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与流程

2023-02-04 10:1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对虾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


背景技术:

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white pacific shrimp),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的快速增长在于该品种的诸多特点:(1)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平均3个月即可上市;(2)适应性强:对于温度、溶氧、盐度等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特别是对于盐度适应范围广,经过逐步淡化可以在淡水中养殖。(3)耐高密度养殖:最高亩产可达5000kg。(4)养殖模式多样,国内北至辽宁,南至海南,西至新疆,东至东南沿海均有养殖。尤其是该品种的盐度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使得其养殖范围从海水养殖扩展到内陆淡水、盐碱地以及沿海高盐度的盐田地区。近年来,随着盐业产业的升级和综合开发利用,利用晒盐的水域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迅速。
3.据统计,全国的盐田养殖面积共400万亩,当前盐田水面的利用率极低,采用盐田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对于实现企业的绿色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针对凡纳滨对虾苗种的工厂化养殖,降低盐田水域养殖的限制,实现较高的养殖产量,提高我国对虾养殖的多元化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实现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的养殖方式,获得较高的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s1养殖池预处理:养殖池和养殖用水消毒,在养殖池底部铺设底泥;
8.s2建立养殖体系: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2-48ml/l,接种生物絮团至少2d,投入鲈形目鱼进行养殖,建立生物絮团养殖体系;所述生物絮团由紫非硫细菌和亚硝化单胞菌培育而得,生物絮团可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在提高饵料利用率的同时,提供对虾的抗菌活力,且生物絮团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养殖过程中可不用换水,有效避免外源性病原的引入,并降低生产成本;
9.s3苗种养殖驯化:将“渤海1号”苗种暂养,按0.8-1万尾/m3,投放至养殖池;水体初始盐度为30-33盐度,每日以0.2-0.4盐度幅度升高水体盐度,直至水体盐度为62-65盐度,后续维持水体62-65盐度至收获目标对虾。
10.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后,投入鲈形目鱼进行养殖前,调节水体ph值为8.6-9.0,c/n值为15-20;投入鲈形目鱼进行养殖后,调节水体ph值为7.4-7.6,c/n值为10-15;调节水体ph值和c/n值,有助于平衡藻类、自养细菌和异样细菌的动态竞争过程,并投入鲈形目鱼,如罗非鱼或鲈鱼,通过摄食部分生物絮团结合调节c/n值,使生
物絮团再重新结合养殖池水体中的无机物、有机物或浮游动植物等悬浮颗粒,继续形成新的生物絮团,持续、稳定地建立微型食物网,促进养殖水体的营养循环。
11.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建立生物絮团养殖体系的培育时间至少18d。
12.进一步的,所述鲈形目鱼的投放密度为100-150尾/亩,体重为200-300g。
13.进一步的,养殖鲈形目鱼至少4d,还包括再次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20-25ml/l。
14.进一步的,所述再次接种生物絮团后,调节水体ph值为7.8-8.2,c/n值为8-10。
15.进一步的,所述鲈形目鱼为罗非鱼或鲈鱼。
16.进一步的,所述生物絮团的制备方法为:在无菌水中接种复合菌种液和复合藻液,加入葡萄糖,混合,曝气活化,加入黏土,继续曝气活化,得生物絮团;所述复合菌种液为紫非硫细菌和亚硝化单胞菌,复合藻液为海水小球藻和微拟球藻;在生物絮团培育的过程中加入复合藻液和黏土,可刺激絮团的形成,并加快絮凝的发生;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可实现养殖池模式下的抗大肠杆菌、抗逆境胁迫等能力。
17.进一步的,所述生物絮团的制备方法为:每1l无菌水中接种复合菌种液5-8ml和复合藻液0.5-2ml,加入葡萄糖2-3g,混合,曝气活化,加入黏土20-22g,继续曝气活化,得生物絮团。
18.进一步的,步骤s3中,于投放苗种后至少第3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天投喂3-5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发明通过养殖池预处理、建立养殖体系和苗种养殖驯化,可实现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的养殖方式,获得较高的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养殖90d的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成活率平均为85.8-93.3%,收获时个体平均体重为11.6-14.9g。
