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组件及其包括该散热组件的地铁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8:18: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辅助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其包括该散热组件的地铁配电箱。


背景技术:

2.配电箱的形式通常是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其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配电箱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在地铁等交通轨道中,需要使用到配电箱来构成整体的运营电路,其在长时间运行下,良好散热是确保其稳定性的关键,但是目前的配电箱在设置的过程中,其通常仅采用箱体侧部开设的散热孔来将箱体内的热空气排出到外界发散散热,而由于地铁处于地下环境的原因,配电箱外围的空气流通并不顺畅,造成发散到配电箱外围的热空气不便于良好发散,导致配电箱的散热效率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及其包括该散热组件的地铁配电箱,将侧安装板与配电箱本体连接后,通过配合座与配合槽纵向滑动配合和限位杆与限位孔横向滑动配合的方式将散热风扇本体可拆卸的固定在侧安装板的侧部,以此通过散热风扇本体工作吹风的方式来增强配电箱本体侧部位置的空气流通,确保了配电箱本体侧部的空气流通顺畅,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包括侧安装板和散热风扇本体,所述侧安装板沿纵向竖直设置,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吹风方向竖向设置;
6.所述侧安装板的外侧中部均安装有快拆组件,所述快拆组件的部分固定在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侧部,且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通过所述快拆组件与对应的所述侧安装板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7.作为优选,所述侧安装板均为矩形薄钢板。
8.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风扇本体为水平设置的轴流风扇。
9.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进出风口均覆盖安装有多孔滤板。
10.作为优选,所述快拆组件均包括固定座和配合座,所述固定座分别沿纵向水平固定在对应的所述侧安装板外侧,所述固定座的外侧均沿纵向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朝外的侧部均敞开,所述配合槽的内侧前部均沿横向横向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配合座分别沿纵向固定在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靠近所述侧安装板的侧部,且所述配合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配合槽纵向滑动配合,所述配合座的前部均沿横向水平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均沿横向同轴滑动配合有限位杆,且所述限位杆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限位孔横向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杆的外端均伸出对应所述配合座的外侧端面且同轴固定有手柄,所述限位杆位于
对应的所述手柄和所述配合座外侧端面之间的部分均同轴间隙配合有弹簧,且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手柄和所述配合座外侧端面固定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配合槽均为燕尾型槽或工字槽的一种。
12.作为优选,所述配合槽在纵向上均为盲槽并自前至后开设,且所述配合座的后端均与对应所述配合槽的后端贴合接触。
13.作为优选,所述手柄的外围均位于对应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前方,且所述手柄与所述限位杆均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组合连接。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地铁配电箱,包括配电箱本体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为前述任意一种所述的散热组件,且所述配电箱本体至少一侧覆盖固定有所述侧安装板。
15.作为优选,所述配电箱本体两侧的上部和下部皆均布开设有多个散热孔,所述侧安装板的上部和下部皆均布开设有多个格栅孔,且所述侧安装板的所述格栅孔区域罩住所述配电箱本体对应的所述散热孔区域。
