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交互平板的制作方法

2023-02-12 12:09: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智能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互平板。


背景技术:

2.pc模块(personal computer模块),即计算机模块,也称为核心板等。现有交互平板中,pc模块安装于背板上,pc模块的附近还设置有其它板卡。后壳盖设pc模块和其它板卡。pc模块内集成有散热风扇。pc模块的pc壳体上设置有与散热风扇的进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孔。后壳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和出风孔。外界空气经后壳上的第二进风孔、pc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孔后,进入散热风扇,经散热风扇加速后,由出风孔流出后壳,从而实现对pc模块的散热。
3.参见图1和图2,pc模块4’是滑动插装于背板3’上的,背板3’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滑轨1’和第二滑轨2’,第一滑轨1’和第二滑轨2’朝向彼此的一侧均设置有供pc模块4’的侧边插设的滑槽,pc模块4’沿x方向插装入第一滑轨1’和第二滑轨2’之间,并可沿-x方向从第一滑轨1’和第二滑轨2’之间抽出。
4.由于滑轨的存在,使得后壳5’与pc壳体41’之间存在间隙s’,即后壳5’上的第二进风孔51’与pc壳体41’上的第一进风孔411’之间没有密封,如此,在散热风扇的抽吸作用下,从后壳5’腔体内来的热空气(该部分热空气来自于其他板卡的周围)也会被吸入pc壳体41’中,使得散热风扇的进风温度升高,降低对pc模块4’的散热效果,影响pc模块4’的性能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互平板,其上的pc模块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其性能也能够更好的发挥。
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交互平板,包括pc模块以及依次连接的显示面板、背板及后壳,所述pc模块设置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后壳的一侧,所述pc模块包括pc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pc壳体内侧的散热风扇,所述pc壳体上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进口设置有第一进风孔,所述后壳上朝向所述pc模块凸设形成挡风部,所述挡风部与所述pc壳体正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连通,所述后壳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风扇的出口对应的出风孔。
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9.本技术提供的交互平板,后壳上朝向pc模块凸设形成挡风部,挡风部与 pc模块之间的间隙小,从而挡风部使后壳与背板之间的空气循环阻力增加,阻挡至少一部分pc壳体侧方的空气(该部分空气的温度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 由散热风扇的进口进入散热风扇中,并使得更多的外界空气能够进入到散热风扇中,外界空气占进入散热风扇中的全部空气的比例更高,从而进入散热风扇内的空气的整体温度更低,从而提高对pc模块的散热效
果,保证pc模块的性能发挥。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现有技术中pc模块在背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12.图2为现有技术中pc模块与后壳的装配示意图;
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c模块与后壳(于后壳内侧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c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于后壳外侧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的部分结构(于后壳内侧一视角)的示意图;
1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与滑轨的装配示意图;
18.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c模块与后壳的剖视图;
20.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pc壳体、第一设定区域及第二设定区域的示意图一;
2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pc壳体、第一设定区域及第二设定区域的示意图二。
23.附图标记:
24.图1-图2中:
[0025]1’
、第一滑轨;2’、第二滑轨;3’、背板;4’、pc模块;5’、后壳;s’、间隙;
[0026]
41’、pc壳体;411’、第一进风孔;
[0027]
51’、第二进风孔;
[0028]
图3-图12中:
[0029]
1、pc模块;2、后壳;3、滑轨;
[0030]
11、pc壳体;111、第一进风孔;
[0031]
21、挡风部;
[0032]
211、进风面;212、挡风侧围;
[0033]
2111、第二进风孔;
[0034]
a、第一设定区域;b、第二设定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37]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交互平板,包括pc模块1以及依次连接的显示面板、背板及后壳2。背板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背侧。后壳2位于背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pc模块1设置于背板朝向后壳2的一侧。pc模块1 包括pc壳体11以及设置于pc壳体11内侧的散热风扇,pc壳体11上对应散热风扇的进口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后壳2上朝向pc模块1凸设形成挡风部 21,挡风部21与pc壳体11正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进风孔2111,第二进风孔 2111与第一进风孔111连通,后壳2上还设置有与散热风扇的出口对应的出风孔。
[0039]
