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3-02-13 12:46: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自动炒菜机一般设置有喷料组件和刮锅组件,喷料组件用于向锅中加入调料,而刮锅组件用于防止粘锅,或者搅拌部件用于食材搅拌,但是现有的自动炒菜机的刮锅组件或者安装在外部壳体上的搅拌组件与喷料组件之间配合较为紧密,一方面在维修刮锅组件时需要先喷料组件拆卸后才能够拆卸刮锅组件或搅拌组件,导致维修不变,另一方面喷料组件的加的调料容易附着在刮锅组件或搅拌组件上,调料无法全部进入食材中,导致烹饪口味不佳,再一方面,清洗锅时,清洗水从喷料组件下落进行清洗时,清洗水滴落并残留在刮锅组件或搅拌组件上,导致锅内容易有水、料等残留,影响菜品烹饪,也加大了刮锅组件的清洗难度,下一次烹饪时也容易导致炸油,影响用户体验。
3.此外,现有的自动炒菜机还存在容易将食材打碎、炒菜翻炒不充分、缝隙过多容易残留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自动炒菜机检修不便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锅体,锅体设置在壳体内侧,并且锅体相对于壳体可转动设置;加料件,加料件与壳体连接,加料件位于锅体的锅口上方;加装件,加装件与壳体连接,并位于锅体内壁面处,沿锅体的周向,加料件与加装件周向错开设置。
6.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搅拌件,所述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锅体内;加装件包括刮锅件。
7.进一步地,搅拌件相对于壳体的转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由加料件沿锅体的周向经由路径较短的一侧至刮锅件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
8.进一步地,刮锅件包括:刮锅部,刮锅部设置在锅体内,并且刮锅部的形状与锅体的内表面贴合;连接部,刮锅部的一端伸出锅体并与连接部连接,刮锅部和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位置调节的第一连接结构,以使刮锅部与连接部可调节地连接,连接部与壳体中的至少一者有用于位置调节的第二连接结构,以使连接部与壳体可调节地连接,第一连接结构的调节方向与第二连接结构的调节方向不重合设置。
9.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结构和/或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过孔,各过孔沿调节方向依次叠置排列,相邻两个过孔之间间隔设置或者部分重叠,当相邻两个过孔之间相互重叠时,相互重叠的两个过孔的两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中任意过孔的直径。
10.进一步地,搅拌件的底部具有底座,锅体内侧底部具有转动台,底座和转动台具有相互配合的非圆形结构,底座和转动台之间通过非圆形结构同步转动;和/或搅拌件的底部
具有底座,锅体内侧底部具有转动台,底座和转动台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传动结构,传动结构相对于转动台的旋转中心偏心设置,底座和转动台之间通过传动结构同步转动。
11.进一步地,搅拌件包括主体部和搅拌部,主体部可转动设置,搅拌部位于主体部朝向锅体内壁的一侧并向靠近锅体内壁的方向延伸,以搅拌食材,搅拌部具有用于避让食材的缺口;和/或搅拌部为多个,各搅拌部之间沿主体部的侧面间隔设置;和/或搅拌部沿主体部的侧面连续设置。
12.进一步地,主体部为多个,各主体部沿锅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搅拌部为多个,每个主体部的侧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搅拌部,且各主体部上的搅拌部的结构相同或者至少两个主体部上的搅拌部的结构不同。
13.进一步地,锅体具有不沾层,锅体的内壁面、锅口的边缘处和/或锅口的边缘外侧面处均设置有不沾层。
14.进一步地,不沾层的厚度大于40μm。
15.进一步地,搅拌件和/或刮锅件具有柔性部,柔性部位于搅拌件靠近刮锅件的一侧或者位于刮锅件沿锅体周向的侧面。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加装件与加料件在锅体的周向上错开,从而使得加装件避开加料件正下方的位置,这样加料件对加装件二者之间不再紧密配合,二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检修时只需要将加装件直接拆卸检修即可,不需要拆卸加料件,从而可以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同时由于加装件不在加料件的正下方,因而加料件落下的调料、水等可以尽量避免滴落残留在加装件上,从而既避免了洗锅时水渍残留在加装件上导致后续烹饪时炸油,热油飞溅伤人的情况,又避免了调料在加装件上的残留,方便对加装件进行清洗,解决难以清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锅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图2中p处的放大图;
