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3-02-01 20:49: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2.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全热交换新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新风道和排风道,新风道和排风道中还设有多个过滤部件,造成壳体内部的布局结构复杂,风阻过大,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新风机,用于缓解能耗高的问题。
4.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新风机,包括:
5.壳体;
6.新风道,设于所述壳体内,且被配置为引导新风沿第一方向流动;以及
7.排风道,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排风道包括回风口,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部区域,所述排风道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回风口引入回风,且引导回风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至少之一流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道包括:
9.新风入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位于第一方向的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一端部的侧向;以及
10.新风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的侧向,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背离的两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芯体,所述新风道被配置为在引导新风流动的过程中经过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排风道包括连接于所述回风口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被配置为在引导回风流动的过程中经过所述换热芯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道还包括排风口,所述第一风道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回风口引入的回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流动,最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位于第一侧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位于第二侧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被配置为引入新风,所述第一出口被配置为排出新风,所述第二进口被配置为引入回风,所述第二出口被配置为排出回风,其中,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换热芯体上相对的两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新风道包括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第一过滤件设于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道包括第二风道和排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为旁通通道,所述第二风道被配置为将所述回风口引入的回风导向所述排风口,最后使回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阀,所述第一阀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风道的通断。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道包括第三风道,所述新风道包括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第三风道连接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新风出口。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二阀,所述第二阀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三风道的通断。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新风道包括靠近且连接所述新风出口的新风出风段,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新风出风段连通,所述第二过滤件设于所述新风出风段。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
21.第一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靠近第一端部的区域,所述第一风机被配置成为回风的流动提供动力;以及
22.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靠近第二端部的区域,所述第二风机被配置成为新风的流动提供动力,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背离的两端。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三过滤件,所述第三过滤件设于所述回风口。
24.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道引导新风沿第一方向流动,回风口设于壳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中部区域,回风口用于向壳体内引入室内的回风,排风道可以向第一方向引导回风和/或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引导回风,能够缩短回风路径,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示意图。
30.附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31.1-壳体;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4-第四侧面;
32.2-新风道;21-新风入口;22-新风出口;23-新风出风段;24-新风入风段;25-中间段;
33.3-排风道;31-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21-隔板;33-第三风道;34-回风口;35-排风口;
34.4-换热芯体;41-第一芯体;411-第一面;412-第二面;413-第三面;414-第四面;42-第二芯体;421-第五面;422-第六面;423-第七面;424-第八面;43-第一进口;44-第一出口;45-第二进口;46-第二出口;
35.51-第一过滤件;52-第二过滤件;53-第三过滤件;54-第四过滤件;
36.61-第一阀;62-第二阀;
37.71-第一风机;72-第二风机;
38.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39.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41.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42.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43.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44.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45.图1和图2是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包括壳体1、新风道2和排风道3。
46.新风道2设于壳体1内,且被配置为引导新风沿第一方向x流动。
