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5:11: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


背景技术:

2.空气流量放大器是一种广泛用于工业领域、利用“科恩达”效应工作的气动元件,空气流量放大器可以将小流量高压压缩空气转换成低压大流量气流,在空气流量放大器的进气端产生负压效应,产生一真空低压区,该区具有极强的真空吸附功能,可用于气动真空抽吸固态颗粒和油烟雾气。
3.公告号为cn21651988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快排式流量放大器,其起到了流量放大并可代替快排阀快速开启、关闭阀门的作用,然而其为单作用阀体,功能单一,且无法达到通过气动方式控制放大器内气流导通的效果,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具有可实现流量放大器的气动双联控制效果且设备体积更小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包括:一体式底座,用于接收输入气源并输出放大气流;第一流量放大器,用于改变所述一体式底座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第二流量放大器,用于改变所述一体式底座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第一进气口,可供动力气源输入,所述第一进气口设于所述一体式底座的一侧;第一出气口,可供放大气流输出,所述第一出气口设于所述一体式底座的另一侧;第二进气口,可供控制气源输入,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和第二流量放大器的上端;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和第二流量放大器均安装在所述一体式底座上;所述第一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和第二流量放大器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和第二流量放大器连通。
6.可选的,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包括:阀体、用于控制所述阀体内部气路通断的密封组件、可供控制气源输入到所述阀体内并驱动所述密封组件的上盖组件、及用于顶紧所述密封组件并控制所述阀体与所述一体式底座间气路通断的滑阀组件;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上盖组件的上端;所述阀体安装在所述一体式底座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上盖组件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密封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密封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盖组件抵接;所述滑阀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滑阀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一体式底座抵接,所述滑阀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组件抵接。
7.可选的,在所述阀体内设置有可改变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并生成放大气流的腔室;在所述阀体上开设有若干可供所述气体排出的排气孔;所述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连通。
8.可选的,所述上盖组件包括:上盖体;在所述上盖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及与所述第一弹簧对应适配的弹簧保护套;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上盖体的上端;所述弹
簧保护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弹簧上,所述弹簧保护套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组件抵接。
9.可选的,在所述上盖体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压力的调节螺钉、及可调整所述调节螺钉的工作位置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一端与所述调节螺钉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的另一端与所述上盖体抵接。
10.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阀体内部气路通断的支撑块、及可对所述支撑块进行缓冲的上膜片和下膜片;所述支撑块活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上膜片设置在所述支撑块的上端且与所述弹簧保护套抵接;所述下膜片设置在所述支撑块的下端且分别与所述阀体和滑阀组件抵接。
11.可选的,所述滑阀组件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腔室与所述一体式底座间气路通断的密封体、用于带动所述密封体移动的支撑柱、及用于使所述支撑柱移动后复位的第二弹簧;所述支撑柱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且与所述下膜片抵接;所述密封体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且与所述阀体抵接;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密封体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一体式底座抵接。
12.可选的,所述密封体为锥形弹性密封体。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技术中通过两个流量放大器共用一个加工底座并形成一个双联流量放大器,通过两个流量放大器上的第二进气口可达到以气动控制方式来实现放大器内气流导通的效果;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均设置在一体式底座上,因此一体式底座既可接收动力气源又可输出放大气流,减少了空间占用。