21.图4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搅拌件与转动台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图4中搅拌件与转动台配合处的放大图;
23.图6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搅拌件与转动台另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示出了图6中q处的放大图;
25.图8示出了图1中的搅拌片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7.10、壳体;20、锅体;21、转动台;211、非圆形结构;30、搅拌件;31、底座;32、主体部;33、搅拌部;34、第一表面;35、第二表面;40、加料件;50、刮锅件;51、刮锅部;52、连接部;53、第一连接结构;54、第二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自动炒菜机检修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32.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10、锅体20、加料件40和加装件,锅体20设置在壳体10内侧,并且锅体20相对于壳体10可转动设置;加料件40与壳体10连接,加料件40位于锅体20的锅口上方;加装件与壳体10连接,并位于锅体20内壁面处,沿锅体20的周向,加料件40与加装件周向错开设置。
33.需要说明的是,锅体20设置在壳体10内侧可以是锅体和壳体临近设置即可,只要满足锅体20能够相对于壳体10转动即可,优选的,壳体具有容纳腔,锅体20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腔内,以防止人员烫伤,同时保护锅体20。加装件是可与壳体拆卸的部件,优选的,加装件可以是用于搅拌食材的搅拌部件,也可以是用于清理锅体内壁粘附食材的刮锅机构,或者兼具两种功能的机构,这类机构一般为易损件,需要经常拆卸维修。本实施例通过将加装件与加料件40在锅体20的周向上错开,从而使得加装件避开加料件40正下方的位置,这样加料件40对加装件二者之间不再紧密配合,二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检修时只需要将加装件直接拆卸检修即可,不需要拆卸加料件40,从而可以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同时由于加装件不在加料件40的正下方,因而加料件40落下的调料、水等可以尽量避免滴落残留在加装件上,从而既避免了洗锅时水渍残留在加装件上导致后续烹饪时炸油,热油飞溅伤人的情况,又避免了调料在加装件上的残留,方便对加装件进行清洗,解决难以清理的问题。
34.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烹饪器具,还包括搅拌件30,搅拌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锅体20内;加装件包括刮锅件50。
35.需要说明的是,搅拌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锅体20内,包括不限于几种情况,1、锅体20与搅拌件30同步转动,两者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2、锅体20和搅拌件30都同向转动转动,只是锅体20的转动速度与搅拌件30的转动速度不同;3、锅体20和搅拌件30都转动,但转动方向不同,转速可相同或不同;4、锅体20不转,搅拌件30转动。
36.优选地,搅拌件30相对于壳体10的转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由加料件40沿锅体20的周向经由路径较短的一侧至刮锅件50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刮锅件50位于加料件40的下游侧,搅拌件30转动时,搅拌件30上某一个固定点会先经过加料件40,而后经过一小段距离后经过刮锅件50。更具体地说,以锅体20俯视的视角,加料件40位于锅体20上方的边沿处时,若搅拌件30顺时针转动,则刮锅件50位于加料件40的右侧,若搅拌件30逆时针转动,则刮锅件50位于加料件40的左侧,图1所示的即为顺时针转
动时的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刮锅件50与加料件40二者之间的避让,实现互不干涉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食材被夹碎。
