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三尖瓣输送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0:28: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三尖瓣输送器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1年11月10日的中国专利申请2021113240164的优先权。本技术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2.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尖瓣输送器。


背景技术:

3.三尖瓣位于人体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其形态上是三个瓣叶与心室内的腱索相连,用于阻止右心室的血液逆流回右心房的作用。具体的,三尖瓣如同一个“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由右心房一定向右心室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流量。当右心室收缩时,心脏挤压室内血液,血液冲击瓣膜。三尖瓣关闭,血液不倒入右心房。但当三尖瓣结构发生损伤或心脏发生损伤时,就会引发三尖瓣返流现象。
4.目前通过收束治疗三尖瓣返流的方式主要有外科开胸手术和内科微创手术两种。外科开胸手术由于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以及术后长期而昂贵的康复治疗,使大量患者不愿接受该种治疗方式。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治疗手术的内科微创手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创伤更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的新型治疗方法。
5.在进行瓣膜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来实现。经股瓣膜修复器通过其夹合结构来夹合瓣叶,而经股瓣膜修复器需要与其配合的输送器来对其进行输送、控制其形态和释放。例如,在输送器中通过调弯结构对调弯管进行弯曲,或扩张结构对扩张鞘管进行弯曲,进而使得其内的输送管弯曲,以达到将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输送至目标位置的目的。原有的调弯结构或扩张结构中,调弯管或扩张鞘管中任意一个管进行弯曲或回直时,另一个管无法自动弯曲或回直,影响拉线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一种调弯管或扩张鞘管可以跟随自动弯曲或回直的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输送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针对在三尖瓣瓣膜治疗过程中,缺少一种调弯管或扩张鞘管可以跟随自动弯曲或回直的输送器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尖瓣输送器。
7.一种三尖瓣输送器,包括一调弯结构,所述调弯结构包括:
8.一调弯管,可弯曲;
9.一调弯手柄,与所述调弯管连通,控制所述调弯管的弯曲度。
10.所述调弯手柄包括:
11.一转动件,近端和远端为敞开结构,内部中空,内壁设置有可驱动调弯拉线的转动件内螺纹,一端外壁套设有调弯旋钮;
12.一主杆,设置在所述转动件内,远端为敞开结构且内部中空,
13.一拉线固定件,环状结构,位于所述转动件内,套设在所述主杆外并可沿所述主杆轴向移动,所述拉线固定件上设置有拉线固定端;
14.一内动件,环状结构,位于所述转动件内,套设在所述拉线固定件远端侧的所述主杆外并可沿所述主杆轴向移动,外表面设置有内动件外螺纹,所述内动件外螺纹与所述转动件内螺纹螺纹连接,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连通远端和近端的拉线过渡孔;
15.至少一调弯拉线,一端与所述调弯管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调弯管、所述转动件、所述主杆和所述拉线过渡孔后与所述拉线固定端连接;
16.当转动所述调弯旋钮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内动件沿所述主杆轴向移动,当内动件向近端移动时,带动拉线固定件向近端移动,进而带动拉线固定端上的调弯拉线移动,以调节调弯管的弯曲度,当内动件向远端移动时,由于调弯管的远端都是具有弹性的,因此拉线固定件在与内动件具有距离时,拉线固定件自动向远端移动,以调节调弯管的弯曲度。
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拉线固定端包括:
18.一拉线固定孔,设置在拉线固定件的外壁上,轴向与所述转动件的轴向平行;
19.一拉线固定杆,插接在所述拉线固定孔上,供所述调弯拉线缠绕。
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动件上位于所述拉线过渡孔的远端侧和近端侧分别设置有避让槽。
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杆的外壁上设置有注胶槽。
2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杆的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调弯防转条或调弯防转槽;
