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及智能座舱系统与流程

2023-02-02 00:13: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及智能座舱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及智能座舱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座舱系统越来越智能,软件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系统开机时间也随之变长,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业内开始引入str(suspend to ram)快速开机功能。在acc(汽车电源开关)关机时,智能座舱系统进入str状态,此时座舱系统的主芯片、外设等都处于掉电状态,只有ram(内存)处于自刷新状态,座舱系统软件的状态保存在ram中,当acc点火开机后,座舱系统上电后不必重新启动,而是从ram(内存)中恢复此前的软件状态。
3.目前此系统虽然极大提高了系统恢复速度,并且已经将str状态的功耗降到很低,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由于str状态下ram没有掉电,而是一直在进行自刷新,由于ram受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的提升功耗会显著上升。如果车辆长时间处于处于太阳暴晒高温状态下,座舱系统处于str状态下的功耗会显著上升,会极大消耗汽车蓄电池的蓄电,长时间下甚至会导致汽车蓄电池亏电,从而会影响汽车正常启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及智能座舱系统,可以保证在大部分场景下系统开机后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导致过多消耗汽车蓄电池电量。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包括:系统进入预开机模式,每经过预设的间隔时间获取环境温度,将所述环境温度与设定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系统通过获取环境温度,并将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比较,从而判断系统在当前环境温度下,适用深度休眠状态还是str状态,进而实现减小系统的能耗,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而导致过多消耗电池电量。
7.进一步的,所述设定阈值包括常温阈值和高温阈值,所述根据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包括:如果所述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且所述环境温度高于所述常温阈值,所述系统保持深度休眠状态;如果所述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且所述环境温度低于所述常温阈值,所述系统退出深度休眠状态并进入str状态;如果所述系统处于str状态,且所述环境温度低于所述高温阈值,所述系统保持str状态;如果所述系统处于str状态,且所述环境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阈值,所述系统退出str状态并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环境温度低于常温阈值,说明当前环境温度适合系统运行str状态,此时系统从深度休眠状态切换至str状态,以保证系统开机的反应速度;反之,则说明当前环境温度下运行str状态会造成能耗增加,此时系统保持深度休眠状态以节省电
量。当环境温度低于高温阈值,说明当前环境温度在运行str状态时能够维持较合理的能耗,此时系统保持str状态不变;反之,则说明str状态在当前环境温度下会显著增加系统能耗,此时系统从str状态切换至深度休眠状态,以保证系统节能。
9.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进入预开机模式,包括:设定预设时间;系统在关机后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经过预设时间后进入预开机模式。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用户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设定预设时间,系统在预设时间内保持深度休眠状态,在预设时间过后自动进入预开机模式,以保证在不使用的时间段内的能耗最低,从而进一步减少能耗。
11.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采用上述的节能方法,包括:主模块;内存模块,用于存储软件状态;以及控制模块,用于每经过预设的间隔时间获取环境温度,将环境温度与设定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模块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对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自动切换,从而在保证系统在合适温度下具有较快的开机速度,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节能能力。
13.进一步的,当所述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所述主模块和内存模块掉电,所述控制模块休眠。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深度休眠状态下,主模块和内存模块均处于掉电状态,从而保证节能效果,控制模块休眠,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
15.进一步的,当所述系统处于str状态,所述主模块掉电,所述控制模块休眠,所述内存模块处于正常供电的自刷新状态。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str状态下,主模块掉电,以减小能耗。内存模块处于正常供电的自刷新状态,能够保证系统快速响应用户的开机操作,提高开机的速度。控制模块休眠,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
17.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主模块、内存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供电的供电模块。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供电模块能够控制对主模块、内存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供电方式,实现系统不同状态的切换。
19.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的传感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传感模块获取环境温度。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传感模块可采用现有的温度传感器,其能够感应环境温度,控制模块根据环境温度调节系统的状态。
21.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设定预设时间和间隔时间的时钟模块,所述时钟模块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时钟模块能够设定预设时间,在经过预设时间后,时钟模块唤醒控制模块,并使系统进入预开机模式。在预开机模式下,时钟模块每经过间隔时间将控制模块从休眠状态唤醒,控制模块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环境温度并与设定阈值比较,进而控制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系统通过获取环境温度,并将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比较,从而判断系统在当前环境温度下,适用深度休眠状态还是str状态,一方面
保证系统在合适温度下具有较快的开机速度,提升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能耗,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而导致过多消耗电池电量。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str的节能方法的流程图。
25.图2为图1中步骤s3的具体流程图。
26.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系统的框图。
27.图4为智能座舱系统在str模式下的静态电流曲线。
28.附图标号说明:主模块1、内存模块2、控制模块3、供电模块4、传感模块5、时钟模块6。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1.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请参考图4,相关技术中,str(suspend to ram)即挂起到内存,在str状态下ram随着温度的提升功耗会显著上升,会极大消耗汽车蓄电池的蓄电,长时间下甚至会导致汽车蓄电池亏电,从而会影响汽车正常启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str的节能方法,可以保证在大部分场景下系统开机后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导致过多消耗汽车蓄电池电量。
