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地拖模块及清洁机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8:10: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拖模块及清洁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拖地机,自动拖地机等清洁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清洁产品通常安装有拖布,通过对拖布进行供水来对地面进行清洁,但是实际人们在使用这些清洁产品的过程中,安装在清洁产品上的拖布往往会受到清洁产品自身的重力或者在自身重力之外其它往地面方向的外力,比如说用户在使用手持拖地机时往地面方向施加的压力,或者是用户可能会在自移动洗地机上摆放一些物品,这些物品给自移动拖地机带来的竖直往下的压力,拖布在这些重力、压力的作用下受到挤压很容易使拖布上的清洁液产生聚集上溢的问题,上溢的清洁液可能会残留在安装拖布的清洁盘上,也可能上溢至清洁盘的下端被清洁盘下端所阻挡往清洁盘下端外侧的方向外溢直至外溢至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当然残留在清洁盘上的清洁液也可能因为清洁盘的旋转受到离心效果的影响甩至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影响了清洁产品的清洁效果。
3.因此,对于如何防止拖布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地拖模块及清洁机,主要解决清洁机在工作过程中清洁件上的污水上溢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地拖模块,地拖模块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所述地拖模块包括用于清洁地面的清洁件,还包括安装件,所述清洁件设置为可与所述安装件进行同步旋转运动的结构;
7.还包括呈柔性结构的柔性件,所述柔性件安装于所述清洁件和所述安装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清洁件和所述安装件呈相互接触的结构;
8.所述柔性件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清洁件与地面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的2/3。
9.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柔性件的平均壁厚大于等于2.5mm;
10.或,所述柔性件的平均壁厚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5mm;
11.或,所述柔性件的平均壁厚大于等于所述清洁件的平均壁厚。
12.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柔性件在靠近所述清洁件的一侧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安装件方向呈凹陷结构的回流槽,所述回流槽设置为呈下端开口的结构来与所述清洁件的上端面构成为相连通的结构,所述回流槽与所述清洁件的上端面共同构成回流区。
13.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回流槽自靠近清洁件侧至远离清洁件侧呈逐渐收窄的结构;
14.多个所述回流区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形成的投影面积总和小于所述柔
性件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3/4,或,多个所述回流区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形成的投影面积总和小于所述柔性件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3/4且大于所述柔性件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1/5。
15.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安装件上设有多个过流孔,所述过流孔贯穿于所述安装件使得所述安装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呈相通结构,多个所述过流孔以所述安装件的中心位置进行环绕构成有呈环形分布结构的过流区,所述柔性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过流区对应的引流孔来使得液体可从过流区位置流动通过所述引流孔来进入到清洁件上。
16.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引流孔位于所述回流槽的上部并设置为与所述回流槽呈相连通结构,或,所述引流孔位于所述回流槽的上部并设置为与所述回流槽呈相连通结构且所述引流孔设置为呈自远离清洁件的位置朝向靠近清洁件的位置的方向上呈上大下小的结构;
17.或,所述引流孔设置为贯穿所述柔性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来形成通道结构且所述引流孔的位置与所述回流槽的位置设置为位于不同位置;
18.或,所述引流孔位于所述回流槽的上部并设置为与所述回流槽呈相连通结构,所述引流孔的上方还设有第一聚流槽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聚流槽呈相通结构,第一聚流槽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所述第一聚流槽与所述安装件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一聚流区,所述过流区位于所述第一聚流区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
19.或,所述引流孔设置为贯穿所述柔性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来形成通道结构且所述引流孔的位置与所述回流槽的位置设置为位于不同位置,所述引流孔的上方还设有第一聚流槽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聚流槽呈相通结构,第一聚流槽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所述第一聚流槽与所述安装件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一聚流区,所述过流区位于所述第一聚流区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