23.所述拉线固定件和所述内动件的内壁上对应的设置有调弯防转槽或调弯防转条。
2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件的外壁上设置有转动件外螺纹;
25.所述调弯手柄还包括:
26.一调弯壳体,可容纳所述转动件,近端或远端伸出有所述调弯旋钮,侧壁上设置有壳体滑槽,所述壳体滑槽沿所述转动件的轴向设置;
27.一调弯限位装置,包括一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组螺旋推块,所述螺旋推块与所述转动件外螺纹啮合,所述限位块的外侧滑动安装于所述壳体滑槽上。
2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螺旋推块为长条形推块,或所述螺旋推块中部为内凹结构,致使所述螺旋推块由两个凸起块组成。
2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块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调弯标记,所述调弯标记可以是凸起、凹槽或带色彩的标记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3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弯壳体上设置有可透视的外盖,所述外盖密封盖设于所述壳体滑槽外侧。
3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扩张结构采用与所述调弯结构相同的结构。
32.一种拉线控制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
33.将内管的远段通过内装夹固定于输送壳体内部,将外管从所述输送壳体的近端外侧插入于所述输送壳体内,调整所述内管的倾斜度并使所述外管从所述内管的近端侧套接;
34.将所述内管的远段固定于所述输送壳体内部,使得所述内管固定不动。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三尖瓣输送器,具有如下优点:
35.1、在调弯结构中,将原有的拉线固定环采用分体设计,即拆分成拉线固定件和内动件,拉线固定件可以自行移动,为调弯拉线或扩张拉线的移动留出空间,调弯管或扩张鞘
管可实现自行回直的目的,也防止了人工强行回直调弯管或扩张鞘管的远端。
36.2、拉线固定孔轴线方向与转动件轴线方向平行的设计,可避免拉线固定杆的端部与转动件内螺纹干涉导致转动件无法正常旋转问题。
37.3、避让槽可防止内动件与拉线固定件紧靠时挤压调弯拉线。
38.4、在主杆侧面设置注胶孔,解决了管/鞘需要先涂抹粘结剂再与主杆进行装配时,造成的粘结剂外溢导致装置污染的问题。
39.5、通过壳体滑槽的长度可确定限位块近端和远端的位置,从而限制转动件的转动极限,进而控制调弯拉线的行程。
附图说明
40.图1(a)为本发明输送结构和释放结构的一种结构爆炸图;
41.图1(b)为图1(a)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42.图1(c)为本发明输送结构和释放结构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2(a)为本发明输送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4.图2(b)为图2(a)的结构爆炸图;
45.图3为本发明旋控装置的一种结构爆炸图;
46.图4(a)为本发明释放结构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47.图4(b)为图4(a)的剖视图;
48.图4(c)为图4(a)中旋转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d)为本发明中芯杆和中芯杆固定件之间的连接爆炸图;
50.图5(a)为本发明调弯结构、装载器结构和扩张结构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51.图5(b)为图5(a)的一种应用示意图;
52.图5(c)为图5(a)中除去壳体和转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53.图6(a)为本发明调弯结构除调弯壳体外的一种结构爆炸图;
54.图6(b)为图6(a)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55.图6(c)为本发明调弯手柄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56.图7为本发明拉线固定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7.图8(a)为本发明限位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8.图8(b)为本发明限位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60.在本发明中,当描述三尖瓣输送器时,“远端”、“近端”、“远段”、“近段”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远段”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或一段,“近端”、“近段”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或一段。“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61.参照图1(a)、图1(b)和图5(a),本发明的三尖瓣输送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释放结构100、输送结构200、本发明的调弯结构300、装载器结构400和本发明的扩张结构500。