15.2.本技术的双联流量放大器直接采用加工通道通气,不仅可减少两个放大器的连接接头,减少漏点并节约成本,而且可更方便的应用在双作用气动设备上,方便实现两者间开关动作的接管控制,尤其是采用分体控制时方便安装及管路的走向。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18.图3是图2中a-a剖面的截面示意图。
19.图中:1、一体式底座;21、第一流量放大器;22、第二流量放大器;3、第一进气口;4、第一出气口;5、第二进气口;61、阀体;62、密封组件;63、上盖组件;64、滑阀组件;71、腔室;72、排气孔;81、调节螺钉;82、调节螺母;91、密封体;92、支撑柱;93、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包括:一体式底座1,用于接收输入气源并输出放大气流;第一流量放大器21,用于改变所述一体式底座1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第二流量放大器22,用于改变所述一体式底座1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第一进气口3,可供动力气源输入,所述第一进气口3设于所述一体式底座1的一侧;第一出气口4,可供放大气流输出,所述第一出气口4设于所述一体式底座1的另一侧;第二进气口5,可供控制气源输入,所述第二进气口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的上端;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均安装在所述一体式底座1上;所述第一进气口3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4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连通。
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分别安装在一体式底座1的上端两侧,在一体式底座1的侧面对应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的下端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出气口4,一体式底座1上开设有贯通设置的第一进气口3,第一进气口3与上述两个第一出气口4连通;
26.第一进气口3输入动力气源后,动力气源可分别经过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形成放大气流后,再从对应的第一出气口4输出;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上均设置有第二进气口5,第二进气口5可供外部控制气源输入,控制气源输入流量放大器内后,可通过气动方式调节流量放大器内的气体流量大小(原理同气动调节阀),从而达到流量放大器的气动双联控制效果;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28.①
在第一进气口3处提供动力气源后,在第二进气口5处输入控制气源,此时第一进气口3与第一出气口4导通,第一出气口4可输出流量放大后的气流;

在第一进气口3处提供动力气源后,在第二进气口5处断开控制气源,此时第一进气口3与第一出气口4不导通,第一出气口4不输出气流,输入流量放大器内后的气体由其侧壁上的微小排气口排出;
29.由于本技术的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通过两个流量放大器(第一流量放大器21和第二流量放大器22)共用一个加工底座并共同形成一个双联流量放大器,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均设置在一体式底座1上,因此一体式底座既可接收动力气源又可输出放大气流,减少了设备空间占用,设备体积更小;双联流量放大器直接采用加工通道(贯通设置的第一
进气口3)通气不仅可减少两个放大器的连接接头,减少漏点并节约成本,而且可更方便的应用在双作用气动设备上,方便实现两者间开关动作的接管控制,尤其是采用分体控制时方便安装及管路的走向。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量放大器21包括:阀体61、用于控制所述阀体61内部气路通断的密封组件62、可供控制气源输入到所述阀体61内并驱动所述密封组件62的上盖组件63、及用于顶紧所述密封组件62并控制所述阀体61与所述一体式底座1间气路通断的滑阀组件64;所述第二进气口5设置在所述上盖组件63的上端;所述阀体61安装在所述一体式底座1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连通;所述上盖组件63安装在所述阀体61上;所述密封组件62活动设置在所述阀体61内,所述密封组件62的一端与所述上盖组件63抵接;所述滑阀组件64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61上;所述滑阀组件64的一端与所述一体式底座1抵接,所述滑阀组件64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组件62抵接。
3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量放大器22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第一流量放大器21完全相同,其中,第一流量放大器21包括阀体61、密封组件62、上盖组件63和滑阀组件64,阀体61安装在一体式底座1上且分别与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连通,上盖组件63安装在阀体61的上端,第二进气口5设置在上盖组件63的上端,控制气源由第二进气口5输入后可进入到阀体61内部;
32.密封组件62活动设置在所述阀体61内,密封组件62可控制阀体61内部的气路通断,滑阀组件64滑动设置在阀体61上,滑阀组件64的两端分别与一体式底座1的上端和密封组件62的下端抵接,滑阀组件64可顶紧密封组件62并控制阀体61与所述一体式底座1间的气路通断,从而间接控制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是否导通;本技术中第一流量放大器21的具体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中的流量放大器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33.进一步地,在所述阀体61内设置有可改变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并生成放大气流的腔室71;在所述阀体61上开设有若干可供所述气体排出的排气孔72;所述腔室71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连通。
