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1:55: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织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


背景技术:

2.织带是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的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
3.目前现有的织带一般采用尼龙纱线或涤纶纱线等高强度纱线编织而成,使得制得的织带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以便于织带缝接于衣物表面并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然而,此类织带的透气能力较差,当织带缝制于运动服、运动鞋等运动类产品时,人体皮肤表面的热气和汗水无法散发出体外,使人感到闷热,影响人们运动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人们运动时的舒适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包括勾丝网格带以及分别设置于勾丝网格带两侧边缘的两个弹性带,每一所述弹性带均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编织层,每一所述编织层均与勾丝网格带相连接;相邻所述编织层之间夹设有多条第一橡筋线,每一所述第一橡筋线的延长方向均与编织层的延长方向同向设置;所述第一橡筋线的两侧均设置有缝接线,每一所述缝接线均交错穿接于两个相邻的编织层。
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高弹性透气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后,首先织带中部的勾丝网格带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能够提高人体皮肤表面的热气和汗水散发至体外的速率;而且,弹性带包括多层相互叠置的编织层,相邻编织层之间也能够形成供空气流通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气和汗水蒸发的速率,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穿着衣物运动时的舒适性。另外,第一橡筋线的设置能够提高本技术织带的弹性能力,使得人们运动时织带能够随着衣物发生形变,扩大织带内部编织形成的孔隙大小,也有利于提高人们运动时的舒适性。
8.可选的,所述勾丝网格带包括多条交错勾接的勾丝纱线,每一所述勾丝纱线均包括第二橡筋线以及螺旋缠绕设置于第二橡筋线外周侧的弹性纱线。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勾丝纱线通过勾丝的方式交错勾接后,能够形成带有透气网孔的勾丝网格带,从而使勾丝网格带具有良好的透气能力。勾丝纱线的第二橡筋线以及弹性纱线均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能够在人们运动时使勾丝网格带发生适应的弹性形变,降低勾丝网格带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所述弹性纱线为涤纶氨纶混纺纱。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制成混纺纱后具有优良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极大地降低勾丝网格带由于过度形变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编织层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氨纶编织圈,所述缝接线交替穿接
于相邻编织层的相邻氨纶编织圈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氨纶编织圈的设置,一是能够便于缝接线交替穿接穿接并缝接于编织层,二是能够使编织层具有多个透气孔隙,当织带发生形变时可以使透气孔隙增大并提高织带的透气能力。
14.可选的,所述弹性带的一侧侧面设有丝绒层,所述丝绒层包括与缝接线交错编织的多条羊绒纱线。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由羊绒纱线制成的丝绒层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当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后,丝绒层位于织带远离衣物的一侧,而人们触摸到丝绒层时能够感到柔滑舒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16.可选的,两所述弹性带之间还缝接有装饰网格带,所述装饰网格带位于勾丝网格带靠近丝绒层的一侧。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后,装饰网格带覆盖于勾丝网格带的表面,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当人们运动时,装饰网格带与勾丝网格带之间能够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形成动态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提高织带的美观性和时尚性。
18.可选的,所述装饰网格带包括纵横交错编织的多条耐磨纱线,相邻所述耐磨纱线之间间隔设置;每一所述耐磨纱线均设置为涤纶纱线。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装饰网格带由耐磨纱线纵横交错编织而成,能够具有良好的耐磨能力,从而对内侧的勾丝网格带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材质较软的勾丝网格带受到磨损出现局部断裂的情况。
20.可选的,所述耐磨纱线的表面涂设有变色油墨层。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变色油墨层,人们在不同角度下观察装饰网格带时装饰网格带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能够进一步提高织带的美观性和时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本技术的高弹性透气织带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和透气效果,缝制于衣物表面后能够便于人们运动,提高人体皮肤表面的热气和汗水散发至体外的速率,进而提高人们穿着衣物的舒适性;
24.2.通过设置第二橡筋线和弹性纱线,能够使勾丝纱线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人们运动时勾丝网格带能够发生适应的弹性形变,降低勾丝网格带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