62.输送结构200具有输送管210,调弯结构300具有可调节弯曲度的调弯管310,输送管210穿过调弯管310并伸出于调弯管310后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可拆卸连接,输送结构200用于将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输送至目标位置。装载器结构400用于装载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和供调弯管310穿过。扩张结构500具有可调节弯曲度的扩张鞘管510,扩张鞘管510允许调弯管310穿过。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输送结构200还包括输送手柄220,输送手柄220包括输送壳体和拉线控制装置。
64.输送壳体的远端与输送管210的近端连接。在输送壳体的远端端部优选可拆卸的设置有输送封端2211。输送壳体优选由输送上外壳221a和输送下外壳221b连接组成。
65.拉线控制装置可在输送壳体上沿输送管210的轴向滑动,优选的,拉线控制装置的数量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夹片数量相同,每个拉线控制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一个夹片,拉线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夹片开合。
66.拉线控制装置包括内管222、外管223和输送拉线。内管222的远段固定于输送壳体内部。优选的,内管222的远段固定于输送上外壳221a的内部。外管223的远端贯穿输送壳体的近端且套设在内管222外,优选的,外管223的远端贯穿于输送上外壳221a的近端。外管223的近端位于输送壳体外,外管223至少与内管222的中部及近段轴向滑动连接、外管223与输送壳体的近端轴向滑动连接。输送拉线的远端依次沿外管223内部、内管222内部及输送管210内部轴向延伸并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夹片可拆卸连接,输送拉线的近端连接于外管223的近端。当需要回拉或输送输送拉线时,驱动输送壳体外的外管223沿输送壳体的近端和内管222的外壁轴向滑动,带动外管223近端的输送拉线跟随移动。在外管223和内管222的滑动配合下,推拉调控输送拉线更顺畅可靠,在用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夹片开合时,更为准确可靠。
67.具体的,输送拉线在使用时一端连接于外管223的近端,另一端沿外管223内部、内管222内部及输送管210内部轴向延伸至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夹片可拆卸连接后,又延伸回至外管223的近端,致使输送拉线形成类u型结构。输送拉线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夹片连接时,在夹片上设置有拉线通孔,输送拉线绕过拉线通孔即可实现与夹片的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将输送结构200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分离时,松开输送拉线,持续抽拉输送拉线的一端,直至整条拉线抽出。
68.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壳体的近端设置有外装孔2212,外管223通过外装孔2212贯穿输送壳体的近端并沿轴向方向在外装孔2212内滑动。优选的,参照图1(a)、图1(b)和图2(b),在输送上外壳221a的近端设置有外装孔2212,外装孔2212的数量与拉线控制装置的数量相同或不少于拉线控制装置的数量,以使得每根外管223均通过其对应独立的装孔2212贯穿输送上外壳221a的近端。外管223可沿外管轴向方向在外装孔2212内滑动。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外管223的远端设置有阻尼环224,阻尼环224套设在内管222外并与内管222贴合。
70.阻尼环224通常为弹性材料,通过阻尼环224与内管222紧密贴合设计,从而在推动外管223时需要一定的力,产生阻尼,防止了外管223轻微受力就发生大量位移而影响控制精度的问题。同时,阻尼环224也能控制外管223定位,在外管223运动到目标位置后,撤去操作外力,外管223在阻尼环224的作用下可以与内管222保持稳定的位置关系。同时阻尼环
224也防止了外管223的远端从输送壳体的内部滑出。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管222的外表面为防滑层。可通过对内管222外表面进行磨砂处理等方式得到防滑层,即使得内管222外表面相对不光滑或凹凸不平,增加阻尼环224与内管222之间产生的阻尼力。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a)和图2(b),内管222的远段通过内装夹225与输送壳体的内部连接,内管222的远段可在内装夹225与输送壳体之间倾斜晃动。优选的,内管222的远段通过内装夹225与输送上外壳221a的内部连接。
73.本发明通过内装夹225来实现内管222的远段和输送壳体的连接,而不是将两者直接硬连接,原因在于:可大大降低输送壳体的加工精度,尤其是外装孔与内管222固定位置的对应关系,假设内管不能轻微调整,而输送壳体加工精度不足或发生内应力形变,在内管222与外管223安装完成后,可能会造成内管222相对外管223滑动受限制,例如滑动不顺畅或无法滑动等现象。本发明通过内管222相对固定位置可倾斜晃动的方式,来保证了在装配时能调整内管222使其与外管223保持顺畅滑动,在完成内管222调整后,在内管222的远端或远段采用胶粘等灵活的方式,实现内管222远段与输送壳体的直接硬固定,即此时内管222两点固定,从而内管222与外管223形成稳定的状态。