37.对于上述防止食材被夹碎的效果,具体而言,锅体20和壳体10整体可以倾斜一定的角度,从而可以实现热油、翻炒、出菜等过程,加料件40一般设置在锅体20倾斜时高度靠上的边缘处,而传统的设置方式将刮锅件直接设置在加料件的正下方,这样,参照图1所示的方向,由于锅体20倾斜,所以烹饪时搅拌件30处于上部区域时多数部分是脱离了食材或者食材相对较少,搅拌件在垂直于锅体内壁方向有两个表面,即图1中位于中间的搅拌件30左侧的第一表面34和右侧的第二表面35,在搅拌件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搅拌件转动至竖直位置的左侧区域时,搅拌件第一表面34的食材先掉落,但搅拌件第二表面35的食材可能还残留,当搅拌件继续转动至竖直位置,即与加料件对齐时,若刮锅件位于加料件的正下方,此时搅拌件第二表面35的食材由于大部分残留,加上搅拌件与刮锅件之间的间隙一般较小,因而食材会极易夹在搅拌件和刮锅件之间,从而导致食材被夹碎,若卡在间隙中的食材过多或者过硬还会对搅拌件和刮锅件产生损伤。
38.与上述传统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在将刮锅件50与加料件40错开一段距离的基础上,还将刮锅件50设置在加料件40的下游,这样,当搅拌件30将食材翻动至上方处经过加料件40的竖直位置时,如图1中左侧的搅拌件30的位置时,搅拌件30第二表面35挂的食材在其重力作用下会充分掉落,从而脱离搅拌件30,此时搅拌件30再经过刮锅件50时,如图1中右侧的搅拌件30的位置时,食材由于已经落下,因而就不会卡在搅拌件30和刮锅件50之间,这样,避免了搅拌件30带起的大量食材进入搅拌件30和刮锅件50之间的缝隙导致食材被夹碎,甚至会阻碍继续转动的情况。搅拌件30逆时针转动的情况时,将第一表面34和第二表面35二者互换即可,原理是完全相同的,不再赘述。
39.本实施例所说的锅体20设置在壳体10内侧,是指锅体20位于锅体20内更靠近锅口中心的一侧,这样,壳体10除了可以是一个壳状的、能够容纳锅体20的结构外,壳体10也可以仅仅是一个与锅体20转动连接的基座,可以不用容纳锅体20,壳体10用来固定加料件40和刮锅件50即可。
40.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了两个搅拌件30并非是指设置有两个搅拌件30,而是示出了一个搅拌件30的两个不同的位置状态。同时为了便于观察,图1中仅示出了搅拌件30的一部分,并非是整个搅拌件30。
4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刮锅件50包括刮锅部51和连接部52,其中,刮锅部51设置在锅体20内,刮锅部51为主要的起到刮锅作用的部分,刮锅部51呈条状,刮锅部51的形状、弧度与锅体20的内表面贴合,从而保证刮锅效果。刮锅部51的一端固定在锅体20内底部的台座上,而刮锅部51的另一端伸出锅体20并与连接部52连接,连接部52又与锅体20外部的壳体10连接,从而实现刮锅件50整体的固定。
42.本实施例将刮锅部51与连接部52之间、连接部52与壳体10之间均采用可调节连接的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刮锅部51和连接部5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位置调节的第一连接结构53,以使刮锅部51与连接部52可调节地连接,使得二者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结构53进行位置调节;相似得,连接部52与壳体10中的至少一者有用于位置调节的第二连接结构54,以使连接部52与壳体10可调节地连接,使得二者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结构54进行位置调节,并且,第一连接结构53的调节方向与第二连接结构54的调节方向不重合设置。这
样,既可以通过相应的连接结构实现刮锅件50的位置调整,也就是调节其刮锅的松紧度,避免由于加工精度等问题导致锅体20内表面与刮锅件50之间配合过紧过松等问题,保证刮锅件50能够正常起到刮锅效果,同时两个方向的调节能够提高刮锅件50可调节的范围,避免单一方向调节无法避免某些问题的情况,提高刮锅件50与锅体20之间的配合度。
43.优选地,第一连接结构53和/或第二连接结构54包括多个过孔,各过孔沿调节方向依次叠置排列,相邻两个过孔之间间隔设置或者部分重叠,当相邻两个过孔之间相互重叠时,相互重叠的两个过孔的两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中任意过孔的直径。
44.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结构53和第二连接结构54之间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仅设置方向不同,当然,也可以将其中一者或两者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实现调节。考虑到刮锅松紧度只需调整几毫米就有很大差异,因此连接结构的各调节位间距不宜过大,又由于刮锅的力道较大,为了防止出现松动等情况,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由多个过孔组成,过孔之间彼此径向叠置且相互连通一部分,这样多个过孔即可形成多个调节位,螺钉穿设在各过孔之间切换位置,实现刮锅松紧度小范围的调节。