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料理机的制作方法

2023-01-17 08:20: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料理机。


背景技术:

2.目前料理机具备加热功能,以对容器内的料理材料加热。为实现加热功能,通常,在容器外壁面上固定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能够发热,以加热容器。
3.料理机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液体顺容器外壁面流到加热组件上。例如,料理前向容器内添加液体的过程中,液体洒漏到容器外,并顺容器外壁面流到加热组件上。或者,料理过程中,容器内的液体溢出或飞溅出容器,并顺容器外壁面流到加热组件上。加热组件中有一些强电零部件,强电零部件沾到液体后,加热组件有短路或损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料理机,可以降低加热组件短路或损坏的风险。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料理机,该料理机包括:容器,容器用于盛装料理材料;底座,底座用于支撑容器;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底座,且能够上升以接近容器底部为容器加热,或下降以远离容器底部;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加热组件上升或下降。
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容器外壳,容器外壳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和底壁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的第一空腔,底壁上设置有贯穿孔,以供加热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一空腔,并与容器的底部贴合;容器外壳置于底座上,底座通过容器外壳支撑容器。
7.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底壁上的贯穿孔数量为若干;加热组件上表面具有与贯穿孔一一对应的发热凸起,发热凸起之间形成与底壁形状匹配的凹槽,加热组件接近容器底部时,发热凸起能够穿过底壁上的贯穿孔,且底壁至少部分容纳于凹槽。
8.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料理转轴;其中,底壁中央设有第一轴承孔,容器底部中央设有向下凸伸的轴承座,轴承座内设有贯穿容器底部的第二轴承孔,轴承座插设于第一轴承孔中,并通过第一轴承与底壁转动连接;料理转轴插设于第二轴承孔中,并通过第二轴承与轴承座转动连接,料理转轴上端伸入容器内。
9.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容器外壳,容器外壳包括侧壁,侧壁侧面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的第一空腔,容器外壳底部敞口,以供加热组件从敞口进入第一空腔,并与容器的底部贴合;容器外壳置于底座上,底座位于容器外壳底部敞口的部分支撑容器。
10.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料理机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料理转轴和第二料理转轴;其中,底座位于容器外壳底部敞口的部分设置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第一轴承座设有第一轴承孔,第二轴承座内设有第二轴承孔,容器底部中央设有贯穿容器底部的第三轴承孔,第二轴承座下端插设于第一轴承孔中,并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一轴
承座转动连接,第一料理转轴插设于第二轴承孔中,并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二轴承座转动连接,第二料理转轴插设于第三轴承孔中,第二料理转轴上端伸入容器内,第二料理转轴下端与第一料理转轴上端可拆卸连接。
11.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容器外壁面、底部中央设置有插槽,料理机包括插头,插头套设于第二轴承座上端,通过插槽与容器可拆卸连接。
12.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包括:发热单元,发热单元能够发热;升降支撑件,升降支撑件与发热单元在接近或远离容器的方向滑动配合;弹性件,弹性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连接于发热单元与升降支撑件;其中,发热单元位于升降支撑件朝向容器一侧,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升降支撑件接近或远离容器。
13.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底座具有第一导向部,容器、加热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均相对底座设置;加热组件具有第二导向部,第二导向部与第一导向部在加热组件的移动方向滑动配合。
