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刷掌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5:30: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生物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刷掌设备。


背景技术:

2.刷掌识别是一种对用户的手掌表面的掌纹进行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刷掌设备能够通过摄像头拍摄手掌图像,并对手掌图像进行识别,为了提高手掌图像的成像质量,刷掌设备通常配备有补光灯。
3.相关技术提供的刷掌设备中,通常配备有补光灯以提高手掌图像的成像质量,并且还额外地外接交互灯或者喇叭来与用户交互。然而,该类刷掌设备体积较大,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刷掌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刷掌设备体积较大,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5.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刷掌设备,所述刷掌设备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摄像头组件、灯组件和控制组件,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一端的导光件;
7.所述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交互灯,所述补光灯和所述交互灯均位于所述摄像头组件的侧部;
8.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补光灯和所述交互灯的出光侧,用于对所述补光灯和所述交互灯所发出的光作均匀化处理;
9.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摄像头组件、所述补光灯和所述交互灯电性连接;
10.所述刷掌设备具有基于所述摄像头组件的摄像模式、基于所述补光灯的补光模式和基于所述交互灯的交互模式,所述摄像模式、所述补光模式和所述交互模式均由所述控制组件进行控制。
11.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将交互灯和补光灯集成于其壳体内,两者均布置于摄像头组件的侧部,且交互灯和补光灯所发出的灯光均通过导光件发射并显示。这样,在控制组件的控制作用下,该刷掌设备具有基于摄像头组件的摄像模式、基于补光灯的补光模式和基于交互灯的交互模式。刷掌设备处于摄像模式时,摄像头组件采集用户手掌图像,补光灯能够对用户手掌进行补光并由导光件进行显示,以确保手掌图像的采集质量达到要求。以及,摄像头组件未采集用户手掌图像时,刷掌设备可在控制组件的控制作用下进入交互模式,交互灯发出灯光并由导光件进行显示,从而起到交互提示目的。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能够将刷掌补光和灯光交互进行融合,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用户体验佳等优点。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的组合图;
15.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的爆炸图;
16.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在第一视角下的剖面图;
17.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8.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在第二视角下的剖面图;
19.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0.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灯组件与控制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22.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光线由球面场发射至平面场时,在不同的光发射角度下对应的发光亮度均匀度的分布关系图。
23.其中,图4和图6中的31/32指的是,灯组件3在该位置处的灯可以是补光灯31,也可以是交互灯32。
24.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25.1、壳体;11、壳体侧围;12、透明顶盖;13、紧固圈;14、底座;
26.2、摄像头组件;
27.3、灯组件;31、补光灯;32、交互灯;
28.4、控制组件;
29.5、导光件;50、出光面;501、平面出光区域;502、弧面出光区域;
30.51、下部环形空腔部;52、上部环形空腔部;53、环形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2.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顶”、“底”、“侧”等,以壳体的布置方位为基准,其中,以导光件所在方位为顶,以壳体的底座所在方位为底,顶和底之间的部分为侧。本公开实施例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
33.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4.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
