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灯具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23:40: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2.吸顶灯是室内照明常用的一种灯具,用过将吸顶灯盘悬挂在天花板上,实现对室内的照明。
3.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吸顶灯包括底壳、灯带、导光部和外框,其中,灯带环绕设置于导光部的外沿,外框将导光部固定在底壳上。当灯带发光时,光线进入导光部并发生扩散,从而实现照明。
4.然而,由于灯带与导光部抵接,灯带与导光部之间具有缝隙。灯带中多颗灯珠发出的光线从缝隙中漏出,会产生光线不均匀的情况,这些光线进一步从外壳中漏出,造成吸顶灯边缘发光不均匀,影响了照明的美观性。
5.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还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灯具,旨在解决灯具漏光导致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灯具,包括底壳、第一发光部、导光部和外框;其中,该底壳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槽,该第一发光部设置于该第一安装槽内,并靠近该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该导光部设于该第一安装槽中并靠近该第一发光部;该外框安装于该底壳的外沿,并将该导光部的边缘包覆于该第一安装槽内;该外框具有遮挡部,该遮挡部位于该第一发光部与该导光部的接缝处的外侧。
8.优选地,该遮挡部设置为外凸的曲面,该曲面将该导光部压紧于该第一安装槽;该曲面与该导光部围成第一空间,以使该接缝处漏出的光线在该第一空间内扩散。
9.优选地,该曲面包括第一延伸面和第二延伸面,其中,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一端抵接该导光部,以将该导光部压紧于该第一安装槽;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端向远离该接缝处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端与该第二延伸面连接,该第一延伸面与该第二延伸面之间具有夹角。
10.优选地,该外框呈半透明或透明状。
11.优选地,该底壳呈半透明或透明状;该底壳与该导光部围成第一腔体,该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发光部。
12.优选地,该导光部与该第一安装槽之间设置有金属背板,该金属背板与该第一安装槽适配,该第一发光部安装在该金属背板上;该金属背板与该底壳围成该第一腔体,该金属背板分隔该第一发光部和该第二发光部。
13.优选地,该第二发光部与该金属背板连接,或者,该第二发光部通过金属片与该金属背板导热连接。
14.优选地,该底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该第二安装槽设于该导光部与该底壳的背面围成的第一腔体内,该第二发光部设置于该第二安装槽的外侧壁。
15.优选地,该灯具还包括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分别与该第一发光部和该第二发光部连接。
16.优选地,该灯具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该无线通信模块与该控制模块连接。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灯具,包括:底壳、第一发光部、导光部和外框;其中,底壳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发光部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并靠近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导光部设于第一安装槽中并靠近第一发光部;外框安装于底壳的外沿,并将导光部的边缘包覆于第一安装槽内;外框具有遮挡部,遮挡部位于第一发光部与导光部的接缝处的外侧。通过外框同时实现了遮光和对导光部的固定。在不额外增加部件的情况下,解决了灯具漏光导致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当前灯具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具的一个爆炸图;
22.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具的剖视图;
23.图4b为图4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灯具的另一个爆炸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灯具的另一个爆炸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底壳2灯带3导光部4外框10底壳20第一发光部30导光部40外框11第一安装槽41遮挡部31反光纸32导光板33扩散板100第一空间41a第一延伸面41b第二延伸面42外环200第一腔体50第二发光部60金属背板61底面62侧边12第二安装槽13第三安装槽
2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吸顶灯是室内照明常用的一种灯具,用过将吸顶灯盘悬挂在天花板上,实现对室内的照明。
33.请参阅图1,图1为当前灯具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前的吸顶灯包括底壳1、灯带2、导光部3和外框4,其中,灯带2环绕设置于导光部3的外沿,外框4将导光部3固定在底壳1上。当灯带2发光时,光线进入导光部3并发生扩散,从而实现照明。
34.然而,由于灯带2与导光部3抵接,灯带2与导光部3之间具有缝隙。灯带2中多颗灯珠发出的光线从缝隙中漏出,会产生光线不均匀的情况,这些光线进一步从外壳中漏出,造成吸顶灯边缘发光不均匀,影响了照明的美观性。