散热风扇的扇叶旋转,以带动pc模块1内的空气旋转并形成负压,在负压的抽吸作用下,外界空气依次流经后壳2上的第二进风孔2111和pc壳体11 上的第一进风孔111后,由散热风扇的进口进入散热风扇中,被扇叶带动旋转并流经pc模块1内的各部件,以实现对pc模块1的冷却,最终由后壳2上的出风口流出交互平板。
[0040]
进一步地,后壳2上朝向pc模块1凸设形成挡风部21,挡风部21与pc 模块1之间的间隙小,从而挡风部21使后壳2与背板之间的空气循环阻力增加,阻挡至少一部分pc壳体11侧方的空气(该部分空气的温度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由散热风扇的进口进入散热风扇中,并使得更多的外界空气能够进入到散热风扇中,外界空气占进入散热风扇中的全部空气的比例更高,即进入散热风扇内的空气的整体温度更低,从而提高对pc模块1的散热效果,保证pc模块 1的性能发挥。具体地,散热风扇的进口一侧、pc壳体11设置有第一进风孔 111的一侧,均朝向后壳2,挡风部21是通过将后壳2朝向pc壳体11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的一侧凸设而成。
[0041]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对后壳2的结构进行改进以形成挡风部21,从而提升pc模块1的散热性能,同时由于只在与第一进风孔111对应的后壳2 部分设置挡风部21,后壳2其他区域的结构保持不变,因此,不会对后壳2与背板之间的其他器件及结构产生影响,不会影响后壳2的迭代替换或者使用。
[0042]
可选地,挡风部21包括进风面211和挡风侧围212,进风面211与pc壳体11有第一进风孔111的一侧正对,挡风侧围212呈夹角地围设于进风面211 的整个周向,挡风侧围212连接进风面211和后壳2;第二进风孔2111设置于进风面211上。挡风侧围212用于阻挡至少一部分pc壳体11侧方的空气由散热风扇的进口进入散热风扇中。外界空气由进风面211上的第二进风孔2111后直接经第一进风孔111流至散热风扇的进口。示例性地,挡风侧围212与进风面211垂直,对pc壳体11侧方的空气的阻挡效果较好。进一步地,进风面211 为矩形,挡
风侧围212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四个矩形侧围部。
[0043]
可选地,后壳2上设置有安装孔,挡风部21设置于安装孔处。也就是说,挡风部21与后壳2为分体结构,挡风部21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安装到后壳2 上,可根据pc模块1的位置来确定安装孔的开设位置,使挡风部21与pc壳体11上的第一进风孔111正对。或者,挡风部21与后壳2为冲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由后壳2的外侧(即后壳2远离背板的一侧)向内侧冲压,使后壳2 的外壁凹陷,便可于后壳2的内侧得到朝向pc模块1凸设的挡风部21。采用冲压成型,工艺简单,且不破坏后壳2的完整性,结构强度高。或者,后壳2 包括壳本体和围壁,壳本体位于背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围壁沿壳本体的整个周向设置,并与背板连接。壳本体为平面板状,壳本体包括进风区域,进风区域上设置有第三进风孔,挡风部21正对进风区域设置,且挡风侧围212围设进风区域。外界空气依次经壳本体上的第三进风孔、进风面211上的第二进风孔2111及pc壳体11上的第一进风孔111后,进入散热风扇的进口。此时,挡风部21与后壳2也为分体结构,挡风部21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安装到后壳2 上,可根据pc模块1的位置来确定进风区域及挡风部21的位置。
[0044]
进一步地,当挡风部21与后壳2为分体结构时,挡风部21与后壳2之间可通过栓接、卡接或粘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也便于维护。
[0045]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背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滑轨3,滑轨3彼此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插槽,pc模块1的两侧分别对应插设于插槽,从而实现pc 模块1的插装。pc壳体11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的部分位于两个滑轨3之间,进风面211与滑轨3远离背板的一侧贴合,且进风面211设置有第二进风孔2111 的部分也位于两个滑轨3之间。进风面211与滑轨3贴合,从而防止至少一部分pc壳体11侧方的空气进入到进风面211与pc壳体11的间隙,进而经第一进风孔111进入到散热风扇。
[0046]
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9和图10,设定进风面211与pc壳体11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的一侧面平行且间隙为d1,第二进风孔2111的孔径为d;则 d1≤0.2d。如此,进风面211与pc壳体11之间的间隙足够小,从而使得进入两者间隙的来自pc壳体11侧方的风量较少。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与上述将进风面211与滑轨3贴合以阻挡pc壳体11侧方来风的方案相比,此种方式进风面211的尺寸更小,进风面211位于两滑轨3之间。
[0047]
进一步地,参见图11和图12,设定pc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 的区域为第一设定区域a,进风面211的侧边与第二进风孔2111设置区域(即第二设定区域b)的边界的最小距离为d2,则d2>2d。如此,即使有少量的来自pc壳体11侧方的空气进入进风面211与pc壳体11的间隙,但这部分少量空气也很难进入到达并经第一进风孔111进入到pc壳体11内。
[0048]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11和图12,挡风部21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2111的区域为第二设定区域b,第二设定区域b覆盖第一设定区域a。也就是说,第二设定区域b不小于第一设定区域a,从而保证外界空气的进气量,提高pc模块1 的散热效率。
[0049]
示例性地,第一设定区域a为圆形或矩形,即多个第一进风孔111呈圆形阵列或矩形阵列分布;第二设定区域b为圆形或矩形,即多个第二进风孔2111 呈圆形阵列或矩形阵列分布。如此,使得第一设定区域a和第二设定区域b各处的进风比较均匀,减少紊流的发生。
[0050]
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技术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
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