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3-01-16 20:56: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爬架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备是一种新型脚手架技术,它将高处作业变为低处作业,将悬空作业变为架体内部作业,具有显著的低碳性,科技含量高以及更经济、更安全、更便捷等特点。附着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而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
3.目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爬升技术在处理房建主体结构的应用越发广泛,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对爬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使用仅限于单一的,结构外立面规则、统一的建筑物。由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为定型化设计,因此对于结构外立面复杂,或建筑物结构变化时(例如某几层外凸或者内凹),则无法使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进行施工。
4.针对上述结构变化,解决方案包括:一种是根据建筑物外立面的结构,增设悬挑结构,并在悬挑结构上搭设钢管架等对外墙进行防护施工,缺点是,搭设及拆除过程繁琐,人工搭设成本和材料成本高,整体施工效率低,且增大了施工安全风险。另一种是根据结构变化重新增加一整套附着式脚手架,这样无疑也会大大增加时间、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搭设过程中的风险,降低整体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用于带有出挑层和收缩层的建筑结构施工,包括桁架架体、爬架架体以及提升机构,
7.所述桁架架体对应安装于所述收缩层的外立面上,所述桁架架体的外立面与所述出挑层对齐;所述桁架架体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一爬升导轨,所述收缩层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匹配的第一附墙支座;
8.所述爬架架体安装于所述桁架架体的外立面上;所述爬架架体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二爬升导轨,所述桁架架体的外立面以及所述出挑层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爬升导轨匹配的第二附墙支座;
9.所述提升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爬升导轨沿所述第一附墙支座相对滑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爬升导轨沿所述第二附墙支座相对滑动。
10.较佳地,所述桁架架体包括立杆,所述立杆之间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沿纵向设置有多层,两层所述横杆之间设有“之”字撑。
11.较佳地,所述“之”字撑上铺设有走道板,所述爬架架体中铺设有多层走道板。
12.较佳地,最底层的所述走道板采用全封闭闸板;第二层及以上的所述走道板采用钢笆网片。
13.较佳地,所述横杆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附墙支座的安装面板。
14.较佳地,所述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上安装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附墙支座或第二附墙支座固接的穿墙螺栓。
15.较佳地,所述提升机构采用电动葫芦提升。
16.较佳地,所述桁架架体和爬架架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1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8.步骤1:在所述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对应位置预埋塑料管,所述塑料管的两端用胶布封住,所述塑料管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和第二爬升导轨的中心对应;
19.步骤2:在所述塑料管的位置安装穿墙螺栓;
20.步骤3:根据所述穿墙螺栓的位置,在所述收缩层的外立面上安装所述桁架架体,在所述桁架架体的外立面上安装所述爬架架体;
21.步骤4:当施工所述收缩层时:将所述提升机构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固接,控制所述提升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爬升导轨沿所述第一附墙支座相对滑动,所述桁架架体和爬架架体同步提升;当施工所述出挑层时:将所述提升机构转移至与所述第二爬升导轨固接,控制所述提升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爬升导轨沿所述第二附墙支座相对滑动,所述爬架架体随提升与所述桁架架体逐步分离;
22.步骤5:当所述爬架架体与所述桁架架体脱离后,所述爬架架体在所述第二爬升导轨的带动下沿所述出挑层外立面上的所述第二附墙支座继续提升,直至施工完成。
23.较佳地,步骤5中,在所述爬架架体与所述桁架架体脱离之后,将所述桁架架体拆除,安装于下一收缩层处。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25.1、本发明采用桁架与爬架组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两套脚手架解决结构收缩层施工问题,本技术能极大的降低施工方财力、人力投入,且对于现场施工条件要求较小,对季节、天气、机械以及工人的要求都较小;
26.2、本发明在结构收缩层施工时能大量节约时间,内侧桁架架体拆除不会干扰楼层结构施工,也不需再搭设悬挑结构以组装第二套脚手架;整个施工过程能跟标准层施工保持同样的高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27.3、本发明无需搭设悬挑结构以满足普通钢管架搭设或脚手架二次高空组装,从而避免了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桁架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爬升过程的示意图。
