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声音输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2-06 12:47: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附接到耳朵以用于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存在附接到耳朵并用作头戴式耳机或耳机以从声音输出部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设备,并且近年来,除了用于室内的模式之外,用于室外的声音输出设备的模式也在增加。
3.期望这种声音输出设备能够在考虑到例如外出时的持续佩戴和长时间佩戴的情况下确保稳定和有利的佩戴状态以及同时自然地接收外部声音。
4.因此,作为如上所述能够接收外部声音的声音输出设备,存在其至少一部分插入到耳甲腔中并且在要附接到耳朵的部分中形成通孔的声音输出设备(例如,参见ptl 1或ptl 2)。
5.在ptl 1中描述的声音输出设备中,具有振动膜和磁路的扬声器单元被布置在壳体内部,壳体被插入到耳甲腔中,并且声音输出设备由此附接到耳朵。壳体在外耳道侧具有通气孔,在外耳道的相对侧具有通孔。外部声音通过通孔进入外壳内部,通过振动膜,然后从通气孔进入外耳道。
6.在ptl 2中描述的声音输出设备中,壳体具有管状部分和传输构件,具有通孔的管状部分的一端插入到耳甲腔中,从而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具有振动体和声音转换元件的扬声器单元布置在传输构件内部,并且响应于从声音转换元件传输的音响振动而振动的振动构件布置在管状部分内部。外部声音通过管状部分的内部并到达外耳道。
7.[引文列表]
[0008]
[专利文献]
[0009]
[ptl 1]
[0010]
日本专利特开昭no.60-22895
[0011]
[ptl 2]
[0012]
日本专利特开no.2015-207928


技术实现要素:

[0013]
技术问题
[0014]
顺便提及,如上所述,由于期望声音输出设备考虑到例如外出时的持续佩戴和长时间佩戴而确保稳定和有利的佩戴状态,并且自然地接收外部声音,因此期望无论是否从扬声器单元输出声音都自然地接收该外部声音。
[0015]
在这方面,在具有如ptl 1所述的这种配置的声音输出设备中,由于通过通孔进入壳体内部的外部声音通过振动膜到达外耳道,因此用户要听到的外部声音可能受到振动膜的影响,因为振动膜存在于外部声音的路径中。因此,存在妨碍外部声音被自然接收的可能性。
[0016]
此外,如ptl 2所述,在壳体的管状部分的一端插入耳甲腔中并且声音输出设备附
接到耳朵的配置中,允许管状部分的除了所述一端之外的部分从耳朵向外突出,因此,存在耳朵上的佩戴状态可能变得不稳定的风险。特别地,仅振动构件布置在插入到耳甲腔中的管状部分内,并且具有振动体和声音转换元件的扬声器单元布置在位于耳朵外部的传输构件内。因此,位于耳朵外部的部分的重量趋于重,并且耳朵上的佩戴状态可能变得更不稳定。
[0017]
因此,本技术的声音输出设备的一个目的是确保耳朵上的稳定和有利的佩戴状态,并同时确保自然地接收外部声音的状态。
[0018]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0019]
首先,根据本技术的声音输出设备包括: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在内部具有声音输出部并且形成为环形;和电气单元,电气单元在内部具有驱动控制部,并且耦接到所述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内部的空间形成为接收外部声音的进入孔。在将驱动单元插入耳甲腔中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设备被附接到耳朵。
[0020]
因此,在电气单元耦接到驱动单元并且驱动单元插入到要附接到耳朵的耳甲腔中的状态下,从作为驱动单元内部的空间的进入孔进入的外部声音被引导到外耳道。
[0021]
其次,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所述电气单元在所述进入孔不被闭塞的部分处耦接到所述驱动单元。
[0022]
因此,整个进入孔打开而不被电气单元闭塞。
[0023]
第三,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电气单元在电气单元的一部分在进入孔的轴向上与驱动单元交叠的状态下耦接到驱动单元。
[0024]
因此,在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之间形成台阶部分,使得电气单元在附接到耳朵的状态下压靠着耳轮脚而没有不适感。
[0025]
第四,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在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情况下,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布置在耳甲处。
[0026]
因此,在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状态下,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不从耳廓突出。
[0027]
第五,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驱动单元的外表面形成为曲面。
[0028]
因此,驱动单元的曲面在附接到耳朵的状态下与耳朵的各个部分接触。
[0029]
第六,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电气单元的外表面形成为曲面或平面。
[0030]
因此,电气单元的曲面或平面在附接到耳朵的状态下与耳朵的各个部分接触。
[0031]
第七,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所述电气单元形成为具有中心轴的形状,并且电气单元的中心轴相对于进入孔的中心轴倾斜。
[0032]
因此,电气单元相对于驱动单元以倾斜状态定位,并且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可以均以与耳朵的形状相应的最佳取向定位。
[0033]