16.采用上述一种散热组件及其包括该散热组件的地铁配电箱,具体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初始时,所述配合座与所述配合槽纵向滑动配合,同时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横向水平滑动配合,则此时通过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孔的配合限制能够锁止所述配合座无法与所述配合槽彼此滑移分开,从而此时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通过所述快拆组件与所述侧安装板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则具体到对所述配电箱本体的侧部进行散热使用时,将所述侧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配电箱本体的侧部,安装时可在所述配电箱本体的一侧或两侧均加装所述侧安装板,继而便于根据所述配电箱本体的布设环境选择所述散热组件的配置安装数量及位置,如所述配电箱本体单独放置时,可在所述配电箱本体的两侧均安装布设所述散热组件,如多个所述配电箱本体并排放置,则可仅在位于边部位置的所述配电箱本体的外侧安装布设所述散热组件,同时由于所述侧安装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所述格栅孔,以此通过所述格栅孔来遮挡住所述散热孔防止杂物进入,同时确保了热空气仍能够顺利经所述散热孔向外发散,所述配电箱本体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所述侧安装板的侧部通过所述快拆组件可拆卸连接有所述散热风扇本体,同时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风向竖向设置,则让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通过与外界供电线缆电连接的方式通电工作,所述散热风扇本体工作吹风来增强所述配电箱本体侧部位置的空气流通,确保了所述配电箱本体侧部的空气流通顺畅,有利于提升所述配电箱本体的散热效率,后续需要拆下所述散热风扇本体时,手持对应的所述手柄外拉所述限位杆并通过所述弹簧被拉伸的方式使所述限位杆脱出对应的所述限位孔,后保持所述限位杆的外拉即可使所述配合座纵向向前滑移脱出所述配合槽,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随即取离对应的所述侧安装板,便于将所述散热风扇本体送检维修,而后续需要再次装上所述散热风扇本体时,拿起所述散热风扇本体使所述配合座再次与对应的所述配合槽纵向对照后自前至后滑入,同时再次外拉对应的所述手柄使所述限位杆内端收入对应的所述安装孔,以此来避免干涉到所述配合座的纵向滑移,后保持所述限位杆的外拉并直至所述配合座的后端再次与对应的所述配合槽后端接触,此时则表示所述限位杆与对应的所述限位孔再次横向同轴对照,松开所述手柄,所述弹簧随即释放拉伸状态而带动所述限位杆再次插入对应的所述限位孔,以此来再次完成所述散热风扇本体在所述侧安装板侧部的再次组装,所述散热风扇本体的拆装方式简单易操作,便于后期快速拆下所述散热
风扇本体送检维修。
17.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将侧安装板与配电箱本体连接后,通过配合座与配合槽纵向滑动配合和限位杆与限位孔横向滑动配合的方式将散热风扇本体可拆卸的固定在侧安装板的侧部,以此通过散热风扇本体工作吹风的方式来增强配电箱本体侧部位置的空气流通,确保了配电箱本体侧部的空气流通顺畅,有利于提升配电箱本体的散热效率;
18.2、仅需外拉限位杆脱出限位孔后便可让配合座纵向脱出配合槽而将散热风扇取下,散热风扇本体的拆装方式简单易操作,便于后期快速拆下散热风扇本体送检维修;
19.3、可在配电箱本体的一侧或两侧均加装侧安装板,继而便于根据配电箱本体的布设环境选择散热组件的配置安装数量及位置;
20.4、侧安装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格栅孔,以此通过格栅孔来遮挡住散热孔防止杂物进入,同时确保了热空气仍能够顺利经散热孔向外发散。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轴测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断面示意图一;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断面示意图二;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正视外部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左视外部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视外部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外部图。
31.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2.1、配电箱本体;101、散热孔;2、侧安装板;201、格栅孔;3、散热风扇本体;301、多孔滤板;4、快拆组件;401、固定座;402、配合座;403、手柄;404、弹簧;405、配合槽;406、限位杆;407、安装孔;408、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4.参见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侧安装板 2和散热风扇本体3,侧安装板2沿纵向竖直设置,散热风扇本体3的吹风方向竖向设置。侧安装板2的外侧中部均安装有快拆组件4,快拆组件4 的部分固定在散热风扇本体3的侧部,且散热风扇本