14.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底座具有容腔,加热组件设置于容腔中,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分别设置于底座和加热组件的一对相对面,第一导向部为柱体,在加热组件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导向部为凹槽,在加热组件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在上下方向滑动配合。
1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容器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加热组件具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避让孔;料理机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位于加热组件的下方,第二驱动组件的一部分穿过避让孔后与容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容器转动;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在容器停止转动的至少部分期间,驱动加热组件接近并接触容器,且用于在容器转动前,驱动加热组件远离容器。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料理机中,加热组件在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能够接近或远离容器。料理机处于非加热状态下,可以保持加热组件远离容器,即使有液体顺容器外壁面流下,也不会直接流到加热组件上。本技术能够减小加热组件沾上液体的概率,从而降低加热组件短路或损坏的风险。在容器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的情况下,加热组件可移动的结构能够避免加热组件影响容器转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8.图1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20.图3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底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4.图7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机身主体的分解图;
25.图8是图6中a-a剖视图;
26.图9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另一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的分解图;
29.图12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中加热单元的分解图;
30.图13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1.图14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分解图;
32.图15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33.图16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34.图17是图16中的局部视图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为降低加热组件短路或损坏风险,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料理机,该料理机包括容器、底座、加热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容器用于盛装料理材料。底座用于支撑容器。加热组件设置于底座,且能够上升以接近容器底部为容器加热,或下降以远离容器底部。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加热组件上升或下降。下面分别以实施例一、二具体介绍本技术提供的料理机。
37.实施例一:图1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分解图。如图1和图2所示,料理机包括杯体10以及机身主体20。杯体10可拆卸地设置于机身主体20的顶部,以便于转移料理材料和清洗杯体10。机身主体20用于支撑杯体10并向杯体10提供动力以及热量,以配合杯体10对料理材料进行料理。料理材料例如为黄豆和水,通过料理操作,可制得豆浆。图3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10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10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杯体10底部的三维结构示意图,杯体10底部具体指容器外壳11中底壁112和连接壁1112。如图3至图5所示,杯体10包括容器外壳11、容器12、刀组13、传动组件14以及杯盖15。
