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锁闭阀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8:3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锁闭阀。


背景技术:

2.锁闭阀被广泛应用在冷热水管、供暖管路、燃气管路等pe阀门常输管线上,能够防止阀门被任意开关使用。
3.传统的放散阀如图1所示,在放散阀1上设置有普通放散阀扳手2,通过人为扳动放散阀扳手2来实现放散阀1的开关,但普通放散阀扳手2完全裸露在外,任何人都可以操作,则存在误开放散阀1导致漏气的可能,开闭状态无法得到有效保持,且易造成对阀门的损坏,从而导致阀门失效。
4.另外,目前也有一些磁性锁闭阀,但磁性锁闭阀的磁性部件的磁性长时间使用会减弱,导致可靠性较低。而且市面上也有些万能磁性钥匙,导致防开启性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锁闭阀,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放散阀扳手完全裸露在外导致放散阀存在漏气的可能,开闭状态无法得到保持,易造成放散阀损坏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锁闭阀,安装于放散阀的上部,所述放散阀包括阀体和设置于所述阀体内部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伸入阀体内部且用于控制阀体的启闭,上端凸出于阀体的外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上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安装有开关件;所述开关件的顶部与专用扳手连接,底部与阀杆的顶部连接。
8.可选地,所述开关件的顶部具有异形凸起,所述专用扳手的底部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与所述异形凸起适配连接的异形凹槽。
9.可选地,所述开关件的底部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阀杆的顶部适配连接。
10.可选地,还配置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底座的上部连接。
11.可选地,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12.可选地,所述开关件的底端沿径向对称设置有一对凸块,所述阀体的上部开设有中心对称的一对弧形槽,所述凸块能够弧形槽内转动。
13.可选地,所述专用扳手的侧面具有依照人体手指抓握位置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为半圆形凹槽。
14.可选地,所述专用扳手的边沿设置有倒圆角。
15.可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阀体通过承插焊接的方式连接。
16.可选地,所述开关件上设置有两个不同颜色的色卡标识件,两个所述色卡标识件分别对应于所述阀体的开启和关闭状态;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用来观察所述阀体的启闭状态。
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锁闭阀,安装于放散阀上部,放散阀包括阀体和阀杆,阀体上部设置有底座,底座具有内腔,内腔内安装有开关件,开关件的顶部与专用扳手连接,底部与阀杆的顶部连接;使用时,将开关件安装在放散阀阀杆上,需要开关放散阀时,将专用扳手安装在开关件顶部,操作人员扳动专用扳手,专用扳手带动开关件,开关件带动放散阀阀杆转动,并使得放散阀转动;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专用扳手扳动开关件可快速开启或关闭放散阀,可靠性强,降低了放散阀漏气的可能性,放散阀的开闭状态得到了保持,不会因其他误操作等原因发生更改。
19.2、本技术专用扳手与开关件配合部分属于异形结构,异形结构与一般常用工具形状有区别,一般常用工具无法完成开关动作,他人不易打开放散阀,因此大大降低了误开放散阀导致漏气的可能,提高了本锁闭阀的防开启性。
20.3、本技术还配置有防尘盖,防尘盖起到保护锁闭阀内部结构的作用,实现了本锁闭阀内部与外部的隔离,防止杂物进入放散阀;还在防尘盖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增加了密封性。
21.4、本技术专用扳手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依照人体手指抓握位置设置,防止操作人员抓握专用扳手时出现打滑现象;专用扳手的边沿设置有倒圆角,防止操作人员抓握扳手时出现割伤事故,增加了使用者抓握时的手感舒适性。
22.5、本技术在开关件上设置有两个不同颜色的色卡标识件,两个色卡标识件对应于阀体的开启和关闭状态;底座上开设有观察窗,透过观察窗即可快速观察到放散阀的开启和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技术,下面给出几个示例性的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技术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24.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放散阀;2、放散阀扳手;