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5.随着便捷支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依靠生物识别技术来实现对用户身份进行判断技术也日趋广泛。刷掌设备能够采集手掌图像,并对手掌图像中的掌纹信息、掌静脉信息等进行识别,从而对用户进行有效地身份识别。
36.相关技术提供的刷掌设备中,通常配备有补光灯以提高手掌图像的成像质量,并且还额外地外接交互灯或者喇叭来与用户交互。
37.由于交互灯、喇叭等与补光灯相分离,使得该类刷掌设备的体积较大,集成度较低,而且,交互灯与刷掌设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离,当用户注意力集中在刷掌操作时,很容易忽略屏幕交互,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38.结合图1-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刷掌设备,该刷掌设备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内部的摄像头组件2、灯组件3和控制组件4,以及位于壳体1一端的导光件5;结合图8可知,灯组件3包括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均位于摄像头组件2的侧部;导光件5位于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的出光侧,用于对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所发出的光作均匀化处理;控制组件4分别与摄像头组件2、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电性连接;刷掌设备具有基于摄像头组件2的摄像模式、基于补光灯31的补光模式和基于交互灯32的交互模式,摄像模式、补光模式和交互模式均由控制组件4进行控制。
3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将交互灯32和补光灯31集成于其壳体1内,两者均布置于摄像头组件2的侧部,且交互灯32和补光灯31所发出的灯光均通过导光件5发射并显示。这样,在控制组件4的控制作用下,该刷掌设备具有基于摄像头组件2的摄像模式、基于补光灯31的补光模式和基于交互灯32的交互模式。刷掌设备处于摄像模式时,摄像头组件2采集用户手掌图像,补光灯31能够对用户手掌进行补光并由导光件5进行显示,以确保手掌图像的采集质量达到要求。以及,摄像头组件2未采集用户手掌图像时,刷掌设备可在控制组件4的控制作用下进入交互模式,交互灯32发出灯光并由导光件5进行显示,从而起到交互提示目的。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能够将刷掌补光和灯光交互进行融合,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用户体验佳等优点。
40.以下就该刷掌设备中涉及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41.对于摄像头组件2,其用来采集用户手掌图像,该手掌图像包括掌纹信息、掌静脉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示例中,摄像头组件2至少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头,该摄像头可以是红绿蓝色彩模式rgb摄像头、红外摄像头、mono摄像头中的至少一种。
42.摄像头组件2中摄像头的布置,例如,摄像头类型、摄像像素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在此对其不作限定。
43.对于壳体1,壳体1用于容纳并保护摄像头组件2、灯组件3和控制组件4等,壳体1的形状、材料、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举例来说,根据刷掌设备的不同应用场景,例如支付场景、身份认证场景等,将壳体1的形状设计为符合当前场景的结构。
44.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壳体1包括壳体侧围11和透明顶盖12,透明顶盖12连接于壳体侧围11的顶端且与摄像头组件2相对,以允许摄像头组件2精确且清晰地进行手掌图像的采集。
45.本公开实施例中,补光灯31用于在手掌图像采集过程中,对用户的手掌进行补光,导光件5能够对补光的光线进行二次分配,以使得手掌的不同位置均获得期望的图像成像
质量。通过对补光灯31和导光件5的布置进行调整,以确保在整个刷掌设备的工作范围内补光照明的光线均匀且亮度充足。
46.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补光灯31包括白光灯、蓝光灯、红外灯中的至少一种。
47.在摄像头组件2中的摄像头采集掌纹信息时,通常采用rgb图,此时可以通过白光灯和蓝光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摄像头采集的rgb图像的质量;在摄像头组件2中的摄像头采集掌静脉信息时,采用红外图像,此时可以通过红外灯进行补光,能够保证摄像头采集的红外图像的质量。可见,通过三个颜色的发光体的配合使用,使得刷掌设备采集不同图像信息时都能够得到最优的补光效果。
48.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补光灯31为白光灯,白光灯能够显示出白色高亮状态,且对于各种图像的采集均具有通用性,适于各种类型图像的准确采集,且使得补光灯31的布置更加简单可控。
49.本公开实施例中,交互灯32用于实现刷掌设备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其能够对用户进行引导,例如,将用户的手掌引导到特定区域内,以便于摄像头组件2能够采集到手掌上的相关区域,并以此实现手掌的识别工作。交互灯32还能够用于向用户指示刷掌设备处于各种工作状态,例如,待机状态、开始采集状态,识别进行中状态,采集完成状态、工作异常状态等,从而提升该刷掌设备的用户体验。