为了避免螺钉在各过孔之间随意切换位置,本实施例相邻两个过孔之间重叠的部分不能过大,相互重叠的两个过孔边缘线所在圆形重叠形成的两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要小于其中任意过孔的直径,也就是说,两个过孔重叠后不能成为一个圆孔,二者的重叠处需要留有一定的齿形结构,相对的两个齿形结构之间的距离即为两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齿形结构能够对螺钉起到止挡作用,避免螺钉随意切换所在过孔,因此连接结构也可以说是一长条孔内的侧边设置有凸起的齿形结构,形成齿形孔,齿形结构将长条孔分隔为多个调节位。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时过孔之间重叠部分的大小要与所使用的螺钉直径相匹配,只要保证螺钉不会在各过孔之间切换位置即可。
45.在实际设置时,以刮锅部51和连接部52为例,可以在刮锅部51和连接部52上均设置上述的第一连接结构53,也可以仅在其中一者设置第一连接结构53,另一者可以设置常规的圆孔,通过圆孔与不同的过孔进行配合实现位置的调节。连接部52与壳体10之间的第二连接结构54的设置与上述相似。
46.本实施例的刮锅部51靠近锅体20锅口处的部分采用三段式弓形结构,具体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第一段位于锅口内侧,并向上延伸伸出锅口,第二段位于锅口边缘上表面,并沿锅体20径向延伸,第三段位于锅口外侧面,并向下延伸一段距离,这样即可越过锅口处,方便进行连接。相应地,连接部52包括弯折设置的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二者之间可以垂直设置,第一节段沿锅体20轴向设置,第二节段沿锅体20径向设置,第一节段用于与第三段配合,第二节段用于与壳体10配合。本实施例在第三段和第二节段上分别轴向和径向设置有前述的多个过孔,而第一节段和壳体10上仅设置圆孔,当然,具体设置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上述的内容,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7.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搅拌件30的底部具有底座31,锅体20内侧底部具有转动台21,转动台21作为锅体20外部可转动的部分和搅拌件30之间的连接中转,传统的设置方式通常是通过螺栓等部件将底座与转动台直接连接锁紧在一起,底座的高度通常较高,同时为了保证可靠有效传动,螺栓通常需要设置有多个,而且不能够全部设置在转动中心处,但是这种方式由于需要很多螺栓,因而螺栓、垫片等部件之间会产生大量的缝隙,导致食材残渣、调料、水等夹杂在缝隙中,既影响烹饪,又不方便清理。而本实施例在底座31和
转动台2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非圆形结构211,非圆形结构211能够起到传动作用,当转动台21转动时转动台21即可通过非圆形结构211带动底座31同步转动,实现搅拌件30的转动。而螺栓由于只需要起到连接底座31和转动台21的作用,因而螺栓可以仅设置一个,并且可以设置在旋转中心处,从而降低缝隙数量,减少残留,降低底座31高度。非圆形结构211的具体形式可以需要相应设置,例如,如图5所示设置成半圆形结构,即在底座31和转动台21上分别设置半圆形的凹部和半圆形的凸起,通过二者对接配合实现传动,这种方式相对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成本低;也可以设置成多边形结构,如图7所示,在底座31和转动台21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方形凹槽和方形凸起,通过二者对接配合实现传动,这种方式相对成本稍高,但是结构的稳固性更强,更加可靠。
48.除了采用上述方式外,也可以在底座31和转动台21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传动结构,与前述非圆形结构211不同的是,传动结构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相对于转动台21的旋转中心偏心设置,底座31和转动台21之间通过偏心的传动结构实现同步转动的效果。上述两种方式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二者互不影响。
49.在本实施例中,搅拌件30也设置在锅体20内,起到对食材搅动的作用,进而实现炒菜的效果。由于刮锅件50和搅拌件30均在锅体20内,因而为了避免二者干涉,刮锅件50相对更贴近锅体20的内表面,而搅拌件30位于锅体20的中部区域,其与锅体20的内表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保证刮锅件50与搅拌件30二者顺畅工作。
50.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搅拌件30包括主体部32和搅拌部33,主体部3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1,用于与转动台21连接实现转动,而主体部32的上部向上延伸,并且该部分也与锅体20内表面的形状也相匹配,也就是说刮锅件50和主体部32的形状均与内表面相适配,二者形状基本相同,从而保持一致性。在主体部32朝向锅体20内壁的一侧连接设置有搅拌部33,搅拌部33起到对食材主要的搅动作用,搅拌部33可以设置成片状,其向靠近锅体20内壁的方向延伸,但是不会延伸至刮锅件50的路径上,以避免干涉。