74.基于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拉线控制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75.将内管222的远段通过内装夹225固定于输送壳体内部,将外管223从输送壳体的近端外侧插入于输送壳体内,调整内管222的倾斜度并使外管223从内管222的近端侧套接。将内管222的远段固定于输送壳体内部,使得内管222固定不动。
76.具体的,可将内管222的远段通过内装夹225固定于输送上外壳221a内部,将外管223从输送上外壳221a近端的外装孔2212插入于输送上外壳221a内,调整内管222的倾斜度并使外管223从内管222的近端侧套接,在外管223与内管222保持顺畅滑动的情况下,认为完成了内管222的调整。将内管222的远段通过胶粘固定于输送上外壳221a内部,使得内管222固定不动。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装夹225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夹持并允许内管222具有一定倾斜晃动的夹持机构,本发明的内装夹225也可以采用如下式设计:
78.参照图2(b),内装夹225包括装夹底座2251和装夹顶块2252。装夹底座2251的顶面具有下半圆柱槽。装夹顶块2252的底面具有上半圆柱槽,装夹顶块2252连接于装夹底座2251上方,上半圆柱槽和下半圆柱槽形成一用于容纳内管222的圆柱槽,圆柱槽的外径略大于或等于内管222的外径,这里可以通过控制装夹底座2251和装夹顶块2252之间的夹紧程度来进行调整,例如装夹顶块2252紧压装夹底座2251,或装夹顶块2252仅仅与装夹底座2251接触,装夹底座2251和装夹顶块2252材料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的,通过施加一定的力使其产生变形,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圆柱槽的外径。如图2(b)中所示,多个内装夹225的装夹底座2251可以一体制成且各自具有独立的下半圆柱槽。装夹顶块2252与装夹底座2251可拆卸连接,例如在装夹顶块2252和装夹底座2251上均设置螺丝孔,两者通过螺丝连接。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拉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推动块226,推动块226设置在外管223的近端,推动块226带动外管223沿轴向滑动。
80.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推动滑板2261,推动滑板2261固定在输送壳体近端侧边,推动滑板2261上沿轴向设置有推动滑槽2262。优选的,推动滑板2261固定在
输送下外壳221b的近端外壁上,推动滑槽2262可延伸至输送下外壳221b的近端,使得输送下外壳221b的近端端面上也对应的设置有滑槽。
81.推动块226上设置有导向块2263,导向块2263与推动滑槽2262滑动连接。当需要通过推动块226沿轴向移动时,推动滑槽2262为推动块226提供导向作用,使得推动块226的推动过程更稳定可靠。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拉线控制装置还包括启动块227,启动块227设置在推动块226上,在启动块227的内侧设置有防推卡2271。该启动块227可转动的设置在推动块226上,两者可以采用类夹子结构。
83.输送壳体的近端对应设置有卡凹口2213,卡凹口2213与防推卡2271可拆卸卡合连接。具体的,可以在输送下外壳221b上对应设置卡凹口2213。当卡凹口2213与防推卡2271卡合连接时,推动块226无法沿外管223轴向方向移动,输送拉线的长度被锁定,当需要拉动或输送输送拉线时,按压启动块227,将卡凹口2213与防推卡2271分离,才能实现推动块的移动,轴向滑动推动块226,以实现拉动或输送输送拉线。卡凹口2213的设计,摒弃原有的外凸结构,以防止对操作人员的手部造成伤害。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拉线控制装置还包括旋控装置228,旋控装置228设置在外管223的近端,旋控装置228与输送拉线的近端固定。输送拉线通过旋控装置228进行固定。旋控装置228可实现旋转,使得拉线控制装置实现了推拉和旋转双调控的目的,增加了输送拉线的调控精度。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拉线控制装置设置有推动块226时,外管223的近端通过推动块226固定安装旋控装置228,输送拉线贯穿推动块226后与旋控装置228固定。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旋控装置228包括外圈体2281和内圈体2282。外圈体2281是至少顶面为敞开结构且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结构,以用于容纳内圈体2282,外圈体2281的外壁上设置有连通内外的外穿孔2283。内圈体2282可旋转的设置在外圈体2281内,内圈体2282的外壁与外圈体2281的内壁具有间隙以容纳输送拉线。输送拉线的近端穿过外穿孔2283与内圈体2282的外壁缠绕连接。
