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3-02-10 19:49: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昆虫诱杀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蝽象,属于害虫纲半翅目昆虫。这类昆虫除小部分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的肉食性益虫外,多数是植食性昆虫。其危害方式是,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幼嫩枝叶幼茎、花果等植物组织,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蝽象由于其飞翔能力有限,其越冬场所一般都是选择在取食相对近的近地表土层、腐叶层范围内。在我地,代表性蝽象有茶翅蝽、绿盲蝽、竹卵圆蝽等,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主要危害梨、桃、樱桃、猕猴桃等果树和大豆、菜豆和甜菜等作物,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ur.)主要危害桑、梨、猕猴桃、茶、麻、棉、豆类、瓜类、花卉等多种作物,竹卵圆蝽(学名hippotiscus dorsalis(stal))主要危害毛竹、黄枯竹、淡竹等,因此需要及时地对这类害虫进行灭杀。但是现有技术多数针对其危害期进行杀灭,尤其采用化学农药喷洒方法进行灭杀时,往往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天敌受害等生态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其利用蝽象在近地表层土壤为越冬场所的习性而进行设计的,能够有效地对蝽象进行灭杀,灭杀效果好,可有效地降低来年害虫基数。
4.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害虫进行诱杀,且整个诱杀过程操作简单,减少化学农药的实用和防治成本,同时也可以用于虫情监测,是一种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绿色防控技术。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包括诱集桶、诱集盖以及支撑杆,所述诱集盖设置于所述诱集桶的上方,所述支撑杆依次穿过所述诱集盖和所述诱集桶,并对所述诱集盖和所述诱集桶之间进行连接,所述诱集盖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分光罩以及诱虫灯,所述分光罩套设于所述诱虫灯的外侧,所述分光罩的下端伸入所述诱集桶内。
6.进一步地,所述诱集桶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环,多个所述第一固定环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诱集桶上,所述诱集盖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多个所述第一固定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诱集盖上,各个所述第一固定环分别对准各个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支撑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以及所述第一固定环,适于对所述诱集桶和所述诱集盖进行固定。
7.进一步地,所述诱集桶和所述诱集盖之间设有隔离网以及隔离罩,所述隔离罩卡接于所述诱集桶上,所述隔离网设置于所述隔离罩的外侧。
8.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网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多个所述第一卡扣间隔地分设于所
述隔离网上,各个所述第一卡扣分别对准各个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一卡扣适于卡接于所述支撑杆。
9.进一步地,所述诱集盖上设有安装槽,所述诱虫灯螺纹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诱集盖上端设有挂钩,所述挂钩内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安装槽,所述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挂钩,所述通道适于线路插入。
11.进一步地,所述诱集盖上设有第一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设置于所述挂钩的外侧,所述分光罩上设有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二透光区面向所述隔离网。
