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组合式茶具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02: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茶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茶具,其基本会将泡茶用的倒茶壶、泡茶碗和茶杯放置于工具包中,以便在外出时泡茶使用。部分茶具会将泡茶碗和茶杯置于倒茶壶内,以实现便携功能。而现有的组合式茶具,基于便携的好处,茶具的壁面设计得较单薄,并且尺寸较小,导致泡茶时容易烫手;若茶具尺寸较大,且外加防烫处理时,会导致茶具的整体重量上升,导致倒茶壶、泡茶碗和茶杯的整体尺寸增大,长时间单手握持时可能明显感觉疲惫,不利于便携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组合式茶具,其将多个茶杯堆叠于一体后置于泡茶碗,再将泡茶碗置于倒茶壶,并通过在倒茶壶、碗主体和茶杯设置隔空结构,隔空结构内形成隔空层。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组合式茶具,包括:倒茶壶、泡茶碗和多个茶杯;
6.所述倒茶壶设有壶容纳腔;所述泡茶碗包括:碗主体和碗盖;
7.所述碗主体容纳于所述壶容纳腔;所述碗主体设有碗容纳腔,所述碗盖盖合于所述碗容纳腔的开口;多个所述茶杯依次竖向堆叠于一体,并容纳于所述碗容纳腔内;
8.所述倒茶壶、碗主体和茶杯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设有隔空结构;
9.所述隔空结构包括:内置容器和容器外壳;
10.所述容器外壳设有容器容纳腔;所述内置容器限位于所述容器容纳腔,所述内置容器于开口外设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固定于所述容器外壳靠近开口的位置;所述内置容器的外壁与所述容器容纳腔的内壁相隔,并形成隔空层。
11.优选地,所述隔空层为真空密封层。
12.优选地,所述茶杯的容器外壳下方设有环形接触部;所述环形接触部的外圈位于所述容器外壳的底部;所述环形接触部的内圈向上内凹,形成开口向下的杯底槽。
13.优选地,所述碗主体的容器外壳于底面设有环形水平面,所述环形水平面的外圈设有向下凸出的凸起结构,所述环形水平面与容器外壳之间通过所述凸起结构过渡,使所述环形水平面架空设置。
14.优选地,所述碗主体的内置容器于开口设有水平定位台;所述碗盖的外侧边抵靠于所述水平定位台。
15.更优地,堆叠于最上方的所述茶杯向上经过于所述碗主体于内置容器的开口位置,该茶杯的上端伸入于所述碗盖上下位置之间。
16.优选地,所述碗盖设有若干个排出孔。
17.优选地,所述连接面焊接于所述容器外壳的开口。
18.优选地,所述倒茶壶、泡茶碗和茶杯三者中至少一者的材质为金属。
19.优选地,所述倒茶壶、泡茶碗和茶杯三者中至少一者的材质为钛金属。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1.本方案提供一种组合式茶具,其将多个茶杯堆叠于一体后置于泡茶碗,再将泡茶碗置于倒茶壶,并通过在倒茶壶、碗主体和茶杯设置隔空结构,隔空结构内形成隔空层,大幅度地减少了组合式茶具的整体重量以便于携带,又能避免烫手,解决了现有组合式茶具的重量过大而不利于单手握持及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是组合式茶具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茶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泡茶碗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泡茶碗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26.图5是碗盖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倒茶壶1、泡茶碗2、茶杯3;隔空结构4;
29.壶容纳腔11;碗主体21、碗盖22;碗容纳腔20;
30.环形水平面211;凸起结构212;水平定位台213;排出孔221;
31.环形接触部31;杯底槽32;
32.内置容器41、容器外壳42;连接面43;隔空层44;
33.容器容纳腔421,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方案的技术方案。
37.一种组合式茶具,包括:倒茶壶1、泡茶碗2和多个茶杯3;
38.所述倒茶壶1设有壶容纳腔11;所述泡茶碗2包括:碗主体21和碗盖22;
39.所述碗主体21容纳于所述壶容纳腔11;所述碗主体21设有碗容纳腔20,所述碗盖
22盖合于所述碗容纳腔20的开口;多个所述茶杯3依次竖向堆叠于一体,并容纳于所述碗容纳腔20内;
40.所述倒茶壶1、碗主体21和茶杯3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设有隔空结构4;
41.所述隔空结构4包括:内置容器41和容器外壳42;
42.所述容器外壳42设有容器容纳腔421;所述内置容器41限位于所述容器容纳腔421,所述内置容器41于开口外设有连接面43,所述连接面43固定于所述容器外壳42靠近开口的位置;所述内置容器41的外壁与所述容器容纳腔421的内壁相隔,并形成隔空层44。
43.本方案提供一种组合式茶具,其将多个茶杯3堆叠于一体后置于泡茶碗2,再将泡茶碗2置于倒茶壶1,并通过在倒茶壶1、碗主体21和茶杯3设置隔空结构4,隔空结构4内形成隔空层44,大幅度地减少了组合式茶具的整体重量以便于携带,又能避免烫手,解决了现有组合式茶具的重量过大而不利于单手握持及使用时烫手的问题。