50.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交互灯32包括红光灯、绿光灯、蓝光灯、橙光灯、黄光灯、紫光灯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使交互灯32呈现彩色灯光,能够显示出体验感更好的交互效果。
51.举例来说,交互灯32为rgb led灯,使得交互灯32在控制组件4的控制作用下同时呈现多种类型的不同的颜色,使得刷掌设备能够适应于更多类型的交互模式。
52.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4进一步被配置为,控制交互灯32呈现不同颜色状态,和/或,控制交互灯32呈现静态灯光和动态灯光。对于动态灯光,其包括但不限于跑马灯、呼吸灯、闪烁灯等形式。这样,在控制组件4的控制作用下,对于不同的交互模式,其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或,呈现不同的灯光闪烁方式。
53.作为一种示例,控制组件4被配置为使得刷掌设备包括以下工作状态:
54.(1)刷掌设备包括待机状态,刷掌设备在待机状态下,交互灯32发出绿光且为呼吸灯形式,这样,导光件5显示绿色且处于缓慢呼吸状态,提示用户该刷掌设备可以被使用。
55.(2)刷掌设备包括刷掌状态,刷掌设备在刷掌状态下,交互灯32关闭,补光灯31开启并发出白光,这样,导光件5显示白色高亮状态且对用户手掌进行补光,提示用户该刷掌设备正在处于采集手掌图像过程中。
56.(3)刷掌设备包括刷掌错误提示状态,刷掌设备在错误提示状态下,交互灯32发出红光且为闪烁灯形式,这样,导光件5显示红色且处于闪烁状态,提示用户刷掌操作出现错误。
57.(4)刷掌设备包括手掌图像识别状态,刷掌设备在手掌图像识别状态下,交互灯32为跑马灯形式,并且,交互灯32关闭补光灯31继续发出白色,这样,导光件5显示白色且处于跑马旋转状态,提示用户该刷掌设备正在进行手掌图像识别过程中。
58.(5)刷掌设备包括设备异常提示状态,刷掌设备在设备异常提示状态下,交互灯32
可发出黄光,这样,导光件5显示黄色警示状态,提示用户该刷掌设备自身出现异常或者问题。
59.基于上述可知,该刷掌设备的使用过程可以如下所示:
60.在刷掌设备待机状态下,导光件5呈现绿色且处于缓慢呼吸状态,提示用户刷掌设备能够被使用。当用户手掌进入绿色的导光件5的正上方的刷掌可识别范围内时,导光件5由绿色呼吸状态变成白色高亮状态,以对手掌进行补光。当手掌不处于刷掌可识别范围时,导光件5的颜色则变换至绿色呼吸状态,当用户手掌过紧而无法被识别时,导光件5则变换至红色闪烁状态,从而提示用户刷掌操作出现错误。当手掌图像采集成功,刷掌设备进入手掌图像识别状态时,导光件5则变换至白色跑马灯形式。当刷掌设备自身出现异常或设备问题时,导光件5呈现黄色警示状态,从而提示用户刷掌设备自身出现异常或者问题。
61.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8,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均设置为多个,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依次交替地环绕摄像头组件2布置。也就是说,灯组件3按照补光灯31-交互灯32-补光灯31-交互灯32
‑……‑
补光灯31的顺序进行间隔布置,并整体布置成一环形,使得各个灯的分布更加均匀,利于提高发光均匀性。
62.在一些示例中,多个补光灯31和多个交互灯32中任意相邻两者的灯间距相同,也就是说,任一补光灯31和与其相邻的交互灯32之间的间距定义为h,那么,任一交互灯32和与其相邻的补光灯31之间的间距也为h,位于同一交互灯32两侧的两个补光灯31之间的间距为2h,位于同一补光灯31两侧的两个交互灯32之间的间距为2h。
63.本公开实施例中,任一相邻的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之间为设定间距,使得位于同一交互灯32两侧的两个补光灯31的光场交叠点处的光强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强阈值,以及,使得位于同一补光灯31两侧的两个交互灯32的光场交叠点处的光强大于或等于第二光强阈值。
64.其中,第一光强阈值可以等于第二光强阈值,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二光强阈值,根据实际的补光需求和交互灯光显示需求进行设定即可。
65.通过使多个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进行等间距布置,保证了相邻的同型号的灯之间的灯间距相一致(即“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之间的灯间距相同,以及,“相邻的”两个补交互灯32之间的灯间距相同),从而避免因为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差异而带来亮度差异。另外,通过对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其满足设定间距,能够提高该刷掌设备的补光强度和交互灯光强度的均匀性。
66.可以理解地,结合图8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并不是两者真正意义上的相邻,这两个交互灯32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补光灯31;同样地,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的含义与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的含义是相同的,两个补光灯31之间还设置有一个交互灯32。
