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0:18: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微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


背景技术:

2.显微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3.中国专利公告号cn113658485a公开了一种智能光学显微镜,涉及显微镜的技术领域,其通过设置此设备,可以实现对使用者的操作规范性的检测,也可以满足实验技能考试学生操作规范性的自动评价,包括显微镜本体、摄像头、颜色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光电位移传感器、调焦手轮、物镜转换器、调光手轮、主控电路板、载物台、光源、显示屏和电源单元,摄像头安装于显微镜本体内,并通过连接线与主控电路板相连,主控电路板内部设置有控制主板,主控电路板内设置有网络接口和陀螺仪传感器,调焦手轮可转动安装在显微镜本体右下部,物镜转换器可转动安装在显微镜本体上部,载物台可滑动安装在显微镜本体内侧中部,调焦手轮输出端与载物台输出端连接。
4.但是该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如下问题:
5.1、该装置对于多个样本进行观测时,需要频繁调整物镜和目镜的位置,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对焦,因此整体的实用性较低;
6.2、该装置在使用时只能通过目镜对样本进行观测,因此并不方便周围工作人员对样本同时进行观察。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
9.1、该装置对于多个样本进行观测时,需要频繁调整物镜和目镜的位置,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对焦,因此整体的实用性较低;
10.2、该装置在使用时只能通过目镜对样本进行观测,因此并不方便周围工作人员对样本同时进行观察的问题。
11.(二)技术方案
1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包括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的底座和支撑座以及可支撑的托架,所述托架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可支撑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壁通过转轴连接有多个可辅助滑动的导向轮,所述支撑架顶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可驱动的副马达,所述副马达的输出端与导向轮的顶部通过键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外表面套接有可滑动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外表面固
定连接有可支撑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可压紧的簧片,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可支撑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可调整的调节座,所述调节座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有可辅助转动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有可显示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外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可转动的发射天线。
13.可选的,所述底座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可照明的聚光灯,所述底座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可支撑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内壁开设有可供安装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通过转轴连接有可转动的从动齿轮。
14.可选的,所述从动齿轮的外表面啮合有可驱动的主动齿轮,所述支撑座外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可驱动的主马达,所述主马达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的内壁通过键连接,所述支撑座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可辅助滑动的导向槽。
15.可选的,所述导向槽的内壁卡接有可滑动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从动齿轮相适配的卡齿,所述导向块外表面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可支撑的托架,所述托架顶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可聚光的透镜。
16.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可辅助滑动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外表面套接有可滑动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外表面的一侧螺纹穿设有可压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入导向套的一端抵紧导向板的外壁,使导向板紧固连接在导向套的内壁。
17.可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外表面设有可转动的调节旋钮,所述固定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可滑动的镜筒,所述镜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可调节的物镜,所述镜筒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可观测的目镜。
18.可选的,所述定位板的顶部卡接有可支撑的载玻片,所述载玻片的顶部搭接有可保护的盖玻片,所述簧片的底部抵紧载玻片顶部的一侧。
19.(三)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1.1、该无线传输智能显微镜,通过支撑架和传动带的配合设置,可以带动多个载玻片进行移动,因此可以减少更换载玻片所用的时间,并且无需对物镜和目镜进行单独的调整,从而减少对焦时所浪费的时间,通过显示屏的设置,可以对观测的图像进行显示,从而供周围的工作人员进行观察,而发射天线可以将图像进行实时传输,进一步提升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载玻片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底座;2、防滑垫;3、聚光灯;4、支撑座;5、安装槽;6、动齿轮;7、主动齿轮;8、主马达;9、导向槽;10、导向块;11、卡齿;12、托架;13、透镜;14、支撑架;15、导向轮;16、副马达;17、传动带;18、定位板;19、簧片;20、导向板;21、导向套;22、固定杆;23、固定架;24、调节旋钮;25、镜筒;26、物镜;27、目镜;28、调节座;29、定位块;30、显示屏;31、发射天线;
32、载玻片;33、盖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在底座1的底部设置防滑垫2,可以增大底座1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该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并且在聚光灯3的设置下,可以为该装置整体的观测需求提供稳定的光源,从而保证观测图案整体的亮度清晰度;
30.请参阅图2,借助支撑座4的设置,可以对托架12进行稳定的支撑的同时,也可以对主动齿轮7和从动齿轮6进行安装,在主马达8带动主动齿轮7进行转动时,可以借助从动齿轮6对卡齿11进行传动,从而对托架12整体的高度进行调整,而导向槽9和导向块10的相互配合,可以提升托架12向上滑动的整体稳定性,更方便工作人员对距离进行调节和把控;
31.请参阅图3,通过支撑架14的设置,可以供传动带17进行安装,并且可以对传动带17的移动进行辅助和导向,而导向轮15的设置,可以减少传动带17滑动时的摩擦力,并且也可以在副马达16的带动下,驱动传动带17整体进行移动,通过定位板18的设置,可以对载玻片32进行支撑,也可以借助簧片19对载玻片32进行压紧,因此在传动带17转动时,可以带动载玻片32进行移动,因此代替使用人员完成切换样本的操作;
32.请参阅图3,通过导向板20的设置,可以在调整完托架12的高度后,对导向板20伸出导向套21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支撑架14处于水平的状态,因此保证载玻片32可以稳定的被运输,通过固定杆22的设置,可以将调整完成后的导向板20和导向套21进行固定,保证导向板20和导向套21具备稳定的支撑能力;
33.请参阅图1,通过设置调节旋钮24,即可改变物镜26的观察高度,从而与镜筒25和目镜27相配合,对所需观测的样本进行观察,工作人员即可借助目镜27,对样本进行观察;
34.请参阅图4,在周围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时,可以借助显示屏30对所观测的图像进行显示,从而供周围的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因此可以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通过调节座28和定位块29的配合设置,可以对显示屏30的现实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根据工作人员的位置对显示屏30进行调整,提升该装置整体的实用性,并且借助发射天线31的设置,可以将显示屏30所显示的图像实时进行传输,更方便对图像进行录制和储存;
35.请参阅图5,使用人员可以将所需观测的样本放在载玻片32上,再借助盖玻片33将样本压住,即可将载玻片32放入定位板18和簧片19之间,即可完成对样本的安装和定位;
36.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37.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的工作步骤如下:
38.1、首先将该装置放置在桌面上,即可启动主马达8,对托架12的高度进行调整,控制主马达8的正反转,即可控制托架12向上或向下调整,调整完成后,关闭主马达8,即可拧松固定杆22,将导向套21支撑在地面,保证支撑架14处于水平状态,拧紧固定杆22即可;
39.2、其次即可将所需观测的样本放在载玻片32上,按照观测需求对样本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即可将盖玻片33压在样本上,再将载玻片32卡入到定位板18和簧片19之间,即
可启动副马达16,将载玻片32移动至透镜13的上方,转动调节旋钮24,即可对物镜26进行对焦;
40.3、然后在对焦完成后,即可打开显示屏30,开始对观测的图像进行显示,也可以借助发射天线31对数据进行传输,也可以借助调节座28和定位块29对显示屏30的显示角度进行调整;
41.4、最后在观测完成后,启动副马达16,直至将下一个样本输送至透镜13的上方,即可实现快速连续的观测。
4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