12.进一步地,所述分光罩的下端设有加热罐,所述加热罐螺纹固定于所述分光罩的下端,所述加热罐内盘曲有加热用的碳纤维带,所述碳纤维带上设有隔热片,所述碳纤维带的一端连接的电线向上依次穿过所述隔热片以及所述分光罩并插入所述通道内。
13.进一步地,所述诱集盖上设有多个扣槽,所述分光罩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扣,多个所述第二卡扣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分光罩上,所述第二卡扣得以卡接于所述扣槽上。
14.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00选择合适的捕虫地点,并在所述捕虫地点挖穴孔;
16.s200将装有诱杀液的诱杀装置放置于所述穴孔内,并对其进行固定;
17.s300在白天气温低于20℃时,于日落前半小时打开诱虫灯进行诱虫;
18.s400定期检查诱杀装置,观察诱杀装置内的害虫的诱杀情况。
19.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在选定好捕虫地点后,可确定其中心点,划设半径50cm的埋设位置,并将其平整为水平状,并沿中心点挖出直径大于诱集桶的直径且深度为15cm的圆形穴孔;
2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中捕虫地点为山地斜坡,可沿着半径为50cm的上方边缘筑起高10cm、角度大于180
°
的环形拦水坝,以确保能把雨水拦截到诱杀装置外侧。
2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和所述步骤s300之间还包括步骤s500:在所述步骤s100中的搭建环形拦水坝的内侧设置高度为50cm,网孔直径小于1.0cm的防兽网,同时将步骤s200中安装好的诱杀装置中的电线、控制器、触电保护器等集中固定在柱杆上。
2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3~5份75%乙醇浸提液、0.5~1.5份食醋、1~3份蔗糖、0.1~0.5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400~600份水。
2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中诱杀液的配置方法如下:在使用前7-10天,将诱虫区域内的主栽植物当年生成熟枝梢去除叶片后,切碎成厚度小于2mm的薄片或粉碎,用75%的乙醇浸没7-10天后过滤,获得75%乙醇浸提液;使用时取3-5份75%乙醇浸提液、0.5~1.5份食醋、1~3份蔗糖0.1~0.5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400~600份水进行混合,即制得所述诱杀液。
2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中诱杀装置的具体安装步骤包括:
25.s201把诱集桶放置于所述穴孔内,保持水平,将支撑杆插入诱集桶的第一固定环内,并填埋泥土用以固定所述诱集桶的下部;
26.s202将隔离网放置于诱集桶的上方,并将其卡接于支撑杆上;
27.s203向隔离网内填土,填土高度为5cm,填土倾斜度与诱集桶下部的顶面倾斜度相同,填土完成后,用铲轻轻敲坚实,再盖上所述隔离罩;
28.s204向隔离罩的上方填上诱杀主要目标害虫喜食的作物的枯枝残叶,填埋高度为2cm;且填埋的枯枝残叶有倾斜面,倾斜面与隔离罩的倾斜面角度一致;
29.s205向诱集桶内加入配置好的诱杀液,诱杀液的加入量不能超过8cm;
30.s206将组装好的诱集灯以及诱集盖安装于诱集桶的上方,并通过支撑杆进行固定。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32.(1)本技术中诱虫灯向透明诱集盖上射出的灯光通过分光罩隔离成圆环光束向空中发散,诱虫灯向透明分光罩外射出的光线在诱集盖的阻挡下,在地面形成水平光圈。远处害虫被空中发散的光线所吸引而趋近诱杀装置,趋近诱杀装置时,又受诱集盖下射出的更加明亮的水平光圈光线和诱集桶中散发的气味和温度所吸引,进入诱集桶内,从而在桶内达到被杀灭目的;
33.(2)本技术综合利用了具有飞翔能力和趋光、趋温、趋味等特性的蝽类等害虫越冬习性,通过营造符合目标害虫喜欢的特定越冬环境进行诱杀,开辟了越冬害虫主动诱杀的新途径。本技术中诱杀装置也可在春秋害虫活动季节,挂在诱杀目标害虫的寄食作物区内,从而达到诱杀目标害虫的目的。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技术中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立体图。
35.图2为本技术中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爆炸图。
36.图3为本技术中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俯视图。