20.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安装件上设有多个过流孔,所述过流孔贯穿于所述安装件使得所述安装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呈相通结构,所述过流孔以所述安装件的中心位置进行环绕构成有呈环形分布结构的过流区,所述柔性件上设置多个与过流区对应的过孔来使得液体可从过流区位置流动通过所述过孔来进入到清洁件上;
21.所述过孔贯穿于所述柔性件使得所述柔性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呈相通结构且过孔设置为直通结构或设置为上大下小的结构;
22.或,所述过孔贯穿所述柔性件的底部端面且所述过孔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聚流槽且与所述第二聚流槽呈相连通结构,所述第二聚流槽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所述第二聚流槽与所述安装件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二聚流区,所述过流区位于所述第二聚流区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
23.前述的地拖模块,所述柔性件的边缘位置设置阻水沿;
24.所述阻水沿设置为朝向所述安装件的方向延伸伸出来构成至少包覆所述安装件的侧部的一部分;
25.或,所述阻水沿设置为朝向所述安装件的方向延伸伸出来构成至少包覆所述安装件的侧部的一部分且所述阻水沿上还设置有防流部,所述防流部朝向所述柔性件的中部位
置方向延伸伸出,所述柔性件通过所述阻水沿和所述防流部来构成对所述安装件的包覆结构。
26.前述的清洁机,包括用于清洁地面的地拖主体,所述地拖主体包括如前所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地拖模块位于所述地拖主体上靠近地面的位置,所述地拖主体还包括储液箱和喷液口,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喷液口呈相通结构;
27.所述喷液口位于所述地拖主体的侧部位置或底部位置,所述喷液口朝向地面喷射的液体在地面上形成喷液区,所述喷液区位于所述清洁件在沿竖直方向上在地面上的投影区之外。
28.前述的清洁机,包括用于清洁地面的地拖主体,所述地拖主体包括如前所述的地拖模块,所述地拖模块位于所述地拖主体上靠近地面的位置,所述地拖主体还包括储液箱和喷液口,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喷液口呈相通结构;
29.所述喷液口设置在所述地拖主体的底部位置上且位于所述过流区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
30.和现有技术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本方案的地拖模块可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地拖模块包括有用于清洁地面的清洁件和用于将清洁件固定外形以及固定位置的安装件,在清洁件和安装件之间设有柔性结构的柔性件,柔性件的结构设置可以有效解决清洁件在清洁地面时清洁件上的清洁液出现上溢的问题。
32.本方案的柔性件采用防水结构使清洁液无法残留在柔性件上,且当清洁件上的清洁液出现上溢现象时,清洁件上的清洁液可以通过柔性件再次回落分散至清洁件上,产生了较好的防溢效果且避免了清洁液的浪费,使清洁件能够充分吸收利用清洁液并对地面进行清洁。
33.本方案的柔性件上设有回流槽,清洁件在使用过程中,清洁件上的清洁液上溢触碰到柔性件上的回流槽上,因为回流槽的结构设计,清洁液会再次回流至清洁件上,进一步提高了清洁件中清洁液的使用率,使得清洁件能够充分利用清洁机所提供的清洁液,提高了地拖模块清洁地面的清洁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节省了清洁机内清洁液的损耗。
34.本方案的回流区面积大小的设定,其下限的设定可以保障柔性件在清洁件上的支撑效果,其上限的设定可以保障回流槽对于清洁液上溢时对清洁液的回流效果,因此本方案回流区的设计可以提高柔性件安装在清洁件和安装件之间的结构可靠性并提升地拖模块对于清洁地面的清洁效果。
35.本方案通过在安装件上设置过流孔,在述柔性件上设置引流孔即可实现清洁机中的清洁液通过过流孔和引流孔自上而下的湿润清洁件,丰富了清洁机中清洁件的湿润形式。
36.本方案的第一聚流槽,第一聚流槽的结构设置可以使穿过安装件上的过流孔的清洁液可以精准的滴落在第一聚流槽上,不会产生过流孔和引流孔出现位置偏差时导致过流孔中的清洁液无法通过引流孔从而无法滴落到清洁件上的现象,而且当清洁机在清洁过程中,清洁件上的清洁液出现回流现象时会透过引流孔往上升且上升的清洁液会重新聚集在第一聚流槽中,第一聚流槽的设计可以避免污水外溢的现象,而且在第一聚流槽中的清洁液可以重新通过引流孔滴落到清洁件上,使得清洁液可以被清洁件充分利用,提高了清洁
液的利用率且提高了清洁件的清洁效率。
37.本方案设置了阻水沿,当清洁机在进行清洁工作时清洁机上的安装件进行旋转运动,滴落在安装件上的清洁液受到离心效果向外甩飞时可被阻水沿所阻挡,或者当清洁机在工作时,清洁件上的清洁液向上回流并穿过柔性件上的引流孔和安装件上的过流孔在安装件的上端面受到离心效果向外甩飞时也可被阻水沿所阻挡,两种情况都可以使清洁液通过安装件上的过流孔与柔性件上的引流孔再次滴落在清洁件上,从而使清洁液能都被清洁件充分利用,提高了清洁件的清洁效率,也有效的防止了安装件上残留的清洁液被甩飞造成地面二次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38.图1为地拖模块内柔性件上的过孔上大下小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地拖模块内柔性件上的阻水沿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安装件下柔性件的仰视示意图;
41.图4为柔性件上的回流槽产生防污水上溢效果的效果示意图;
42.图5为柔性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柔性件上引流孔和回流槽位于不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柔性件内回流槽上设有引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柔性件内的第二聚流槽结构示意图;