3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基于str的节能方法的流程图。
34.请参考图1,该基于str的节能方法主要包括:步骤s1,系统进入预开机模式。
35.该步骤中,预开机模式是系统在开机前的一种模式,在预开机模式中,系统会根据环境参数,决定是否进入str状态,以兼顾节能和快速开机的需求。
36.需要说明的是,预开机模式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其中可以包括:设定预设时间;系统在关机后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经过预设时间后进入预开机模式。用户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在关机前通过设置界面设定预设时间,系统在预设时间内保持深度休眠状态,在预
设时间过后自动进入预开机模式,以保证在不使用的时间段内的能耗最低。
37.其中所描述的预设时间例如可以是n小时或者n天,也可以是系统给出的典型值,但不局限于此。
38.步骤s2,每经过预设的间隔时间获取环境温度。
39.该步骤中,间隔时间可以是系统默认的时间,也可以是用户自行设定的时间,例如可以是半小时或者1小时,但不局限于此。环境温度可通过现有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温度传感器可设置在座舱内,或温度传感器可以是多个,分别设于座舱内和座舱外,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综合判断车舱内外的环境温度。
40.步骤s3,将环境温度与设定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41.需要说明的是,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分别为系统的两种待机状态,其中,深度休眠状态下,主模块1和内存模块2均处于掉电状态,从而保证节能效果,控制模块3休眠,其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str状态下,主模块1掉电,以减小能耗,内存模块2处于正常供电的自刷新状态,能够保证系统快速响应用户的开机操作,提高开机的速度,控制模块3休眠,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
42.从该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str的节能方法,系统通过获取环境温度,并将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比较,从而判断系统在当前环境温度下,适用深度休眠状态还是str状态,进而实现减小系统的能耗,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而导致过多消耗电池电量。
43.请参考图2,其中,设定阈值包括常温阈值和高温阈值,常温阈值是指系统适合进入str状态的最大环境温度,高温阈值是系统适合维持str状态的最大环境温度。可以理解的,高温阈值大于常温阈值,两者可根据系统的运行温度、以及所处地区实际环境温度情况进行设置,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44.步骤s3具体包括:s31,如果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且环境温度高于常温阈值,系统保持深度休眠状态。
45.该步骤中,当环境温度高于常温阈值,说明当前环境温度下运行str状态会造成能耗增加,此时系统保持深度休眠状态以节省电量。
46.s32,如果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且环境温度低于常温阈值,系统退出深度休眠状态并进入str状态。
47.该步骤中,当环境温度低于常温阈值,说明当前环境温度适合系统运行str状态,此时系统从深度休眠状态切换至str状态,以保证系统开机的反应速度。
48.s33,如果系统处于str状态,且环境温度低于高温阈值,系统保持str状态。
49.该步骤中,当环境温度低于高温阈值,说明当前环境温度在运行str状态时能够维持较合理的能耗,此时系统保持str状态不变。
50.s34,如果系统处于str状态,且环境温度高于高温阈值,系统退出str状态并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51.该步骤中,当环境温度高于高温阈值,说明str状态在当前环境温度下会显著增加
系统能耗,此时系统从str状态切换至深度休眠状态,以保证系统节能。
52.从该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一方面保证系统在合适温度下具有较快的开机速度,提升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能耗,防止str状态长时间处于高温而导致过多消耗电池电量。
53.请参考图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采用上述的节能方法,包括:主模块1、内存模块2、以及控制模块3。
54.其中,主模块1可以是soc(system on chip,系统芯片),其连接于内存模块2和控制模块3。内存模块2用于存储软件状态,控制模块3用于每经过预设的间隔时间获取环境温度,将环境温度与设定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55.控制模块3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对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自动切换,从而在保证系统在合适温度下具有较快的开机速度,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节能能力。
56.当系统处于深度休眠状态,主模块1和内存模块2掉电,控制模块3休眠。
57.在深度休眠状态下,主模块1和内存模块2均处于掉电状态,能够保证节能效果,控制模块3休眠,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
58.当系统处于str状态,主模块1掉电,控制模块3休眠,内存模块2处于正常供电的自刷新状态。
59.在str状态下,主模块1掉电,以减小能耗。内存模块2处于正常供电的自刷新状态,能够保证系统快速响应用户的开机操作,提高开机的速度。控制模块3休眠,可在预设的条件下唤醒,以实现对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切换和控制。
60.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座舱系统还包括用于对主模块1、内存模块2、以及控制模块3供电的供电模块4。供电模块4可采用pmic(power management ic,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其连接于主模块1、内存模块2、以及控制模块3,通过供电模块4能够控制对主模块1、内存模块2、以及控制模块3的供电方式,实现系统不同状态的切换。
61.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座舱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控制模块3的传感模块5,控制模块3通过传感模块5获取环境温度。传感模块5可采用现有的温度传感器,其连接于控制模块3,能够感应环境温度,控制模块3根据环境温度调节系统的状态。
62.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座舱系统还包括用于设定预设时间和间隔时间的时钟模块6,时钟模块6连接于控制模块3。时钟模块6可采用时钟芯片,其连接于主控模块,时钟模块6能够设定预设时间,在经过预设时间后,时钟模块6唤醒控制模块3,并使系统进入预开机模式。在预开机模式下,时钟模块6每经过间隔时间将控制模块3从休眠状态唤醒,控制模块3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环境温度并与设定阈值比较,进而控制系统在深度休眠状态和str状态之间切换。
63.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和方法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记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记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
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64.此外,根据本技术的方法还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本技术的上述方法中部分或全部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指令。
65.或者,本技术还可以实施为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代码),当可执行代码(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代码)被电子设备(或电子设备、服务器等)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处理器执行根据本技术的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的部分或全部。
66.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