37.图4为本技术图3中沿a-a处的剖视图。
38.图5为本技术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39.图中:1、诱杀装置;10、诱集桶;11、第一固定环;20、诱集盖;21、分光罩;211、第二透光区;212、加热罐;213、碳纤维带;22、诱虫灯;23、第一固定孔;24、安装槽;25、挂钩;251、通道;26、第一透光区;30、支撑杆;40、隔离网;41、第一卡扣;50、隔离罩。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43.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
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4.如图1-5所示的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1,包括诱集桶10、诱集盖20以及支撑杆30,诱集盖20设置于诱集桶10的上方,支撑杆30依次穿过诱集盖20和诱集桶10,并对诱集盖20和诱集桶10之间进行连接,诱集盖20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分光罩21以及诱虫灯22,可拆卸地设置便于分光罩21和诱虫灯22进行安装和拆卸,也能在其中一部分发生损坏时,可及时地对该部分进行更换,大大降低更换成本;分光罩21套设于诱虫灯22的外侧,分光罩21的下端插入诱集桶10内,本技术中诱虫灯22向透明诱集盖20上射出的灯光通过分光罩21隔离成圆环光束向空中发散,诱虫灯22向透明分光罩21外射出的光线在诱集盖20的阻挡下,在地面形成水平光圈,远处的害虫也能被空中发散的光线所吸引而趋近诱杀装置1,在害虫趋近诱杀装置1时,其又受到诱集盖20下射出的更加明亮的水平光圈光线和诱集桶10中散发的气味和温度所吸引,由此进入诱集桶10内,从而在桶内达到被杀的目的。
45.本技术中的诱杀装置1不仅可以埋在地底,同时也能在春秋时段,即害虫活动的季节,挂在诱杀目标害虫的寄食作物区内,以达到有啥趋光性、趋味性作物害虫的目的,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科研、教学、科普等领域。
46.其中,如图1-2所示,诱集桶10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环11,多个第一固定环11间隔地设置于诱集桶10上,诱集盖20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23,多个第一固定孔23间隔地设置于诱集盖20上,各个第一固定环11分别对准各个第一固定孔23,支撑杆30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23以及第一固定环11,适于对诱集桶10和诱集盖20进行固定。具体地安装过程如下:当对诱集桶10进行安装时,先将诱集桶10放置于地面挖的穴孔内,然后将支撑杆30插入第一固定环11内,并填埋适量的泥土固定诱集桶10的下部,以达到对诱集桶10进行安装固定的目的,随后依次将隔离网40和隔离罩50依次进行安装,再将诱集盖20上的第一固定孔23分别对准支撑杆30,通过支撑杆30插入第一固定孔23以达到对诱集盖20进行固定安装的目的,整个安装过程简单便捷,安装固定效果好。
47.其中,如图2-5所示,诱集桶10和诱集盖20之间设有隔离网40以及隔离罩50,隔离罩50卡接于诱集桶10上,隔离网40设置于隔离罩50的外侧,当诱集桶10固定于穴孔内后,先将隔离网40套入设定位置,并通过多个第一卡扣41将隔离网40卡接于支撑杆30上,参照诱集桶10下部的顶面斜度继续填土5cm,轻轻用铲敲坚实,然后再将隔离罩50盖上,隔离罩50卡接于诱集桶10上后,再填上诱杀主要目标害虫喜食作物的枯枝残叶2cm,填埋2cm的目的在于确保填埋物低于诱集桶10的桶口,同时在填埋枯枝残叶时也需要保持斜面。填埋好后再将组装好的诱虫灯22以及诱集盖20安装于诱集桶10的上方,并通过支撑杆30进行固定,整个安装过程简单便捷,固定效果好,便于害虫进入诱杀装置1内,以达到杀除害虫的目的。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诱杀装置1安装的位置为山地斜坡,因此需要先确定穴孔的中心带你,划设半径为50cm的埋设位置,在沿着半径为50cm的上方边缘筑起高10cm、角度大于180
°
的环形拦水小坝,确保能把雨水拦截到诱杀装置1的外侧,避免雨水进入诱杀装置1内。在将诱集桶10、隔离网40、隔离罩50依次安装,最后将组装好的诱虫灯22和诱集盖20也进行组装,组装好后将诱集盖20上方引出的电线、控制器以及触电保护器等集合固定在合适安装的柱杆上,即可完成对整个诱杀装置1进行安装。
49.其中,如图2所示,隔离网40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41,多个第一卡扣41间隔地分设于隔离网40上,各个第一卡扣41分别对准各个支撑杆30,第一卡扣41适于卡接于支撑杆30。