47.排风道3设于壳体1内,排风道3包括回风口34,回风口34设于壳体1的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区域,排风道3被配置为通过回风口34引入回风,且引导回风沿第一方向x和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的至少之一流动。
48.本公开实施例中,从室外引入的风为新风,从室内引出的风为回风。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口34设于壳体1的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区域,回风口34用于向壳体1内引入室内的回风,排风道3可以向第一方向x引导回风和/或向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引导回风,能够缩短回风路径,降低能耗,降低机组运行功率,噪音小,且能够合理利用壳体1内的空间,设置多条用于引导回风的风道,结构简单紧凑。
50.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x与壳体1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与壳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平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与壳体1的厚度延伸方向平行。
51.壳体1包括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位于第二方向的第三侧面
13和第四侧面14,以及位于第三方向z的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图中未示出)。
52.其中,沿第一方向x,第二侧面12位于第一侧面11的上游,第一侧面11至第二侧面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第二侧面12至第一侧面1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沿第二方向y,第四侧面14位于第三侧面13的上游,第三侧面13至第四侧面14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第四侧面14至第三侧面13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沿第三方向z,第六侧面位于第五侧面的上游,第五侧面至第六侧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第六侧面至第五侧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的反方向。
53.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围成壳体1。
54.回风口34可以设于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或第六侧面。
55.可选地,回风口34设于第三侧面13的中部区域。
56.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中部区域”并不是限定一定是正中间位置,回风口34可以设置在正中间位置,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正中间位置偏向第一侧面11的区域或正中间位置偏向第二侧面12的区域等。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道2包括新风入口21和新风出口2。
58.新风入口21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
59.壳体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也就是第一侧面11,新风入口21可以设于第一侧面11,也可以设于第一端部的侧向,也就是第一侧面11的侧向,第一侧面11的侧向包括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60.可选地,新风入口21设于壳体1的第五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61.新风出口22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或第二端部的侧向,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为沿第一方向x的相背离的两端。
62.壳体1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也就是第二侧面12,新风出口22可以设于第二侧面12,也可以设于第二端部的侧向,也就是第二侧面12的侧向,第二侧面12的侧向包括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靠近第二侧面12的区域。
63.可选地,新风出口22设于第二侧面12。
64.新风入口21用于引入室外的新风,新风出口22用于将新风入口21引入的新风排向室内,在新风沿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向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或第二端部的侧向流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充分的过滤和换热,提高新风质量。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换热芯体4,新风道2被配置为在引导新风沿第一方向x的流动过程中,使新风经过换热芯体4,排风道3包括连接于回风口34的第一风道31,第一风道31被配置为在引导回风流动的过程中,使回风经过换热芯体4。
66.新风道2引导的新风和第一风道31引导的回风在换热芯体4中换热,能够充分利用室内回风的热量或冷量。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道3还包括排风口35,第一风道31被配置为引导回风口34引入的回风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流动,进而从排风口35排出。
68.第一风道31内的回风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流动,利于与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新风在换热芯体4内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69.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
70.壳体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也就是第一侧面11,排风口35可以设于第一侧面11,也可以设于第一端部的侧向,也就是第一侧面11的侧向,第一侧面11的侧向包括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71.可选地,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第五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72.新风道2可以单独工作,引导新风进入室内,实现纯新风模式。
73.新风道2还可以与第一风道31同时工作,实现全热换新风模式。
74.第一风道31可以单独工作,实现纯排风模式。
75.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4包括位于第一侧的第一进口43和第一出口44,以及位于第二侧的第二进口45和第二出口46,第一进口43被配置为向换热芯体4内引入新风,第一出口44被配置为排出换热芯体4内的新风,第二进口45被配置为向换热芯体4内引入回风,第二出口46被配置为排出换热芯体4内的回风,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换热芯体4上相对的两侧。
76.换热芯体4的第二侧与第一侧沿第二方向y排布。
77.第一进口43和第一出口44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一侧,也就是新风从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一侧的第一进口43进入换热芯体4,换热后,从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一侧的第一出口44排出。
