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17:35: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气密性测试领域,具体是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土壤气是指场地包气带土壤孔隙中的气相组分,用于评估场地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现状。土壤气监测井的气密性,对能否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11/t1278-2015)中提供了一种示踪气法用于检测土壤气监测井的气密性。但导则中提到的气密性检测系统中各部件大多为独立装置,在现场使用时需要临时组装,不仅操作繁琐,且系统的气密性也难以保证,且不便于运输与移动,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包括密封罩,所述密封罩的外壁靠近底部处安装有行走机构,所述密封罩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密封罩的外壁贯穿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排气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密封罩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真空泵和负压采样箱,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负压采样箱的出气口连通,且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三阀门,所述负压采样箱的进气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有软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贯穿密封罩的外壁,所述软管位于密封罩内,且软管的进气口安装有接头。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采样箱的外壁设置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流量计和压力计。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罩的外壁安装有控制主机,所述控制主机的外壁上设置有显示屏、按键和三个旋钮,三个所述旋钮与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一一对应。
1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固定在密封罩外壁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通过螺纹孔配合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手轮,所述螺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有万向轮。
11.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上述集成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步骤一:将软管端部的接头与土壤气监测井的导气管连接,并将密封罩罩设在土壤气监测井的外侧,再将示踪气体储存罐与进气管连通;
13.步骤二:并开启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以在将惰性示踪气体导入密封罩内的同时,将密封罩内的原有气体经排气管排出;
14.步骤三:每隔一段时间在排气管的出口端处采集密闭罩内气样,使用惰性气体浓度检测仪分析惰性示踪气的浓度;
15.步骤四:待密闭罩内示踪气体浓度不低于50%后,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开启真空泵,并通过操作第三阀门以调节负压采样箱的真空度,以对土壤气进行采样;
16.步骤五:采集到所需量的土壤气样品后,通过取样口进行取样,并使用惰性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土壤气样品内的惰性示踪气体的浓度;
17.步骤六:若土壤气样品内的惰性示踪气体的浓度低于10%,则认为该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符合技术要求,若浓度高于10%,则废弃该土壤气监测井,并在该井直径1.5m范围外新建符合气密性技术要求的土壤气监测井。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装置通过将密封罩、负压采样箱、真空泵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便于运输的同时无需现场拼装,从而确保装置的密封性,使用更加方便,通过把手和行走机构的设置,当需要对装置进行短距离的移动时,只需通过手轮转动螺杆,利用螺杆与支撑板的螺纹配合驱动万向轮向下移动,以使万向轮与地面接触,并将密封罩顶起,即可推动密封罩,以通过万向轮对整个装置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中密封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中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密封罩1、把手2、进气管3、第一阀门4、排气管5、第二阀门6、负压采样箱7、流量计8、压力计9、取样口10、真空泵11、软管12、接头13、控制主机14、显示屏15、支撑板16、螺杆17、手轮18、万向轮19、旋钮20、按键21、第三阀门22。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测试的集成化装置,包括密封罩1,密封罩1为底部敞口的正方体箱体,且其长宽高的尺寸为40-60cm,所述密封罩1的外壁靠近底部处安装有行走机构,所述密封罩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把手2,所述密封罩1的外壁贯穿设置有进气管3和排气管5,所述进气管3上安装有第一阀门4,所述排气管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6,所述密封罩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真空泵11和负压采样箱7,所述真空泵11的具体型号为xh-cyq 5-8l,所述真空泵11的进气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负压采样箱7的出气口连通,负压采样箱7的容积为1-4l,且第一连接管上安装有第三阀门22,所述负压采样箱7的进气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有软管12,所述第二连接管贯穿密封罩1的外壁,所述软管12位于
密封罩1内,且软管12的进气口安装有接头13。
26.所述负压采样箱7的外壁设置有取样口10,所述取样口10上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27.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流量计8和压力计9,所述流量计8的量程为0-10l/min,精度为0.1l/min,且具体型号为dfg-6t,流量计8的一端与压力计9连通,另一端与软管12连通,压力计9的量程0-50kpa/100kpa,精度为0.1kpa,且具体型号为mik-y290。
28.所述密封罩1的外壁安装有控制主机14,所述控制主机14的外壁上设置有显示屏15、按键21和三个旋钮20,三个所述旋钮20与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6、第三阀门22一一对应,所述控制主机14内设置有plc控制器,且显示屏14及按键21为该plc控制器所自带的组件,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6、第三阀门22均为电动阀,三个旋钮20为旋钮编码开关,且分别用于控制对应的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6、第三阀门22的开合度。
29.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固定在密封罩1外壁上的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顶部通过螺纹孔配合连接有螺杆17,所述螺杆17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手轮18,所述螺杆17的底端转动连接有万向轮19,通过手轮18转动螺杆17后,能够利用螺杆17与支撑板16的螺纹配合驱动万向轮19向下移动,以使万向轮19与地面接触,并将密封罩1顶起,即可推动密封罩1,以通过万向轮19进行移动。
30.上述集成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1.步骤一:将软管12端部的接头13与土壤气监测井的导气管连接,并将密封罩1罩设在土壤气监测井的外侧,再将示踪气体储存罐与进气管3连通;
32.步骤二:并开启第一阀门4与第二阀门6,以在将惰性示踪气体导入密封罩1内的同时,将密封罩1内的原有气体经排气管5排出;
33.步骤三:每隔一段时间在排气管5的出口端处采集密闭罩1内气样,使用惰性气体浓度检测仪分析惰性示踪气的浓度;
34.步骤四:待密闭罩1内示踪气体浓度不低于50%后,关闭第一阀门4和第二阀门6,开启真空泵11,并通过操作第三阀门22以调节负压采样箱7的真空度,以对土壤气进行采样;
35.步骤五:采集到所需量的土壤气样品后,通过取样口10进行取样,并使用惰性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土壤气样品内的惰性示踪气体的浓度;
36.步骤六:若土壤气样品内的惰性示踪气体的浓度低于10%,则认为该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符合技术要求,若浓度高于10%,则废弃该土壤气监测井,并在该井直径1.5m范围外新建符合气密性技术要求的土壤气监测井。
37.在实际场地土壤气监测井建设过程中,使用本装置对监测井气密性开展检测,结果见表1;并与db11/t 1278-2015所述现场组装装置的系统气密性进行了比较,具体方法为开启真空泵11进行抽气直至负压表显示35kpa的读数后关闭真空泵11,持续观察负压表读数5min并每隔1min记录读数,结果如表2:
38.表1本发明装置对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检测结果
[0039][0040]
表2本发明装置与现场组装装置的系统气密性比较
[0041][0042]
结果表明,使用本装置对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并且与现场组装装置系统气密性测试结果比较来看,本装置的系统气密性优于组装装置。因此,本装置能够对土壤气监测井气密性进行有效的测试,且由于本装置通过将密封罩1、负压采样箱7、真空泵11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便于运输的同时无需现场拼装,使用更加方便,通过把手2和行走机构的设置,当需要对装置进行短距离的移动时,只需通过手轮18转动螺杆17,利用螺杆17与支撑板16的螺纹配合驱动万向轮19向下移动,以使万向轮19与地面接触,并将密封罩1顶起,即可推动密封罩1,以通过万向轮19对整个装置进行移动。
[0043]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