34.在本实施例中,在阀体61的底部设置有腔室71,腔室71可改变输入气源的气体流量并生成放大气流;腔室71分别与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连通(在滑阀组件64下移导通的情况下连通,参见图3),动力气源由第一进气口3输入到腔室71内后,在第二进气口5处输入的控制气源的压力作用下,密封组件62带动滑阀组件64下移,此时腔室71与第一出气口4连通并可将流量放大后的气流由第一出气口4处输出;
35.在阀体61的侧面开设有若干微小的排气口(排气口起泄气作用),当第一进气口3与第一出气口4不导通时,阀体61内的气体可通过上述微小排气口排出到外部。
36.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组件63包括:上盖体;在所述上盖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及与所述第一弹簧对应适配的弹簧保护套;所述第二进气口5设置在所述上盖体的上端;所述弹簧保护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弹簧上,所述弹簧保护套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组件62抵接。
37.在本实施例中,上盖体安装在阀体61的上端,第二进气口5设置在上盖体的上端并与阀体61内部连通,上盖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簧和弹簧保护套,第一弹簧在弹簧保护套的作用下与密封组件62的上端抵接,在第一弹簧和滑阀组件64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密封组件62保持动态平衡,弹簧保护套可防止第一弹簧对密封组件62造成磨损。
38.进一步地,在所述上盖体上设置有可控制所述腔室71内的气体压力的调节螺钉81、及可调整所述调节螺钉81的工作位置的调节螺母82;所述调节螺母82的一端与所述调节螺钉81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82的另一端与所述上盖体抵接。
39.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螺钉81活动设置在上盖体上,调节螺母82与调节螺钉81螺纹连接且调节螺母82与上盖体抵接,手动旋转调节螺母82可调整调节螺钉81的工作位置;当第一进气口3与第一出气口4导通时,第一出气口4可输出流量放大后的气流,此时调节螺钉81上下移动可调整阀体61内的气体压力(具体原理与现有技术的调节阀相同),通过改变作用在密封组件62上的控制气源压力,可使密封组件62带动滑阀组件64变换工作位置,从而调整第一进气口3到第一出气口4的进气流量,进而达到改变流量放大器的设备动作速度的效果。
4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组件62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阀体61内部气路通断的支撑块、及可对所述支撑块进行缓冲的上膜片和下膜片;所述支撑块活动设置在所述阀体61内;所述上膜片设置在所述支撑块的上端且与所述弹簧保护套抵接;所述下膜片设置在所述支撑块的下端且分别与所述阀体61和滑阀组件64抵接。
41.在本实施例中,上膜片设置在支撑块的上端并与上端弹簧保护套抵接,下膜片设置在支撑块的下端并且分别与阀体61和滑阀组件64抵接,支撑块在阀体61内活动时,上膜片和下膜片可对支撑块进行缓冲;
42.当控制气源由第二进气口5输入时,控制气源压力作用在上膜片上,上膜片受力变形下压并推动支撑块,从而使支撑块推动下膜片并带动滑阀组件64向下移动,此时一体式底座1与阀体61之间气路导通(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导通),第一进气口3输入的动力气源经过阀体61后可从第一出气口4处输出;
43.当第二进气口4的控制气源压力变小或消失时,滑阀组件64可在弹性作用下自动复位,滑阀组件64复位后重新密封阀体61,此时一体式底座1与阀体61之间气路断开(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出气口4断开),阀体61内的气体可由阀体61侧面的微小排气口排出。
44.进一步地,所述滑阀组件64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腔室71与所述一体式底座1间气路通断的密封体91、用于带动所述密封体91移动的支撑柱92、及用于使所述支撑柱92移动后复位的第二弹簧93;所述支撑柱92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61内且与所述下膜片抵接;所述密封体91安装在所述支撑柱92上且与所述阀体61抵接;所述第二弹簧93套设在所述支撑柱92上;所述第二弹簧93的一端与所述密封体91抵接,所述第二弹簧93的另一端与所述一体式底座1抵接。
45.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体91固定在支撑柱92的中部并与支撑柱92一体成型,密封体91用于控制阀体61和一体式底座1间的气路通断;第二弹簧93设置在密封体91的下端且与一体式底座1抵接,第二弹簧93可用于滑阀组件64整体移动后的复位,且在设备不工作的状态下,第二弹簧93可使密封体91抵紧在阀体61上并达到将一体式底座1与阀体61之间的气路断开的效果。
46.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体91为锥形弹性密封体。
47.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体91采用锥形弹性密封体,锥形弹性密封体的密封性能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4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控双联流量放大器,具有可实现流量放大器的气动双联控制
效果且设备体积更小的优点。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