78.第二进口45和第二出口46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二侧,也就是回风从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二侧的第二进口45进入换热芯体4,换热后,从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二侧的第二出口46排出。
79.新风在换热芯体4上的第一进口43和第一出口44均位于换热芯体4的第一侧,在低温工况时,只需要在壳体1的通新风的一侧设计保温结构即可,可减少保温海绵的使用。
80.第一风道31内的回风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流动,与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新风在换热芯体4内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81.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4上的第二出口46与第一进口43在第二方向y上对齐,第二进口45与第一出口44在第二方向y上对齐。
8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4包括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均为方形芯体,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在壳体1内串联布置。
83.参考图3,第一芯体41包括围成环形的、依次连接的第一面411、第二面412、第三面413和第四面414,其中,第一面411与第三面413相对,第二面412与第四面414相对。
84.第二芯体42包括围成环形的、依次连接的第五面421、第六面422、第七面423和第八面424,其中,第五面421与第七面423相对,第六面422与第八面424相对。
85.第三面413与第四面414之间的交接处连接于第五面421与第六面422之间的交接处。
86.新风从第一芯体41的第一面411进入从第三面413流出,然后从第二芯体42的第六面422进入从第八面424流出。
87.第一进口43设于第一面411,第一出口44设于第八面424。
88.回风从第二芯体42的第七面423进入从第五面421流出,然后从第一芯体41的第四
面414进入从第二面412流出。
89.第二进口45设于第七面423,第二出口46设于第二面412。
90.新风和回风通过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进行两次独立换热,提高了热回收效率。
91.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交叉改变气流流向,使得机组风道布局合理,结构简单,风阻低,使用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进行二级热交换回收,不仅效率高,芯体内部风道支撑框架设计简单,且风道稳固,不易变形,芯体阻力低,新风机的运行功率低。
92.换热芯体4不限于包括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这两个芯体,换热芯体4还可以包括四个芯体、六个芯体或八个芯体等双数个芯体。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过滤件51,新风道2包括新风入口21和新风出口22,第一过滤件51设于新风入口21与换热芯体4之间。
94.新风入口21用于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壳体1内,换热芯体4用于对新风入口21引入的新风进行换热,新风出口22用于将通过换热芯体4换热后的新风排向室内。
95.新风入口21与换热芯体4之间设置第一过滤件51,新风入口21引入的新风经过第一过滤件51过滤后进入换热芯体4,提高新风的质量。
96.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入口21和第二芯体4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第一过滤件51与新风入口21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a/2,且小于a,以确保新风入口21引入的新风能够均匀通过第一过滤件51,降低新风口入21处的风道阻力。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道3包括第二风道32和排风口35,第二风道32为旁通通道,第二风道32被配置为将回风口34引入的回风导向排风口35,最后回风从排风口35排出。
98.第二风道32为旁通通道,第二风道32内的回风不经过换热芯体4,阻力小,可以实现排风旁通模式。
99.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2一般择一使用。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32包括隔板321,隔板321在壳体1内,用于分隔出相对于第一风道31独立的第二风道32。
101.在室内外空气质量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第一风道31,新风道2与第一风道31同时工作,实现全热换新风模式。
102.在室内外空气质量状态一致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全热换新风模式基本不起作用,为了降低机组换新风能耗,使用第二风道32,使回风不经过换热芯体4,阻力小,降低机组换新风能耗。
103.第二风道32为旁通通道,实现排风旁通模式,排风旁通模式为节能运行的一种模式。排风旁通模式和全热换新风模式一般择一使用。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2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风道布局合理,使得机组在运行中更加节能。
104.第二风道32被配置为引导回风口34引入的回风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流动,最后从排风口35排出。
105.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
106.壳体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也就是第一侧面11,排风口35可以设于第一侧面11,也可以设于第一端部的侧向,也就是第一侧面11的侧向,第一侧面11的侧向包括第三侧面13、第四侧面14、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107.可选地,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第五侧面靠近第一侧面11的区域。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阀61,第一阀61被配置为控制第二风道32的通断。
109.在第一阀61打开的情况下,第二风道32连通,由于第二风道32内的阻力小,回风可以通过第二风道32排向室外。在第一阀61关闭的情况下,第二风道32断开,回风可以通过第一风道31排向室外。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道3包括第三风道33,新风道2包括新风入口21和新风出口22,第三风道33连接回风口34和新风出口22。
111.第三风道33连接回风口34和新风出口22,回风口34引入的室内的风通过新风出口22排向室内,实现了内循环模式。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二阀62,第二阀62被配置为控制第三风道33的通断。
113.第一风道31和第三风道33一般也是择一使用。
114.在第二阀62打开的情况下,第三风道33连通,由于第三风道33内没有换热芯体4,阻力小,回风可以通过第三风道33排向室内。在第二阀62关闭的情况下,第三风道33断开,回风可以通过第一风道31排向室外。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二过滤件52,新风道2包括靠近且连接新风出口22的新风出风段23,第三风道33与新风出风段23连通,第二过滤件52设于新风出风段23。
116.第二过滤件52设于新风出风段23,新风道2引入的新风能够通过第二过滤件52过滤后排向室内,第三风道33引入的回风也能够通过第二过滤件52过滤后排向室内,因此,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壳体1内的空间,简化结构,不论是新风还是回风,通入室内的风均通过第二过滤件52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道2还包括靠近且连接新风入口21的新风入风段24和其内设有换热芯体4的中间段25。