38.容器外壳11包括侧壁111和底壁112。侧壁111和底壁112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12的第一空腔113。第一空腔113的顶端敞开,以方便用户对容器12进行操作。具体地,侧壁111包括侧壁主体1111以及连接壁1112。侧壁主体1111大体上呈锥筒状,顶端外径小于底端外径。连接壁1112大体上呈圆筒状,与底壁112一体成型,嵌设于侧壁主体1111的底端,与侧壁主体1111可拆卸连接。制造过程中,侧壁主体1111为一个零件,连接壁1112与底壁112为一个零件。装配完成后,连接壁1112与侧壁主体1111固定连接,二者共同形成侧壁111。底壁112可拆卸设计,可以更便于将容器12装配至第一空腔113中。
39.容器12用于盛装料理材料。容器12可以形成顶端开口的第二空腔121,料理材料盛装于第二空腔121中。用户可以通过容器12的顶端开口装入或倒出料理材料,还可以通过开口对容器12的内壁进行清洗。
40.容器12通过传动组件14转动连接于容器外壳11,以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传动组件14包括料理转轴141、第一轴承142以及两个第二轴承143。底壁112中央设有第一轴承孔112c。容器12底部中央设有向下凸伸的轴承座123,轴承座123内设有贯穿容器12底部的第二轴承孔1231。容器12的轴承座123插设于第一轴承孔112c中,并通过第一轴承142与底壁112转动连接。料理转轴141插设于第二轴承孔1231中,并通过第二轴承143与轴承座123转动连接,料理转轴141上端伸入容器12内,与刀组13连接。第一轴承142以及第二轴承143均为单向轴承。单向轴承是能够在一个方向实现转动连接,而在反向锁死的轴承。本实施例中,料理转轴141转动时,第一轴承142和第二轴承143中的一个处于转动连接状态,另一个处于锁死状态。料理转轴141正转时,第一轴承142处于锁死状态,第二轴承143处于转动连接状态,料理转轴141仅带动刀组13转动,此时,料理机进行破碎操作,对料理材料进行处理得到料浆。料理转轴141反转时,第一轴承142处于转动连接状态,第二轴承143处于锁死状态,料理转轴141同时带动刀组13和容器12转动,此时,料理机对料浆进行离心操作。通过控制料理转轴141的转动方向,料理机可选择地进行粉碎操作或离心操作。
41.容器12的转速达到预定转速时,料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容器12的内壁运行,并且与容器12的内壁接触,至少部分料渣(即料浆中的食物残渣等固体颗粒物)粘附于容器12的内壁,浆液(即料浆中流动性大的液体)回流至容器12的底部,从而实现料浆的离心分离。料浆倒出后不需要过滤,且提升了口感。料浆可理解为经过破碎、研磨等方式得到的料渣和浆液的混合物,为了达到较佳的饮用口感,需要将料浆从料渣中分离出来。料渣大多为不可溶膳食纤维,料渣具有一定的粘性且在离心状态下能够紧贴在容器12的内壁。例如,料理机料理果汁时,水果被破碎成料浆后,经过离心处理后,果渣会粘附到容器12的内壁,使果渣与果汁快速分离。果汁从容器12中倒出后即可直接饮用,果渣则留在容器12中,无需手动进行过滤。又如,料理机料理豆浆时,将豆子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豆子经过破碎后形成豆浆,然后经过离心处理,使豆渣粘附在容器12的内壁,将豆渣与豆浆分离,从而得到较纯净的豆浆,无需手动过滤,具有较佳的饮用口感。上述预定转速可以为500转/分钟至5000转/分钟。预定转速的数值可根据料理材料的份量和种类进行设置。
42.将容器12设置于容器外壳11内部,使得容器12与外界隔离,能够避免容器12转动时发生意外事件。
43.刀组13设置于第二空腔121中,并设置于料理转轴141的顶端,能够在料理转轴141的带动下转动以对料理材料进行破碎操作,得到料浆。刀组13包括切割刀具131和研磨刀具132。切割刀具131用于对料理材料切割。容器12底部设置有研磨齿122,研磨刀具132用于与研磨齿122相配合,对切割后的料理材料进行研磨。
44.杯盖15可拆卸地盖设于容器外壳11和容器12的顶部。杯盖15包括外盖151、第三轴承座152、内盖153、空心柱154以及第三轴承155。外盖151与容器外壳11卡扣连接,以封盖容器外壳11的顶部开口。第三轴承座152自外盖151中央区域向下凸起。内盖153嵌设于容器12顶部的开口中,通过摩擦力与容器12相对固定,并相对容器12不可转动。空心柱154固设于内盖153的中央,通过第三轴承155与第三轴承座152转动连接。空心柱154将第二空腔121与外部环境连通,以使得容器12内的热空气可以通过空心柱154逸出。第三轴承155为双向轴承。由于设置了第三轴承155,在料理机进行离心操作时,内盖153能够跟随容器12转动,而不会影响容器12转动。又由于内盖153和外盖151不可分离,可以同步地打开或封盖容器12
和容器外壳11。通过设置杯盖15能够避免料理机工作过程中液体飞溅。本实施例中,杯盖15不是必须的。
45.图6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机身主体20的分解图。如图6和图7所示,机身主体20包括底座21、加热组件22、第一驱动组件23、第二驱动组件24以及锁扣组件25。
46.容器外壳11置于底座21上,底座21用于通过容器外壳11支撑容器12,还用于安装机身主体20的其它部件。底座21具有容腔211,以容置其它部件。容腔211的顶部开口,以供加热组件22露出底座21,从而与容器12接触。底座21包括上壳体212、下壳体213以及安装座214。上壳体212和下壳体213可拆卸连接,组装后共同形成容腔211。安装座214容置于容腔211中,并与上壳体212可拆卸连接,用于安装其它部件。在组装料理机时,可以先将其它部件组装至安装座214后,再将安装座214装配至上壳体212,再将下壳体213装配至上壳体212。相比于将安装座214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便于组装作业。
47.加热组件22设置于底座21,且能够上升以接近容器12底部,或下降以远离容器12底部。具体地,加热组件22位于容器12的下方,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底座21的容腔211中,并活动连接于底座21,以能够相对底座21上下移动。