21.本发明将生物絮团成功运用于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模式,实现较高的养殖产量,提高我国对虾养殖的多元化程度。
22.在建立养殖体系时,由紫非硫细菌和亚硝化单胞菌培育而得的生物絮团,结合鲈形目鱼养殖,调控水体ph值和c/n值,可持续、稳定地建立微型食物网,促进养殖水体的营养循环,生物絮团可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在提高饵料利用率的同时,提供对虾的抗菌活力,且生物絮团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养殖过程中可不用换水,有效避免外源性病原的引入,并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24.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25.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6.实施例1-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
27.s1养殖池预处理:养殖池水体设置为35m3,在养殖池底部铺设底泥,底泥上放置120目气石28个,养殖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养殖用水经沙滤池过滤后进入沉淀池沉淀,经漂白粉消毒处理24小时后,进行曝气、沉淀,待余氯自然消失,过滤注入养殖池,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89的规定;
28.s2建立养殖体系:
29.方法一: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5ml/l,调节水体ph值为8.6-9.0,c/n值为15-20;
30.接种生物絮团2d后,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投放密度为120尾/亩,每尾罗非鱼的体重平均约为200-250g,调节水体ph值为7.4-7.6,c/n值为10-15;
31.通过接种生物絮团和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共培育18d,以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
32.方法二: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5ml/l,接种生物絮团2d后,投放密度为120尾/亩,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每尾罗非鱼的体重平均约为200-250g,调节水体ph值为8.6-9.0,c/n值为15-20;
33.通过接种生物絮团和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共培育18d,以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
34.方法三: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5ml/l,接种生物絮团2d后,投放密度为120尾/亩,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每尾罗非鱼的体重平均约为200-250g;
35.通过接种生物絮团和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共培育18d,以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
36.上述方法一、方法二和方法三的生物絮团培育为:生物絮团培育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注入无菌水,每1l无菌水中接种复合菌种液7ml和复合藻液1.2ml,加入葡萄糖2.5g,充分混合后,进行曝气活化10min,加入黏土21g,继续曝气活化,直至形成生物絮团;
37.复合菌种液为1
×
106cfu/l的紫非硫细菌和2
×
106cfu/l的亚硝化单胞菌,复合藻液为5
×
105个海水小球藻和1
×
105个微拟球藻。
38.s3苗种养殖驯化:将“渤海1号”苗种暂养,按0.8万尾/m3,投放至养殖池,于放苗后至少第3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标粗时期,每天投喂5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
39.水体初始盐度为30-33盐度,每日以0.2-0.4盐度幅度升高水体盐度,直至水体盐度为62-65盐度,后续维持水体62-65盐度至收获目标对虾;
40.养殖期间,控制水环境指标:透明度为40-60cm,溶解氧为5mg/l以上,无亚硝酸盐。
41.实施例2-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
42.s1养殖池预处理:养殖池水体设置为35m3,在养殖池底部铺设底泥,底泥上放置120目气石28个,养殖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养殖用水经沙滤池过滤后进入沉淀池沉淀,经漂白粉消毒处理24小时后,进行曝气、沉淀,待余氯自然消失,过滤注入养殖池,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89的规定;
43.s2建立养殖体系: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5ml/l,调节水体ph值为8.6-9.0,c/n值为15-20;
44.接种生物絮团2d后,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投放密度为120尾/亩,每尾罗非鱼的体重平均约为200-250g,调节水体ph值为7.4-7.6,c/n值为10-15;