67.在设计相邻的补光灯31与补光灯31之间的灯间距,以及相邻的交互灯32与交互灯32之间的灯间距时,首先确定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各自的发光视场角,在此基础上来设计灯间距,以使其满足发光强度均匀度的要求,其中,发光均匀度的要求至少包括:使光线由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或者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的出光顶面发射至导光件5的出光面50时,能够发生期望的光线交叠,使得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或者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在光场交叠点处的光强均大于或等于光强阈值,以确保发光均匀度。
68.在一些示例中,光强阈值通过发光亮度均匀度来表征,其中,发光亮度均匀度为当前发光平面中的最小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期望发光亮度均匀度大于或等于70%。
69.为了保证光线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导光件5内部作光学分配,本公开实施例将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的出光顶面设计成曲面状以确保光线入射,示例性地,补光灯31和交互灯32的出光顶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球面、弧面、双弧面等。
70.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可知,导光件5包括环形的出光面50,出光面50位于灯组件3的上方,出光面50被配置为,能够对灯组件3所发出的光作均匀化处理。
71.环形的出光面50能够环绕摄像头组件2布置,使得出光面50的空间布置更加均匀,并且出光面50本身能够对灯组件3所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处理,从而使得导光件5呈现良好的匀光效果。
72.导光件5的基材可以为光透过率高的材料,例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涤纶树脂)/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导光件5的在基材中加入柔光剂,从而防止手掌的明暗之间的分界出现阴影,进而呈现更优异的均匀性。
73.本公开实施例期望刷掌设备的刷掌可识别范围包括:手掌与刷掌设备的出光端之间的间距为3cm-12cm,在该刷掌可识别范围内,期望光线由导光件5发射后的发光亮度均匀度均能够达到大于或等于70%。通过上述布置,能够使得导光件5所发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无明显明暗光斑,以满足手掌图像的准确采集。
74.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4、图5、图6和图7可知,出光面50包括平面出光区域501,平面出光区域501由出光面50的外侧向出光面50的内侧延伸。也就是说,平面出光区域501的一侧延伸至出光面50的外侧,平面出光区域501的另一侧向着靠近出光面50的内侧延伸,在一些示例中,平面出光区域501的另一侧延伸至出光面50的内侧。
75.通过调整平面出光区域501的尺寸,能够调整导光件5所发出的光线聚集程度。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使出光面50包括平面出光区域501,这不仅能够保证导光件5所发出的光线聚集度,简化导光件5的结构,而且在灯组件3对应的球面光场向导光件5对应的平面光场之间进行转换时更加容易可控,从而确保由导光件5所发出的光线满足发光亮度均匀度的要求。
76.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交互灯32和补光灯31均为led灯,且led灯的出光顶面为球面结构。图9示出了具有球面结构的led灯在不同光发射角度下的光强的分布,由图9可知,在不同的光发射角度下,led灯的发光强度是不同的。
77.将led灯的出光顶面作为球面场,将导光件5的平面出光区域501作为平面场,对于led灯自身的球面场,将光线与led灯的中心线相重合时对应的光发射角度定义为0
°
时,0
°
时对应的发光强度最大且将其定义为1。随着光发射角度逐渐增大(即光线逐渐远离led灯的中心线),发光强度逐渐降低。进一步地,当光线由led灯的出光顶面发射至导光件5的平面出光区域501时,其发光亮度会进一步衰减。
78.图9示出了光线由球面场发射至平面场时,在不同的光发射角度下对应的发光亮度均匀度的分布关系,具体而言,在30
°
、40
°
、50
°
、65
°
的光发射角度下,对应的发光亮度均匀度分别为0.73、0.47、0.27、0.08。在该情形下,对于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或者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来说,均可以将40
°
的位置作为光场交叠点。
79.如若将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补光灯31)定义为第一led灯和第二led灯,那么第一led灯的40
°
发射位置与第二led灯的40
°
发射位置进行交叠,使得交叠位置处的发光亮度均匀度为0.47 0.47=0.94,相应地,第一led灯的50
°
发射位置与第二led灯的30
°
发射位置进行交叠,使得交叠位置处的发光亮度均匀度为0.27 0.73=1,第一led灯的30
°
发射位置与第二led灯的50
°
发射位置进行交叠,使得交叠位置处的发光亮度均匀度为0.73 0.27=1,以此类推,可知,将40
°