第八,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驱动单元形成为环形。
[0034]
因此,要插入耳甲腔的部分被制成环形,并且驱动单元可以容易地插入耳甲腔,而不管耳朵的形状和大小如何。
[0035]
第九,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设置打开和关闭进入孔的打开/关闭盖。
[0036]
因此,通过打开/关闭盖打开和关闭进入孔。
[0037]
第十,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打开/关闭盖在进入孔打开的打开位置处被容纳在电气单元中。
[0038]
因此,在打开位置处,打开/关闭盖不位于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的外部。
[0039]
第十一,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电气单元设置有附接辅助体,其能够附接至所述电气单元并且能够从所述电气单元拆卸,并且附接辅助体被制成可弹性变形。
[0040]
这使得可以在附接辅助体的一部分与耳朵的一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将声音输出设备附接至耳朵。
[0041]
第十二,在上述声音输出设备中,期望在电气单元内部布置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
[0042]
这使得可以通过使用天线来执行无线通信。
附图说明
[0043]
图1与图2至图16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声音输出设备的实施例,并且是声音输出设备所附接到的耳朵的透视图。
[0044]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0045]
图3是声音输出设备的正视图。
[0046]
图4是声音输出设备的侧视图。
[0047]
图5是声音输出设备的剖视图。
[0048]
图6是示出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9]
图7是示出声音输出设备通过安装在声音输出设备上的附接辅助体附接至耳朵的状态的侧视图。
[0050]
图8与图9一起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声音输出设备,并且是示出了第一打开/关闭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1]
图9是示出第一打开/关闭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2]
图10与图11一起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声音输出设备,并且是示出了第二打开/关闭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3]
图11是示出第二打开/关闭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4]
图12与图13一起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声音输出设备,并且是示出了第三打开/关闭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5]
图13是示出第三打开/关闭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6]
图14是示出根据第四变型的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状态的侧视图。
[0057]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五变型的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状态的侧视图。
[0058]
图16是示出其上安装有帽的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现本技术的声音输出设备的实施例。本技术的声音输出设备用作头戴式耳机或耳机。
[0060]
应当注意,以下描述的声音输出设备设置有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驱动单元形成为环形,例如圆环形,并且当在以下描述中指示方向时,以驱动单元的轴向作为左右方向来指示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
[0061]
然而,以下描述的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是为了便于解释,并且关于本技术的实现,方向并不限于这些。
[0062]
<耳朵结构>
[0063]
首先,将描述附接有声音输出设备的耳朵的结构(参见图1和图2)。
[0064]
耳朵100是头部200的一部分,并且包括耳廓101以及分别存在于头部200内部的诸如鼓膜、半规管和耳蜗之类的部分。头部200的位于耳廓101内侧的部分分别是颞区201,并且耳廓101分别从颞区201向左和向右伸出。
[0065]
耳廓101形成为浅凹形状,该浅凹形状整体上基本上向左或向右开口以具有内部空间150,并且耳廓101的外周具有称为耳轮102的部分和称为耳轮脚103的突出部分,耳轮脚103与耳轮102连续并位于颞区201附近。
[0066]
耳轮102的内侧部分被称为具有凹陷形状的舟状窝104,而舟状窝104内的基本上下半部分被称为呈突出形状的对耳轮105。在对耳轮105上方,存在与对耳轮105连续的分叉突出部分,并且分叉部分的外侧部分和内侧部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106和对耳轮下脚107。对耳轮上脚106和对耳轮下脚107之间的部分称为呈凹状的三角窝(fossa triangularis)108,并且对耳轮105和对耳轮下脚107的内侧部分称为呈凹状的耳甲(ear concha)109。
[0067]
与对耳轮105的下侧连续的部分向颞区201侧稍微膨出,并且是称为对耳屏110的部分。颞区201侧与对耳屏110相对的向对耳屏110稍微膨出的部分称为耳屏111,与耳轮102的下侧连续的下端称为耳垂112。
[0068]
在对耳屏110与耳屏111之间的部分中存在作为外耳道113的入口的外耳孔113a,并且外耳道113与鼓膜、半规管等连通。