87.本发明通过旋转内圈体2282,输送拉线会缠绕或松开于内圈体2282的外壁,即内圈体2282与外圈体2281之间的间隙处,从而实现输送拉线的回收或输送。致使输送结构200可以实现推拉与旋转双调控,增加了输送拉线的调控精度。例如,若推拉推动块226幅度过大,可通过轻微旋转内圈体2282来实现输送拉线精确控制。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内圈体2282上下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部直径,内圈体2282上下两端外壁与外圈体2281的内壁贴设,内圈体2282的中部外壁缠绕输送拉线。这样的设计,使得内圈体2282的中部外壁与外圈体2281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内圈体2282上下两端外壁与外圈体2281的内壁相对紧密,使得内圈体2282相对外圈体2281在旋转时具有一定的阻尼感。这种配合关系为现有技术,例如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等,在此不再赘述。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内圈体2282为内部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内圈体2282的外壁上设置有连通内外的内穿孔2284。输送拉线的近端依次穿过一个外穿孔2283和一个内穿孔2284后再次从另一个与内穿孔2284对应的外穿孔2283伸出。因此,如图3所示,外圈体2281具有两个外穿孔2283分别对应着内圈体2282贯穿的内穿孔2284两端。外穿孔2283和内
穿孔2284的配合设计,在旋控装置228内外形成拉线通道,可直接实现输送拉线的大幅度抽拉调整。这样的大幅度拉线调整往往出现在装置未进入人体前,便于对输送拉线进行装配调整。预留固定输送拉线长度,调整完成后,旋转内圈体2282,位于外圈体2281两侧的部分输送拉线进入外圈体2281与内圈体2282之间,使得输送拉线缠绕在内圈体2282上进行固定。一般的,可以进行旋转两圈及其以上进行固定。但是这里并不是限制性的描述,因为内圈体2282与外圈体2281之间的间隙在不同装置上可以是不同的,因为输送拉线在面对不同装置时粗细也可能不同,所以往往其可靠固定圈数也是不同的,但根据实际需求,其输送拉线的固定圈数是不需要经过创造性劳动就可以确定的,但一般会多固定一圈及以上,因为在不能确认操作人员是否会反向旋转内圈体2282情况下,需要为输送拉线的固定留出反向旋转余量,当然,一般旋控装置228常用于细微调整,所以,内圈体2282调动相对为小幅度调整,这里,针对特殊情况,例如:如果操作人员需要大量反方向旋转内圈体2282,此时可在固定输送拉线时大量过多旋转圈数,来保证操作人员可以大量反向旋转内圈体2282。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穿孔2284位于外穿孔2283内侧,致使内穿孔2284与外穿孔2283相对应设置,以使得输送拉线能更为顺畅的依次从外穿孔2283和内穿孔2284贯穿。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内圈体2282上端设置有操作端2285,通过操作端2285旋转内圈体2282。操作人员可通过操作端2285直接旋转内圈体2282。如图3中所示,该操作端2285为拉线操作柄。操作端2285也可以为端面槽口,该端面槽口例如为可对应插入扁口螺丝刀的形状,操作人员可直接通过扁口螺丝刀插入端面槽口旋转内圈体2282。操作端2285还可以为端面凸块,该端面凸块例如为可对应插入凹十字螺丝刀的形状,操作人员可直接通过凹十字螺丝刀插入端面凸块旋转内圈体2282,从而便于内圈体2282的操作。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a)至图2(b),输送手柄220的远端设置有过渡件229,输送手柄220通过过渡件229连接输送管210的近端。过渡件229上设置有若干穿线孔2291,穿线孔2291的数量不低于穿过输送手柄220的输送拉线的数量,例如当一根输送拉线多次穿过输送手柄220时,则按照穿过次数计算。穿线孔2291的长度方向为输送手柄220的轴向,穿线孔2291连通过渡件229的近端和远端。输送拉线的近端通过穿线孔2291进入输送手柄220内部。在过渡件229上设置穿线孔2291,可实现每根输送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穿线孔2291独立进入输送管210,使得每根输送拉线互相之间不发生干扰,防止输送拉线之间发生缠绕问题。
93.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线孔2291与内管222之间设置有过渡线管,过渡线管的远端连通对应的穿线孔2291,过渡线管的近端连通对应的内管222,穿线孔2291、过渡线管和内管222在输送手柄220内部形成拉线通道。穿过同一个内管222的输送拉线为多根时,通过同一根内管222的输送拉线所在的过渡线管的近端共同连接于对应的内管222远端。通过过渡线管的设计,可实现每根输送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过渡线管独立的进入内管222,输送拉线互相之间不发生干扰,防止输送拉线之间发生缠绕问题。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a)、图1(b)、图4(a)和图4(b),释放结构100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可拆卸连接,释放结构100可控制输送结构200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连接或分离。释放结构100包括中芯杆110、释放控制端120和修复器控制组件。