的位置作为光场交叠点能够使得光线由led灯自身的球面场发射至导光件5的平面出光区域501时的光线亮度均匀度满足要求。
80.在确定光场交叠点为光发射角度为40
°
位置的前提下,即可容易地计算得到相邻的两个交互灯32和相邻的两个补光灯31之间的间距、导光件5的平面出光区域501与led灯顶部之间的间距等参数。
81.在导光件5设计为环状时,其中心位置处光线会较弱,进而造成手掌补光中心偏暗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使得导光件5的出光面50还包括呈弧形凸起状的弧面出光区域502,弧面出光区域502的一侧连接于平面出光区域501,另一侧延伸至出光面50的内侧。
82.通过进一步调整导光件5内侧的出光面50的曲率使其向内倾斜,光线在该弧面出光区域502处向内折射,使得光线在导光件5的中心位置处的亮度得以提升,实现对刷掌设备在中心位置处的补光提升,以此保证补光范围及均匀性均能够满足手掌图像的采集要求。
83.可见,本公开实施例在保证导光件5的出光面50的发光亮度均匀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导光件5内侧的出光面50的曲率以实现补光范围的光场控制,从而保证光场的均匀性。
84.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导光件5的结构和尺寸(这包括出光面50的结构、平面出光区域501的尺寸、出光面50所在平面场与灯组件3所在球面场之间的间距等),计算得到导光件5的弧面出光区域502的尺寸和曲率,并且,可以进一步地通过光学仿真软件进行验证,以确保达到期望的补光光学性能。
8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7所示,导光件5包括:下部环形空腔部51、上部环形空腔部52、以及位于下部环形空腔部51和上部环形空腔部52之间的环形台阶部53;下部环形空腔部51套设于壳体1内且罩设于灯组件3,环形台阶部53连接于壳体1;上部环形空腔部52的顶壁作为出光面50。
86.参见图3-图6,结合壳体1的结构,下部环形空腔部51套设于壳体1的壳体侧围11上设置的环形限位腔内且罩设于灯组件3,环形台阶部53搭接于壳体1的壳体侧围11的顶端,且环形台阶部53上设置有连接耳板,连接耳板通过螺钉与壳体侧围11内部设置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增强导光件5的装配稳定性。以实现导光件5在壳体1上的稳定装配。
87.其中,上部环形空腔部52的内侧壁抵接于透明顶盖12的外侧壁,在一些示例中,上部环形空腔部52的顶壁高于透明顶盖12的顶壁,或者,上部环形空腔部52的顶壁与透明顶盖12的顶壁相持平。
88.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附图3所示,外壳还包括紧固圈13,紧固圈13抵压于环形台阶部53的顶壁且连接于壳体侧围11,例如,紧固圈13包括顶板以抵压环形台阶部53的顶壁,紧固圈13包括环形侧板以与壳体侧围11相连接,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为螺纹连接。
8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附图3所示,外壳还包括底座14,底座14连接于壳体侧围11的底端,以封堵壳体侧围11的下端口。底座14能够对控制组件4等进行支撑,并且,刷掌设备通过底座14座放于特定位置处。
90.综上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通过对控制组件4、灯组件3和导光件5进行改进,在同一个导光件5上同时实现补光和交互两种功能,进一步地,通过对灯组件3的布置和导光件5的导光面进行优化,不仅能够保证补光满足手掌图像的采集要求,使得导光件5将补光光线均匀地分布到刷掌设备的手掌可识别区域内,保证了手掌图像的采集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实现导光件5的交互功能,使得导光件5在满足交互需求时,获得较高的表面发光均匀性,实现饱满均匀的光圈视觉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补光和交互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91.此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中,还可以存在其他辅助部件,例如,该辅助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接近传感器、对外接口、扬声器等。刷掌设备可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取到手掌与刷掌设备之间的距离,从而控制摄像头组件2和/或灯组件3的开启或关闭,提高刷掌设备的使用效率;刷掌设备还可通过扬声器实现语音提醒或播报功能;刷掌设备还可通过对外接口实现充电功能和/或数据传输功能。
92.在一些示例中,刷掌设备还包括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位于壳体1的外部,接近传感器与控制组件4电性连接。接近传感器能够将检测对象(也即被扫描的一方)的移动信息和存在信息转换为电气信号,从而感知到检测对象的靠近和远离。
93.通过接近传感器与控制组件4的电性连接,在接近传感器感应到被扫描的手掌的靠近和远离,随后接近传感器将该信息发送给控制组件4,由控制组件4确定摄像头组件2、和/或灯组件3的开启或关闭。
94.在一些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刷掌设备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支付设备、身份认证设备等。
95.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6.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