46.图9为柔性件内的第一聚流槽结构示意图;
47.图10为清洁机往清洁件以外的区域喷清洁液的示意图;
48.图11为地拖模块安装到清洁机上的示意图;
49.图12为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0.附图标记:1-地拖模块,10-清洁件,11-安装件,111-过流孔,112-过流区,12-柔性件,121-阻水沿,1211-防流部,122-回流槽,123-回流区,124-引流孔,125-第一聚流槽,126-第一聚流区,127-过孔,128-第二聚流槽,129-第二聚流区,2-清洁机,21-地拖主体,211-储液箱,212-喷液口,213-喷液区。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52.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地拖模块1及清洁机2,如图1至图12构成所示,地拖模块1被安装至清洁机2上靠近地面的位置,主要用于实现地拖模块1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其中,清洁机2可以是手持式结构,例如手持拖地机,手持洗地机,也可以是自动式结构,例如自移动洗地机,自移动拖地机等。
53.本方案的地拖模块1主要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具体的,包括清洁件10,地拖模块1中的清洁件10用于对地面进行直接接触对地面产生清洁效果,清洁件10一般为棉质,纤维结构,清洁件10的结构性质使清洁件10无法单独的支撑在地面上对地面进行清洁,据此,地拖模块1还包括安装件11,安装件11与清洁件10呈直接或间接相连的结构,该设计不仅可以使清洁件10与安装件11进行同步旋转运动,而且安装件11可对清洁件10产生支撑作
用,固定清洁件10的外形,以此来增大清洁件1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清洁件10的清洁效果,安装件11与清洁件10相连的形式可以采用魔术贴贴合、磁吸、缝合等,在此不做限定。
54.为了解决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问题,地拖模块1还包括呈柔性结构的柔性件12,柔性件12可采用硅胶、橡胶、tpe、tpu、软胶等柔性防水结构的材料,清洁机2在工作过程中,清洁机2由于其自身重力,或者在自身重力之外还受到其它往地面方向的外力,比如说用户在使用手持拖地机时往地面施加的压力,或者用户可能会在自移动洗地机上摆放一些物品,这些物品给自移动洗地机带来的竖直往下的压力,清洁机2上的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在这些重力、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聚集上溢的问题,上溢的清洁液可能会残留在安装件11上,也可能撞到安装件11的下端往安装件11下端两侧的方向外溢,直至外溢到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当然残留在安装件11上的清洁液也可能因为安装件11的旋转而受到离心力的影响甩至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提高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率,在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之间设置柔性件12且该柔性件12分别与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柔性件12可通过卡接,插接等方式固定在安装件11之下,当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时,会被柔性件12阻挡形成回流返回至清洁件10上,提高了清洁液的利用率,且避免了清洁液的浪费。
55.清洁件10在安装件11的作用下使得清洁件10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与清洁件10下端面的面积的比例达到最大值,因而清洁件10上会出现清洁液上溢现象的区域面积与清洁件10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也达到了最大值,因此为了针对对应大小的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区域,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止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设置柔性件12沿竖直方向在清洁件10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清洁件10与地面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的2/3,在该面积的限定下可以实现柔性件12来形成对上溢清洁液的大面积阻挡效果,在阻挡的过程中限制清洁液上溢会使得清洁液形成回落来更好的分散均匀到清洁件10上,可见该设计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提高了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果。
56.本实用新型针对柔性件12的结构做了两种改进方案,两种改进方案皆可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止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具体的,针对两种改进方式分别就方案1和方案2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57.方案1: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的防溢效果,在柔性件12在靠近清洁件10的一侧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安装件11方向呈凹陷结构的回流槽122,如图3、4所示,回流槽122的下端设置为开口结构与清洁件10的上端面相连通,且回流槽122与清洁件10的上端面共同构成了回流区123,清洁机2在清洁过程中,清洁件10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导致清洁件10受到挤压致使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聚集,上溢的清洁液会冲撞到柔性件12的下端面上,由于柔性件12的下端面设置了多个回流槽122,冲撞到回流槽122中的清洁液由于回流槽122的结构设计会被反弹再次回落分散至清洁件10上,从而避免了清洁液的流失导致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果下降的情况产生,且回流槽122的结构能使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得到再一次的分配,即,使得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能够再一次的均匀分布到清洁件10上,提高了清洁件10的清洁效果。