51.传统的搅拌件一般是设置一个主体部,在主体部上设置一个完整的片状的搅拌部,该方式虽然能够搅动食材但是也会造成食材堆积在搅拌部侧面处,打散效果不足,不利于食材的充分混合。本实施例的主体部32设置有多个,并且各主体部32沿锅体20的周向间隔设置,更具体地说设置有两个,两个主体部32周向间隔180
°
设置,两个主体部32的侧面上均设置有搅拌部33,这样,原先只有一个搅拌部33时锅要转360度才能第二次搅拌,而本实施例的搅拌件30可以更快进行搅拌,从而满足需要快速搅拌的烹饪需求。本实施例的两个主体部32中,其中一个主体部32上的搅拌部33为沿主体部32的侧面连续设置的整体式结构,而另一个主体部32上则采用多个小的搅拌部33沿主体部32的侧面间隔设置的形式,这样,该搅拌部33形成齿形结构,搅拌部33实体部分可以将部分食材拨过去,而间隔部分可以将部分食材漏过,从而实现将食材打散的效果。当然,搅拌部33除了采用多个间隔设置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在一个搅拌部33上设置缺口的方式,缺口也能够起到与间隔相同的避让食材的效果。主体部32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主体部32为更多个时,其上的搅拌部33的结构可以均相同,也可以至少两个主体部32上的搅拌部33的结构不同,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设置即可。
52.在本实施例中,锅体20具有不沾层,锅体20的整个内壁面、锅口的边缘处上表面和锅口的边缘外侧面处均设置有不沾层,由于本实施例在锅体20外侧设置有翻边,因而锅口
的边缘处上表面也就是翻边的上表面,锅口的边缘外侧面也就是翻边的外侧面。当然,上述位置是否需要设置不沾层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在锅体20的其他外表面处也设置不沾层。不沾层的具体材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采用氮化层作为不沾层,锅体20氮化保证均匀致密、光滑、无瑕疵,锅体20氮化处理后不易生锈,且在初期菜不易粘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虽然涂层磨损但经过长期的用油养锅,会形成油膜,进而实现不沾效果。优选地,氮化层的厚度大于40μm,可以在260℃以上持续工作。
53.可选地,搅拌件30和/或刮锅件50具有柔性部,本实施例在搅拌件30和刮锅件50上均设置有柔性部,具体而言,搅拌件30的搅拌部33采用橡胶等柔性材料作为柔性部,而刮锅件50上沿锅体20周向的左右两侧,也就是刮锅件50实现刮锅效果的主要部分采用柔性材料形成柔性部,这样,搅拌件30上的柔性部能够进一步避免与刮锅件50将食材夹碎,即使卡住也能够通过形变自行解除,而刮锅件50的柔性部能够避免在过紧时将锅体20内表面刮坏,延长使用寿命。当然,也可以在其中一者上设置柔性部,柔性部的具体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5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55.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6.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自动炒菜机检修不便的问题;
57.2、检修时只需要将刮锅件直接拆卸检修即可,不需要拆卸加料件,从而可以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
58.3、加料件落下的调料、水等可以尽量避免滴落残留在刮锅件上,从而既避免了洗锅时水渍残留在刮锅件上导致后续烹饪时炸油,热油飞溅伤人的情况,又避免了调料在刮锅件上的残留,方便对刮锅件进行清洗,解决难以清理的问题;
59.4、避免了搅拌件带起的大量食材进入搅拌件和刮锅件之间的缝隙导致食材被夹碎,甚至会阻碍继续转动的情况;
60.5、避免由于加工精度等问题导致锅体内表面与刮锅件之间配合过紧过松等问题,保证刮锅件能够正常起到刮锅效果;
61.6、两个方向的调节能够提高刮锅件可调节的范围,避免单一方向调节无法避免某些问题的情况,提高刮锅件与锅体之间的配合度;
62.7、螺栓可以仅设置一个,并且可以设置在旋转中心处,从而降低缝隙数量,减少残留,降低底座高度;
63.8、搅拌部形成齿形结构,搅拌部实体部分可以将部分食材拨过去,而间隔部分可以将部分食材漏过,从而实现将食材打散的效果;
64.9、不沾层能够对锅体进行保护,保证锅体可以在260℃以上持续工作;
65.10、搅拌件上的柔性部能够进一步避免与刮锅件将食材夹碎,刮锅件的柔性部能够避免在过紧时将锅体内表面刮坏,延长使用寿命。
66.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
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