95.中芯杆110的远端穿过输送管210后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可拆卸连接,中芯杆110的近端设置有释放控制端120,中芯杆110通过释放控制端120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
连接或分离。优选的,释放控制端120可以采用释放旋钮,该释放旋钮与中芯杆110近端端部固定,通过转动释放旋钮,带动中芯杆110转动,以实现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可拆卸连接或分离。
96.修复器控制组件用于控制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工作形态。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工作状态主要有张开、打伞和合拢状态,例如:中国专利:一种瓣膜修复夹具(公开号:cn111449805a)中修复夹具的三个状态,该三尖瓣输送器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该种类修复夹具,其可以适用于多种需要进行拉线控制和输送的医疗器械,其通过中芯杆110对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推送或回拉实现上述各种状态,修复器控制组件可实现对中芯杆110的推送或回拉。修复器控制组件包括旋转套管131、螺纹管132、中芯杆固定件133和推进螺母134。
97.旋转套管131的近端和远端为敞开结构,旋转套管131的内部中空,旋转套管131连接在输送壳体上。当输送壳体上设置有旋转套管131时,优选在旋转套管131上设置有多个辅助导向件,例如图4(c)中的第一导向件1311、第二导向件1312等,推动块226可以支撑于旋转套管131上,通过辅助导向件导向推动块226沿轴向移动。旋转套管131的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销钉卡槽1314。如图4(c)所示,旋转套管131上还可设置有第三导向件1313,第三导向件1313用于固定旋转套管131于输送壳体,以防止旋转套管131的轴向移动或旋转。
98.螺纹管132的近端和远端为敞开结构,螺纹管132内部中空,螺纹管132至少部分位于旋转套管131内部,螺纹管132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螺纹管132的近端伸出于旋转套管131并与中芯杆固定件133可拆卸连接,两者连接时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
99.中芯杆固定件133与中芯杆110可旋转连接且带动中芯杆110轴向移动。在螺纹管132带动中芯杆固定件133沿轴向移动时,进而带动中芯杆110沿轴向移动,最终实现控制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工作状态。
100.推进螺母134的近端与螺纹管132的外螺纹螺纹连接,具体的,推进螺母134的近端内壁上优选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内螺纹与螺纹管132的外螺纹螺纹连接。推进螺母134的远端可沿旋转套管131的周向运动,具体的,推进螺母134的远端沿径向挖设有销钉安装孔1341,推进螺母134通过推进销钉1342依次穿过销钉安装孔1341和销钉卡槽1314实现与旋转套管131连接,以实现推进螺母134可沿旋转套管131的周向运动。如图4(a)所示,沿推进螺母134的周向设置有四个销钉安装孔1341,推进螺母134分别通过四个推进销钉1342实现与旋转套管131旋转连接。
101.中芯杆110的远端依次穿过中芯杆固定件133、螺纹管132和输送管210后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连接,当转动推进螺母134时,由于旋转套管131不动,此时可使螺纹管132沿轴向伸出或伸入旋转套管131,带动中芯杆固定件133,进而带动中芯杆110向远端推送或回拉,以控制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工作状态。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中芯杆固定件133需要限制中芯杆110相对于螺纹管132不能轴向移动,而却可以转动,以使得中芯杆110可通过释放控制端120与三尖瓣经股瓣膜修复器的可拆卸连接或分离,即中芯杆110不能独立于中芯杆固定件133或螺纹管132自行进行轴向移动。因此本发明的中芯杆110与中芯杆固定件133可采用如下连接方式,以实现中芯杆固定件133允许中芯杆110转动而限制中芯杆110自行轴向移动:
103.中芯杆固定件133内设置有定位块容纳腔。中芯杆110的近段设置有定位块111,定
位块111可转动的限制于定位块容纳腔内。即定位块111可以在定位块容纳腔内转动,但是定位块111在中芯杆固定件133与螺纹管132的配合下不能从定位块容纳腔内轴向移动,从而使得中芯杆110不能沿着中芯杆固定件133或螺纹管132轴向移动,但却可以在释放控制端120的作用下旋转。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中芯杆的近段还设置有垫片112,垫片112贴设于定位块111的近端侧或远端侧。中芯杆固定件133的定位块容纳腔轴向长度大于定位块111的轴向长度,中芯杆固定件133的定位块容纳腔轴向长度小于定位块111与垫片112的总轴向长度。由于定位块111不能过于压紧在中芯杆固定件133与螺纹管132之间,否则将难以实现中芯杆110的转动。因此为了防止因定位块111未被压紧而导致中芯杆110轴向方向的晃动,在定位块111的远端侧或近端侧设置有垫片112,例如硅胶垫片(环),在中芯杆固定件133的内部给定位块111预留的定位块容纳腔的轴向长度略小于定位块111与垫片112加起来的总轴向长度,但大于定位块111的轴向长度,从而在中芯杆固定件133与螺纹管132固定后,定位块111受到垫片112的挤压,并不能轴向晃动,而在垫片112的作用下,定位块111不会被过渡挤压,使得中芯杆110在释放控制端120的作用下进行旋转。