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6:1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立式空气炸锅中,供电导线通常从机壳的侧壁底部伸入机壳中,而后沿机壳和下内衬之间的间隙向上延伸,再弯转延伸至上内衬的上方,与上内衬上方的驱动电机等用电元件相连接,以进行供电。但供电导线很容易被下内衬的上边缘刮伤,易出现漏电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炸锅,以至少解决供电导线很容易被下内衬的上边缘刮伤,易出现漏电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机壳,机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口;内衬组件,设置在机壳内,内衬组件包括上内衬和下内衬,下内衬大致围成筒状,上内衬盖合在下内衬的顶部,上内衬对应于安装口的位置设置有排气口;排气窗座和排气窗,排气窗座对应于排气口的位置与上内衬相连接,排气窗嵌入设置在安装口处并与排气窗相连接;供电导线,供电导线的一部分沿下内衬和机壳之间的间隙向上延伸,而后越过上内衬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导线支撑座,设置于排气窗座,导线支撑座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至少部分高于下内衬的上边缘并位于下内衬向上的延长线和机壳之间,第一支撑部朝向机壳的侧表面和上表面用于支撑供电导线的弯转处。
5.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在机壳内设置内衬组件,通过上内衬和下内衬围成烹饪腔,方便烹饪放置在烹饪腔内的食材。在上内衬上设置排气口,将排气窗座对应于排气口的位置安装在上内衬上,并使排气窗将安装口固定在排气窗座上,方便烹饪腔内的高温气体经排气口、排气窗座和排气窗排出,避免烹饪腔内气压过大,提高安全性。而且,可以利用机壳和排气窗座同时支撑排气窗,提高排气窗的安装牢固度。下内衬和机壳之间留有间隙,避免下内衬的热量大量传递到机壳导致机壳熔胶,而且,为供电导线提供了一定的走线空间,使供电导线的一部分可以沿下内衬和机壳之间的间隙向上延伸,而后越过上内衬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方便供电导线为上内衬上方的用电元件供电。在排气窗座上设置导线支撑座,其中第一支撑部的至少部分高于下内衬的上边缘,位于下内衬向上的延长线与机壳之间,利用第一支撑部朝向机壳的侧表面和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的弯转处,可以使供电导线远离下内衬的上边缘,从而避免供电导线被内衬组件的利边刮伤,降低供电导线表面破损、漏电、耐压不良的几率,降低用户触电风险。而且,第一支撑部还可以撑起供电导线使其远离下内衬的外表面和上内衬的上表面,尤其是供电导线靠近第一支撑部的部分,可以降低供电导线与高温内衬组件接触的几率,提高安全性。而且,将导线支撑座设置于排气窗座,相较于导线支撑座设置于内衬组件上,有利于使导线支撑座温度不会过高,便于安全支撑供电导线。
6.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竖立设置在下内衬与机壳之间,第一支撑部的顶端高于上内衬的上边缘,第一支撑部的底端向上内衬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8.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竖立设置在下内衬的机壳之间,第一支撑部的顶端高于上内衬的上边缘,则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后,供电导线的弯转处会远离上内衬的上边缘,高于上内衬和下内衬的连接处,降低被利边划伤的风险。此外,第一支撑部的底端向上内衬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可以增加第一支撑部朝向机壳的侧表面面积,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撑起供电导线,降低供电导线与高温下内衬的外表面接触的几率,降低漏电风险。
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还包括:第二支撑部,位于上内衬背离下内衬的一侧,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用于支撑弯转后的供电导线;其中,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的顶端相连接,或者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分离。
10.在这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还包括位于上内衬背离下内衬的一侧的第二支撑部,利用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配合第一支撑部高于下内衬的上边缘的部分撑起供电导线的弯转处,可以降低供电导线与高温上内衬的上表面接触的几率,降低漏电风险。使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的顶端相连接,例如大致呈7形分布,加工方便,而且有利于提高导线支撑座的结构强度。当然,也可以使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间隔分布,更好地撑起供电导线使其远离上内衬的上表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向远离下内衬的方向凸出的第一限位筋,第一限位筋用于与供电导线限位配合。利用两侧的第一限位筋限制供电导线的活动范围,可以避免供电导线大幅度窜动而脱离第一支撑部的支撑,降低供电导线与内衬组件接触的几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宽度方向的一侧与排气窗座的侧壁相连接,第二支撑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二限位筋,第二限位筋用于与供电导线限位配合。