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

2023-02-06 11:10: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现象,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汽车领域内,电动汽车的急剧发展更加有助于对环境的保护。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一个核心系统,替代了传统汽车发动机的作用,且传动效率更高。轮毂电机是电驱动系统的心脏,但是轮毂电机的密封性,使得电机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出去,严重影响电机的运行效率。
3.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用于轮毂电机,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内安装有风扇散热组件;所述第二端盖中心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轮毂电机置于所述散热壳体内腔且所述轮毂电机的轮毂轴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端盖的周壁形成有环状的散热片组件。
6.所述第一端盖远离所述散热壳体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散热环板;所述散热环板侧壁内开设有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内安装有若干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风扇散热组件传动配合;每组所述限位组件与一个控制器电磁传动;
7.所述第一端盖靠近所述散热壳体的一侧形成有若干个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绕所述第一端盖中心周向设置;所述散热壳体上周向开设有与所述进风通道位置对应的进风槽。
8.所述风扇散热组件包括传动轴,散热风扇,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和齿轮架;所述传动轴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端盖中心,且与所述第一端盖间隙配合;所述传动轴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所述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环板端部平齐设置;所述传动轴中部还键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外齿与三个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三所述主动齿轮之间的轴心间距相同;所述主动齿轮外齿还与所述齿轮架内齿啮合;所述齿轮架外周壁等间距形成有至少四个外凸块;每一所述外凸块与一个所述限位组件传动配合。
9.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传动凸块;所述传动凸块通过弹性调节件活动设置于所述控制腔内;所述传动凸块的一侧面与所述外凸块一侧面紧密贴合;所述弹性调节件一端与所述控制腔底壁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腔底壁开设有感应孔;所述控制器的电磁感应端与所述感应孔位置对应;所述弹性调节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感应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10.所述进风通道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端盖上的进风孔和形成于所述第一端盖靠近
所述散热壳体一侧的弧形块;所述弧形块内腔一端与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弧形块内腔另一端与所述进风槽正对设置。
11.所述弧形块与所述进风孔连通处还安装有隔离层。
12.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所述第二端盖伸入所述散热壳体的端部依次设置有一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所述第四散热片设有两个;两所述第四散热片相邻设置,另一所述第三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和第一散热片依次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盖远离所述散热壳体的一端;两所述第四散热片上开设有散热孔。
13.所述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外露高度依次增高形成梯形弧线;所述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14.所述第二端盖远离所述散热壳体的一端还安装有密封垫圈。
15.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中的散热结构构成简单,布置紧凑,极大地利用了有限空间;通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的散热结构改善了轮毂电机外壳的散热性能和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第一端盖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a处结构放大图;
20.其中,1、散热壳体;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进风通道;5、散热环板;6、控制器;21、传动轴;22、散热风扇;23、从动齿轮;24、主动齿轮;25、齿轮架;26、外凸块;27、传动凸块;28、弹性调节件;29、感应孔;31、第一散热片;32、第二散热片;33、第三散热片;34、第四散热片;35、密封垫圈;36、安装孔;41、进风槽;42、弧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散热结构,用于轮毂电机,包括散热壳体1;散热壳体1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第一端盖2内安装有风扇散热组件;第二端盖3中心开设有安装孔36;轮毂电机置于散热壳体1内腔且轮毂电机的轮毂轴一端安装于安装孔36内;第二端盖3的周壁形成有环状的散热片组件。
24.第一端盖2远离散热壳体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散热环板5;散热环板5侧壁内开设有控制腔;控制腔内安装有若干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与风扇散热组件传动配合;每组限位组件与一个控制器6电磁传动;
25.第一端盖2靠近散热壳体1的一侧形成有若干个进风通道4;进风通道4绕第一端盖2中心周向设置;散热壳体1上周向开设有与进风通道4位置对应的进风槽41。
26.风扇散热组件包括传动轴21,散热风扇22,从动齿轮23,主动齿轮24和齿轮架25;传动轴21一端贯穿第一端盖2中心,且与第一端盖2间隙配合;传动轴21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22;散热风扇22与散热环板5端部平齐设置;传动轴21中部还键连接有从动齿轮23;从动齿轮23外齿与三个主动齿轮24相啮合;三主动齿轮24之间的轴心间距相同;主动齿轮24外齿还与齿轮架25内齿啮合;齿轮架25外周壁等间距形成有至少四个外凸块26;每一外凸块26与一个限位组件传动配合。
27.限位组件包括传动凸块27;传动凸块27通过弹性调节件28活动设置于控制腔内;传动凸块27的一侧面与外凸块26一侧面紧密贴合;弹性调节件28一端与控制腔底壁固定连接;控制腔底壁开设有感应孔29;控制器6的电磁感应端与感应孔29位置对应;弹性调节件28的中心轴线与感应孔29的中心轴线重合。
28.进风通道4包括开设在第一端盖2上的进风孔和形成于第一端盖2靠近散热壳体1一侧的弧形块42;弧形块42内腔一端与进风孔连通;弧形块42内腔另一端与进风槽41正对设置。
29.弧形块42与进风孔连通处还安装有隔离层。
3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轮毂电机温度一般时,通过进风槽41实现散热壳体1的内部散热,配合第二端盖3上的散热片组件进行散热;当轮毂电机温度过高时;此时通过控制器6启动,控制器6上安装有电磁继电器;通过电磁感应控制弹性调节件28吸合,进而实现控制弹性调节件28放开,使得传动凸块27伸出散热环板5的控制腔;传动凸块27跟随散热壳体1转动;使得传动凸块27与外凸块26贴合,进而推动齿轮架25转动;齿轮架25通过主动齿轮24带动从动齿轮23转动,进而最终带动散热风扇22转动;传动轴21伸入第一端盖2内的安装孔限位,但采用间隙配合的形式以保证轮毂电机温度一般时不会随散热壳体1转动。
31.进一步的,弹性调节件28正常为收缩状态。
32.散热片组件包括第一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第二端盖3伸入散热壳体1的端部依次设置有一第一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第四散热片34设有两个;两第四散热片34相邻设置,另一第三散热片33,第二散热片32和第一散热片31依次延伸至第二端盖3远离散热壳体1的一端;两第四散热片34上开设有散热孔。
33.第一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外露高度依次增高形成梯形弧线;第一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34.第二端盖3远离散热壳体1的一端还安装有密封垫圈35。
3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第一散热片31为最靠近轮毂电机的散热片,最先受到轮毂电机内部热量的散发;第一散热片31成为热量集中区域;由于散热片的间距逐渐增大,且第一
散热片31,第二散热片32,第三散热片33和第四散热片34外露高度依次增高形成梯形弧线;沿其外露流线实现轮毂电机的热量散发;且第四散热片34上开设有周向设置的散热孔,可有效配合第一端盖上的散热风扇22进行风流动;加强了该局部区域的散热,通过流动的风把从轮毂电机的内部传递到外部的热量源源不断的带走,避免轮毂电机的内部温度过高,此外,散热孔促使空气直接通过,利于流动空气迅速到达第二端盖3的位置,还可以避免流动空气绕外壳外缘形成涡流,而涡流的产生并不利于提高外壳的散热性;此时,如果轮毂电机外壳的热量还是很高,就会从中间的第四散热片34继续向第二端盖3外端的的散热片传导,并通过所有散热片与外界流动空气的热交换进行散热,在均衡轮毂电机内部温度的同时通过外界的风带走轮毂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