35.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通过在灯具上设置遮挡部,解决吸顶灯边缘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36.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7.请参阅图2至图4b,其中,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的立体图;
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的一个爆炸图,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的剖视图,图4b为图4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39.如图2至图4b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包括:底壳10、第一发光部20、导光部30和外框40;其中,底壳10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槽11,第一发光部20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内,并靠近第一安装槽11的内侧壁;导光部30设于第一安装槽11中并靠近第一发光部20;外框40安装于底壳10的外沿,并将导光部30的边缘包覆于第一安装槽11内;外框40具有遮挡部41,遮挡部41位于第一发光部20与导光部30的接缝处的外侧。
40.本实施例中,导光部30设于第一安装槽11中并靠近第一发光部20,优选地,该导光部30的边缘与第一发光部20抵接。通过设置外框40,一方面,外框40将导光部30的边缘包覆于第一安装槽11内,从而实现对导光部30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外框40上设置的遮挡部41,能够遮挡第一发光部20与导光部30之间的接缝,防止接缝处不均匀的光线扩散出来。由此一来,外框40同时实现了遮光和对导光部30的固定。在不额外增加部件的情况下,解决了灯具漏光导致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发光部20和导光部30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可选地,请参阅图4b和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的另一个爆炸图,如图4b和图5所示,第一发光部20设置为第一led灯带,该导光部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光纸31、导光板32和扩散板33。具体工作时,第一安装槽11与导光部30的形状相适配,反光纸31、导光板32和扩散板33层叠设置并依次嵌入第一安装槽11中,该第一led灯带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的内侧壁。由此一来,第一led灯带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部30时,首先经过反光纸31的反射,保证大部分光线反射到灯具的发光一面,之后这些光线经过导光板32的传递到达扩散板33,该扩散板33是具有磨砂颗粒的半透明面板,可以将光线均匀扩散,从而实现灯具的照明。由于导光部30与第一发光部20的接缝处已经被遮挡部41遮挡,灯具发出的光线都是经过扩散板33扩散后柔和的光线,不会发生光线从接缝处漏出,导致发光不均匀的情况。
42.需要说明的是,该遮挡部4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但不限于:方式1、该遮挡部41设置为平面,该遮挡部41向灯具的中心处延伸,从而通过遮盖的方式,防止接缝处的不均匀光线露出。方式2、将遮挡部41设置为曲面,该曲面围成的空间允许接缝处露出的光线在其中扩散,从而接近了接缝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为便于理解,以下以方式2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43.请参阅图4a和图4b,如图4a和图4b所示,遮挡部41设置为外凸的曲面,该曲面将导光部30压紧于第一安装槽11;同时,该曲面与导光部30围成第一空间100,以使接缝处漏出的光线在第一空间100内扩散。
44.本实施例中,若单纯将遮挡部41设置为一平面,可能会屏蔽接缝处的光线,导致灯盘的边缘亮度较暗的情况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的方式2将遮挡部41设置为曲面,该曲面的端部将导光部30压紧于第一安装槽11,依然能够实现固定导光部30的目的,同时,曲面与导光部30之间围成的第一空间100将导光部30与第一发光部20之间的接缝容纳其中,使得接缝处露出的光线能够在第一空间100中均匀扩散,这一方面解决了接缝处露出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了光线的损失,灯具不会因为遮挡部41的遮盖而产生局部发暗的情况。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遮挡部41的曲面可以设置为多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光滑的弧面,或者,若干个平面组合而成的弯折面。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以遮挡部41的曲面设置为弯折面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46.请参阅图2、图4a和图4b,如图2、图4a和图4b所示,曲面包括第一延伸面41a和第二延伸面41b,其中,第一延伸面41a的第一端抵接导光部30,以将导光部30压紧于第一安装槽11;第一延伸面41a的第二端向远离接缝处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面41a的第二端与第二延伸面41b连接,第一延伸面41a与第二延伸面41b之间具有夹角。
47.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面41a的第一端抵接并压紧导光部30,第一延伸面41a的第二端远离导光部30,从而在导光部30的上方形成了一个第一空间100,进一步地,该第二延伸面41b的第一端与第一延伸面41a连接,第二延伸面41b的第二端与外框40的外环42连接,该外环42用于与底壳10连接,由此一来,第一延伸面41a和第二延伸面41b围成了一个高出于导光部30的封闭空间,即第一空间100。在第一空间100内,由于第一延伸面41a和第二延伸面41b之间具有夹角,使得接缝处漏出的光线可以在第一延伸面41a和第二延伸面41b之