[0069]
在内侧空间150中,由对耳轮下脚107和耳轮脚103包围的空间被称为耳甲艇114,耳甲艇114下方的空间被称作耳甲腔115,此外,耳甲艇114和耳甲腔115是耳甲109的一部分。耳甲腔115与外耳道113的外耳孔113a连通。在内侧空间150中,与耳甲腔115的下侧连续并以u形开口的空间是称为耳屏间切迹116的空间。
[0070]
耳廓101的内侧空间150是包括耳甲艇114、耳甲腔115和耳屏间切迹116的空间,并且还包括在具有舟状窝104、对耳轮105、对耳轮上脚106、对耳轮下脚107和三角窝108的一侧的空间。
[0071]
<声音输出设备的配置>
[0072]
接下来,将描述声音输出设备1的配置(参见图3至图5)。
[0073]
声音输出设备1成对使用,包括用于左耳的一个和用于右耳的另一个。然而,可以仅使用一个声音输出设备1来收听声音。
[0074]
声音输出设备1包含布置在壳体2内部的所需部件,并且壳体2包括第一外壳3和第二外壳4。未示出的操作部布置在壳体2上。例如,操作部可以是按钮型操作部或感测操作部,例如触摸板。
[0075]
第一外壳3形成为具有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的环形,并且整个外表面3a形成为例如向外凸出的曲面。每个所需部件布置在第一外壳3内,并且驱动单元5包括第一外壳3和布置在第一外壳3内的每个部件。
[0076]
驱动单元5形成为环形(圈形),驱动单元5内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收外部声音的进入孔5a,进入孔5a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顺便提一下,驱动单元5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该形状是环形的,并且,例如,驱动单元5的外部形状可以形成为另一形状,例如椭圆形或长圆形。
[0077]
第二外壳4的外表面的右侧表面4a和左侧表面4a分别形成为例如平坦表面或向外凸出的平缓曲面,并且作为外表面的在侧表面4a之间的部分的外周表面4b形成为例如向外凸出曲面。每个所需部件布置在第二外壳4内,并且电气单元6包括第二外壳4和布置在第二外壳4内的每个部件。
[0078]
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部分地耦接,使得例如,电气单元6的第二外壳4的下端耦接到驱动单元5的第一外壳3的上端,并且将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不包括左右方向的一端6a)设置为从驱动单元5横向突出的突状部6b(见图3和5)。具体地说,声音输出设备1被配置为使得在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电气单元6的突状部6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驱动单元5的外侧。
[0079]
如上所述,声音输出设备1具有这样的配置,其中第二外壳4的下端耦接到第一外壳3的上端,并且其中突状部6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驱动单元5的外侧。因此,在所述一端6a和驱动单元5之间形成台阶部分d。当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时,耳轮脚103位于台阶部分d处。
[0080]
如上所述,驱动单元5形成为环形,并且呈具有中心轴p的形状(参见图5)。此外,电气单元6也形成为具有中心轴q的形状,并且电气单元6的中心轴q例如相对于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p处于稍微倾斜的状态。然而,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p和电气单元6的中心轴q可以彼此平行。
[0081]
第一外壳3包括沿左右方向彼此连接的内侧壳体部分7和外侧壳体部分8。在内侧壳体部分7上形成多个未示出的声音输出孔,以在圆周方向上彼此分离。环形声音输出部9布置在第一外壳3内。声音输出部9具有动态型驱动器单元。
[0082]
声音输出部9具有保持外壳10、磁驱动部11、外侧环12和内侧环13。
[0083]
环形耦接突状部10a和10b设置在保持外壳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处。耦接突状部10a的直径大于耦接突状部10b的直径,并且位于耦接突状部10b的外周侧。磁驱动部11具有磁铁和磁轭并被保持在保持外壳10中。外侧环12和内侧环13被容纳在内侧壳体部分7内,外侧环12的直径大于内侧环13的直径。外侧环12和内侧环13具有分别耦接到耦接突状部10a和耦接突状部10b的内周部分和外周部分,并附接到保持外壳10。
[0084]
将未图示的振动膜附接到外侧环12和内侧环13。因此,在声音输出部9中,将磁驱动部11的驱动力传递到振动膜,使振动膜振动,从而从声音输出孔输出声音。
[0085]
在保持外壳10的上端附接有连接端子14。通过连接端子14从后述的基板向保持外壳10内保持的磁驱动部11输入电流或信号。
[0086]
第二外壳4包括沿左右方向彼此连接的内侧布置部分15和外侧布置部分16。内侧布置部分15设置有端子布置孔15a和传感器布置孔15b,端子布置孔15a和传感器布置孔15b中的每一个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环形安装槽15c形成在内侧布置部分15中。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麦克风孔16a形成在外侧布置部分16中。驱动控制部17布置在第二外壳4内。
[0087]
驱动控制部17具有基础板18、主基板19、保持器20、电池21和副基板22。
[0088]
基础板18和主基板19布置在外侧布置部分16的内部,基础板18布置在相对于主基板19在左右方向上离开驱动单元5的一侧。将未示出的天线和一个或多个未示出的麦克风附接到基础板18。将来自外部无线通信设备的无线信号输入到天线,将声音经由麦克风孔16a输入到麦克风,并且天线和麦克风电连接到主基板19。天线具有通过发送和接收声音信
号来执行无线通信的功能。
[0089]
通过为声音输出设备1设置天线和麦克风,可以进行通过无线通信的通话。作为麦克风,例如使用mems(微机电系统)麦克风。
[0090]
多个电子组件19a安装在主基板19的两侧,并且接触部分19b连接到一侧。
[0091]
