导光件远离二侧的该入光面。准直透镜的延伸方向与该导光件的该出光面的延伸方向相同,该准直透镜的入光面对准该导光件的该出光面,将该导光件的该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准直之后射出。
5.本技术的车用灯具即使是采用侧光源,也能提供足够的光强度,满足使用情境。除此之外,也能够减少灯具的体积。
6.进一步地,该准直透镜在该延伸方向的轮廓大致相同。该导光件的纵剖面略呈二个对称的楔型。
7.进一步地,该些光源模块提供的光源直接进入该入光面,该些光源模块射出的部分光线,在该导光件中反射至少二次以上。该导光件的该入光面的该光源模块的数量为多个,该些光源模块与该导光件的该出光面的距离相异。以提供足够的光强度。
8.进一步地,该导光面结构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分布密度的该些v型微结构,用以调整不同长度方向位置的光强度。
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用日行灯,包含上述车用信号灯具结构。
10.有关本技术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2.图1是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的侧面放大图;
14.图3是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的导光件的内部光路示意图;
15.图4是传统长条状导光件的内部光路示意图;
16.图5是导光件的内部光路另一示意图;
17.图6是准直透镜的内部光路示意图;
18.图7是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的视效观测方向示意图;
19.图8是图7的视觉仿真图效果图;
20.图9是车用信号灯具结构的光强度仿真方向示意图;
21.图10、图11分别为图9光强度模拟在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光强度分布图。
22.符号说明
23.20,40:导光件
24.21,41,51:入光面
25.22,42,52:出光面
26.23:侧板
27.25:导光面结构
28.251:v型微结构
29.30:光源模块
30.301,302,303:led芯片
31.50:准直透镜
32.l1,l2,l3,l4: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34.请同时参考图2,图中,z方向的正向为前方,y方向为线型车灯的延伸方向,x方向为车灯的宽度。
35.本实施例为一种长条状的车用日行灯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其采用侧光源(光源模块30),并通过导光件20将光源转换成长条状的线型光源,接着再通过准直透镜50,将光线聚焦与集中于法规需求的范围。此种灯具结构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种类的车用灯具,例如近光灯、方向灯、位置灯、尾灯、煞车灯、倒车灯或装饰灯具,不以此为限。
36.请参阅图1及图2,绘示一种灯具结构,包含导光件20、至少二光源模块30、以及准直透镜50。导光件20为长条状,以对应线型光型,导光件20的上方侧面为出光面22。导光件20的左、右二侧(y轴方向)的侧面为入光面21,入光面21与出光面22大致垂直。
37.导光件20的下方的侧面为导光面结构25,相对于出光面22为垂直于出光方向的平面,导光面结构25则为斜面,该斜面的一端连接入光面21下方的轮廓,另一端朝向导光件20的中间部分向上延伸,使得导光件20纵剖面大致上略呈二个对称、且尖端互相接触的楔型。此外,导光面结构25为多个v型微结构251与斜面交错形成的导光结构,v型微结构251的尖端朝向上方,导光件20的前、后(x轴方向)二侧的侧面贴附侧板23,以防止侧向漏光。
38.光源模块30分别设置于该导光件20远离二侧的入光面21,光源模块的出光面22直接贴附入光面21,使光源直接进入导光件20中。值得一提,导光件20的横断面为梯形,导光件20的每一个入光面21设有多个led芯片301,302,303。多个led芯片301,302,303与导光件20的出光面22的距离相异,亦即在z方向的距离不相同,以提供足够的光源。
39.请一并参阅图3,导光件20的入光面21接收的光线被导光面结构25反射之后,朝向出光面22射出,不管是接近入光面21的光线l1或者是接近导光件20中间部分的光线l2,都会被v型微结构251反射并设向出光面22。在能够被v型微结构251反射的前提下,v型微结构251尖端可以选择朝向上方或下方。
40.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若是采用形状均一的长条状导光件40以及侧光源(光源模块30)时,如图4所示,由于led光是点光源,光线l3从侧边的入光面进入导光件40之后,便会因为折射定律(史乃耳定律)在内部持续全反射到另一侧面42出光,无法朝向z方向出光。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导光件20,如图5所示,导光件20(在zy剖面)的楔型结构可使光线l4在多次接触底部斜面后,逐渐改变反射角度,因此可以使光线l4于z方向出光,或者,有更多的机会被v型微结构251反射并射向出光面22,越靠近图5左侧的导光件20部分,于z方向出光的比率越高。在z方向不同位置的led芯片301,302,303,都能够通过楔型结构将光线反射并射向出光面22。
41.在上述基础下,v型微结构251的密度越高,其对应的区域反射出的光线越多,因此调整微结构的数量密度能够调整灯具在不同位置的亮度。
42.请一并参阅图1、图2与图6,准直透镜50也是长条状的导光组件,准直透镜50延伸方向与导光件20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该准直透镜50在该延伸方向的轮廓大致相同,换言之,准直透镜50在y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横)剖面的形状大致相同。此外,准直透镜50的出光面52可以是平面或弧面。准直透镜50的入光面51对准导光件20的出光面22的线性光源,将导光件20的该出光面22射出的光线准直之后,从出光面52射出。
43.请参阅图7,模拟人眼在灯具结构的出光面52的正前方且人眼垂直于发光面的示意图,图7上方的锥状顶部为仿真人眼位置,锥状涵盖范围为模拟人眼的辉度接收范围,锥状底部方框表示模拟人眼观测的面积。其结果如图8所示,其人眼的零度视效为均匀的长条状光型。
44.请参阅图9,为光强度模拟方向示意图,其为面向z轴,x方向开角
±
45度、y方向开角
±
30度图10、图11分别为图9的光强度分布图在水平方向(即y方向)与垂直方向(即x方向)的模拟出的光强度(单位cd),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日行灯在中心约有将近700cd的光强度,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开角
±
10度以内都至少能有500cd的光强度,而水平方向在开角
±
15度以内至少有500cd的光强度,其光线涵盖的范围约在x方向开角
±
45度、y方向开角
±
30度之间。如以上所示中心部分的光强度较强,是因为光通过导光板与其v结构,将光由y方向转为z方向,而通过准直透镜,可以收敛x方向的光,利用这两个光学组件的设计,来
达成不同灯具的法规要求。
45.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技术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技术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