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6 18:49: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建筑工地用水的来源多为自来水或地下水,且用水量较大。由此产生了大量污水,这些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回收利用,从而节约水资源。然而大部分污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主要目的是提高处理工地污水的效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箱、过渡箱和清水箱,所述混凝箱和所述过渡箱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层,所述过渡箱和所述清水箱之间设有第二过滤层;
6.所述混凝箱的上端设有进水口,所述混凝箱的侧壁设有加药口,所述混凝箱的内部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位于所述加药口的上方,所述混凝箱的底壁周缘设有第一存泥坑,所述第一存泥坑的下端连接于第一排泥管,所述混凝箱的底壁中部设有潜水搅拌机构;
7.所述过渡箱内设有竖向隔板,所述竖向隔板的下端和所述过渡箱的底壁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竖向隔板和所述清水箱之间的所述过渡箱内填充有斜管束,所述斜管束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的下方;
8.所述清水箱的侧壁下端设有取水管。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10.可选的,所述过渡箱的底壁设有第二存泥坑,所述第二存泥坑的下端连接于第二排泥管。
11.可选的,还包括紫外线消毒机构,所述紫外线消毒机构安装于所述清水箱的底部。
12.可选的,还包括导流隔板,所述导流隔板竖直设置于所述混凝箱的内部,所述导流隔板对应于所述加药口。
13.可选的,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过渡箱的上端设有第一检查口,所述第一盖板盖合于所述第一检查口。
14.可选的,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清水箱的上端设有第二检查口,所述第二盖板盖合于所述第二检查口。
15.可选的,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于所述混凝箱的下端侧。
16.可选的,还包括补水管,所述补水管连接于所述清水箱的上端侧。
17.可选的,所述滤网包括上层滤网和下层滤网,所述上层滤网的网孔直径为1-2cm,所述下层滤网的网孔直径为0.1-0.3cm。
18.可选的,所述斜管束的斜管的倾斜角度呈60
°

19.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20.建筑工地污水从进水口进入混凝箱,经过滤网滤除其中的大颗粒杂质,剩余的水下落至混凝箱的底部;因为,向混凝箱进水的同时,操作人员还通过加药口向混凝箱内加入聚合氯化铝或者聚合氯化铁药剂,同时启动潜水搅拌机构,搅匀混凝箱内的污水和药剂,从而使污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互相聚合形成胶体,然后与污水中其它杂质结合产生絮凝体,絮凝体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可以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吸附后的絮凝体体积增大并下沉进入混凝箱底部的第一存泥坑,混凝箱中沉淀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一过滤层的过滤作用进入过渡箱,再经过通孔,再经过斜管束,再通过第二过滤层的过滤作用,进入清水箱内,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取水管接取清水箱内的水。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混凝箱1、过渡箱2、清水箱3、第一过滤层4、第二过滤层5、进水口6、加药口7、第一存泥坑8、第一排泥管9、潜水搅拌机构10、第二存泥坑11、第二排泥管12、紫外线消毒机构13、导流隔板14、第一盖板15、第二盖板16、排水管17、补水管18、上层滤网19、下层滤网20、斜管束21、取水管22、竖向隔板2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箱、过渡箱2和清水箱3,所述混凝箱和所述过渡箱2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层4,所述过渡箱2和所述清水箱3之间设有第二过滤层5;
26.所述混凝箱的上端设有进水口6,所述混凝箱的侧壁设有加药口7,所述混凝箱的内部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位于所述加药口7的上方,所述混凝箱的底壁周缘设有第一存泥坑8,所述第一存泥坑8的下端连接于第一排泥管9,所述混凝箱的底壁中部设有潜水搅拌机构10;
27.所述过渡箱2内设有竖向隔板23,所述竖向隔板23的下端和所述过渡箱2的底壁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竖向隔板23和所述清水箱3之间的所述过渡箱2内填充有斜管束21,所述斜管束21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5的下方;
28.所述清水箱3的侧壁下端设有取水管22。
29.污水处理装置工作过程如下:
30.建筑工地污水从进水口6进入混凝箱,经过滤网滤除其中的大颗粒杂质,剩余的水下落至混凝箱的底部;因为,向混凝箱进水的同时,操作人员还通过加药口7向混凝箱内加入聚合氯化铝或者聚合氯化铁药剂,同时启动潜水搅拌机构10,搅匀混凝箱内的污水和药