利用排气窗座和第二限位筋限制供电导线的活动范围,可以避免供电导线大幅度窜动而脱离第二支撑部的支撑,降低供电导线与内衬组件接触的几率。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朝向第一支撑部的一端搭设在下内衬的上边缘上。使得供电导线可以较为靠近下内衬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减少供电导线在机壳内的占用空间。此外,有利于提高导线支撑座和排气窗座的安装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还包括:第一导线限位扣,设置在第一支撑部的顶部或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第一导线限位扣大致呈倒置的l形,第一导线限位扣围成供供电导线穿过的第一走线孔。有利于通过第一导线限位扣限制供电导线的位置,避免供电导线大幅度窜动而脱离导线支撑座,降低供电导线与内衬组件接触的几率。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横置在上内衬的上方,第一支撑部的一端横向外凸于下内衬的上边缘。第一支撑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而且,第一支撑部可以撑起供电导线的弯转处以及弯转后的一部分,可以避免供电导线被内衬组件的利边刮伤,如被下内衬的上边缘刮伤,也可以使供电导线远离上内衬的上表面,尤其是供电导线靠近第一支撑部的部分,可以降低供电导线与高温内衬组件接触的几率,提高安全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呈杆状立设在排气窗座的宽度方向侧壁上,第一支
撑部大致与相邻的下内衬的上边缘相平齐。第一支撑部结构简单,节省用料,节约成本,可以减少对机壳内空间的占用。而且,第一支撑部可以撑起供电导线的弯转处,避免该弯转处与内衬组件的利边,如下内衬的上边缘发生摩擦而刮伤,降低供电导管漏电的风险。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连接在排气窗座宽度方向的一端。不会影响排气,而且导线支撑座撑起的供电导线会被安装口外周的一部分机壳遮挡,可以避免用户透过排气窗观察到供电导线。此外,还方便将导线支撑座与排气窗座连接在一起。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与排气窗座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二者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加工方便,减少零部件,方便组装。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5mm至50mm。有利于为供电导线提供足够的支撑长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还包括:接线盒,接线盒设置在机壳的侧壁底部,并位于安装口的下方,接线盒伸入机壳内的部分上设置有导线出口,导线出口位于导线支撑座的正下方,接线盒外露于机壳的部分上设置有导线入口;其中,供电导线依次穿过导线入口、导线出口向导线支撑座所在方向延伸,并且位于导线入口和导线支撑座之间的供电导线相较于下内衬的外表面悬空并竖直向上延伸。可以避免供电导线与下内衬的外表面相接触,降低高温下内衬对供电导线的影响,而且避免出现漏电、用户误触电、耐压不良等问题。
2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炸锅还包括:电机座和驱动电机,电机座设置在机壳内并位于上内衬的上方,驱动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电机座上设置有第二导线限位扣,第二导线限位扣围成供供电导线穿过的第二走线孔,供电导线穿过第二走线孔与驱动电机相连接;定时器,设置在机壳内并位于上内衬的上方,供电导线还与定时器相连接。
22.在这些实施例中,供电导线越过下内衬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后,可以经第二导线限位扣的限位越过电机座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方便为驱动电机供电。供电导线还可以与上内衬上方的定时器供电,供电方便,而且供电导线走线整洁。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窗座上设置有内螺纹柱,上内衬的侧壁上设置有装配孔,螺丝穿过装配孔插入内螺纹柱中。连接牢固。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窗座朝向上内衬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柱,上内衬上设置有与限位柱相适配的限位孔。方便在安装排气窗座的过程中,使限位柱快速对准限位孔,实现排气窗座快速安装到位。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窗与排气窗座卡扣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26.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27.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2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排气窗座和导线支撑座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排气窗座和导线支撑座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32.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33.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局部纵向剖视示意图。
34.图1至图6附图标号说明:
35.10机壳,110壳主体,120壳底盖,
36.20内衬组件,210上内衬,211装配孔,212限位孔,220下内衬,
37.310排气窗座,311内螺纹柱,312限位柱,320排气窗,
38.40供电导线,
