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设计过冷段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13:13: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设计过冷段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设计过冷段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属于机房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数据中心制冷行业,房间级变频空调机一般采用分散设置的风冷型空调机组,风冷型空调机组可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又称冷凝器),风冷型机房空调易于安装和布局,方便灵活,可将室外机安装在屋顶或者悬挂在建筑外墙,所以使用量很多。室外机根据结构型式分为普通型(立式或卧式)和紧凑型(v型或u型等)二种型式,由于中大型数据中心往往室外机安装空间有限,能够节省占地面积的紧凑型冷凝器应用越来越广泛。
3.冷凝器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其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v型紧凑式冷凝器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采用v型模块化结构设计,可节省70%的占地面积,同时可有效降低冷凝压力和室外风机功耗,具有不错的节能效果。采用侧面进风、上出风的进出风方式,气流从v型换热器两侧进入,经过气流转弯吹出,在换热器底部远离风机区域,空气流量偏低,冷凝器内部制冷剂换热效果差,换热器面积利用效果差。因此,现有v型冷凝器的使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过冷段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计过冷段的紧凑式v型冷凝器,包括冷凝风机和v型换热器,所述v型换热器落地安装,所述冷凝风机设置在v型换热器的顶部上方。所述冷凝风机为v型换热器提供空气流动,空气从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再由冷凝风机吹出。所述v型换热器包括靠近冷凝风机的换热段和远离冷凝风机的过冷段。
5.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通过汇集管进行联通,所述汇集管包括位于换热段的排气汇集管、集液汇集管以及位于过冷段的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所述排气汇集管的两端皆设置有针阀,作为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的取压点。所述制冷剂由排气汇集管经若干路换热流程流入集液汇集管,再流入过冷汇集管,再经若干路换热流程流入回液汇集管。所述换热流程皆由若干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所述过冷段将已经冷却为液态的制冷剂液体进一步过冷,制冷剂从换热段的内侧进入、外侧排出,再进入过冷段的内侧,从过冷段的外侧排出,所述换热段和过冷段采用均匀换热流程,制冷剂流向与空气流向呈逆流形式。
6.进一步的,所述v型换热器包括左右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与换热器二,并通过结构件连接固定为整体,便于运输和搬运。所述v型换热器的底部远离风机区域,空气流量偏低,根据实际测试及理论计算,所述v型换热器分为a、b、c和d四个区域:a区域为换热器一远离冷凝风机的低风速区,b区域为换热器一靠近冷凝风机的高风速区,c区域为换热器二远离冷凝风机的低风速区,d区域为换热器二靠近冷凝风机的高风速区。所述b和d区域即为换热段,所述a和c区域即为过冷段。
7.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汇集管包括排气汇集管一、排气汇集管二、排气汇集管三和排气汇集管四,所述排气汇集管一和排气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内侧,所述排气汇集管三的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一,另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二,中部连通排气汇集管四的一端,所述排气汇集管四的另一端连通压缩机。
8.进一步的,所述集液汇集管包括集液汇集管一与集液汇集管二,所述集液汇集管一与集液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外侧。所述过冷汇集管包括过冷汇集管一与过冷汇集管二,所述过冷汇集管一与过冷汇集管二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内侧。位于同一侧的集液汇集管与过冷汇集管采用铜管一体弯制成型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回液汇集管为“y”形结构,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进液管和一个连通室内机的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外侧,且皆与出液管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位于换热段内同一侧的排气汇集管和集液汇集管之间通过9路换热流程连通,每路所述换热流程皆由12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所述位于过冷段内同一侧的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之间通过3路过冷流程连通,每路所述过冷流程皆由4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所述集液汇集管收集换热段内的18个换热流程的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汇集管,过冷汇集管将制冷剂平均分配给过冷段内的6个换热流程。
11.进一步的,所述位于换热段内同一侧的排气汇集管和集液汇集管之间通过14路换热流程连通,每路所述换热流程皆由20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所述位于过冷段内同一侧的过冷汇集管和回液汇集管之间通过4路过冷流程连通,每路所述过冷流程皆由6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所述集液汇集管收集换热段内的28个换热流程的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汇集管,过冷汇集管将制冷剂平均分配给过冷段内的8个换热流程。