体3通过快拆组件4 与对应的侧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具体是,快拆组件4均包括固定座401和配合座402,固定座401分别沿纵向水平固定在对应的侧安装板2 外侧,固定座401的外侧均沿纵向开设有配合槽405,配合槽405朝外的侧部均敞开,配合槽405的内侧前部均沿横向横向开设有限位孔408,配合座402分别沿纵向固定在散热风扇本体3靠近侧安装板2的侧部,且配合座402分别与对应的配合槽405纵向滑动配合,配合座402的前部均沿横向水平开设有安装孔407,安装孔407均沿横向同轴滑动配合有限位杆 406,且限位杆406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限位孔408横向滑动配合,限位杆 406的外端均伸出对应配合座402的外侧端面且同轴固定有手柄403,限位杆406位于对应的手柄403和配合座402外侧端面之间的部分均同轴间隙配合有弹簧404,且弹簧404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手柄403和配合座402外侧端面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便于通过配合座402与配合槽405纵向滑动配合和限位杆406与限位孔408横向滑动配合的方式将散热风扇本体3可拆卸的固定在侧安装板2的侧部,而仅需外拉限位杆406脱出限位孔408 后便可让配合座402纵向脱出配合槽405而将散热风扇取下。
35.作为本案优选的方案,侧安装板2均为矩形薄钢板,如此设置,便于侧安装板2能够被方便加工得到,同时便于侧安装板2贴附固定在配电箱本体1后,能够通过自身接触导热的方式将配电箱本体1的热量传导向外发散,散热风扇本体3为水平设置的轴流风扇,优选轴流风扇的类型为耐高温风扇,如此设置,便于散热风扇本体3自身具有良好稳定的工作性能。
36.散热风扇本体3的进出风口均覆盖安装有多孔滤板301,如此设置,便于通过多孔滤板301的设置来防止外界杂物经散热风扇本体3的进出风口进入到散热风扇本体3内部,同时能够起到安全防护效果,配合槽405 均为燕尾型槽或工字槽的一种,如此设置,便于配合座402仅能沿配合槽 405纵向滑移而无法从其它的方向脱出。
37.配合槽405在纵向上均为盲槽并自前至后开设,且配合座402的后端均与对应配合槽405的后端贴合接触,如此设置,便于当限位杆406与限位孔408横向同轴对照时,通过配合座402后端与配合槽405后端贴合接触的方式进行明显提示,手柄403的外围均位于对应散热风扇本体3的前方,且手柄403与限位杆406均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组合连接,如此设置,便于防止散热风扇本体3的设置干涉到手柄403的顺利横向外拉,且方便手柄403和限位杆406之间的快速拆分组合。
3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地铁配电箱,包括配电箱本体1和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为前述任意一种的散热组件,且配电箱本体1至少一侧覆盖固定有侧安装板2,如此设置,便于根据配电箱本体1的布设环境选择散热组件的配置安装数量及位置,如配电箱本体1单独放置时,可在配电箱本体 1的两侧均安装布设散热组件,如多个配电箱本体1并排放置,则可仅在位于边部位置的配电箱本体1的外侧安装布设散热组件,配电箱本体1两侧的上部和下部皆均布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01,侧安装板2的上部和下部皆均布开设有多个格栅孔201,且侧安装板2的格栅孔201区域罩住配电箱本体1对应的散热孔101区域,如此设置,便于通过格栅孔201来遮挡住散热孔101防止杂物进入,同时确保了热空气仍能够顺利经散热孔101 向外发散。
39.采用上述结构,具体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初始时,配合座402与配合槽405纵向滑动配合,同时限位杆406与限位孔408横向水平滑动配合,则此时通过限位杆406与限位孔408的配合限制能够锁止配合座402无法与配合槽405彼此滑移分开,从而此时散热风扇本
体3通过快拆组件4与侧安装板2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则具体到对配电箱本体1的侧部进行散热使用时,将侧安装板2固定安装在配电箱本体1的侧部,安装时可在配电箱本体1的一侧或两侧均加装侧安装板2,继而便于根据配电箱本体1 的布设环境选择散热组件的配置安装数量及位置,如配电箱本体1单独放置时,可在配电箱本体1的两侧均安装布设散热组件,如多个配电箱本体 1并排放置,则可仅在位于边部位置的配电箱本体1的外侧安装布设散热组件,同时由于侧安装板2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格栅孔201,以此通过格栅孔201来遮挡住散热孔101防止杂物进入,同时确保了热空气仍能够顺利经散热孔101向外发散,配电箱本体1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侧安装板 2的侧部通过快拆组件4可拆卸连接有散热风扇本体3,同时散热风扇本体3的风向竖向设置,则让散热风扇本体3通过与外界供电线缆电连接的方式通电工作,散热风扇本体3工作吹风来增强配电箱本体1侧部位置的空气流通,确保了配电箱本体1侧部的空气流通顺畅,有利于提升配电箱本体1的散热效率,后续需要拆下散热风扇本体3时,手持对应的手柄403 外拉限位杆406并通过弹簧404被拉伸的方式使限位杆406脱出对应的限位孔408,后保持限位杆406的外拉即可使配合座402纵向向前滑移脱出配合槽405,散热风扇本体3随即取离对应的侧安装板2,便于将散热风扇本体3送检维修,而后续需要再次装上散热风扇本体3时,拿起散热风扇本体3使配合座402再次与对应的配合槽405纵向对照后自前至后滑入,同时再次外拉对应的手柄403使限位杆406内端收入对应的安装孔407,以此来避免干涉到配合座402的纵向滑移,后保持限位杆406的外拉并直至配合座402的后端再次与对应的配合槽405后端接触,此时则表示限位杆406与对应的限位孔408再次横向同轴对照,松开手柄403,弹簧404 随即释放拉伸状态而带动限位杆406再次插入对应的限位孔408,以此来再次完成散热风扇本体3在侧安装板2侧部的再次组装,散热风扇本体3 的拆装方式简单易操作,便于后期快速拆下散热风扇本体3送检维修。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