39.50导线支撑座,510第一支撑部,511第一限位筋,520第二支撑部,521第二限位筋,530第一导线限位扣,
40.60接线盒,610导线出口,620导线入口,
41.710电机座,711第二导线限位扣,712第三导线限位扣,713第四导线限位扣,720驱动电机,
42.80定时器,
43.90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44.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45.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46.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47.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48.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49.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
数量。
50.本技术中的“上方”、“下方”、“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除特别说明以图示中方位为准外,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限定。
51.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52.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6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
5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机壳10,机壳10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口;内衬组件20,设置在机壳10内,内衬组件20包括上内衬210和下内衬220,下内衬220大致围成筒状,上内衬210盖合在下内衬220的顶部,上内衬210对应于安装口的位置设置有排气口;排气窗座310和排气窗320,排气窗座310对应于排气口的位置与上内衬210相连接,排气窗320嵌入设置在安装口处并与排气窗320相连接;供电导线40,供电导线40的一部分沿下内衬220和机壳10之间的间隙向上延伸,而后越过上内衬210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导线支撑座50,设置于排气窗座310,导线支撑座50包括第一支撑部510,第一支撑部510的至少部分高于下内衬220的上边缘并位于下内衬220向上的延长线和机壳10之间,第一支撑部510朝向机壳10的侧表面和上表面用于支撑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
54.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在机壳10内设置内衬组件20,通过上内衬210和下内衬220围成烹饪腔,方便烹饪放置在烹饪腔内的食材。在上内衬210上设置排气口,将排气窗座310对应于排气口的位置安装在上内衬210上,并使排气窗320将安装口固定在排气窗座310上,方便烹饪腔内的高温气体经排气口、排气窗座310和排气窗320排出,避免烹饪腔内气压过大,提高安全性。而且,可以利用机壳10和排气窗座310同时支撑排气窗320,提高排气窗320的安装牢固度。下内衬220和机壳10之间留有间隙,避免下内衬220的热量大量传递到机壳10导致机壳10熔胶,而且,为供电导线40提供了一定的走线空间,使供电导线40的一部分可以沿下内衬220和机壳10之间的间隙向上延伸,而后越过上内衬210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方便供电导线40为上内衬210上方的用电元件供电。在排气窗座310上设置导线支撑座50,其中第一支撑部510的至少部分高于下内衬220的上边缘,位于下内衬220向上的延长线与机壳10之间,利用第一支撑部510朝向机壳10的侧表面和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可以使供电导线40远离下内衬220的上边缘,从而避免供电导线40被内衬组件20的利边刮伤,降低供电导线40表面破损、漏电、耐压不良的几率,降低用户触电风险。而且,第一支撑部510还可以撑起供电导线40使其远离下内衬220的外表面和上内衬210的上表面,尤其是供电导线40靠近第一支撑部510的部分,可以降低供电导线40与高温内衬组件20接触的几率,提高安全性。而且,将导线支撑座50设置于排气窗座310,相较于导线支撑座50设置于内衬组件20上,有利于使导线支撑座50温度不会过高,便于安全支撑供电导线40。
55.对于导线支撑座50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部510竖立设置在下内衬220与机壳10之间,第一支撑部510的顶端高于上内衬210的上边缘,第一支撑部510的底端向上内衬210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
56.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510竖立设置在下内衬220的机壳10之间,第一支撑部510的顶端高于上内衬210的上边缘,则第一支撑部510的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40后,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会远离上内衬210的上边缘,高于上内衬210和下内衬220的连接处,降低被利边划伤的风险。此外,第一支撑部510的底端向上内衬210的下边缘所在方向延伸,可以增加第一支撑部510朝向机壳10的侧表面面积,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撑起供电导线40,降低供电导线40与高温下内衬220的外表面接触的几率,降低漏电风险。