当诱集桶10安装好后,可将隔离网40套入设定位置,并将隔离网40上的各个第一卡扣41分别卡入各个支撑杆30,由此得以实现对隔离网40进行安装,通过设置隔离网40的目的在于防止蛇、鼠等小型动物进入。
50.其中,如图4所示,诱集盖20上设有安装槽24,诱虫灯22螺纹安装于安装槽24内,螺纹安装的方式便于对诱虫灯22和诱集盖20之间进行快速的组装和拆卸。诱集盖20上端设有挂钩25,设置挂钩25也便于在春秋害虫活动的季节,可直接通过将其挂在诱杀目标的寄食作物区内,从而达到诱杀作物害虫的目的。挂钩25内设有通道251,通道251的一端连通安装槽24,通道251的另一端贯穿挂钩25,通道251适于线路插入。通过设置通道251,便于外界线路通过通道251插入并与碳纤维带213进行连接,达到供电的目的。
51.其中,如图4所示,诱集盖20上设有第一透光区26,第一透光区26设置于挂钩25的外侧,第一透光区26可形成向空中发散的环形光圈,分光罩21上设有第二透光区211,第二透光区211面向隔离网40,第二透光区211可向四周形成水平状发散光圈。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区26以及第二透光区211,便于诱虫灯22上发出的光能够分两个方向去吸引害虫,其中一部分光得以通过第一透光区26向诱集盖20上方的空中形成圆环状并向外发散,另一部分光得以通过第二透光区211向分光罩21外侧、诱集盖20的下端发射,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区26以及第二透光区211能够增大诱虫灯22发射出来灯光的照射范围,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害虫,大大提高诱杀效果。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26和第二透光区211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蓝紫色塑料材料制成,同时在分光罩21的上端以及诱集盖20的下端均可通过黑色的不透明的胶带粘上以形成不透光的效果,从而达到对诱虫灯22发射出来的光进行分区的目的。
53.其中,如图4所示,分光罩21的下端设有加热罐212,加热罐212螺纹固定于分光罩21的下端,加热罐212内盘曲有加热用的碳纤维带213,碳纤维带213上设有隔热片,碳纤维带213的一端连接的电线向上依次穿过隔热片以及分光罩21并插入通道251内,并可以穿过251通道与外界的控制器进行连接,当开启控制器后,碳纤维带213得以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诱杀桶口的温度高于桶底,营造符合目标害虫的特定越冬环境,从而达到对害虫进行诱杀的目的。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罐212和分光罩21为一体结构,此时分光罩21内设有脱卸式圆片状隔热片,在安装时,可先将碳纤维带213盘好,并放入分光罩21底部,再将隔热片盖合于加热罐212上端,碳纤维带213一端的连接电线向上依次穿过隔热片以及分光罩21并插入通道251,随后穿过通道251与外界的控制器进行连接。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罐212优选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加热罐212便于导热,使得热量能够及时的向罐壁的外侧散发。
56.其中,诱集盖20上设有多个扣槽,分光罩21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扣,多个第二卡扣间隔地设置于分光罩21上,第二卡扣得以卡接于扣槽上。通过设置第二卡扣和扣槽能够实现对分光罩21进行快速的安装,安装过程便捷、安装效果好。
57.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8.s100选择合适的捕虫地点,并在捕虫地点挖穴孔;
59.s200将装有诱杀液的诱杀装置放置于穴孔内,并对其进行固定;
60.s300在白天气温低于20℃时,于日落前半小时打开诱虫灯进行诱虫;
61.s400定期检查诱杀装置,观察诱杀装置内的害虫的诱杀情况。
62.其中,步骤s100中在选定好捕虫地点后,可确定其中心点,划设半径50cm的埋设位置,并将其平整为水平状,并沿中心点挖出直径大于诱集桶的直径且深度为15cm的圆形穴孔;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中捕虫地点为山地斜坡,可沿着半径为50cm的上方边缘筑起高10cm、角度大于180
°
的环形拦水坝,以确保能把雨水拦截到诱杀装置外侧。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和步骤s300之间还包括步骤s500:在步骤s100中的搭建环形拦水坝的内侧设置高度为50cm,网孔直径小于1.0cm的防兽网,同时将步骤s200中安装好的诱杀装置中的电线、控制器、触电保护器等集中固定在柱杆上。