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a),螺纹管132的外壁上设置有限转槽1321,限转槽1321的长度方向为螺纹管132的轴向。参照图4(a)和图4(c)旋转套管131的内壁上设置有限转块1315,限转块1315位于限转槽1321内且与限转槽1321滑动连接。限转槽1321和限转块1315的配合设置限制了螺纹管132在旋转套管131内旋转,从而使得螺纹管132在推进螺母134的作用下沿旋转套管131的轴向移动。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a)至图6(c),调弯结构300包括调弯管310和调弯手柄320,调弯管310可以弯曲,可调弯管310可被输送管210穿过,调弯管310弯曲时,其内的输送管210和输送管210内的中芯杆一起弯曲。调弯手柄320与调弯管310连通,调弯手柄320控制调弯管310的弯曲度。参照图6(a)和图6(b),调弯手柄320包括转动件321、主杆322、拉线固定件323、内动件324和至少一调弯拉线。
107.转动件321的近端和远端为敞开结构,转动件321的内部中空,转动件321的内壁设置有可驱动调弯拉线的转动件内螺纹,转动件321的一端外壁套设有调弯旋钮3211,转动调弯旋钮3211,转动件321跟着转动。
108.主杆322设置在转动件321内,主杆322的远端为敞开结构且内部中空。优选的,如图6(b)所示,在主杆322远端设置有供输送拉线穿过的间隙3223。
109.拉线固定件323为环状结构,拉线固定件323位于转动件321内,拉线固定件323套设在主杆322外并可沿主杆322轴向移动,拉线固定件323上设置有拉线固定端。
110.内动件324为环状结构,内动件324位于转动件321内,内动件324套设在主杆322外并可沿主杆322轴向移动,内动件324位于拉线固定件323远端侧。内动件324的外表面设置有内动件外螺纹,内动件外螺纹与转动件内螺纹螺纹连接,内动件324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连通远端和近端的拉线过渡孔3241。
111.调弯拉线的远端与调弯管310连接,调弯拉线的近端依次穿过调弯管310、转动件321、主杆322和拉线过渡孔3241后与拉线固定端连接。
112.当转动调弯旋钮3211带动转动件321转动时,内动件324沿主杆322轴向移动,当内动件324向近端移动时,带动拉线固定件323向近端移动,进而带动拉线固定端上的调弯拉
线移动,以调节调弯管310的弯曲度,当内动件324向远端移动时,由于调弯管310的远端都是具有弹性的,因此拉线固定件323在与内动件324具有距离时,拉线固定件323在调弯管310的远端自动回弹变直的作用下,从而拉线固定件323在调弯拉线的带动下自动向远端移动,从而使得调弯管310由弯曲变直。
113.若将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设计为一体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发明将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设计为分体,而扩张结构500的扩张手柄520优先采用与调弯结构300的调弯手柄320相同的结构。本发明将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采用分体设计的其原因如下:
114.参照图1(a)、图1(b)和图5(a),在三尖瓣输送器中,使用扩张鞘管并不是单个结构,而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多个结构,即三尖瓣输送器包括但不限于本发明中的释放结构100、输送结构200、调弯结构300、装载器结构400和扩张结构500。扩张结构500中的扩张鞘管510的内部穿过调弯结构300的调弯管310,而调弯结构300的调弯管310内部穿过输送结构200的输送管210。
115.参照图5(b)和图5(c),在三尖瓣输送器进入人体时,能够操作的调弯结构是由调弯结构300和扩张结构500组成,因此两者实则是相互协作而又相互制约的,例如当扩张鞘管510主动弯曲时,即扩张结构500的内动件524推动拉线固定件523后移带动扩张拉线使得扩张鞘管510远端弯曲,同时其将会带动调弯管310弯曲。但此时调弯管310属于被动弯曲,此时调弯管310远端的弯曲会一定程度上推动调弯拉线后移,假设内动件324与拉线固定件323为一体结构,此时由于内动件324与转动件321螺纹连接的关系,内动件324被转动件321固定,不能自由移动,所以拉线固定件323也不能移动,此时的拉线将会无法得到后移空间,会造成调弯管310弯曲困难,增加了扩张鞘管510的弯曲难度,从而增加了扩张拉线的拉力,可能造成扩张拉线的拉断,或造成调弯拉线因无后移空间而弯折,而影响调弯管310的调弯动作。本发明将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采用分体设计,拉线固定件323可以自行后移(向近端移动),为调弯拉线的后移留出空间,降低了扩张鞘管510的弯曲难度,防止了调弯拉线弯折。同理,在调弯管310主动弯曲时,扩张鞘管510的远端将会被动弯曲,因此优选扩张手柄520的内部采用与调弯手柄320相同的内部结构。
