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板面混凝土拦截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01:55: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面混凝土拦截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灌中断、后浇带等原因,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拦截,传统做法主要通过插入钢筋配合钢丝网或模板等拦截。模板为刚性材料,在钢筋网中间安拆不方便;钢丝网拦截效果不理想,砂浆会从钢丝网孔隙中流出,后期还需要二次剔凿,而且钢丝网拦截面外有钢筋网,二次剔凿作业需要在钢筋网之间进行,费时费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有效拦截混凝土的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板面混凝土拦截装置。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板面混凝土拦截装置,包括:设置于钢筋网(6)上方的盖板(1),用于阻拦水带(2)和钢筋网(6)上部保护层混凝土;两层钢筋网(6)的中部设置有水带(2),水带(2)位于盖板(1)正下方,用于阻拦钢筋网(6)中部的混凝土;盖板(1)下表面外侧边缘排列设置有阻拦钢筋(3),阻拦钢筋(3)位于水带(2)外侧,用于阻拦水带(2);上层钢筋网(6)的下方设置有定位钢筋(4),用于定位和固定盖板(1);盖板(1)通过固定铁丝(5)将其绑扎固定到定位钢筋(4)和钢筋网(6)上;其中,水带(2)为柔性水带,水带(2)可通过混凝土的流动挤压变形。
6.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盖板(1)上设置有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为90度夹角焊接连接,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两侧设置有侧板(13)。
7.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混凝土挡板(11)、水带挡板(12)和侧板(13)边缘横向排列设置有固定孔(14)。
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固定孔(14)直径为10毫米,固定孔(14)的间距范围为100-200毫米。
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混凝土挡板(11)高度不小于30毫米。
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水带(2)包括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第一水带(21)位于与混凝土接触的一侧,第二水带(22)位于阻拦钢筋(3)内侧。
1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两端设置有固定环,固定环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端盖(23)。
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水带(21)注水量不超过80%。
1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阻拦钢筋(3)间距不超过100毫米。
14.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阻拦钢筋(3)长度与两层钢筋网(6)的间距相匹配。
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6.本实用新型利用水不易压缩、流动性强的特点,通过混凝土挤压水带填充至钢筋间隙之间,形成特定形状来起到隔断混凝土功能;同时,通过水带顶部设置的盖板和水带外侧的阻拦钢筋定位水带,防止水带受到混凝土压力向上或向外侧移动。
17.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利用柔性水带拦截混凝土,水带受到混凝土挤压后填充钢筋网的空隙,混凝土拦截效果好,避免了后期混凝土的剔凿及因拦截不好导致的漏混凝土、漏浆等问题;
19.本实用新型利用盖板上的混凝土挡板挡住梁板钢筋上部的钢筋保护层混凝土,防止混凝土从钢筋网上方漏浆;
20.本实用新型利用阻拦钢筋阻拦水带,确保水带在受到混凝土压力时不向外移动;
21.本实用新型安拆方便,盖板、水带和阻拦钢筋可重复利用,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22.本实用新型利用建筑工地的材料即可制作,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成本低廉等特点。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27.图中标号:
28.1-盖板,11-混凝土挡板,12-水带挡板,13-侧板,14-固定孔;
29.2-水带,21-第一水带,22-第二水带,23-端盖;
30.3-阻拦钢筋;
31.4-定位钢筋;
32.5-固定铁丝;
33.6-钢筋网。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35.如图1-4所示,一种板面混凝土拦截装置,包括:设置于钢筋网6上方的盖板1;盖板1下方的两层钢筋网6之间设置有两条水带2;盖板1下表面外侧边缘排列设置有阻拦钢筋3;上层钢筋网6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定位和固定盖板1的定位钢筋4,盖板1通过固定铁丝5绑扎固定到定位钢筋4和钢筋网6上。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水带2为柔性水带,水带2可通过混凝土的流动挤压变形,水带2受到混凝土挤压后填充钢筋网6的空隙,防止混凝土漏洒、漏浆等问题。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水带2包括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第一水带21位于与混凝土接触的一侧,用于阻拦混凝土;第二水带22位于阻拦钢筋3内侧,用于增大水带2的阻拦空间,避免因空间狭小造成水带2拆除困难的问题。