44.具体地,泡茶碗2,可以根据设置的形状命名为泡茶杯或泡茶壶等,主要是用于泡茶,将茶叶放置于碗主体21后,将碗盖22盖合于碗主体21的开口。倒茶壶1,可以根据设置的形状命名为倒茶杯或倒茶壳等,主要用于倒茶;当泡茶碗2的茶叶泡好后,可将茶转移至倒茶壶1,再由倒茶壶1倒至茶杯3;而本方案中倒茶壶1、碗主体21和茶杯3设置有隔空结构4,内置容器41于开口的外设有连接面43,连接面43可以为水平延伸、竖直延伸、倾斜延伸或曲面延伸,只要固定于容器外壳42中容器容纳腔421的靠近开口即可;并且,连接面43固定于容器外壳42靠近开口的位置,连接面43具体的连接位置可以为容器外壳42开口的内壁、外壁、开口外表面或外侧壁等位置;当连接面43固定于容器容纳腔421的开口后,内置容器41的外侧壁即会与容器外壳42的容器容纳腔421内壁相隔,形成了隔空层44;隔空层44可以为密封、半密封或不密封;由于隔空层44相当于将倒茶壶1、碗主体21或茶杯3的内部挖空处理,因而可以大幅度地减小了三者的重量,进而使组合式茶具的总重量相对于现有的更小。并且,隔空层44将内置容器41较大范围的外侧壁与容器外壳42的内侧壁相隔,内置容器41内负载较高温的液体时,热量难以从隔空层44转移至容器外壳42,因而手持容器外壳42时不会被烫到,进而实现防烫功能,提高了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45.而本方案中,隔空结构4可设置于倒茶壶1、碗主体21或茶杯3;最优的实施例中,倒茶壶1可不设置隔空结构4,碗主体21和茶杯3均设置隔空结构4,此实施例可确保倒茶壶1拥有最大的储物能力,以确保倒茶壶1能装更多的茶和更多的茶杯3。
46.优选地,所述隔空层44为真空密封层。
47.隔空层44可优选为真空密封,在内置容器41和容器外壳42相连时,将隔空层44进行真空处理,以使隔空层44的介质抽出;而当隔空层44为真空密封层时,由于隔空层44没有介质,内置容器41和容器外壳42的导热性下降,进而提高防烫效果。
48.优选地,所述茶杯3的容器外壳42下方设有环形接触部31;所述环形接触部31的外圈位于所述容器外壳42的底部;所述环形接触部31的内圈向上内凹,形成开口向下的杯底槽32。
49.环形接触部31呈环形结构,其将茶杯3的容器外壳42底部进行区域划分,一方面环形接触部31的外圈可以接触于桌面,以避免茶杯3的底面多次与桌面碰撞时出现大面积磨损;另一方面,内圈向上内凹时可以形成杯底槽32;杯底槽32可以减小茶杯3的质量,并在放置于桌面时与桌面的液体形成负压,以将茶杯3吸附于桌面;由此,在茶杯3下方设置环形接
触部31,既可以减小组合式茶具的整体重量,又能避免由于茶杯3重量小而容易翻转的问题。
50.优选地,所述碗主体21的容器外壳42于底面设有环形水平面211,所述环形水平面211的外圈设有向下凸出的凸起结构212,所述环形水平面211与容器外壳42之间通过所述凸起结构212过渡,使所述环形水平面211架空设置。
51.凸起结构212可以支撑碗主体21,作为支脚使用,一方面可以使环形水平面211架空设置,以避免过多的区域与桌面接触,减小碗主体21底部的磨损,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凸起结构212提高碗主体21的强度,避免碗主体21的底面变形。
52.优选地,所述碗主体21的内置容器41于开口设有水平定位台213;所述碗盖22的外侧边抵靠于所述水平定位台213。
53.碗盖22安装于内置容器41时,水平定位台213可以为碗盖22提供定位,提高碗盖22安装在碗主体21的流畅度。
54.更优地,堆叠于最上方的所述茶杯3向上经过于所述碗主体21于内置容器41的开口位置,该茶杯3的上端伸入于所述碗盖22上下位置之间。
55.位于堆叠顺序最上方的茶杯3,其可以将其中一部分延伸至内置容器41的开口位置,此时茶杯3的上端伸入于碗盖22上下位置之间,进而可以在不增大碗主体21的容量前提下充分利用了碗盖22上下位置之间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泡茶碗2的储物能力。
56.优选地,所述碗盖22设有若干个排出孔221。
57.排出孔221可以用于排气和排液;作为排气用的排出孔221可以用于排出泡茶时的蒸汽。作为排液用的排出孔221可以用于在碗盖22盖合状态时,将液体通过排出孔221输出至外部,以将茶叶限位于泡茶碗2内。
58.优选地,所述连接面43焊接于所述容器外壳42的开口。
59.当连接面43焊接于容器外壳42的开口时,内置容器41和容器外壳42之间不需要添加其他粘接机构于两者的接触面,进而可以避免引入的粘接机构污染茶具,确保用户健康使用;同时,该焊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内置容器41和容器外壳42之间的连接紧密度。
60.可优化地,所述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三者中至少一者的材质为金属。
61.本方案的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材质可以为常规的材料代替,例如陶瓷、塑料或金属等,较优的实施例中,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三者的材质为银金属、不锈钢金属、铁金属等。当然,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三者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材质的金属。
62.可更进一步优化地,所述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三者中至少一者的材质为钛金属。
63.最优的实施例中,倒茶壶1、泡茶碗2和茶杯3三者的材质均为钛金属,即无论是否具有隔空结构的倒茶壶1、泡茶碗2或茶杯3均选用钛金属材质,钛金属对人体无害,又对环境无害,避免使用和加工时对环境有影响;同时,钛金属具有抑菌作用,避免组合式茶具在储存过程中生菌而被用户误食;最关键的是,钛金属在相同体积,钛金属制品的重量比其他金属制品更轻,结合本方案设置的隔空结构4,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组合式茶具的重量,便于单手握持。
6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方案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方案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方案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