31.图中:01-出挑层、02-收缩层;10-桁架架体、11-立杆、12-横杆、13
‑“
之”字撑、14-全封闭闸板、15-钢笆网片、16-安装面板、17-翻板、20-爬架架体、30-提升机构、40-第一爬升导轨、50-第二爬升导轨、60-第一附墙支座、61-穿墙螺栓、70-第二附墙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更详尽的表述上述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证明技术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3.本发明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如图1所示,用于带有出挑层01(对应建筑结构的外凸部分)和收缩层02(对应建筑结构的内凹部分)的建筑结构施工,包括桁架架体10、爬架架体20以及提升机构30,其中:
34.所述桁架架体10对应安装于所述收缩层02的外立面上,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与所述出挑层01对齐;所述桁架架体10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一爬升导轨40,所述收缩层02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匹配的第一附墙支座60,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能够与第一附墙支座60连接并相对滑动,实现桁架架体10的提升。
35.所述爬架架体20安装于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上;所述爬架架体20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二爬升导轨50,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以及所述出挑层01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匹配的第二附墙支座70,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能够与第二附墙支座70连接并相对滑动,实现爬架架体20的提升。
36.所述提升机构30作为提升的动力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沿所述第一附墙支座60相对滑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沿所述第二附墙支座70相对滑动。
37.本发明采用桁架与爬架组合的结构,解决了不规则外立面施工困难的问题,且成本低,对于现场施工条件(例如季节、天气、机械以及工人的因素)要求较小;本发明在收缩层02施工时能大量节约时间,内侧桁架架体10拆除不会干扰楼层结构施工,也不需再搭设悬挑结构以组装第二套脚手架;整个施工过程能跟标准层施工保持同样的高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另外,本发明无需搭设悬挑结构以满足普通钢管架搭设或脚手架二次高空组装,从而避免了安全风险。
3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重点参考图1和图2,所述桁架架体10可以与第一爬升导轨40通过螺栓连接成整体,第一附墙支座60与结构主体固接,第一爬升导轨40与第一附墙支座60连接,从而将桁架架体10安装于收缩层02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桁架架体10包括立杆11,所述立杆11之间连接有横杆12,所述横杆12沿纵向设置有多层,两层所述横杆12之间设有“之”字撑13。所述横杆12能够保证桁架架体10的整体性,并通过“之”字撑13进行加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之”字撑13上铺设有走道板,所述爬架架体20中也铺设有多层走道板,所述走道板用于为人员提供操作平台;走道板上还可以安装翻板17,遮挡连接部位的缝隙,确保施工安全。在一些实施例中,最底层的所述走道板采用全封闭闸板14;第二层及以上的所述走道板采用钢笆网片15,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减轻结构整体自重。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重点参考图2,所述横杆12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附墙支座70的安装面板16,安装面板16能够将内侧的桁架架体10与外侧的爬架架体20连接成一个整体。
4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上安装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附墙支座60或第二附墙支座70固接的穿墙螺栓61,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4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技术采用桁架与爬架组合的结构,增加了结构局部自重,可以考虑加密机位布置,即由常规3米间隔缩小至每2米设置一个机位;结构局部整体宽度达到1950mm,为保证整体结构可靠性及稳定性;外部爬架架体20整体与内部桁架架体10连接
受力,内部桁架架体10直接与主体结构连接;由于结构自重较大,在结合部位每机位导轨的长度可以设置为4倍层高,内外均设置4层附墙支座(包括第一附墙支座60和第二附墙支座70);所述提升机构30可以采用电动葫芦提升(单机位最大载荷7.5t);为了进一步减轻自重,所述桁架架体10和爬架架体2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42.请重点参考图3a和3b,并结合图1和图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3.步骤1:在所述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的对应位置预埋塑料管,所述塑料管的两端用胶布封住,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预埋的塑料管可以作为附墙支座与提升机构30的受力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预埋应保证各层之间的垂直度偏差,例如,偏差控制为 1cm。所述塑料管的位置应当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和第二爬升导轨50的中心对应,防止提升过程中导轨与附墙支座出现过大摩擦力而影响提升。