57.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部510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向远离下内衬220的方向凸出的第一限位筋511,第一限位筋511用于与供电导线40限位配合。利用两侧的第一限位筋511限制供电导线40的活动范围,可以避免供电导线40大幅度窜动而脱离第一支撑部510的支撑,降低供电导线40与内衬组件20接触的几率。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导线支撑座5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520,位于上内衬210背离下内衬220的一侧,第二支撑部520的上表面用于支撑弯转后的供电导线40;其中,第二支撑部520与第一支撑部510的顶端相连接,或者第二支撑部520与第一支撑部510相分离。
59.在这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50还包括位于上内衬210背离下内衬220的一侧的第二支撑部520,利用第二支撑部520的上表面撑起供电导线40,配合第一支撑部510高于下内衬220的上边缘的部分撑起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可以降低供电导线40与高温上内衬210的上表面接触的几率,降低漏电风险。使第二支撑部520与第一支撑部510的顶端相连接,例如大致呈7形分布,加工方便,而且有利于提高导线支撑座50的结构强度。当然,也可以使第二支撑部520与第一支撑部510间隔分布,更好地撑起供电导线40使其远离上内衬210的上表面。
60.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520宽度方向的一侧与排气窗座310的侧壁相连接,第二支撑部520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二限位筋521,第二限位筋521用于与供电导线40限位配合。利用排气窗座310和第二限位筋521限制供电导线40的活动范围,可以避免供电导线40大幅度窜动而脱离第二支撑部520的支撑,降低供电导线40与内衬组件20接触的几率。
61.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支撑部520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第二限位筋521对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
62.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部520朝向第一支撑部510的一端搭设在下内衬220的上边缘上。使得供电导线40可以较为靠近下内衬220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减少供电导线40在机壳10内的占用空间。此外,有利于提高导线支撑座50和排气窗座31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第二支撑部520也可以相对于上内衬210悬空设置。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导线支撑座50还包括:第一导线限位扣530,设置在第一支撑部510的顶部或第二支撑部520的上表面,第一导线限位扣530大致呈倒置的l形,第一导线限位扣530围成供供电导线40穿过的第一走线孔。有利于通过第一导线限位扣530限制供电导线40的位置,避免供电导线40大幅度窜动而脱离导线支撑座50,降低供电导线40与内衬组件20接触的几率。
64.对于导线支撑座50的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510横置在上内衬210的上方,第一支撑部510的一端横向外凸于下内衬220的上边缘。第一支撑部510结构简单,
加工方便。而且,第一支撑部510可以撑起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以及弯转后的一部分,可以避免供电导线40被内衬组件20的利边刮伤,如被下内衬220的上边缘刮伤,也可以使供电导线40远离上内衬210的上表面,尤其是供电导线40靠近第一支撑部510的部分,可以降低供电导线40与高温内衬组件20接触的几率,提高安全性。
65.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5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具有第三限位筋,第三限位筋在靠近机壳10的一端外露于第一支撑部510,有利于通过第三限位筋对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避免供电导线40轻易脱离第一支撑部510。
66.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支撑部510的上表面设置第三导线限位扣712,进一步对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
67.对于导线支撑座50的结构,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510呈杆状立设在排气窗座310的宽度方向侧壁上,第一支撑部510大致与相邻的下内衬220的上边缘相平齐。第一支撑部510结构简单,节省用料,节约成本,可以减少对机壳10内空间的占用。而且,第一支撑部510可以撑起供电导线40的弯转处,避免该弯转处与内衬组件20的利边,如下内衬220的上边缘发生摩擦而刮伤,降低供电导管漏电的风险。
68.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510的远离排气窗座310的一端具有第四限位筋,有利于通过第四限位筋和排气窗座310对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避免供电导线40轻易脱离第一支撑部510。
69.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支撑部510的上表面设置第四导线限位扣713,进一步对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导线支撑座50连接在排气窗座310宽度方向的一端。不会影响排气,而且导线支撑座50撑起的供电导线40会被安装口外周的一部分机壳10遮挡,可以避免用户透过排气窗320观察到供电导线40。此外,还方便将导线支撑座50与排气窗座310连接在一起。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支撑座50与排气窗座310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二者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加工方便,减少零部件,方便组装。