116.调弯管310和扩张鞘管510的远端通常都是具有弹性的,因此在撤去各自的拉线的拉紧力时,两者的远端可以自行回直。因此,拉线固定件和内动件的分体设计,也防止了人工强行回直调弯管310和扩张鞘管510的远端。如果调弯管310和扩张鞘管510的远端中其中一个处于弯曲状态,此时强行回直其中另一个,在弯曲状态的管体阻止下,也会造成回直困难,或者造成未操作回直管体的拉线被强行推动而无后移空间造成弯折,影响正常功能。而采用分体结构,就避免了人工强行回直的风险。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拉线固定端包括拉线固定孔3231和拉线固定杆3232,拉线固定孔3231设置在拉线固定件的外壁上,拉线固定孔3231的轴向与转动件321的轴向平行。拉线固定孔3231轴线方向与转动件轴线方向平行的设计,可避免拉线固定杆3232的端部与转动件内螺纹干涉导致转动件321无法正常旋转问题。拉线固定杆3232插接在拉线固定孔3231上,需要固定调弯拉线时,调弯拉线缠绕固定于拉线固定杆3232上。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a)和图6(b),内动件324上位于拉线过渡孔3241的远端侧和近端侧分别设置有避让槽3242。避让槽3242可防止内动件与拉线固定件紧靠时挤压调
弯拉线的风险。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a)和图6(b),主杆322的外壁上设置有注胶槽3221。在主杆322侧面设置注胶孔,解决了管/鞘需要先涂抹粘结剂再与主杆322进行装配时,造成的粘结剂外溢导致装置污染的问题。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杆322的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调弯防转条或调弯防转槽。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的内壁上对应的设置有调弯防转槽或调弯防转条。如图6(b)中所示,主杆322的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调弯防转条3222,拉线固定件323的内壁上对应的设置有调弯防转槽3233,内动件324的内壁上对应的设置有调弯防转槽3243。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c),转动件321的外壁上设置有转动件外螺纹3212。调弯手柄320还包括调弯壳体325和调弯限位装置。
122.调弯壳体325可容纳转动件321,调弯壳体325的近端或远端伸出有调弯旋钮3211,调弯壳体325的侧壁上设置有壳体滑槽3251,壳体滑槽3251沿转动件321的轴向设置。如图5(a)至图6(a),在调弯壳体325的远端可拆卸的设置有调弯封端3252。
123.调弯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块3261,限位块3261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组螺旋推块3262,螺旋推块3262与转动件外螺纹3212啮合,限位块3261的外侧滑动安装于壳体滑槽3251上。
124.通常调弯拉线会预留一定的长度以便于与拉线固定件323装配,所以在装配精度上要求极高。为了容纳调弯拉线装配过程中的误差,主杆322上套设的拉线固定件323和内动件324的滑动区间也相对长一些,以此容纳调弯拉线固定时的长度误差,而间接也导致了调弯拉线运动行程长度控制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防止调弯拉线控制其相应的调弯管310弯曲过多,造成调弯管310的远端无法正常回直,本发明增设了调弯限位装置。壳体滑槽3251的长度决定了限位块3261远端和近端的位置,从而限制了转动件321的转动极限,因此控制了调弯拉线的行程。实际使用时,可以在完成调弯拉线与拉线固定件323固定后,装配转动件321,在完成转动件321调试,使得内动件324处于合适位置,然后将限位块3261放入滑槽的相应位置处,并使螺旋推块3262与转动件外螺纹3212啮合,从而实现其拉线行程的控制。
125.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推块3262为长条形推块。参照图8(a),在限位块3261的内侧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螺旋推块3262。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推块3262中部为内凹结构,致使螺旋推块3262由两个凸起块组成。参照图8(b),在限位块3261的内侧设置有两组螺旋推块3262,每组螺旋推块3262均具有两个凸起块组成。内凹结构的螺旋推块3262可大大降低其加工精度,增加其与转动件外螺纹3212啮合的流畅度。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326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调弯标记3263,调弯标记3263可以是凸起、凹槽或带色彩的标记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参照图6(c),调弯标记3263是一条凸起,该凸起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调弯壳体325的长度方向。操作人员可根据调弯标记3263确定限位块3261在壳体滑槽3251内的不同位置,实现对调弯管310状态的显示。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弯壳体325上设置有可透视的外盖3253,外盖3253密封盖设于壳体滑槽3251外侧。外盖3253可以采用例如无色透明的亚克力板、玻璃等制成。外盖3253将壳体滑槽3251密封,从而使得调弯手柄320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防止了调弯手柄320内部污染。
1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