48.图8是图6中a-a剖视图。如图6和图8所示,为使得加热组件22能够按预定的路径移动,底座21具有第一导向部215,加热组件22具有第二导向部226,第二导向部226与第一导向部215在加热组件22移动的方向滑动配合。具体地,第一导向部215和第二导向部226分别设置于底座21和加热组件22的一对相对面,第一导向部215为柱体,在加热组件22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导向部226为凹槽,在加热组件22的移动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215设置于底座21的容腔211的腔壁。第二导向部226设置于加热组件22的外边缘。当然,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215和第二导向部226的位置也可以互换,也即,第一导向部215设置于加热组件22,第二导向部226设置于底座21。
49.加热组件22还能够自身发热,以在接近容器12底部时,对容器12加热,进而加热容器12内的料理材料。进一步地,加热组件22在与容器12底部相抵触时,对容器12加热,以提高热传递效率。
50.图9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22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9所示,为使得加热组件22能够对容器12底部加热,底壁112上设置有贯穿孔112a,以供加热组件22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一空腔113,并与容器12的底部贴合。具体地,底壁112上的贯穿孔112a数量为若干。加热组件22上表面具有与贯穿孔112a一一对应的发热凸起2211a。发热凸起2211a之间形成与底壁112形状匹配的凹槽2211b。加热组件22接近容器12底部时,发热凸起2211a能够穿过底壁112上的贯穿孔112a,且底壁112至少部分容纳于凹槽2211b。本实施例中,底壁112具有呈放射状分布的三个辐条112b。相邻两个辐条112b之间形成贯穿孔112a。各贯穿孔112a的形状大体上呈扇形。发热凸起2211a的形状、大小与贯穿孔112a相匹配。加热组件22接近容器12底部时,辐条112b容纳于相邻发热凸起2211a之间的凹槽2211b中。底壁112上设置若干贯穿孔112a,使得加热组件22能够尽量多地与容器12底部相接触,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51.图10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22另一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22的分解图。图12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加热组件
22中加热单元221的分解图。如图10至图12所示,加热组件22包括发热单元221、升降支撑件222、五个弹性件223以及五个紧固件224。
52.发热单元221位于升降支撑件222朝向容器12一侧。发热单元221自身能够发热。发热单元221包括传热主体2211、九个发热件2212、隔热件2213、支架2214以及传感器2215。
53.传热主体2211具有导热性,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上述发热凸起2211a设置于传热主体2211朝向容器12一侧。传热主体2211大体上呈圆环状。传热主体2211上还凸设有五个导向柱2211a。五个导向柱2211a朝背向容器12一侧延伸,绕传热主体2211的轴线间隔分布。
54.发热件2212与传热主体2211热耦合,能够在通电时发热。发热件2212可以是发热管,插设于传热主体2211中。发热管可选的为现有技术。九个发热件2212绕传热主体2211的轴线均布于传热主体2211上,以使得传热主体2211上的温度均匀。当然,发热件2212也可以为一个,并呈环状,围设于传热主体2211的轴线外。
55.支架2214用于将隔热件2213稳定地固定于传热主体2211上。隔热件2213垫设于传热主体2211和支架2214之间。支架2214可拆卸地设置于传热主体2211的背向容器12一侧。隔热件2213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避免传热主体2211上的热量传递至背向容器12一侧。一方面可以保护机身主体20上的部件,另一方面减少传热主体2211上的热量损失。支架2214大体上呈圆环状,其外周缘设置有三个缺口2214a。三个缺口2214a在支架2214的周向间隔分布。
56.传感器2215设置于传热主体2211上,用于检测传热主体2211上的温度,或者,用于在传热主体2211与容器12相接触时,检测容器12的温度。
57.组装发热单元221的过程如下:将发热件2212、传感器2215装配至传热主体2211上;再将隔热件2213装配至传热主体2211上;再将支架2214装配至传热主体2211上。
58.升降支撑件222包括升降支撑主体2221以及四个支撑块2222。升降支撑主体2221大体上呈中空的圆盘状,其外周缘设置有三个缺口2221a。升降支撑主体2221的三个缺口2221a与支架2214的三个缺口2214a一一对应,在加热组件22组装完成后,各缺口2221a与相对应的缺口2214a组合形成上述的第二导向部226。升降支撑主体2221还设置有五个贯穿孔2221b。五个贯穿孔2221b与五个导向柱2211a一一对应。在加热组件22组装完成后,各导向柱2211a插设于相对应的贯穿孔2221b中,引导升降支撑件222和发热单元221在导向柱2211a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四个支撑块2222位于升降支撑主体2221背向发热单元221一侧,各支撑块2222用于与下文中的传动件233的第一表面2331相抵触。