保持器20和电池21布置在内侧布置部分15的内部,并且电池21被保持在保持器20中。电池21通过接触部分19b连接到主基板19。
[0092]
副基板22相对于电池21位于主基板19的相反侧,并且布置在内侧布置部分15内。接触部分22a连接到副基板22的在电池21侧的表面,并且电池21通过接触部分22a连接到副基板22。
[0093]
例如,电池21形成为轴向为左右方向的柱状,并且主基板19和副基板22均以面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布置在第二外壳4内部。因此,由于主基板19和副基板22沿电池21的轴向平行布置,所以有效地利用了第二外壳4的内部空间,并且使声音输出设备1小型化。
[0094]
充电端子23和传感器24连接到副基板22的与电池21相反的表面。充电端子23以插入端子布置孔15a的状态布置,传感器24以插入传感器布置孔15b的状态布置。
[0095]
充电端子23连接到未示出的充电设备,充电设备对电池21充电,传感器24具有检测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的功能,并且传感器24检测声音输出设备1被附接到耳朵100。
[0096]
副基板22电连接到布置在第一外壳3内部的连接端子14。
[0097]
附接辅助体25被配置为可附接至第二外壳4和可从第二壳体4拆卸(参见图3至图5)。
[0098]
附接辅助体25可附接至内侧布置部分15并且可从内侧布置部分15拆卸,并且例如通过使用诸如硅或弹性体之类的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附接辅助体25由一体形成的附接至内侧布置部分15的环形安装部分26和配合至耳朵100的一部分的支持部分27制成。当将安装部分26插入到内侧布置部分15的安装槽15c中时,将附接辅助体25安装在第二外壳4上。
[0099]
支持部分27形成为相对于安装部分26向外突出的大致弧形,并且其两端均与安装部分26的外周表面连续。
[0100]
附接辅助体25的支持部分27例如由硬度低于安装部分26的材料形成。因此,支持部分27比安装部分26更容易弹性变形,并且确保了安装部分26的高强度。
[0101]
安装部分26弹性变形以具有大直径,并且弹性恢复以具有小直径,使得安装部分26在插入安装槽15c的状态下附接到内侧布置部分15。
[0102]
<将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
[0103]
接下来,将描述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参见图6和图7)。应当注意,在下文中,将描述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左耳朵100的状态作为示例。取决于耳朵100的形状和尺寸,声音输出设备1在附接辅助体25未附接至第二外壳4的状态或者附接辅助体25附接到第二外壳4的状态下附接至耳朵100。
[0104]
首先,将描述当附接辅助体25未附接至第二外壳4时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至耳朵100的状态(参见图6)。在耳朵100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特别地,在耳甲109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设备1在附接辅助体25未附接至第二外壳4的状态下附接至耳朵100。
[0105]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整个驱动单元5被插入到耳甲腔115中。此时,存在驱动单元5的一部分被插入耳屏间切迹116中的情况。驱动单元5具有与外耳道113相对应地定位的进入孔5a,驱动单元5的各部分被插入耳屏111和对耳屏110的内侧。驱动单元5由耳屏111和对耳屏110保持。
[0106]
在如上所述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驱动单元5的各部分被耳屏111和对耳屏110按压,从而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以稳定的方式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
[0107]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情况下,在耳甲109中将电气单元6插入从耳甲腔115延伸到耳甲艇114的空间中。
[0108]
在如上所述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整个驱动单元5被插入到耳甲腔115中,并且电气单元6同时被插入到从耳甲腔115到耳甲艇114的空间中。因此,由于整个声音输出设备1被插入耳甲109中,所以声音输出设备1不太可能从耳朵100脱落,并且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在耳朵100上的更稳定的佩戴状态。
[0109]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第二外壳4的外周表面4b配合到对耳轮下脚107的边缘,并且耳轮脚103位于台阶部分d处。因此,将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压靠着对耳轮下脚107的边缘,同时将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压靠着耳轮脚103,从而可以确保电气单元6在耳朵100上的稳定佩戴状态。
[0110]
接下来,将描述当附接辅助体25附接至第二外壳4时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至耳朵100的状态(参见图7)。在耳朵100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特别地,在耳甲109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设备1通过附接至第二外壳4的附接辅助体25附接至耳朵100。
[0111]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整个驱动单元5被插入到耳甲腔115中。此时,存在驱动单元5的一部分被插入耳屏间切迹116中的情况。驱动单元5具有与外耳道113相对应地定位的进入孔5a,驱动单元5的各部分被插入耳屏111和对耳屏110的内侧。驱动单元5由耳屏111和对耳屏110保持。
