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20:07: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


背景技术:

2.线路板使电路迷你化、直观化,对于固定电路的批量生产和优化用电器布局起重要作用。然而普通线路板分单面走线和双面走线,俗称单面板和双面板。单面板是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而双面板是单面板的延伸,双面都有覆铜有走线,并且可以通过过孔来导通两层之间的线路。尤其是现如今的电子产品向着多功能化、高精度等方向进行发展,所需线路板的走线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双面线路板的使用也是越来越多。
3.但是现有的双面线路板还是存在下列的问题:1、由于现如今的电子产品向着多功能化、高精度等方向进行发展,线路板其上的走线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对于双面线路板来说,其上下面都设有走线,然而一旦双面线路板受到外力产生弯折时,其上的精密走线难免会弯曲甚至开裂,进而影响双面线路板的使用效果;2、由于双面线路板上下面都设有走线,所以双面线路板在工作时比单层的线路板更为容易升温和积热,尤其是长时间的工作时,进而影响双面线路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均安装有走线层,所述线路板上端和下端共同安装有抗弯折装置,所述线路板前端和后端共同安装有导热装置,所述线路板左端和右端共同安装有安装防护装置,所述安装防护装置左端下部和右端下部均安装有安装固定板。
7.优选的,所述抗弯折装置包括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所述一号固定架上端左部和上端右部均安装有两个安装螺丝,所述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对应的一端均安装有粘合层,所述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通过粘合层分别安装在线路板上端和下端,所述线路板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均安装有石墨烯导热层。在线路板安装前或拆卸后受到外力的弯折时,通过抗弯折装置上的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安装在线路板上下端,由于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具有一定的刚性,在线路板受到弯折时能够对其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线路板的抗弯折性。
8.优选的,所述安装防护装置包括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所述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上端共同安装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上端左部和上端右部安装有两个固定螺丝,所述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分别安装在线路板左端和右端。通过旋动安装螺丝可将线路板固定在安装防护装置上的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上端,接着旋动固定螺丝再将防护板
安装在线路板上端,以对线路板进行防护,防止线路板会容易受到外部尖锐物的剐蹭,而且此时线路板固定在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进一步提高了其抗弯折性。
9.优选的,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片,所述导热片上端和下端均安装有导热胶,所述导热片前端和后端均安装有两个散热片,所述导热片安装在线路板内部。通过导热装置上的导热片能够将线路板内部热量传递至散热片上,由散热片进行散热,进而提高了线路板的散热性能。
10.优选的,所述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形状均呈口字形。
11.优选的,所述防护板安装后,防护板与一号固定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在线路板安装前或拆卸后受到外力的弯折时,通过抗弯折装置上的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安装在线路板上下端,由于一号固定架和二号固定架具有一定的刚性,在线路板受到弯折时能够对其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线路板的抗弯折性,而且通过旋动安装螺丝可将线路板固定在安装防护装置上的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上端,接着旋动固定螺丝再将防护板安装在线路板上端,以对线路板进行防护,防止线路板会容易受到外部尖锐物的剐蹭,而且此时线路板固定在一号安装座和二号安装座,进一步提高了其抗弯折性。
14.2、在线路板过热时,通过抗弯折装置上的石墨烯导热层上的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原子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有极好的透光性和导热性,进而对线路板上下端进行导热,同时通过导热装置上的导热片能够将线路板内部热量传递至散热片上,由散热片进行散热,进而提高了线路板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的抗弯折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的安装防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的导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线路板;2、抗弯折装置;3、安装防护装置;4、导热装置;5、走线层;6、安装固定板;20、一号固定架;21、二号固定架;22、安装螺丝;23、粘合层;24、石墨烯导热层;30、一号安装座;31、二号安装座;32、防护板;33、固定螺丝;40、导热片;41、导热胶;42、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
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如图1-4所示,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包括线路板1,线路板1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均安装有走线层5,线路板1上端和下端共同安装有抗弯折装置2,线路板1前端和后端共同安装有导热装置4,线路板1左端和右端共同安装有安装防护装置3,安装防护装置3左端下部和右端下部均安装有安装固定板6。
24.抗弯折装置2包括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一号固定架20上端左部和上端右部均安装有两个安装螺丝22,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对应的一端均安装有粘合层23,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通过粘合层23分别安装在线路板1上端和下端,线路板1上端中部和下端中部均安装有石墨烯导热层24;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形状均呈口字形。在线路板1安装前或拆卸后受到外力的弯折时,通过抗弯折装置2上的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安装在线路板1上下端,由于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具有一定的刚性,在线路板1受到弯折时能够对其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线路板1的抗弯折性。
25.安装防护装置3包括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上端共同安装有防护板32,防护板32上端左部和上端右部安装有两个固定螺丝33,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分别安装在线路板1左端和右端;防护板32安装后,防护板32与一号固定架20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通过旋动安装螺丝22可将线路板1固定在安装防护装置3上的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上端,接着旋动固定螺丝33再将防护板32安装在线路板1上端,以对线路板1进行防护,防止线路板1会容易受到外部尖锐物的剐蹭,而且此时线路板1固定在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进一步提高了其抗弯折性。
26.导热装置4包括导热片40,导热片40上端和下端均安装有导热胶41,导热片40前端和后端均安装有两个散热片42,导热片40安装在线路板1内部。通过导热装置4上的导热片40能够将线路板1内部热量传递至散热片42上,由散热片42进行散热,进而提高了线路板1的散热性能。
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抗弯折的双面线路板,在线路板1安装前或拆卸后受到外力的弯折时,通过抗弯折装置2上的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安装在线路板1上下端,由于一号固定架20和二号固定架21具有一定的刚性,在线路板1受到弯折时能够对其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线路板1的抗弯折性,而且通过旋动安装螺丝22可将线路板1固定在安装防护装置3上的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上端,接着旋动固定螺丝33再将防护板32安装在线路板1上端,以对线路板1进行防护,防止线路板1会容易受到外部尖锐物的剐蹭,而且此时线路板1固定在一号安装座30和二号安装座31,进一步提高了其抗弯折性,而且在线路板1过热时,通过石墨烯导热层24上的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原子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有极好的透光性和导热性,进而对线路板1上下端进行导热,同时通过导热装置4上的导热片40能够将线路板1内部热量传递至散热片42上,由散热片42进行散热,进而提高了线路板1的散热性能。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