59.各弹性件223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连接于发热单元221与升降支撑件222。具体地,五个弹性件223与五个导向柱2211a一一对应,各弹性件223套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柱2211a外,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连接于传热主体2211与升降支撑主体2221。弹性件223可以为弹簧。
60.紧固件224连接于发热单元221,并用于与升降支撑件222相抵触。具体地,五个紧固件224与五个导向柱2211a一一对应。各紧固件224位于升降支撑主体2221背向发热单元221一侧,固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柱2211a的末端。紧固件224可以为螺母,螺纹连接于导向柱2211a。
61.组装加热组件22的过程如下:先将五个弹性件223分别套设于发热单元221的五个
导向柱2211a;再将升降支撑件222装配至发热单元221上,使得五个导向柱2211a穿过五个贯穿孔2221b;将五个紧固件224分别固设于五个导向柱2211a的末端。
62.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组件22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弹性件223处于被压缩状态。在弹性件223的弹力作用下,紧固件224抵触于升降支撑主体2221。由此,加热组件22结构紧凑,加热组件22内部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稳定,发热单元221和升降支撑件222不会相对移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在紧固件224为螺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拧紧或拧松螺母,来调节弹性件223的被压缩程度。
63.在第一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升降支撑件222朝向容器12移动,此时升降支撑件222通过弹性件223带动发热单元221朝向容器12移动。发热单元221接触容器12后停止移动,升降支撑件222仍然会稍微向容器12方向移动,使得弹性件223进一步被压缩,朝向容器12的弹性力施加于发热单元221,进而使得发热单元221紧贴容器12。即使容器12在某些情况下稍微移动位置,也能使得发热单元221始终紧贴容器12,稳定地给容器12加热。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加热组件22能够在接触容器12时,弹性抵顶于容器12,使得加热组件22更好地贴合容器12,提高传热效率。
64.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组件23设置于底座21,能够驱动加热组件22上升或下降。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23设置于安装座214上,并位于加热组件22的下方。第一驱动组件23可以包括传动件233、齿轮232以及第一电机231。传动件233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座214,能够绕轴线l1转动。传动件233具有第一表面2331。第一表面2331位于轴线l1的外侧,绕轴线l1延伸,且同时沿轴线l1方向延伸以形成螺旋面。齿轮232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座214,与传动件233啮合。第一电机231设置于安装座214,第一电机231的输出轴与齿轮232连接。第一电机231能够正反转,以带动传动件233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转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反。第一表面2331与加热组件22在倾斜于轴线l1方向相抵触,以将传动件23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加热组件22的直线运动。当传动件233沿第一方向d1转动时,加热组件22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远离容器12。当传动件233沿第二方向d2转动时,加热组件22在第一表面2331的推抵作用下向上移动,接近直至抵触容器12。第一表面233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若干第一表面2331绕轴线l1间隔设置。由此,使得加热组件22的受力更均匀,避免其在上升过程中与底座21之间产生卡涩。
65.第二驱动组件24设置于安装座214上,并位于加热组件22的下方。加热组件22具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避让孔225(见图10),第二驱动组件24的一部分穿过避让孔225后与容器12连接,第二驱动组件24用于驱动容器12转动。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24与料理转轴141可拆卸连接,用于驱动容器12和/或刀组13转动。料理转轴141的底端固设有第一接插件144。第二驱动组件24包括第二电机241以及第二接插件242。第二电机241设置于安装座214上。第二接插件242固定于第二电机241的输出轴。当杯体10设置于底座21上时,第一接插件144与第二接插件242插接配合,并形成联轴器,将料理转轴141与第二电机241的输出轴连接,使得第二电机241能够带动料理转轴141转动。第二电机241能够正反转,从而带动料理转轴141正反转。