[0112]
驱动单元5的该状态类似于附件辅助体25未附接到第二外壳4的情况下的上面描述的驱动单元5的状态。
[0113]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情况下,在耳甲109中将电气单元6插入从耳甲腔115延伸到耳甲艇114的空间中。此时,附接辅助体25也插入到从耳甲腔115延伸到耳甲艇114的空间中,将支持部分27配合到对耳轮下脚107的边缘以弹性变形,并且耳轮脚103位于台阶部分d处。
[0114]
在如上所述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附接辅助体25的支持部分27被对耳轮下脚107的边缘按压,并且同时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推着耳轮脚103。因此,可以确保电气单元6在耳朵100上的稳定佩戴状态。
[0115]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完全布置在耳甲109上,并且在附件辅助体25附接到电气单元6的情况下,附件辅助体25也布置在耳甲109处。
[0116]
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如上所述布置在耳甲109中,因此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不从耳廓101突出到外侧。因此,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的稳定佩戴状态而没有不适感。
[0117]
顺便提一下,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可以位于内侧空间150之外。
[0118]
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例如,通过天线接收从未示出的无线通信设备发送的音乐数据(声音信号),并且接收到的音乐数据由主基板19和副基板22控制以作为声音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通过外耳道113到达鼓膜。此时,外部声音从进入孔5a进入并通过外耳道113到达鼓膜。
[0119]
如上所述,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布置在电气单元6内部,因此可以通过天线执行无线通信。因此,不需要有线缆线,从而可以提高声音输出设备1的可用性。
[0120]
注意,尽管以上作为示例描述了具有天线的声音输出设备1,但是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是没有天线并且经由连接线输入声音信号的有线型的。
[0121]
如上所述,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电气单元6设置有附接辅助体25,该附接辅助体25可附接到电气单元6并可与之分离,并且可以弹性变形。
[0122]
因此,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在附接辅助体25的一部分与耳朵100的一部分接触的情况下附接至耳朵100,并且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在稳定状态下附接于耳朵100,而不管耳朵100的大小和形状如何。
[0123]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由于驱动单元5的外表面3a形成为向外凸出的曲面,因此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的情况下驱动单元5的曲面与耳朵100的各个部分接触,并且可以确保舒适的佩戴状态而没有任何不适感。
[0124]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由于驱动单元5形成为环形,因此要插入耳甲腔115的部分是环形的,因此,无论耳朵100的形状和大小如何,驱动单元5都可以容易地插入耳甲腔115中。因此,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容易且快速地附接到耳朵100,同时,在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于耳朵100时,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舒适地附接于耳朵。
[0125]
此外,由于电气单元6的外表面形成为曲面或平面,因此电气单元6的曲面或平面在电气单元6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与耳朵100的各个部分接触,从而可以确保舒适的佩戴状态而没有不适感。
[0126]
此外,由于电气单元6的中心轴q相对于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p(进入孔5a的中心轴)倾斜,因此电气单元6被定位为相对于驱动单元5倾斜,并且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可以分别定位在与耳朵100的形状相应的最佳取向上,从而可以确保舒适的佩戴状态而没有不适感。
[0127]
注意,声音输出设备1在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p和电气单元6的中心轴q彼此连接的方向上的总长度l优选地为30mm或更小(参见图4)。当总长度l为30mm或更小时,驱动单元5被插入到耳甲腔115中,同时,电气单元6被插入从耳甲腔115延伸到耳甲艇114的空间中,而不管耳甲109的大小如何,使得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容易地在稳定状态下附接到耳朵100。
[0128]
此外,当安装在电气单元6上时,附件辅助体25位于相对于将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p和电气单元6的中心轴q彼此连接的线段s,以中心轴q为基点移位预定角度θ的位置。以角度θ移位的方向是相对于对耳轮105朝向对耳轮下脚107移位的方向。当附接辅助体25放置在以角度θ移位的位置时,附接辅助体25以稳定状态保持在对耳轮下脚107的边缘处,因此,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在耳朵100上的稳定佩戴状态。