26.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所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2中放散阀的剖视图;
29.图5为图2所示的放散阀、底座和开关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2所示的底座和开关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3所示的开关件和专用扳手配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图7所示的专用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3所示的放散阀和开关件配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所示局部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放散阀;11、阀体;111、限位块;112、弧形槽;12、阀杆;13、球体;2、底座;21、观察窗;3、开关件;31、异形凸起;32、凸块;33、第二凹槽;34、第一色卡标识件;35、第二色卡标识件;4、专用扳手;41、异形凹槽;42、第三凹槽;5、防尘盖;6、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而不具有技术内涵方面的特别意义(例如,不应理解为对重要程度或次序等的强调)。“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方式,同时还意味着“不限于”(某些单元、部件、材料、步骤等)。
39.本技术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通常是为了便于对照附图直观理解,而并非对实际产品中位置关系的绝对限定。在未脱离本技术揭示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这些相对位置关系的改变,当亦视为本技术表述的范畴。
40.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锁闭阀,安装于放散阀1的上部,如图4所示,放散阀1包括阀体11、阀杆12和球体13,阀杆12和球体13连接并设置于阀体11内部,且阀杆12的下端伸入阀体11内部且用于控制球体13的启闭,上端凸出于阀体11的外壁;如图2-图6所示,本锁闭阀包括底座2、开关件3和专用扳手4,底座2设置于阀体11的上部;底座2具有内腔,内腔内安装有开关件3;开关件3的顶部与专用扳手4连接,底部与阀杆12的顶部连接。
41.优选地,底座2与阀体11可通过承插焊接的方式连接;底座2为pe材料。
42.优选地,如图6、图7所示,开关件3上设置有两个不同颜色的色卡标识件,两个色卡标识件在开关件3位置成90
°
夹角,并分别对应于阀体11的开启和关闭状态,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于开关件3的外壁;两个色卡标识件分别为红色色卡、绿色色卡,红色色卡记为第一色卡标识件34,绿色色卡记为第二色卡标识件35,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颜色的色卡;底座2上开设有观察窗21,观察窗21的朝向与放散阀1的放散口方向一致;透过观察窗21可以观察到阀体11的启闭状态。
43.进一步优选地,观察窗21上安装有透明板,用于保护底座2内部不进入灰尘、水等可能损坏开关件3等配件的异物,同时方便操作人员透过透明板观察到开关件3上的红、绿标识。
44.通过观察窗21和开关件3上的色卡颜色来判断阀体11的启闭状态,具体为:当放散阀1(阀体11)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绿色色卡处于底座2上的观察窗21处,操作者可以通过观察窗21观察到绿色;当放散阀1(阀体1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红色色卡处于底座2上的观察窗21处,操作者可以通过观察窗21观察到红色。
45.优选地,如图7、图9及图10所示,开关件3的顶部具有异形凸起31,专用扳手4的底部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为与异形凸起31适配连接的异形凹槽41,且异形凹槽41内嵌有永磁铁,便于安装;异形凸起31的形状为扇形结构。
46.专用扳手4上的异形凹槽41与开关件3上的异形凸起31配合使用,放散阀1的阀体11打开时,底座2上的观察窗21里显示绿色色卡,专用扳手4的扳把尾部朝向放散口处,即与放散阀1的排气方向一致;放散阀1的阀体11关闭时,底座2上的观察窗21里显示红色色卡,专用扳手4的扳把尾部朝向垂直于放散阀1的排气方向。
47.优选地,如图9、图10所示,开关件3的底端沿径向对称设置有一对凸块32,阀体11的上部沿径向对称设置有一对限位块111,两个限位块111之间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弧形槽112,使得凸块32能够在弧形槽112内转动,并实现0
°‑
90
°
的转动。