65.其中,步骤s200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3~5份75%乙醇浸提液、0.5~1.5份食醋、1~3份蔗糖、0.1~0.5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400~600份水。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4份75%乙醇浸提液、1份食醋、2份蔗糖、0.3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500份水。
67.其中,所述步骤s200中诱杀液的配置方法如下:在使用前7-10天,将诱虫区域内的主栽植物当年生成熟枝梢去除叶片后,切碎成厚度小于2mm的薄片或粉碎,用75%的乙醇浸没7-10天后过滤,获得75%乙醇浸提液;使用时,取3-5份75%乙醇浸提液、0.5~1.5份食醋、1~3份蔗糖、0.1~0.5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400~600份水进行混合,即制得所述诱杀液。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在梨园进行诱捕时,所述步骤s200中诱杀液的配置方法如下:在使用前8天,采用梨树成熟秋梢去除叶片后,切碎成厚度小于2mm的薄片或粉碎,用75%的乙醇浸没8天后过滤,获得75%乙醇浸提液;使用时,取4份75%乙醇浸提液、1份食醋、2份蔗糖、0.3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500份水进行混合,即制得所述诱杀液。
69.进一步地,步骤s200中诱杀装置的具体安装步骤包括:
70.s201把诱集桶放置于穴孔内,保持水平,将支撑杆插入诱集桶的第一固定环内,并填埋泥土用以固定诱集桶的下部;
71.s202将隔离网放置于诱集桶的上方,并将其卡接于支撑杆上;
72.s203向隔离网内填土,填土高度为5cm,填土倾斜度与诱集桶下部的顶面倾斜度相同,填土完成后,用铲轻轻敲坚实,再盖上隔离罩;
73.s204向隔离罩的上方填上诱杀主要目标害虫喜食的作物的枯枝残叶,填埋高度为2cm;且填埋的枯枝残叶有倾斜面,倾斜面与隔离罩的倾斜面角度一致;
74.s205向诱集桶内加入配置好的诱杀液,诱杀液的加入量不能超过8cm;
75.s206将组装好的诱集灯以及诱集盖安装于诱集桶的上方,并通过支撑杆进行固定。
76.本技术中通过掌握蝽象的年度动态规律,在秋季即将进入休眠和春季开始活动的非危害期对其进行灭杀,可有效地降低来年害虫的基数,达到保护树木的目的。
77.本技术通过采用诱杀装置对害虫进行诱杀,可有效降低害虫数量,同时也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防治成本,同时也可以用于虫情监测,是一种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绿色防控技术,此外还开拓了休眠期害虫防治与监测的新技术,为植物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提供重要的技术思路。
78.实施例1
79.一种地埋式蝽象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0.(1)选择合适的捕虫地点,可确定其中心点,划设半径50cm的埋设位置,并将其平整为水平状,并沿中心点挖出直径大于诱集桶的直径且深度为15cm的圆形穴孔;
81.(2)将装有诱杀液的诱杀装置放置于穴孔内,并对其进行固定;
82.(3)在白天气温低于20℃时,于日落前半小时内,打开诱虫灯和碳纤维带加热进行诱虫;开启4h~6h后,自动关闭;
83.(4)白天气温降到10℃以下时,关闭电源,结束使用。
84.(5)定期检查诱杀装置,观察诱杀装置内的害虫的诱杀情况。
85.其中,步骤(2)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4份75%乙醇浸提液、1份食醋、2份蔗糖、0.3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500份水。
86.进一步地,步骤(2)中诱杀装置的具体安装步骤包括:
87.2.1把诱集桶放置于穴孔内,保持水平,将支撑杆插入诱集桶的第一固定环内,并填埋泥土用以固定诱集桶的下部;
88.2.2将隔离网放置于诱集桶的上方,并将其卡接于支撑杆上;
89.2.3向隔离网内填土,填土高度为5cm,填土倾斜度与诱集桶下部的顶面倾斜度相同,填土完成后,用铲轻轻敲坚实,再盖上隔离罩;
90.2.4向隔离罩的上方填上诱杀主要目标害虫喜食的作物的枯枝残叶,填埋高度为2cm;且填埋的枯枝残叶有倾斜面,倾斜面与隔离罩的倾斜面角度一致;
91.2.5向诱集桶内加入配置好的诱杀液,诱杀液的加入量不能超过8cm;
92.2.6将组装好的诱集灯以及诱集盖安装于诱集桶的上方,并通过支撑杆进行固定。
93.实施例2
94.实施例2中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中步骤(1)中捕虫地点为山地斜坡,可沿着半径为50cm的上方边缘筑起高10cm、角度大于180