12.进一步的,所述冷凝风机采用无级调速控制装置或ec电子换向直流变频控制,可根据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机的转速,以保证系统冷凝压力的稳定,并降低室外机噪音。所述换热段内的冷凝阻力小于40kpa,过冷度为5℃,冷凝器单回路长度范围为15米-30米。
13.进一步的,所述v型换热器采用3排内径7mm内螺纹换热管,孔距19.05mm,排距16mm,齿底厚0.24mm,齿高0.14mm。
14.进一步的,所述v型换热器采用铝翅片,翅片壁厚0.105mm,翅片间距1.5mm,片型为波纹片。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改变v型冷凝器的制冷剂流程,将远离风机空气流量偏低区域设计为过冷段,可有效的提高系统过冷度,增强制冷剂冷凝效果,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比。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没有增加冷凝面积的前提下,仅通过对制冷剂流程的调整,可提高制冷剂内部换热效果,有效提高换热器面积利用率,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和c为过冷段,b和d为换热段,虚线为空气流动迹线;图2是本发明的汇集管设置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制冷剂流向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制冷剂流向图;图中,1-冷凝风机,2-v型换热器,2a-换热器一,2b-换热器二,3-排气汇集管,3a-排气汇集管一,3b-排气汇集管二,3c-排气汇集管三,3d-排气汇集管四,4-集液汇集管,4a-集液汇集管一,4b-集液汇集管二,5-过冷汇集管,5a-过冷汇集管一,5b-过冷汇集管二,6-回液汇集管,7-针阀。
具体实施方式
1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如图1所示,包括冷凝风机1和v型换热器2。v型换热器2落地安装,包括左右对称倾斜设置的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通过结构件连接固定为整体,便于运输和搬运。冷凝风机1设置在v型换热器2的顶部上方,冷凝风机1为v型换热器2提供空气流动,虚线为空气流动的迹线,空气从换热器一2a与换热器二2b的外侧进入到内侧,再由冷凝风机1吹出。
20.v型换热器2的底部远离风机区域,空气流量偏低,根据实际测试及理论计算,v型换热器2分为a、b、c和d四个区域:a区域为换热器一2a远离冷凝风机1的低风速区,b区域为换热器一2a靠近冷凝风机1的高风速区,c区域为换热器二2b远离冷凝风机1的低风速区,d区域为换热器二2b靠近冷凝风机1的高风速区。b和d区域为换热段,a和c区域为过冷段。
21.冷凝风机1采用无级调速控制装置或ec电子换向直流变频控制,可根据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冷凝风机1的转速,以保证系统冷凝压力的稳定,并降低室外机噪音。换热段内的冷凝阻力小于40kpa,过冷度为5℃,冷凝器单回路长度宜15米-30米。v型换热器2采用3排内径7mm内螺纹换热管,孔距19.05mm,排距16mm,齿底厚0.24mm,齿高0.14mm。v型换热器2采用铝翅片,翅片壁厚0.105mm,翅片间距1.5mm,片型为波纹片。
22.冷凝器内的制冷剂通过汇集管进行联通,如图2所示,汇集管包括排气汇集管3、集液汇集管4、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排气汇集管3和集液汇集管4位于换热段,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位于过冷段。制冷剂由排气汇集管3流入集液汇集管4,再依次流入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过冷段将已经冷却为液态的制冷剂液体进一步过冷。制冷剂从换热段的内侧进入、外侧排出,再进入过冷段的内侧,从过冷段的外侧排出,换热段和过冷段采用均匀换热流程,制冷剂流向与空气流向呈逆流形式。
23.排气汇集管3包括排气汇集管一3a、排气汇集管二3b、排气汇集管三3c和排气汇集管四3d,排气汇集管一3a和排气汇集管二3b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内侧,排气汇集管三3c的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一3a,另一端连通排气汇集管二3b,中部连通排气汇集管四3d的一端,排气汇集管四3d的另一端连通压缩机。排气汇集管三3c的两端皆设置有针阀7,作为冷凝器管道内部压力的取压点。
24.集液汇集管4包括集液汇集管一4a与集液汇集管二4b,集液汇集管一4a与集液汇集管二4b对称设置在换热段的外侧。过冷汇集管5包括过冷汇集管一5a与过冷汇集管二5b,过冷汇集管一5a与过冷汇集管二5b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内侧。位于同一侧的集液汇集管4与过冷汇集管5采用铜管一体弯制成型连通。回液汇集管6为“y”形结构,包括两个左右对称的进液管和一个连通室内机的出液管,进液管对称设置在过冷段的外侧,且皆与出液管连
通。
25.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位于换热段内同一侧的排气汇集管3和集液汇集管4之间通过9路换热流程连通,每路换热流程皆由12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位于过冷段内同一侧的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之间通过3路过冷流程连通,每路过冷流程皆由4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集液汇集管4收集换热段内的18个换热流程的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汇集管5,过冷汇集管5将制冷剂平均分配给过冷段内的6个换热流程。
26.本实施例采用3排40列设置,换热管长度2m,风量7500m3/h,回风温度35℃,回风湿度30%rh,制冷剂流量300kg/hr,换热量15.2kw,空气侧出口温度41.5℃左右,制冷剂侧换热系数采用过冷段为3973w/m2.k,无过冷段为3382w/m2.k,与没有过冷相比,过冷度增加了1℃,系统能效比可提高0.1w/w,提高了2.6%。
27.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位于换热段内同一侧的排气汇集管3和集液汇集管4之间通过14路换热流程连通,每路换热流程皆由20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位于过冷段内同一侧的过冷汇集管5和回液汇集管6之间通过4路过冷流程连通,每路过冷流程皆由6根u型换热管依次串联构成。集液汇集4管收集换热段内的28个换热流程的制冷剂液体,流入过冷汇集管5,过冷汇集管5将制冷剂平均分配给过冷段内的8个换热流程。
28.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