[0129]
<变型>
[0130]
下面将描述声音输出设备1的变型(参见图8至图15)。
[0131]
应当注意,关于以下描述的变型,由于其一部分配置不同于上述声音输出设备1的配置,因此在它们之间进行比较,并且将仅详细描述与上述声音输出设备1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其他部分将由与分配给上述声音输出设备1中的类似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0132]
首先,将描述与第一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a(参见图8和图9)。声音输出设备1a是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进入孔5a的第一打开/关闭盖31的示例。
[0133]
第一打开/关闭盖31形成为平板形状,并且在用于保持进入孔5a打开的打开位置(见图8)和用于保持进入孔5a关闭的关闭位置(见图9)之间移动(滑动)。例如,第一打开/关闭盖31在打开位置被容纳在电气单元6内部,并且在关闭位置在外侧壳体部分8侧保持进入孔5a关闭。第一打开/关闭盖31可以由诸如步进电机之类的致动器操作,或者可以由用户手动操作。例如,通过操作设置在声音输出设备1a上的未示出的操作部或操作外部无线通信设备来执行致动器对第一打开/关闭盖31的操作。
[0134]
接下来,将描述与第二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b(参见图10和图11)。声音输出设备1b是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进入孔5a的第二打开/关闭盖32的示例。
[0135]
第二打开/关闭盖32形成为平板形状,并以设置在电气单元6内部的支点轴32a为支点,在用于保持进入孔5a打开的打开位置(见图10)和用于保持进入孔5a关闭的关闭位置(见图11)之间旋转(转动)。例如,在打开位置,第二打开/关闭盖32的一部分被容纳在电气单元6内,并且在关闭位置进入孔5a在外侧壳体部分8侧被关闭。第二打开/关闭盖32可以由诸如步进电机之类的致动器操作,或者可以由用户手动操作。例如,通过操作设置在声音输出设备1b上的未示出的操作部或操作外部无线通信设备来执行致动器对第二打开/关闭盖32的操作。
[0136]
接下来,将描述与第三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c(参见图12和图13)。声音输出设备1c是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进入孔5a的第三打开/关闭盖33的示例。
[0137]
第三打开/关闭盖33具有形成为圆盘状的基面部34和从基面部34的外周沿与基面部34垂直的方向伸出的圆筒状的周面部35。在周面部35的外周面上设置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锁定突状部36和第二锁定突状部37,第一锁定突状部36设置在前端部处,第二锁定突状部37设置在较靠近基面部34的位置处。在周面部35的在基面部34侧的端部处形成在周向上彼此分离的声音通过孔35a。
[0138]
驱动单元5的第一外壳3具有在外侧壳体部分8上开口的支持孔38。支持孔38在外侧布置部分16的一部分中沿左右方向开口。
[0139]
在第一外壳3上形成有位于支持孔38中并沿周向延伸的锁定切口39。压缩螺旋弹簧40布置在支持孔38内。
[0140]
第三打开/关闭盖33的周面部35插入支持孔38中,并由第一外壳3支持以可在进入孔5a的轴向上移动。第三打开/关闭盖33在用于保持进入孔5a打开的打开位置(见图12)和用于保持进入孔5a关闭的关闭位置(见图13)之间移动,并且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0的推动力被推动以移动到打开位置。
[0141]
在第三打开/关闭盖33中,第一锁定突状部36在打开位置处被锁定到锁定切口39,并且声音通过孔35a位于支持孔38的外侧。因此,在打开位置处,进入孔5a和声音通过孔35a
相互连通,并且从进入孔5a进入的外部声音通过声音通过孔35a朝向外耳道113。
[0142]
同时,第三打开/关闭盖33的第二锁定突状部37在关闭位置处被锁定到锁定切口39,并且声音通过孔35a位于支持孔38中。因此,在关闭位置处,进入孔5a和声音通过孔35a不彼此连通,并且进入孔5a被第三打开/关闭盖33关闭,从而外部声音不通过进入孔5a进入。
[0143]
如上所述,在与第一变型、第二变型和第三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a、1b和1c中,设置了打开和关闭进入孔5a的第一打开/关闭盖31、第二打开/关闭盖32或第三打开/关闭盖33。
[0144]
因此,由于进入孔5a由第一打开/关闭盖31、第二打开/关闭盖32和第三打开/关闭盖33打开和关闭,因此,进入孔5b根据用户期望的使用模式被打开和关闭,并且无论使用模式如何,都可以确保声音的良好收听状态。
[0145]
例如,在希望在室内或其他区域中仅听到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的情况下,通过用第一打开/关闭盖31、第二打开/关闭盖32或第三打开/关闭盖33关闭进入孔5a,可以以高音质收听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而不会听到外部声音。
[0146]
另一方面,在希望在室外或其他区域中听到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和外部声音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打开/关闭盖31、第二打开/关闭盖32或第三打开/关闭盖33保持进入孔5a打开使得可以同时听到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和外部声音,并且可以在通过取入外部声音来确保安全的同时听到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
[0147]
此外,在第一变型和第二变型中,均打开/关闭进入孔5a的第一打开/关闭盖31和第二打开/关闭盖32在其中第一打开/关闭盖31和第二打开/关闭盖32分别保持进入孔5a打开的打开位置中被收纳在电气单元6中。
[0148]