48.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0所示,开关件3的底部具有第二凹槽33,第二凹槽33与阀杆12的顶部适配连接;开关件3顶部嵌有永磁铁,便于扳手安装。
49.再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凹槽33为矩形。
50.开关件3上的一对凸块32与阀体11上的一对限位块111(两个弧形槽112)配合使用,开关件3的上的第二凹槽33及阀杆12的配合使用,保证专用扳手4带动开关件3围绕中心线旋转动作时,动作范围保持在0
°‑
90
°
之间,而动作的两个极限0
°
和90
°
就是放散阀1(阀体11)的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两种状态中的一种,同时观察底座2上的观察窗21里显示出来的色卡颜色来判断阀体11的打开和关闭状态,观察窗21里显示绿色即为放散阀1打开状态,显示红色即为放散阀1关闭状态。
51.优选地,还配置有防尘盖5,防尘盖5与底座2的上部连接;防尘盖5起到保护锁闭阀内部结构的作用。
52.进一步优选地,防尘盖5与底座2通过螺纹方式连接,防尘盖5内部具有螺纹,螺纹规格为1 3/4,外部周圈有防滑凸起,以便打开和锁紧防尘盖5时能够握紧;底座2上具有与防尘盖5上的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53.当无需开闭放散阀1时,用防尘盖5通过内螺纹与底座2上的外螺纹及密封垫6的配合,实现本锁闭阀内部与外部的隔离,防止杂物进入放散阀。
54.再进一步优选地,防尘盖5与底座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6;密封垫6采用橡胶或硅胶等有弹性、耐腐蚀、寿命长的材料做成,用于与防尘盖5、底座2配合实现防尘盖5和底座2与阀体11间形成的内腔密封,防止灰尘、水等可能损坏内腔里的开关件3等配件的异物进入内腔里。
55.优选地,如图7、图8所示,专用扳手4的侧面具有依照人体手指抓握位置设置的第三凹槽42;第三凹槽42为半圆形凹槽,防止操作人员抓握专用扳手4时出现打滑现象。
56.进一步优选地,专用扳手4的边沿设置有倒圆角,防止操作人员抓握扳手时出现割伤事故,从而使得使用者抓握时手感舒适。
57.上述实施例在使用时,当无需开闭放散阀1时,将防尘盖5与底座2上及密封垫6的配合连接,实现本锁闭阀内部与外部的隔离,防止杂物进入;当需要开启放散阀1时,逆时针旋开防尘盖5,将专用扳手4与开关件3的顶部通过扳手上的异形凹槽41与开关件3上的异形凸起31配合安装在一起,然后操作人员手握专用扳手4并顺指针转动专用扳手4尾部围绕专用扳手4顶部中心点旋转90
°
,带动开关件3转动90
°
,开关件3带动放散阀1阀杆12转动90
°
,进而使得放散阀1球体13同步转动,至此完成放散阀1(阀体11)打开动作;反向旋转专用扳手4实现放散阀1关闭动作;放散阀1开闭动作完成后取走专用扳手4,防尘盖5在放散阀1开闭动作完成取出专用扳手4,并将防尘盖5顺时针旋转安装在底座2外螺纹上并压紧密封垫6,以起到保护本锁闭阀内部结构的作用。
58.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专用扳手扳动开关件可快速开启或关闭放散阀,可靠性强,降低了放散阀漏气的可能性,放散阀的开闭状态得到了保护,由专业人员在得到授权的前提下打开或关闭,不会因其他误操作等原因发生更改,有效避免了放散阀扳手裸
露在外,被任何人操作,容易造成损坏的问题。
59.另外,专用扳手与开关件配合部分属于异形结构,异形结构包括专用扳手底部的异形凹槽和开关件顶部的异形凸起,异形结构与一般常用工具形状有区别,一般常用工具无法完成开关动作,他人不易打开放散阀,因此大大降低了误开放散阀导致漏气的可能,提高了本锁闭阀的防开启性;
60.还配置有防尘盖,防尘盖起到保护锁闭阀内部结构的作用,实现了本锁闭阀内部与外部的隔离,防止杂物进入放散阀;还在防尘盖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增加了密封性;
61.专用扳手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依照人体手指抓握位置设置,防止操作人员抓握专用扳手时出现打滑现象;专用扳手的边沿设置有倒圆角,防止操作人员抓握扳手时出现割伤事故,增加了使用者抓握时的手感舒适性;
62.在开关件上设置有两个不同颜色的色卡标识件,两个色卡标识件对应于阀体的开启和关闭状态;底座上开设有观察窗,透过观察窗即可快速观察到放散阀的开启和关闭状态。
63.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这些未明确写出的实施例,也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4.上文中通过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作出若干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创新;但只要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这些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创新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同样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