间互相反射,从而扩散成柔和的光线,一方面解决了光线不均匀,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没有损失接缝处漏出的光线。
4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延伸面41a和第二延伸面41b的描述只是一种示例性的说明,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改变第一空间100内光线反射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面中延伸面的数量,例如,将遮挡部41设置为更多延伸面组合而成的弯折曲面,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
49.进一步地,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方式在不损失接缝处露出光线的情况下解决了接缝处发光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将外框40改进为至少部分透光的材质,从而提升灯具的发光面积。为便于理解,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50.可选地,外框40呈半透明或透明状。
51.本实施例中,外框40整体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优选地,外框40一体化设置为半透明的磨砂材质,由此一来,在照明的过程中,除了导光部30外,外框40的部分也可以发亮,该光线甚至可以扩散到外框40的外环42部分,实现灯盘的发光面一侧以及侧壁的整体发光,从而提高了灯盘的发光面积。同时,由于外框40的遮挡部41设置为曲面,所围成的第一空间100允许第一发光部20与导光部30之间的接缝漏出的光线散射均匀,从而并不会因为外框40透明而产生局部发光不均匀的情况,使得外框40出的发光亮度接近导光部30的发光亮度。
52.上述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正面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了说明,通过将外框40设置为可透光材质,配合曲面的遮挡部41设置,使得灯具的正面及侧面外环部分全部可以发光,不存在暗部或局部发光不均匀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灯具背面发光的方案,使得灯具能够通体发光,正反面及侧面外环部分均可发光,相比传统单面发光的灯具,照明效果和装饰效果更佳。
53.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54.请参阅图4a和图5,如图4a和图5所示,底壳10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底壳10与导光部30围成第一腔体200,第一腔体200内设置有第二发光部50。
55.本实施例中,导光部30的正面作为发光面,实现灯具正面的照明,导光部30的背面与底壳10所围成的第一腔体200,位于灯具的背面。在第一腔体200内设置第二发光部50,由于底壳10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当第二发光部50发光时,光线从底壳10透出,由此一来,灯具的背面也实现了发光,从而实现了整个灯具的通体发光。
5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灯具内设置了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两个发光部,其发热量相对传统灯具相应增加,为了防止灯具过热,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如下方案。
57.请参阅图4a,图4b和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灯具的另一个爆炸图;如图4a,图4b和图6所示,导光部30与第一安装槽11之间设置有金属背板60,金属背板60与第一安装槽11适配,第一发光部20安装在金属背板60上;金属背板60与底壳10围成第一腔体200,金属背板60分隔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
58.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槽11是环绕设置于底壳10开口处的槽状结构,该金属背板60设置为类似盘状的结构,具有一底面61,以及环绕设置在底面61上的侧边62,当金属背板60嵌入第一安装槽11时,金属背板60的侧边62与第一安装槽11的侧壁贴合,从而将金属背板60安装于底壳10的开口处。在此基础上,第一发光部20安装于金属背板60侧
边62的内壁上,导光部30设置于该金属背板60中并与金属背板60的底面61贴合或靠近。由此一来,由于第一发光部20贴设于金属背板60的侧边,第一发光部20发出的热量会导入金属背板60,从而通过金属背板60进行散热,防止灯具由于过热而发生故障。
59.进一步地,金属背板60的底面与底壳10围成第一腔体200,并隔绝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使得位于灯具背面的第一腔体200与位于灯具正面的发光面之间形成了两个互不透光的空间,由此一来,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发光颜色,例如,位于正面的第一发光部20设置为照明效果更好的白色,位于背面的第二发光部50设置为装饰效果更好的暖黄色,由于金属背板60的隔绝,这两种颜色之间并不会发生干涉,灯具可以实现更丰富的照明和装饰效果。
60.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中,第一发光部20发出的光线主要用于照明,第二发光部50发出的光线主要用于装饰。因此,第一发光部20的功率要大于第二发光部50,第一发光部20的发热温度更高,在此情况下,金属背板60只需要对第一发光部20进行散热。
61.可选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高第二发光部50的功率,此时,需要进一步对第二发光部50进行散热。对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2.第二发光部50与金属背板60连接,或者,第二发光部50通过金属片与金属背板60导热连接。