66.当料理机进行离心操作时,若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底部相贴合,会影响容器12旋转。为此,第一驱动组件23用于在容器12停止转动的至少部分期间,驱动加热组件22接近并接触容器12,且用于在容器12转动前,驱动加热组件22远离容器12。例如,在第二驱动组件
24动作,驱动容器12旋转期间,用户无法选择加热模式。或者,可以预先设定,加热组件22加热完成后,第一驱动组件23即驱动加热组件22远离容器12。或者,当用户选择离心模式时,料理机的控制器(图未示)可以判断加热组件22是否与容器12处于分离状态,若是,则控制第二驱动组件24动作,驱动容器12旋转,否则控制第一驱动组件23动作,使得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分离。
67.锁扣组件25设置于底座21上,用于与容器外壳11底部的卡槽1112a配合,能够使得容器外壳11可拆卸地设置于底座21上。由此,在料理完成后,可以将容器外壳11连同容器12从底座21上取下,以方便倾倒料浆或清洗容器12。
68.有益效果:
69.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2活动设置于底座21上,能够被第一驱动组件23驱动上升或下降,进而接近或远离容器12,并在接近容器12时加热容器12。料理机在无需加热状态下,可以保持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相分离,即使有液体顺容器12外壁面流下,也不会直接流到加热组件22上。由此,能够减小加热组件22沾上液体的概率,从而降低加热组件22短路或损坏的风险。
70.由于容器12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加热组件22能够接近或远离容器12,第一驱动组件23可以在容器12转动前,驱动加热组件22远离容器12,以及在容器12停止转动的至少部分期间,驱动加热组件22接近并接触容器12。由此,可以避免加热组件22影响容器12转动。通过底座21支撑容器12,加热组件22设置于底座21上,使得加热组件22能够接近或远离容器12的底部,进而使得加热组件22能够加热容器12的底部。容器12内的料理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汇聚于容器12底部。加热组件22加热容器12底部,可以更快地将热量传递至料理材料。
71.料理机还设置有容器外壳11。容器外壳11包括侧壁111和底壁112,侧壁111和底壁112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12的第一空腔113。容器外壳11置于底座21上,底座21通过容器外壳11支撑容器12。由此,在容器12可旋转的应用场景下,容器外壳11将容器12与外界隔离,避免意外伤害事故。
72.底壁112上设置有贯穿孔112a,加热组件22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贯穿孔112a伸入第一空腔113,并与容器12的底部贴合。由此,即使有容器外壳11遮挡,也能够对容器12进行加热。
73.底壁112上的贯穿孔112a数量为若干。加热组件22上表面具有与贯穿孔112a一一对应的发热凸起2211a,发热凸起2211a之间形成与底壁112形状匹配的凹槽2211b,加热组件22接近容器12底部时,发热凸起2211a能够穿过底壁112上的贯穿孔112a,且底壁112至少部分容纳于凹槽2211b。由此,在保证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贴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置若干贯穿孔112a,相比于仅设置一个贯穿孔112a,可以提高底壁112的结构强度,从而稳定地支撑容器12。
74.变形例:
75.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三轴承155也可以为单向轴承,在料理转轴141正转时(料理机进行破碎操作时),第三轴承155处于锁死状态,在料理转轴141反转时(料理机进行离心操作时),第三轴承155处于转动连接状态。另外,在第三轴承155为单向轴承的情况下,其也起到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142的作用,此时,第一轴承142可以为单向轴承,也可以为双向轴
承。也即,第一轴承142和第三轴承155中,至少一个为单向轴承即可。
76.在别的实施例中,为使得加热组件22更好地贴合容器12,料理机还可以包括导热弹性垫(图未示)。导热弹性垫设置于加热组件22或容器12,在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接触时,导热弹性垫可以填充二者的间隙。导热弹性垫具有弹性以及导热性。导热弹性垫可以是导热硅胶片。导热硅胶片是以硅胶为基材,添加金属氧化物等各种辅材,通过特殊工艺合成的一种导热介质材料,可选的为现有技术。
77.实施例二:
78.图12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分解图。图14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79.如图12至图14所示,料理机包括:杯体30以及机身主体40。杯体30可拆卸地设置于机身主体40的顶部,以便于转移料理材料和清洗杯体30。机身主体40用于支撑杯体30并向杯体30提供动力以及热量,以配合杯体30对料理材料进行料理。
80.图15是本技术料理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图16是图15中的局部视图b的放大图。
81.如图15和图16所示,杯体30包括容器外壳31、容器32、第二料理转轴33、轴承34、杯盖35以及刀组36。
82.容器外壳31包括侧壁,侧壁侧面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32的第一空腔311。容器外壳31底部敞口,以供加热组件42从敞口进入第一空腔311,并与容器32的底部贴合。容器外壳31大体上呈锥筒状,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
83.容器32容置于第一空腔311中。容器32形成顶端开口的第二空腔321,第二空腔321用于盛装料理材料。容器32底壁中央设置有插槽322。插槽322位于容器32的外壁面、朝第二空腔321一侧凹陷。插槽322呈圆柱状。插槽322的侧壁凸设有多个卡接部322a。每一个卡接部322a在插槽322的轴向延伸。多个卡接部322a在插槽322的周向均布。相邻两个卡接部322a之间形成卡接槽322b。插槽322的底面朝第二空腔321一侧凹陷形成容纳槽323。容纳槽323呈圆柱状,与插槽322同轴设置。容纳槽323的底面形成贯穿容器32底壁的第三轴承孔324。
84.第二料理转轴33插设于第三轴承孔324中,通过轴承34转动连接于容器32。轴承34为双向轴承,第二料理转轴33能够相对容器32正、反转。具体地,第二料理转轴33包括第一转轴331和第一接插件332。第一转轴331插设于轴承孔324中,通过轴承34转动连接于容器32。第一转轴331的顶端容置于第二空腔321中。第一接插件332固设于第一转轴331的底端。第一接插件332位于容纳槽323中。第一接插件332的外径小于容纳槽323的内径,以使得第一接插件332能够随第一转轴331转动。为防止容器32泄漏,第一转轴331与容器之间填塞有密封材料。
85.刀组36设置于第二空腔321中,并固设于第一转轴331的顶端。刀组36可参照实施例一中的刀组13,此处不再赘述。
86.杯盖35可拆卸地盖设于容器外壳31和容器32的顶部。杯盖35包括外盖351、轴承座352、内盖353、空心柱354以及轴承355。外盖351与容器外壳31卡扣连接,以封盖容器外壳31的顶部开口。轴承座352自外盖351中央区域向下凸起。内盖353嵌设于容器32顶部的开口中,通过摩擦力与容器32相对固定,并相对容器32不可转动。空心柱354固设于内盖353的中央,通过轴承355与轴承座352转动连接。轴承355为双向轴承。
87.机身主体40包括底座41、加热组件42、第一驱动组件43、电机44、第一轴承座45、第二轴承座46、第一轴承471、第二轴承472、第一料理转轴48以及插头49。
88.容器外壳31置于底座41上,底座41位于容器外壳31底部敞口的部分支撑容器32。
89.加热组件42以及第一驱动组件43可参照实施例一中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90.电机44为第二驱动组件的一个示例。电机44设置于底座41上,能够正反转。
91.第一轴承座45位于底座41的顶部中央位置,与底座41为一体结构。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一轴承座45设有顶端敞开的第一轴承孔451。
92.第二轴承座46为中空圆筒状,其上端外径大于下端外径。第二轴承座46的上端形成第二轴承孔461。第二轴承座46的下端插设于第一轴承孔451中,通过第一轴承471与第一轴承座45转动连接。
93.第一料理转轴48插设于轴承孔461中,并通过第二轴承472与第二轴承座46转动连接。第一料理转轴48包括第二转轴481和第二接插件482。第二转轴481底端与电机44的输出轴连接,在电机44的驱动下转动。第二接插件482固设于第二转轴481的顶端,能够与第一接插件332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以形成联轴器,将第一转轴331与第二转轴481连接。第一轴承471和第二轴承472均为单向轴承。第一轴承471和第二轴承472中的一个转动连接时,另一个锁死。
94.插头49大体上为圆筒状,套设于第二轴承座46的顶端。插头49的外侧形状与插槽322的内壁形状相匹配,以使得插头49能够与插槽322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插头49与插槽322的连接方式类似于第一接插件332与第二接插件482的连接方式。插头49可以与第二轴承座46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95.料理前,将容器32底部的插槽322对齐机身主体40上的插头49,使得插槽322与插头49在上下方向插接配合,从而将容器32放置于机身主体40的顶部。插槽322与插头49插接配合的同时,第二料理转轴33和第一料理转轴48自动实现插接配合。之后,再将容器外壳31设置于机身主体40的顶部,以套设于容器32外。在向容器32添加完料理材料后,将杯盖35盖设于容器外壳31和容器32上。料理完成后,依次拆卸杯盖37、容器外壳31以及容器32,将容器32内的料理材料转移,以及清洗容器32。
96.料理机能够对料理材料进行加热。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43动作,驱动加热组件42上升,直至加热组件42贴合容器32底部。加热组件42加热容器32预定时间后,第一驱动组件43动作,驱动加热组件42下降,远离容器32。