45.养殖鲈形目鱼4d后,再次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22ml/l,调节水体ph值为7.8-8.2,c/n值为8-10;
46.通过两次接种生物絮团和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共培育20d,以建立稳定的生物絮
团养殖体系;
47.生物絮团培育为:生物絮团培育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注入无菌水,每1l无菌水中接种复合菌种液7ml和复合藻液1.2ml,加入葡萄糖2.5g,充分混合后,进行曝气活化10min,加入黏土21g,继续曝气活化,直至形成生物絮团;
48.复合菌种液为1
×
106cfu/l的紫非硫细菌和2
×
106cfu/l的亚硝化单胞菌,复合藻液为5
×
105个海水小球藻和1
×
105个微拟球藻。
49.s3苗种养殖驯化:将“渤海1号”苗种暂养,按0.8万尾/m3,投放至养殖池,于放苗后至少第3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标粗时期,每天投喂5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
50.水体初始盐度为30-33盐度,每日以0.2-0.4盐度幅度升高水体盐度,直至水体盐度为62-65盐度,后续维持水体62-65盐度至收获目标对虾;
51.养殖期间,控制水环境指标:透明度为40-60cm,溶解氧为5mg/l以上,无亚硝酸盐。
52.实施例3-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
53.s1养殖池预处理:养殖池水体设置为35m3,在养殖池底部铺设底泥,底泥上放置120目气石28个,养殖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养殖用水经沙滤池过滤后进入沉淀池沉淀,经漂白粉消毒处理24小时后,进行曝气、沉淀,待余氯自然消失,过滤注入养殖池,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89的规定;
54.s2建立养殖体系:养殖池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48ml/l,调节水体ph值为8.6-9.0,c/n值为15-20;
55.接种生物絮团3d后,投入鲈鱼进行养殖,投放密度为150尾/亩,每尾罗非鱼的体重平均约为250-300g,调节水体ph值为7.4-7.6,c/n值为10-15;
56.养殖鲈形目鱼5d后,再次接种生物絮团,生物絮团浓度为22ml/l,调节水体ph值为7.8-8.2,c/n值为8-10;
57.通过两次接种生物絮团和投入罗非鱼进行养殖,共培育20d,以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
58.生物絮团培育为:生物絮团培育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注入无菌水,每1l无菌水中接种复合菌种液5ml和复合藻液0.5ml,加入葡萄糖2g,充分混合后,进行曝气活化10min,加入黏土20g,继续曝气活化,直至形成生物絮团;
59.复合菌种液为1
×
106cfu/l的紫非硫细菌和2
×
106cfu/l的亚硝化单胞菌,复合藻液为5
×
105个海水小球藻和1
×
105个微拟球藻。
60.s3苗种养殖驯化:将“渤海1号”苗种暂养,按1万尾/m3,投放至养殖池,于放苗后至少第3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标粗时期,每天投喂5次,每次投喂虾苗重量的2-3%;
61.水体初始盐度为30-33盐度,每日以0.2-0.4盐度幅度升高水体盐度,直至水体盐度为62-65盐度,后续维持水体62-65盐度至收获目标对虾;
62.养殖期间,控制水环境指标:透明度为40-60cm,溶解氧为5mg/l以上,无亚硝酸盐。
63.对比例1-一种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的工厂化驯化方法
64.s1养殖池预处理:养殖池水体设置为35m3,在养殖池底部铺设底泥,底泥上放置120目气石28个,养殖池使用前采用高锰酸钾消毒,养殖用水经沙滤池过滤后进入沉淀池沉
93.3%,收获时个体平均体重为11.6-14.9g,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可实现养殖池模式下的较高成活率和体重。
83.实施例2与对比例1和2相比,在建立养殖体系时,由紫非硫细菌和亚硝化单胞菌培育而得的生物絮团,结合鲈形目鱼养殖,调控水体ph值和c/n值,可持续、稳定地建立微型食物网,促进养殖水体的营养循环,有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并促进其生长发育。
84.抗菌活力的测定:分别在养殖第60d和90d,每池随机选取100尾对虾,饥饿处理24h后,抽取心脏血液,置于4℃冰箱静置至血清呈蓝色。
85.取大肠杆菌活化培养至对数期,调节菌数为1
×
106cfu/l,取菌液3ml,冰浴,加入对虾血清0.2ml,漩涡混匀,37℃反应30min,置于冰浴上1min,以对虾血清为空白,于57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86.计算公式:抗菌活力u=[(a
0-a1)/a1]
1/2
,式中,a0为空白吸光度值,为试验吸光度值,测定结果如下表2。
[0087]
表2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苗种养殖60d和90d的抗菌活力测定结果
[0088]
项目方法一实施例2对比例260d0.370.400.3590d0.410.480.37
[0089]
测定结果表明,在养殖池的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的抗菌活力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立稳定的生物絮团养殖体系可实现养殖池模式下的抗大肠杆菌、抗逆境胁迫等能力。
[009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