44.步骤2:在所述塑料管的位置安装穿墙螺栓61。当然,需要先对各安装孔进行验收,若发现未通的安装孔必须在安装穿墙螺杆61前打通。
45.步骤3:根据所述穿墙螺栓61的位置,在所述收缩层02的外立面上安装所述桁架架体10,在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上安装所述爬架架体20。安装完成后,做好提升准备工作:首先检查脚手架上空及楼层临边所有可能的干扰物,清理脚手架上一切杂物,预防提升过程中高空坠物伤人。
46.步骤4:当施工所述收缩层02时:先预紧桁架架体10内部提升链条,检查吊点、吊环、吊索情况,摆针式防坠器的情况,以及密封板情况等,并对使用工具,脚手架配件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提升。具体提升步骤包括:将所述提升机构30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固接,控制所述提升机构30带动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沿所述第一附墙支座60相对滑动,所述桁架架体10和爬架架体20同步提升。
47.当施工所述出挑层01时:将所述提升机构30转移至与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固接,提升受力点采用直径36mm高强连接螺栓固定连接在桁架架体10上;然后预紧外侧爬架架体20的提升链条,检查吊点、吊环、吊索情况,摆针式防坠器的情况,及密封板情况等,并对使用工具,脚手架配件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提升。具体提升步骤包括:控制所述提升机构30带动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沿所述第二附墙支座70相对滑动,如图3a和3b所示,所述爬架架体20随提升与所述桁架架体10逐步分离,当所述爬架架体20最下层的第二附墙支座70滑出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后,可以将拆除的第二附墙支座70安装到最上层的相应位置,实现循环利用。
48.也就是说,在施工收缩层02时,采用内侧的机位进行提升。当出现由收缩层02转换为出挑层01时采用外侧的机位进行提升,此时内侧的桁架架体10保持原位置不动,完成爬架架体20与内侧桁架架体10的逐层分离。每提升一层外部爬架架体20,上部第二附墙支座70的固定端由桁架架体10位置转化为在出挑层01固定。四次提升完成后(附墙支座为4层),即可完成爬架架体20与内部桁架架体10完全分离,完全不干扰结构施工。
49.步骤5:当所述爬架架体20与所述桁架架体10脱离后,所述爬架架体20在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的带动下沿所述出挑层01外立面上的所述第二附墙支座70继续提升,直至施工完成。
50.另外,在架体提升过程中,可以通过应力检测和人工巡查,对桁架架体10与爬架架
体20的各连接部位进行检查,若发现有移位或错位的地方,则需要停止提升进行人工调整。
51.采用上述方法,在结构收缩时通过内侧的第一爬升导轨40与桁架架体10的连接,再与外部爬架架体20连接,解决了结构收缩及出挑变换时工作面防护问题,并提供结构施工时外立面施工操作平台。当收缩层02施工完成,只需将提升机构30由内侧转换为外侧,即可将爬架架体20与内部桁架架体10逐层提升分离。多次提升后,二者完全分离,转变成普通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爬架)。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5中,在所述爬架架体20与所述桁架架体10脱离之后,可以将所述桁架架体10以及机位拆除,安装于下一收缩层02处,周转使用,节约成本;此时的爬架架体20完全恢复成常规形式。在一些实施例中,桁架架体10可以采用散拆的方式在空中解体,自上而下逐层拆除。
53.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桁架架体10、爬架架体20以及提升机构30,所述桁架架体10对应安装于所述收缩层02的外立面上,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与所述出挑层01对齐;所述桁架架体10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一爬升导轨40,所述收缩层02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匹配的第一附墙支座60;所述爬架架体20安装于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上;所述爬架架体20上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二爬升导轨50,所述桁架架体10的外立面以及所述出挑层01的外立面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匹配的第二附墙支座70;所述提升机构30作为提升的动力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爬升导轨40沿所述第一附墙支座60相对滑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爬升导轨50沿所述第二附墙支座70相对滑动。本发明采用桁架与爬架组合的结构,解决了不规则外立面施工困难的问题,且成本低,对于现场施工条件(例如季节、天气、机械以及工人的因素)要求较小;本发明在结构收缩层02施工时能大量节约时间,内侧桁架架体10拆除不会干扰楼层结构施工,也不需再搭设悬挑结构以组装第二套脚手架;整个施工过程能跟标准层施工保持同样的高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另外,本发明无需搭设悬挑结构以满足普通钢管架搭设或脚手架二次高空组装,从而避免了安全风险。
5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