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两端设置有固定环,固定环用于支撑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的端口,便于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加注水和排水。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固定环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端盖23,端盖23用于封堵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防止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在受到混凝土挤压时,水带2内的水溢出,造成水带2无法拦截混凝土。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环和端盖23通过螺纹或卡扣等方式连接,便于施工人员安拆端盖23,省时省力。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带21注水量不超过80%,防止第一水带21因水量过满难以挤压变形,导致混凝土漏浆。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盖板1上的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为90度夹角焊接连接。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两侧设置有侧板13,侧板13用于加强混凝土挡板11和水带挡板12的结构强度。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混凝土挡板11、水带挡板12和侧板13边缘横向排列设置有固定孔14,固定铁丝5穿过固定孔14将盖板1整体固定到定位钢筋4和钢筋网6上。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14直径为10毫米,便于不同粗细的固定铁丝5穿过固定孔14。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14的间距范围为100-200毫米,固定孔14间距太小会导致盖板1绑扎的工作量加大,固定孔14间距太大会导致盖板1绑扎不牢固。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凝土挡板11高度不小于30毫米,便于在有效阻挡混凝土的同时,减少混凝土挡板11的材料,减小固定铁丝5的绑扎距离。
48.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拦钢筋3间距不超过100毫米,防止第二水带22因阻拦钢筋3间隙过大而从间隙处向外挤压变形。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拦钢筋3和定位钢筋4直径不小于8毫米,防止阻拦钢筋3和定位钢筋4因直径太小、强度低而弯曲形变,造成阻拦钢筋3无法阻拦水带2,绑扎在定位钢筋4上的固定铁丝5松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拦钢筋3长度与两层钢筋网6的间距相匹配,使阻拦钢筋3能完整的阻拦水带2。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和阻拦钢筋3表面均做有防腐处理。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采用纤维加强的不透水柔性材料制成,可为柔性高压尼龙水带。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管直径不小于混凝土楼板厚度,防止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太小而无法填充钢筋网6间隙。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的长度大于板面混凝土的宽度。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铁丝5可以采用绑扎钢筋的扎丝,也可采用其他型号的铁丝制作。
5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57.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58.第一步:绑扎板面钢筋时,根据施工缝(后浇带、伸缩缝)位置,同步将定位钢筋4安
装在上层钢筋网6下部并固定;
59.第二步:将水带2通过钢筋间隙,放置到需要拦截混凝位置的板内;
60.第三步:将盖板1放置在水带2上部位置,盖板1上的阻拦钢筋3向下穿过钢筋网6,把固定铁丝5穿过混凝土挡板11、水带挡板12和侧板13上的固定孔14,将盖板1与定位钢筋4和钢筋网6进行固定,确保盖板1位置准确牢固。
61.第四步:调整水带2位置,确保第一水带21外侧与阻拦钢筋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水带22的直径,然后先向第二水带22注水,然后向第一水带21注水,注水量不超过第一水带21和第二水带22的百分之八十,然后检查确保水带无打结、渗漏等情况。
62.第五步:钢筋、模板验收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63.第六步:混凝土初凝后,剪断固定铁丝5,取下盖板1,打开水带2让水带2内的水流出。
64.第七步:从板面钢筋间隙中取出水带2,清理水带2上残余混凝土并清洗干净,备下次使用。
65.由于水带2上下及外侧分别受到盖板1、板底模板、阻拦钢筋3的阻挡,水带2充水时先注入第二水带22,然后再注入第一水带21,第一水带21在第二水带22及盖板1、板底模板的限制下,将产生一定程度变形填充至周边钢筋间隙之间。浇筑混凝土时在受到混凝土压力下,第一水带21将再次向各方向钢筋间隙变形充满钢筋间隙,为保证混凝土拦截效果,采用两个水带同时工作,确保水带2能变形填充所有空隙,避免出现变形不均匀出现薄弱部位,从而阻断混凝土外流。
66.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了描述,以上工作原理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