°
的环形拦水坝。
95.实施例3
96.实施例3中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3份75%乙醇浸提液、0.5份食醋、1份蔗糖、0.1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400份水。
97.实施例4
98.实施例4中诱杀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中诱杀液,其组成按重量份数计包括5份75%乙醇浸提液、1.5份食醋、3份蔗糖、0.5份5.3%联苯
·
甲维盐微乳剂以及600份水。
99.实施例5
100.以猕猴桃园为实施对象,在9月下旬到12月下旬,选择避风向阳的空地埋设好诱杀装置,在埋设诱杀装置时需要在诱集桶底临时扣上孔径为60目的网袋,便于分类统计捕获的害虫数量。每7天统计一次,并进行清理。
101.其中,蝽象是一类以成虫或老龄若虫在近地表土层进行越冬的害虫。在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寻找相对温暖的地方作为越冬休眠场所。由于飞翔能力有限,
其越冬场所从选择在取食相对较近的近地表土层、腐叶层范围。在我国,代表性蝽象有茶翅蝽、绿盲蝽、竹卵圆蝽等,它们的主要习性是:
102.茶翅蝽,学名halyomorpha halys,属半翅目蝽科,俗称“臭屁虫”“梨蝽象”,寄食范围广泛,主要危害梨、桃、樱桃、猕猴桃等果树和大豆、菜豆和甜菜等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一年发生5~6代,北方则每年发生1~2代。秋冬气温下降到10℃~15℃时,大量成虫开始迁移,寻找温暖的树洞、墙缝或寄食植物附近的杂物或地表土层等作为越冬场所,其飞翔能力一般,有趋光性、趋味性。
103.绿盲蝽,学名apolygus lucorum(meyer-dur.),属半翅目盲蝽科,别名花叶虫等。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区域。危害桑、梨、猕猴桃、茶、麻、棉、豆类、瓜类、花卉等多种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一年发生7~7代,北方则每年发生3~5代。以成虫、卵在植物茎秆、茬内、断枝内及土中越冬,其飞翔能力一般,有趋光性、趋味性。
104.表1为猕猴桃园各月捕获不同种类害虫的数量日期9/25-10/2410/25-11/2411/25-12/25日气温变幅(℃)15~276~220~18茶翅蝽(头)22535绿盲蝽(头)122010其它蝽象(头)51410其它害虫(头)20011021
105.从表1中可以看出,9月-10月这个月气温较高,这一时期诱捕的害虫数量比较混杂,捕获的目标害虫蝽象的数量占比不高,大部分都是蛾类害虫和其他害虫;10月-11月这个时间点气温下降,捕获的蛾类害虫大幅度下降,目标害虫蝽象占比上升,成为主要捕获对象;11月-12月,气温进一步下降,其他害虫数量显剧下降,蝽象占比进一步提高,但是总体数量有所下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需要对目标害虫进行诱杀,首选时间点为10月-12月这两个月份,能够有效地实现对蝽象进行诱杀。
106.实施例6
107.以毛竹林为实施对象,在9月下旬到12月下旬,选择避风向阳的空地埋设好诱杀装置,在诱集桶底部临时扣上孔径为60目的网袋,便于分类统计捕获害虫的数量,每七天统计一次,并进行清理。
108.竹卵圆蝽,学名hippotiscus dorsalis(stal),属半翅目蝽科。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西等亚热度带竹类植物生长区,主要危害毛竹、黄枯竹、淡竹等。以成、若虫在竹子主秆节上下群集吸取汁液。危害严重时,竹子上出现大量枯枝或全株死亡,1年1代,10月底到11月上旬,多以4龄若虫在寄食附近地表寻找越冬场所,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其飞翔能力较弱,有弱趋光性、趋味性。
109.表2为毛竹林各月捕获不同种类害虫的数量日期9/25-10/2410/25-11/2411/25-12.25日气温变幅(℃)15-276-220-18竹卵圆蝽(头)125323其它蝽象(头)5121其它害虫(头)53438
110.通过对表2数据分析可知,9月-10月这个月气温较高,这一时期诱捕的害虫数量比较混杂,捕获的目标害虫蝽象的数量占比不高,大部分都是蛾类害虫和其他害虫;10月-11月这个时间点气温下降,捕获的蛾类害虫大幅度下降,目标害虫蝽象占比上升,成为主要捕获对象;11月-12月,气温进一步下降,其他害虫数量显剧下降,蝽象占比进一步提高,但是总体数量有所下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需要对目标害虫进行诱杀,首选时间点为10月-12月这两个月份,能够有效地实现对蝽象进行诱杀。
111.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