63.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发光部50与金属背板60连接,使得一块金属背板60能够同时对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进行散热。可选地,第二发光部50可以与金属背板6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直接连接时,第二发光部50可以贴设于金属背板60的背面,或者,第二发光部50还可以设置在底壳10上,并与金属背壳抵接。间接连接时,第二发光部50通过金属片与金属背板60导热连接。
6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发光部50的具体设置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安装方式。
65.请参阅图6,如图6所示,底壳1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第二安装槽12设于导光部30与底壳10的背面围成的第一腔体200内,第二发光部50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2的外侧壁。
66.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部20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的内侧壁,所发出的光线向灯具的中心发射,从而第一发光部20可以将光线照射到导光部30。第二发光部50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2的外侧壁,从而第二发光部50发出的光线向灯具的外周发射,穿过底壳10实现灯具背面的发光。
6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为互相独立的发光部,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二者的工作,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如下方案。
68.灯具还包括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连接。
69.本实施例中,灯具中设置控制模块,以控制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的工作状态。可选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的发光状态,该控制指令可以是设置在控制模块上的开关发出的,也可以是控制模块从外部获取的指令,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
70.可选地,该控制模块可以设置为集成电路板(pcb)的形式。
71.进一步地,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可以分别为rgb led灯带,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led灯珠。根据控制模块的控制,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可以被控制为不同的发光颜色和发光亮度,甚至可以控制第一发光部20或第二发光部50单独开闭,从而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对灯具实现个性化的控制。
7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不限于作为吸顶灯使用,还可以作为吊灯、台灯或落地灯等等,对此,本技术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其中,当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作为台灯或落地灯使用时,灯具处于用户可以触及的范围,此时,可以使用开关对控制模块进行控制,用户直接通过操控开关输入控制命令,以使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命令控制第一发光部20和第二发光部50的工作。当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作为吊灯或吸顶灯使用时,用户难以触及灯具,无法通过开关部输入控制命令。同时,即使灯具作为台灯或落地灯,设置开关部需要专门走到灯具面前才能操作,造成了麻烦。
7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远程对灯具进行控制的方法。
74.灯具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无线通信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
75.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用于获取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控制模块,从而实现对控制模块的远程控制。可选地,该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对灯具进行远程控制。
76.可选地,如图6所示,该第二安装槽12内还设置有第三安装槽13,上述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分别设置于该第三安装槽13中,由此一来,整个灯具的空间变得更加紧凑。
7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具,包括:底壳、第一发光部、导光部和外框;其中,底壳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发光部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并靠近第一安装槽的内侧壁;导光部设于第一安装槽中并靠近第一发光部;外框安装于底壳的外沿,并将导光部的边缘包覆于第一安装槽内;外框具有遮挡部,遮挡部位于第一发光部与导光部的接缝处的外侧。通过外框同时实现了遮光和对导光部的固定。在不额外增加部件的情况下,解决了灯具漏光导致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7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