97.料理机能够对料理材料进行破碎。具体地,电机44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此时,第二轴承472处于转动连接状态,而第一轴承471处于锁死状态,容器32不可转动,电机44通过第一料理转轴48和第二料理转轴33带动刀组36转动,对料理材料进行切割、研磨。在对料理材料研磨过程中,由于容器32不可转动,能够提高研磨效果。
98.料理机能够对料理材料进行离心。电机44的输出轴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此时,第一轴承471处于转动连接状态,第二轴承472处于锁死状态,电机44通过第一料理转轴48和第二料理转轴33带动刀组36和容器32一起转动,对料理材料进行离心。
99.有益效果:
100.料理机包括容器32、底座41、加热组件42以及第一驱动组件43。容器32用于盛装料理材料。底座41用于支撑容器32。加热组件42设置于底座41,且能够上升以接近容器32底部
为容器32加热,或下降以远离容器32底部。第一驱动组件43能够驱动加热组件42上升或下降。由此,本实施例能够减小加热组件42沾上液体的概率,从而降低加热组件42短路或损坏的风险。另外,容器32内的料理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汇聚于容器32底部。加热组件42加热容器32底部,可以更快地将热量传递至料理材料。
101.由于容器32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加热组件42能够接近或远离容器32,第一驱动组件43可以在容器32转动前,驱动加热组件42远离容器32,以及在容器32停止转动的至少部分期间,驱动加热组件42接近并接触容器32。由此,可以避免加热组件42影响容器32转动。
102.料理机还包括容器外壳31。容器外壳31包括侧壁,侧壁侧面围设形成用于容置容器32的第一空腔311。由此,容器外壳31可以将容器32与外界隔离,在容器32高速旋转时,能够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103.料理机实施例一中,容器外壳11通过底壁112承载容器12。由于底壁112的遮挡,加热组件22的表面设置有凹槽2211b以避让底壁112。凹槽2211b减小了加热组件22与容器12的接触面积。本实施例中,容器外壳31置于底座41上,底座41位于容器外壳31底部敞口的部分支撑容器32。容器外壳31底部敞口,以供加热组件42从敞口进入第一空腔311,并与容器32的底部贴合。由于容器外壳31无底壁,加热组件42与容器32之间无阻挡,加热组件42朝向容器32侧表面可以设置为平整表面。相比于料理机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能够增大加热组件42与容器32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的效率。
104.料理机还包括第一轴承471、第二轴承472、第一料理转轴48、第二料理转轴33、第一轴承座45和第二轴承座46。第一轴承座45和第二轴承座46同轴设置于底座41位于容器外壳31底部敞口的部分。第一轴承座45设有第一轴承孔451。第二轴承座46下端插设于第一轴承孔451中,并通过第一轴承471与第一轴承座45转动连接。第二轴承座46内设有第二轴承孔461,第一料理转轴48插设于第二轴承孔461中,并通过第二轴承472与第二轴承座46转动连接。容器32底部中央设有贯穿容器32底部的第三轴承孔324,第二料理转轴33插设于第三轴承孔324中,第二料理转轴33下端与第一料理转轴48上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料理转轴33上端伸入容器32内。由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底座41支撑容器32的具体方式。当容器32设置于底座41后,容器32的重量依次经第二料理转轴33、第一料理转轴48、第二轴承472、第二轴承座46、第一轴承471以及第一轴承座45传递至底座41。由此,可以底座41可以稳定地支撑容器32。同时,容器32还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使得料理机具有离心功能。另外,容器32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机身主体40上,方便转移料理材料以及清洗容器32。
105.容器32外壁面、底部中央设置有插槽322,料理机包括插头49,插头49套设于第二轴承座46上端,通过插槽322与容器32可拆卸连接。由此,容器32的一部分重量能够依次通过插头49、第二轴承座46、第一轴承471以及第一轴承座45传递至底座41。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通过适当地尺寸调整,可以使得容器32的全部重量作用于插头49上,避免第一料理转轴48轴向受力。变形例:
106.本实施例中,容器32仅在一个方向转动,因此,杯盖35中的轴承355不限于双向轴承,也可以为单向轴承。在轴承355为单向轴承时,需满足:在电机44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料理机进行破碎操作时),轴承355处于锁死状态,在电机44的输出轴沿第二方向转动(料理机进行离心操作时),轴承355处于转动连接状态。另外,在轴承355为单向轴承的情况
下,其也起到第一轴承471的作用。料理机进行破碎操作时,在轴承355的限制下,容器32不会转动。此时,第一轴承471可以为单向轴承,也可以为双向轴承。也即,第一轴承471和轴承355中,至少一个为单向轴承即可。
10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