因此,由于第一打开/关闭盖31和第二打开/关闭盖32在打开位置中不位于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的外部,因此可以使声音输出设备1小型化,同时可以保护第一打开/关闭盖31和第二打开/关闭盖32。
[0149]
接下来,将描述与第四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d(参见图14)。
[0150]
在声音输出设备1d中,电气单元6d形成为杆状(直线状),并且电气单元6d在纵向上的一端耦接到驱动单元5。因此,电气单元6d处于从驱动单元5伸出的状态。在整个驱动单元5被插入到耳甲腔115中并且电气单元6d位于耳垂112上与颞区201的边界处的状态下,声音输出设备1d附接到耳朵100。
[0151]
由于声音输出设备1d的电气单元6d形成为棒状,因此声音输出设备1的尺寸减小。
[0152]
接下来,将描述与第五变型有关的声音输出设备1e(参见图15)。
[0153]
在声音输出设备1e中,电气单元6e通过线状(管状)中间结合部分41耦接到驱动单元5。中间结合部分41包括连续形成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41a和以基本弧形形成的弯曲部分41b,直线部分41a的一端耦接到驱动单元5,弯曲部分41b的一端耦接到电气单元6e。例如,电气单元6e具有长圆形的外形,但是电气单元6e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0154]
在中间结合部分41内,布置将安置在驱动单元5内的声音输出部9和安置在电气单元6e内的驱动控制部17彼此连接的电线和信号线。此外,中间结合部分41可以用作声音导管。
[0155]
声音输出设备1e在整个驱动单元5被插入耳甲腔115的状态下被附接到耳朵100,
中间结合部分41的直线部分41a位于耳垂112上的与颞区201的边界处,中间结合部分41的弯曲部分41b从下方缠绕在耳垂112周围,并且电气单元6e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耳廓101的后侧。
[0156]
由于声音输出设备1e以这样的方式附接到耳朵100,即从前和后将耳廓101夹在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e之间,因此确保了稳定的佩戴状态。
[0157]
应当注意,中间结合部分41可以由不可弹性变形、可弹性变形或可变形但不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由于中间结合部分41由可弹性变形或可变形的材料形成,因此当将声音输出设备1e附接到耳朵100时,用户可以将中间结合部分41变形为任何形状,并且可以容易地将声音输出设备1e附接至耳朵100。
[0158]
<其他>
[0159]
声音输出设备1(包括声音输出设备1a、1b、1c、1d和1e;以下同样适用)的驱动单元5可以配备以预定形状形成的帽42(参见图16)。
[0160]
例如,帽42基本上完全由诸如硅或橡胶之类的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并且具有被附接从而覆盖声音输出设备1的一部分的盖部43和相对于盖部43在预定方向上突出的插入部分44。
[0161]
盖部43形成为覆盖驱动单元5的袋状,在附接到声音输出设备1之前弹性变形和拉伸,并且在附接到驱动单元5时弹性恢复,例如,从而与驱动单元5的第一外壳3的外表面3a紧密接触。插入部分44具有从盖部43的一部分突出并且其直径朝前端减小的外围部分45,以及其外周与外围部分45的前端连续的闭塞部分46,并且,在闭塞部分46上形成有声音孔46a,另外,帽42可以设置有诸如均衡器之类的具有音质调节功能的部分。
[0162]
在盖部43与第一外壳3的外表面3a紧密接触并且帽42附接到驱动单元5的状态下,进入孔5a的一个开口侧未被盖部43覆盖,同时,进入孔5a与插入部分44的内部空间连通。
[0163]
在附接于声音输出设备1的帽42中,在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于耳朵100的状态下将插入部分44插入外耳道113中。因此,从进入孔5a进入的外部声音通过插入部分44的内部空间,并且从声音孔46a朝向鼓膜通过外耳道113。
[0164]
通过将这样的帽42附接到声音输出设备1,声音输出设备1的使用范围被拓宽,并且声音输出设备1的可用性可以提高。特别地,由于帽42具有要插入外耳道113中的插入部分44,所以插入部分44用作耳朵件,并且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高效地将低音调声音传输到外耳道113。
[0165]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除了动态型声音输出部9之外,还可以设置单个或多个平衡电枢型扬声器单元,并且平衡电枢型扬声器单元的设置使得能够增强高频侧的精细再现性和低音调声音的再现性,从而可以提高声音输出设备1中的音质。
[0166]
此外,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设置有单个传感器或多个传感器。作为传感器,例如,使用具有测量用户的脉搏率的功能、测量用户的血氧浓度的功能等的类型。通过设置这样的传感器,声音输出设备1还可以用作健康设备,并且可以改进声音输出设备1的功能性。
[0167]
《总结》
[0168]
如上所述,声音输出设备1具有以环形形成的并且内部具有声音输出部9的驱动单元5,以及耦接到驱动单元5且其内部具有驱动控制部17的电气单元6,并且驱动单元5内部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收外部声音的进入孔5a。在将驱动单元5插入到耳甲腔115中的情况
下,将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到耳朵100。
[0169]
因此,由于在电气单元6耦接到驱动单元5并且驱动单元5插入到耳甲腔115从而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从作为驱动单元5的内部空间的进入孔5a进入的外部声音到达外耳道113,因此可以确保耳朵100上的稳定和良好的佩戴状态,并且同时能够确保自然地接收外部声音的状态。
[0170]
特别地,由于整个驱动单元5插入到耳甲腔115中并附接到耳朵100,因此可以确保关于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的高稳定性,并且由于外部声音是从进入孔5a进入的,这是与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的路径不同的路径,因此可以以自然的音质接收外部声音。