118.沿新风的流向,新风入风段24、中间段25和新风出风段23依次连通。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三过滤件53,第三过滤件53设于回风口34。
120.第三过滤件53设于回风口34,无论是第一风道31、第二风道32还是第三风道33的回风均通过第三过滤件53过滤,因此只需设置一个第三过滤件53即可满足本公开所有模式的排风过滤,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121.第三过滤件53设于壳体1内,且与回风口34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以减少室内空气在机组内部风道的积尘。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风机71和第二风机72。
123.第一风机71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靠近第一端部的区域,第一风机71被配置成为回风的流动提供动力。
124.第二风机72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靠近第二端部的区域,第二风机72被配置成为新风的流动提供动力,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为沿第一方向x的相背离的两端。
125.通过对第一风机71和第二风机72在机组内部的合理布局,能够实现多种功能模式,且结构简单紧凑。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芯体4位于第一风机71与第二风机72之间。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还包括第四过滤件54,第四过滤件54位于换热芯体4与第二风机72之间,第二过滤件52位于第二风机72与新风出口22之间,第一过滤件51位于换热芯体4与新风入口21之间。新风道2从新风入口21引入新风,新风依次经过第一过滤件51一次过滤,经换热芯体4换热,经第四过滤件54二次过滤,通过第二风机72后,经第二过滤件52三次过滤,最后通过新风出口22排向室内,新风至少经过三级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新风的质量。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口34位于第一风机71与第二风机72之间。
129.第四过滤件54位于新风出风段23,第三风道33从回风口34引入的回风,依次经过第三过滤件53一次过滤,经第四过滤件54二次过滤,通过第二风机72后,经第二过滤件52三次过滤,最后通过新风出口22排向室内,第三风道33引入的回风至少经过三级过滤,提高进入室内的回风的质量。
130.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合理布局壳体1内的结构,能够使进入室内的新风和回风均经过三级过滤,空气过滤效率高,提高了进入室内的空气的质量。
131.下面结合附图1至3详细描述新风机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132.新风机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第一风机71、第二风机72、第一芯体41、第二芯体42、第一过滤件51、第二过滤件52、第三过滤件53、第四过滤件54、第一阀61、第二阀62。壳体1上设有新风入口21、新风出口22、回风口34和排风口35。壳体1内形成新风道2和排风道3。
133.新风入口21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例如:新风入口21设于第五侧面。
134.新风出口22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或第二端部的侧向。例如:新风出口22设于第二侧面12。
135.回风口34设于壳体1的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区域。例如:回风口34设于第三侧面13的中部区域。
136.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位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或第一端部的侧向。例如:排风口35设于壳体1的第五侧面。
137.可选地,在新风入口21和排风口35均设于第五侧面的情况下,排风口35和新风入口21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
138.第一风机71靠近排风口35,第二风机72靠近新风出口22。换热芯体4位于第一风机71与第二风机72之间。回风口34位于第一风机71与第二风机72之间。第一过滤件51位于换热芯体4与新风入口21之间,第四过滤件54位于换热芯体4与第二风机72之间,第二过滤件52位于第二风机72与新风出口22之间。第三过滤件53设于回风口34。
139.新风道2内的新风流向:室外的新风通过新风入口21进入壳体1内,然后通过第一过滤件51进行初步过滤,过滤后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芯体41、第二芯体42,然后通过第四过滤件54二次过滤净化到达第二风机72,经过第二风机72后通过第二过滤件52三次过滤,最后通过新风出口22进入室内。
140.排风道3包括第一风道31、第二风道32和第三风道33。
141.第一风道31内的回风流向:室内的风通过回风口34进入壳体1内,首先通过第三过滤件53过滤,然后依次经过第二芯体42和第一芯体41,到达第一风机71,通过第一风机71流向排风口35,最后通过排风口35排出室外。
142.第二风道32内的回风流向:室内的风通过回风口34进入壳体1内,通过第三过滤件53过滤,在第二风道32的第一阀61打开的情况下,直接流向第一风机71,通过第一风机71流向排风口35,最后通过排风口35排出室外,机组运行能耗低。第二风道32与换热芯体4沿第二方向y并排设置。
143.第三风道33内的回风流向:室内的风通过回风口34进入壳体1内,首先通过第三过滤件53一次过滤,在第三风道33的第二阀62打开的情况下,进入新风出风段23,然后通过第四过滤件54二次过滤净化到达第二风机72,经过第二风机72后通过第二过滤件52三次过滤,最后通过新风出口22进入室内。
144.新风道2可以单独工作,引导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实现纯新风模式。
145.第一风道31可以单独工作,实现纯排风模式。
146.第二风道32为旁通通道,可以单独工作,第二风道32内的回风不经过换热芯体4,阻力小,可以实现排风旁通模式。
147.第三风道33可以单独工作,第三风道33连接回风口34和新风出口22,实现了室内风的内循环模式。
148.新风道2、第一风道31、第二风道32和第三风道33均可以单独工作。
149.新风道2可以与第一风道31同时工作,实现全热换新风模式。
150.新风道2还可以与第二风道32同时工作。在室内外空气质量状态一致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全热换新风模式基本不起作用,为了降低机组换新风能耗,打开第一阀61,使用第二风道32,室内空气经过第三过滤件53过滤后直接通过由隔板321与机组壳体1构成的旁通通道到达第一风机71所在的腔体,再由第一风机71吹向排风口35,通过排风口35排向室外,使回风不经过换热芯体4,阻力小,降低机组换新风能耗。同时新风道2内的新风气流保持流动运行。
151.第二风道32作为旁通通道位于第一芯体41和第二芯体42的侧边,与第一风机71、回风口34和排风口35位于同一侧,第二风道32内的设计流畅,阻力低,降低机组运行能耗。
152.在室内空气比较浑浊的时候,需要开启室内空气净化模式,第二阀62开启,室内空气由回风口34进入壳体1内,经过第三过滤件53进行一次过滤,经过第二阀62进入新风出风段23,然后通过第四过滤件54二次过滤净化到达第二风机72,经过第二风机72后通过第二过滤件52三次过滤,最后通过新风出口22进入室内,确保机组稳定的输出净化能力。
153.在内循环模式下,新风道2不开启。可选地,在新风入口21处设置控制阀,在内循环模式下,控制阀关闭,避免新风进入。
154.本公开的纯新风模式是仅开启第二风机72,新风气流流动。本公开的纯排风模式是开启第一风机71和第一阀61,关闭第二风机72。
155.基于上述本公开的各实施例,在没有明确否定或冲突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有益地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互结合。
156.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