72.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导线支撑座50和排气窗座310为分体式结构,后续组装在一起。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线支撑座5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l范围为5mm至50mm。有利于为供电导线40提供足够的支撑长度。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空气炸锅还包括:接线盒60,接线盒60设置在机壳10的侧壁底部,并位于安装口的下方,接线盒60伸入机壳10内的部分上设置有导线出口610,导线出口610位于导线支撑座50的正下方,接线盒60外露于机壳10的部分上设置有导线入口620;其中,供电导线40依次穿过导线入口620、导线出口610向导线支撑座50所在方向延伸,并且位于导线入口620和导线支撑座50之间的供电导线40相较于下内衬220的外表面悬空并竖直向上延伸。可以避免供电导线40与下内衬220的外表面相接触,降低高温下内衬220对供电导线40的影响,而且避免出现漏电、用户误触电、耐压不良等问题。
7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线入口620位于接线盒60宽度方向的侧壁上。供电导线40从接线盒60的侧向进入接线盒60,在供电导线40从伸入接线盒60的位置至供电导线40的线分叉点之间走线长度一致的情况下,相较于供电导线40在接线盒60内笔直延伸,有利于使
供电导线40的线分叉点远离机壳10内金属结构而不会被笔直送向机壳10,从而避免供电导线40的线分叉点在机壳10内部高温的影响下温升过高,提高供电导线40使用安全性。
76.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线出口610也位于接线盒60宽度方向的侧壁上。供电导线40在接线盒60内可以大致呈匚字形延伸,接线盒60靠近内衬组件20的侧壁也可以对接线盒60内的供电导线40起隔热作用,提高供电导线40使用安全性。此外,相较于导线出口610设置在接线盒60朝向内衬组件20的侧壁上,有利于使导线出口610远离下内衬220,从而使供电导线40伸出导线出口610后不会过于靠近下内衬220,降低漏电风险。
7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包括壳主体110和壳底盖120,接线盒60的一部分与壳底盖120一体成型。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空气炸锅还包括:电机座710和驱动电机720,电机座710设置在机壳10内并位于上内衬210的上方,驱动电机720设置在电机座710上,电机座710上设置有第二导线限位扣711,第二导线限位扣711围成供供电导线40穿过的第二走线孔,供电导线40穿过第二走线孔与驱动电机720相连接;定时器80,设置在机壳10内并位于上内衬210的上方,供电导线40还与定时器80相连接。
79.在这些实施例中,供电导线40越过下内衬220的上边缘向内侧弯转后,可以经第二导线限位扣711的限位越过电机座710与驱动电机720电连接,方便为驱动电机720供电。供电导线40还可以与上内衬210上方的定时器80供电,供电方便,而且供电导线40走线整洁。
80.当然,供电导线40也可以为其他用电元件供电,例如图2和图5所示,为安装在上内衬210上的温控器90供电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81.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电机座710上还可以设置其他导线限位扣,例如第三导线限位扣712、第四导线限位扣713等,对另一部分供电导线40进行限位,使供电导线40在机壳10内布线整洁。
82.进一步地,空气炸锅还包括发热管和导风扇叶,发热管的接线端穿过上内衬210与位于上内衬210上方的供电导线40相连接,导风扇叶位于上内衬210和下内衬220所围的烹饪腔内,驱动电机720的输出轴穿过上内衬210与导风扇叶相连接。
83.对于排气窗座310的连接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排气窗座310上设置有内螺纹柱311,上内衬210的侧壁上设置有装配孔211,螺丝穿过装配孔211插入内螺纹柱311中。连接牢固。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排气窗座310朝向上内衬21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柱312,上内衬210上设置有与限位柱312相适配的限位孔212。方便在安装排气窗座310的过程中,使限位柱312快速对准限位孔212,实现排气窗座310快速安装到位。
85.在具体应用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螺纹柱311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排气窗座310宽度方向的两侧,限位柱312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排气窗座310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限位柱312分别位于一个内螺纹柱311的上方。
86.对于排气窗座310和排气窗320的连接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窗320与排气窗座310卡扣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二者也可以通过螺丝连接在一起。
87.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
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