[0171]
此外,与具有耳朵件(earpiece)的耳道型声音输出设备不同,耳朵件在由外耳道113支持的同时不附接至耳朵100,使得在声音输出设备1附接至耳朵100的状态下不太可能对外耳道113施加负荷,因此,可以防止产生耳朵100上的压迫感和疲劳感,并且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舒适地长时间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
[0172]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电气单元6在进入孔5a不被闭塞的部分处耦接到驱动单元5。
[0173]
因此,由于整个进入孔5a在不被电气单元6闭塞的情况下是打开的,因此可以很好地听到通过进入孔5b进入的外部声音和从声音输出部9输出的声音,并且可以确保每个声音的良好收听状态。
[0174]
此外,在声音输出设备1中,电气单元6在电气单元6的一部分在进入孔5a的轴向上与驱动单元5交叠的状态下耦接到驱动单元5。
[0175]
因此,由于台阶部分d形成在驱动单元5和电气单元6之间,因此在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下,电气单元6压靠着耳轮脚103而没有不适感,并且可以确保声音输出设备1以舒适和稳定的方式附接到耳朵100的状态。
[0176]
注意,声音输出设备1可以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通过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变得可以根据对感测操作部执行的操作(轻击操作)来执行各种功能。
[0177]
例如,在设置左和右操作部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一次右侧的操作部来交替执行音乐(声音)再现功能和停止功能,通过操作两次右侧的操作部来执行音乐进给(feed)功能,并且通过操作三次右侧的操作部来执行音乐返回功能。此外,通过操作一次左侧的操作部执行增加音乐音量的功能,而通过操作两次左侧的操作部执行减小音乐音量的功能。
[0178]
响应于对左操作部和右操作部的上述操作而执行的功能的分配是一个示例,并且可以由用户通过外部无线通信设备的操作自由地设置对左操作部和右操作部的功能分配。
[0179]
<本技术>
[0180]
本技术可以如下配置。
[0181]
(1)一种声音输出设备,包括:
[0182]
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在内部具有声音输出部并且形成为环形;和
[0183]
电气单元,电气单元在内部具有驱动控制部,并且耦接到所述驱动单元,其中
[0184]
驱动单元内部的空间形成为接收外部声音的进入孔,并且
[0185]
在将驱动单元插入耳甲腔中的情况下,声音输出设备被附接到耳朵。
[0186]
(2)上述项目(1)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87]
所述电气单元在所述进入孔不被闭塞的部分处耦接到所述驱动单元。
[0188]
(3)上述项目(2)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89]
电气单元在电气单元的一部分在进入孔的轴向上与驱动单元交叠的状态下耦接到驱动单元。
[0190]
(4)上述项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91]
在声音输出设备附接到耳朵的情况下,驱动单元和电气单元布置在耳甲处。
[0192]
(5)上述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93]
驱动单元的外表面形成为曲面。
[0194]
(6)上述项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95]
电气单元的外表面形成为曲面或平面。
[0196]
(7)上述项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197]
所述电气单元形成为具有中心轴的形状,并且
[0198]
电气单元的中心轴相对于进入孔的中心轴倾斜。
[0199]
(8)上述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200]
驱动单元形成为环形。
[0201]
(9)上述项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还包括:
[0202]
打开和关闭进入孔的打开/关闭盖。
[0203]
(10)上述项目(9)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其中
[0204]
打开/关闭盖在进入孔打开的打开位置处被容纳在电气单元中。
[0205]
(11)上述项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还包括:
[0206]
附接辅助体,附接辅助体被设置在所述电气单元上以能够附接至所述电气单元并且能够从所述电气单元拆卸,并且被制成可弹性变形。
[0207]
(12)上述项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输出设备,还包括:
[0208]
被布置在所述电气单元内部的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
[0209]
[参考符号列表]
[0210]
100:耳朵
[0211]
101:耳廓
[0212]
109:耳甲
[0213]
115:耳甲腔
[0214]
1:声音输出设备
[0215]
5:驱动单元
[0216]
6:电气单元
[0217]
9:声音输出部
[0218]
17:驱动控制部
[0219]
25:附接辅助体
[0220]
1a:声音输出设备
[0221]
31:第一打开/关闭盖
[0222]
1b:声音输出设备
[0223]
32:第二打开/关闭盖
[0224]
1c:声音输出设备
[0225]
33:第三打开/关闭盖
[0226]
1d:声音输出设备
[0227]
6d:电气单元
[0228]
1e:声音输出设备
[0229]
6e:电气单元
[0230]
d:台阶部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