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7-05 22:23: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新风空调中的新风组件单独放置在空调整机一端,由于新风模块的出风温度与室内温度有差异,新风出风进入室内后导致新风空调的调温效果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新风空调的调温效果受新风出风影响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
5.室内机本体、安装在室内机本体上的新风模块和电控盒模块;
6.室内机本体上设有换热进风口以及与新风模块连通的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换热进风口处于同一平面,其中,流经所述新风出风口的气流的流向偏向所述换热进风口。
7.可选的,室内机本体还包括整机底壳,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平行于整机底壳。
8.可选的,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竖直方向存在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0
°
小于60
°

9.可选的,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换热进风口的进气反向存在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120
°
小于180
°

10.可选的,室内机本体还包括新风管和整机底壳;整机底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新风管,所述新风管安装于所述整机底壳第一端,所述新风管具有背离所述整机底壳的第一侧,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第二侧;电控盒模块,所述电控盒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侧,且与所述电控盒模块相对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线为所述整机底壳的宽度方向,沿所述整机底壳的长度方向,所述整机底壳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相邻设置,所述新风管位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的交界处。
12.可选的,所述电控盒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都安装于所述第三端;或者,
13.所述电控盒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都安装于所述第四端。
14.可选的,所述电控盒模块具有朝向所述新风模块的第一表面,所述新风模块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夹角在0
°
至30
°

15.可选的,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风机,
16.所述新风风机包括:
17.蜗壳,所述蜗壳平行于所述整机底壳设置;
18.叶轮,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蜗壳内。
1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室外机和如上述任一项的所述新风空调室内机。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室内机,通过将新风模块的出风口与换热进风口设置于同一平面,新风出风口的气流的流向偏向换热进风口,使新风出风进入室内后有部分进入换热进风口,使直接进入室内的新风减少,减小了新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新风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25.图3为图1中新风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朝向换热进风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朝向侧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8.附图说明:1室内机本体,10整机底壳,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 第三端,104第四端,105换热进风口,20电控盒模块,201第一表面,30新风模块,301第二表面,40新风管,31新风风机,311蜗壳,313新风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3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技术提出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旨在使新风进入室内后更易进入换热进风口,减小新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5.请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新风空调室内机100室内机本体1、安装在所述室内机本体1上的新风模块30和电控盒模块20;所述室内机本体上设有换热进风口105以及与所述新风模块连通的新风出风口313,所述新风出风口313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05处于同一平面,其中,流经所述新风出风口313的气流的流向偏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0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新风出风口313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05处于同一平面指新风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换热进风口所在的平面重合,示例性地,如图1中,所述新风出风口313 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05均位于新风空调室内机100顶部的端面上。其中,新风出风口313的出风方向f朝向换热进风口105,出风方向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出风方向f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调整为不同方向,可以通过改变蜗壳311 的不同安装角度和螺钉固定结构来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容易实现,因此不再举例说明。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使新风出风进入室内后有部分进入换热进风口,使直接进入室内的新风减少,减少了新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6.优选的,当0
°
<θ<60
°
时,可以使更多的新风出风进入换热进风口105。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313的出风方向f与换热进风口105的进气方向存在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120
°
小于180
°

38.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至图3,新风模块30包括新风风机31,所述新风风机31包括蜗壳311和叶轮,叶轮设置于蜗壳311内部。新风风机31安装于整机底壳10上,且新风风机31靠近整机底壳10的侧面与整机底壳10平行放置;蜗壳311也平行于整机底壳10放置;叶轮同样平行于整机底壳10放置。新风风机31上具有新风出风口313,由于上述新风风机31平行于整机底壳10 放置的结构,叶轮转动使新风出风口313的出风方向也平行于整机底壳10,使得出风顺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风空调室内机100安装至墙壁上时,整机底壳10与墙面平行,使得新风风机31的出风方向与墙面平行,出风顺畅,避免出风直接吹到墙体上导致调温效果不理想。
39.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和图2,整机底壳10的第一端101为整机底壳的下端,第二端102为整机底壳的上端,新风管40设置在整机底壳的第一端101,新风管40具有背离整机底壳10的第一侧,即图中新风管40的左侧,和靠近第二端102的第二侧,即图中新风管40的上侧。电控盒模块20设置于第一侧,即图中新风管40的左侧,新风模块30设置于第二侧,即图中新风管40的上侧,新风模块30与电控盒模块20相对设置,即图中新风模块位于电控盒模块上方。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新风模块30和电控盒20相对设置,使得电控盒20到新风模块30的走线近,成本较低;同时新风模块30和电控盒20按上述位置放置,相较于将新风模块和电控盒分别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两端,新风空调100的长度减少,空调整机的结构更紧凑,尺寸减短约60mm,占用空间减少。
40.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整机底壳1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03和第四端104,分别为图中的整机底壳10的左端和右端。电控盒模块20和新风模块30设置于整机底壳的同侧,如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电控盒模块20和新风模块 30都设置于整机底壳的右端。另外,也可将电控盒模块20和新风模块30都安装于整机底壳的左端,在此不做赘述。优选的,将电控盒模块20和新风模块30都安装于整机底壳的第四端104,使电控盒模块距离空调其他部件距离近,走线方便。
41.示例性的,请参照图2,电控盒模块20具有朝向新风模块的第一表面201,新风模块具有与第一表面20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301,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301之间设置有预设夹角。电控盒模块20可以前端高于后端倾斜放置,第一表面201为倾斜面;新风模块30水平放置,第二表面301为水平面。根据空调结构设计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放置角度,使电控盒模块20放置的倾斜角度不同。例如,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301的法向量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
°
至30
°
。进一步的,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301的法向量之间的夹角范围也可以为0
°
至10
°
。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控盒模块20也可水平放置,此时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301平行,在此不做限定。按照此安装结构,电控盒模块20和新风模块30之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以使得空调室内机体积小,安装方便。
42.示例性的,请参照图4,新风风机31的新风出风口313的出风方向为整机底壳的第一端101指向第二端102,即图中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 31的上方位置,出风方向a。本技术实施例中将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31的右上方位置,亦可以将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31的左上方位置,只需要改变蜗壳的方向和螺钉固定的结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实现此结构,在此不作附图举例。新风出风口313位置与空调的进气孔都位于空调上侧,利于空调的进气孔将新风吸入进行温度调节,有利于室内温度调节。
43.示例性的,请参照图5,新风风机31的新风出风口313的出风方向为整机底壳的第三端103指向第四端104,即图中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 31的右方位置,出风方向b。本技术实施中将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 31的右上方位置,亦可以将新风出风口313设置在新风风机31的右下方位置,只需要改变蜗壳的方向和螺钉固定的结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实现此结构,在此不作附图举例。此新风出风口313位置可用于新风空调室内机100 安装位置上部有障碍物时,使新风出风不受上部障碍物影响,出风顺畅,利于室内空气循环。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该新风空调包括室外机和上文所述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由于该新风空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