剂,从而使污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互相聚合形成胶体,然后与污水中其它杂质结合产生絮凝体,絮凝体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可以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吸附后的絮凝体体积增大并下沉进入混凝箱底部的第一存泥坑8,混凝箱中沉淀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一过滤层4的过滤作用进入过渡箱2,再经过通孔,再经过斜管束21,再通过第二过滤层5的过滤作用,进入清水箱3内,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取水管22接取清水箱3内的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本装置通过多层物理过滤和化学沉降,将污水提纯为清水,工人们使用。
32.具体的,第一过滤层4和第二过滤层5分别采用活性炭材质,第一过滤层4和第二过滤层5的位置分别低于加药口7,混凝箱内的水不会通过加药口7流出。
33.具体的,第一排泥管9设有第一阀门,当第一存泥坑8内沉积的污泥较多时,暂停污水进入混凝箱,打开第一阀门,第一存泥坑8内的污泥沿第一排泥管9排出混凝箱。
34.具体的,潜水搅拌机构10采用搅拌桨叶。
35.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箱2的底壁设有第二存泥坑11,所述第二存泥坑11的下端连接于第二排泥管12。
36.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第二排泥管12安装有第二阀门,通过第一过滤层4后的污水进入过渡箱2,污水中的污泥再次沉积于第二存泥坑11,当第二存泥坑11中的污泥沉积过多时,开启第二阀门,将第二存泥坑11内的污泥排出,从而保证本装置处理污水的效率。
37.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紫外线消毒机构13,所述紫外线消毒机构13安装于所述清水箱3的底部。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进入清水箱3内的水污泥含量已经较少,能见度较高,再通过紫外线消毒机构13杀灭水中细菌,最终保证人们取用水安全。
39.具体的,紫外线消毒机构13采用紫外灯。
40.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流隔板14,所述导流隔板14竖直设置于所述混凝箱的内部,所述导流隔板14对应于所述加药口7。
41.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进入混凝箱内的污水冲刷导流隔板14,带动药剂及时向下滑落至混凝箱液面以下,从而促进药剂和污水中难沉淀颗粒的融合。
42.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盖板15,所述过渡箱2的上端设有第一检查口,所述第一盖板15盖合于所述第一检查口。
4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当本装置长时间运行,操作人员可以打开第一盖板15,不定期检查过渡箱2内的情况,保证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44.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盖板16,所述清水箱3的上端设有第二检查口,所述第二盖板16盖合于所述第二检查口。
45.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当本装置长时间运行,操作人员可以打开第二盖板16,不定期检查清水箱3内的情况,保证本装置的正常运行。
46.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排水管17,所述排水管17连接于所述混凝箱的下端侧。
47.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排水管17设有第三阀门,当需要检修本装置时,可以先打开第三阀门,将混凝箱内的上层液体排出,然后关闭第三阀门,打开第一阀门,将第一存泥坑8中留存的污泥排出,实现污泥的集中收集。
48.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补水管18,所述补水管18连接于所述清水箱3的上端侧。
49.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便于操作人员向清水箱3内及时补充清水。
50.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包括上层滤网19和下层滤网20,所述上层滤网19的网孔直径为1-2cm,所述下层滤网20的网孔直径为0.1-0.3cm。
51.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上层滤网19的网孔直径为1-2cm,上层滤网19可以除去污水中的树叶、纸片、碎石等大粒径杂质;下层滤网20的网孔直径为0.1-0.3cm,下层滤网20可以除去污水中的砂石、纸屑等小粒径杂质。
52.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斜管束21的斜管的倾斜角度呈60
°

53.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斜管束21包括分隔板和固定贯穿分隔板的多个斜向管,分隔板的边缘固定连接于过渡箱2的内侧壁,相邻两斜向管之间的间距不小于50mm,斜向管长度为1.0-1.2m,在过渡箱2的有限空间内,相对于采用竖直管,污水沿斜向管自下而上流动,增加了污水的行程长度,能够使污水中更多的异物黏附于斜向管内壁,从而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