25.3.通过设置丝绒层,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后丝绒层位于织带远离衣物的一侧,人们触摸到丝绒层时能够感到柔滑舒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1中织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1中编织层的正视图,主要体现编织层的具体编织结构;
29.图4是本实施例1中勾丝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施例2中织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施例2中耐磨纱线的截面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勾丝网格带;11、勾丝纱线;111、第二橡筋线;112、弹性纱线;2、
弹性带;21、编织层;211、氨纶编织圈;22、第一橡筋线;23、缝接线;3、丝绒层;31、羊绒纱线;4、装饰网格带;41、耐磨纱线;42、变色油墨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
36.参照图1,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包括勾丝网格带1和两个弹性带2,两个弹性带2分别缝接于勾丝网格带1宽度方向的两侧。
37.参照图2、图3,每一弹性带2均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编织层21,本实施例中编织层2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编织层21的数量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可以依照实际需求自由选择。每一编织层21均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氨纶编织圈211,氨纶编织圈211由氨纶纱线缠绕编织成圈而得。
38.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编织层21之间夹设有多条第一橡筋线22,每一条第一橡筋线22的延长方向均与编织层21的延长方向同向设置,且所有第一橡筋线22沿编织层2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39.参照图2、图3,每一第一橡筋线22的两侧均设有缝接线23,本实施例的缝接线23也选用氨纶纱线,各条缝接线23依次交替穿接于两个编织层21的相邻氨纶编织圈211,能够起到连接两个编织层21的作用,同时能够对第一橡筋线22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橡筋线22稳固固定于两个编织层21之间。
40.参照图2、图3,两个编织层21中其中一个编织层21远离另一编织层21的一侧侧面设有丝绒层3,丝绒层3包括与缝接线23交错编织的多条羊绒纱线31;在具体编织过程中,缝接线23交替穿接于相邻编织层21后,两个编织层21的相对侧分别具有缝接线23的外露部;通过将羊绒纱线31交替穿接于同一侧的相邻缝接线23的外露部,能够使羊绒纱线31稳固缝接于编织层21并形成丝绒层3。羊绒纱线31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当本实施例的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时,丝绒层3位于织带远离衣物的一侧,人们触摸到丝绒层3时能够感到柔滑舒适。
41.参照图1,勾丝网格带1包括多条交错勾接的勾丝纱线11,本实施例的勾丝纱线11通过勾丝工艺勾接编织形成带有透气网孔的勾丝网格带1,能够使勾丝网格带1具有良好的透气能力。
42.参照图4,勾丝纱线11包括第二橡筋线111以及螺旋缠绕设置于第二橡筋线111外周侧的弹性纱线112,其中弹性纱线112选用氨纶涤纶混纺纱,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弹性纱线112与第二橡筋线111共同作用能够使勾丝网格带1能够延展伸长,降低勾丝网格带1发生形变后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
43.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
44.本实施例的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后,首先勾丝网格带1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能够提高人体皮肤表面的热气和汗水散发至体外的速率;其次,编织层21有多个氨纶编织圈211编织制成,氨纶编织圈211本身具有供空气流通的间隙,当人们穿着衣物运动时,织带随着衣物发生形变、延长后能够扩大氨纶编织圈211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气和汗水蒸发的
速率,极大地提高人们运动时的舒适性。
45.实施例2:
4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
47.参照图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弹性透气织带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48.本实施例的两个弹性带2之间还缝接有装饰网格带4,装饰网格带4位于勾丝网格带1靠近丝绒层3的一侧,当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时,装饰网格带4覆盖于勾丝网格带1的表面,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
49.参照图5、图6,装饰网格带4包括纵横交错编织的多条耐磨纱线41,相邻耐磨纱线41之间间隔设置,也能够形成透气网孔,使得织带保持良好的透气效果。本实施例的耐磨纱线41选用涤纶纱线,且耐磨纱线41的表面涂设有变色油墨层42,在具体加工时,可以将成捆的耐磨纱线41整体浸泡于变色油墨液体中,使得变色油墨沾附于耐磨纱线41的外表面;油墨层的设置使得编织制成的装饰网格带4能够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提高织带的观赏性和时尚性。
50.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
51.织带缝制于衣物表面时,装饰网格带4覆盖于勾丝网格带1的表面,能够对内侧的勾丝网格带1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材质较软的勾丝网格带1受到磨损出现局部断裂的情况;当人们穿着衣物运动时,装饰网格带4与勾丝网格带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形成动态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提高织带的美观性和时尚性。
52.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