58.本方案的回流槽122结构部分,回流槽122可设计为方形凹槽,球形凹槽等,优选的,回流槽122设计为自靠近清洁件10侧至远离清洁件10侧呈逐渐收窄的结构,如图4所示。
59.本方案的回流区123面积大小部分,设计过多的回流槽122会导致清洁件10与柔性件12下端面的接触面积过小,即柔性件12下端面上回流区123以外的区域面积过小,柔性件12下端面上回流区123以外的区域对柔性件12产生支撑效果,当柔性件12下端面上回流区123以外的区域面积过小时,由于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柔性件12下端面上回流区123以外的区域极有可能无法支撑清洁机2的重力或者清洁机2加上其它的外力导致柔性件12下端面上回流区123以外的区域产生变形,即意味着回流槽122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形,从而降低了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导致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率下降,但是过少的回流槽122也会导致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率下降,因为柔性件12为防水结构,当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时,接触不到回流槽122,清洁液就会向柔性件12下端面的水平方向外溢,直接外溢到清洁件10的外侧区域,即外溢到地面上造成地面二次污染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方案多个回流区123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10上形成的投影面积总和小于柔性件12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10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3/4,或,多个回流区123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清洁件10上形成的投影面积总和小于柔性件12沿竖直方向上在清洁件10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3/4且大于柔性件12沿竖直方向上在清洁件10上的投影区域的面积的1/5,该方案中多个回流区123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柔性件12安装在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之间的结构可靠性并提升地拖模块1对于清洁地面的清洁效率。
60.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为清洁机2对地拖模块1供给清洁液,再由地拖模块1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即,清洁机2通过地拖模块1中的孔结构将清洁液供给到清洁件10上,在由清洁件10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由此针对该技术本实用新型对地拖模块1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61.针对清洁机2可通过安装件11将清洁液供给到清洁件10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件11设置了多个过流孔111,过流孔111贯穿于安装件11的上下端面使得安装件11的上下端面呈相通结构,清洁机2可通过过流孔111将清洁液直接传递到清洁件10上,本方案的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均采用圆形结构,为了使清洁机2提供的清洁液能够均匀的分散到清洁件10上,安装件11上的多个过流孔111设置为以安装件11的中心位置进行环绕构成有呈环形分布结构的过流区112,且柔性件12上设置有与过流区112对应的引流孔124来使得清洁液可从过流区112位置流动通过引流孔124来进入到清洁件10上,安装件11上过流孔111的位置与柔性件12上引流孔124的位置一一对应,也可理解为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与柔性件12上的引流孔124呈相通结构。
62.针对柔性件12结构部分,方案1共有4种改进方式来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
63.第一种结构: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在回流槽122的上方可以设置与回流槽122相通的引流孔124,如图7所示,在回流槽122的基础上并通过引流孔124延长了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的距离,在清洁机2运行过程中,清洁机2通过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以及柔性件12上的引流孔124对清洁件10供给清洁液,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会向上回流,首先一部分的清洁液会冲撞至回流槽122的外壁再次回落至清洁件10上,另一部分的清洁液会进入到引流孔124中,然后受到重力影响再次回落至清洁件10上,此处也可以理解为引流孔124可以暂时存储上溢的清洁液,该方案柔性件12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
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其中该方案中引流孔124也可设置为位于回流槽122的上部并设置为与所述回流槽122呈相连通结构且所述引流孔124设置为呈自远离清洁件10的位置朝向靠近清洁件10的位置的方向上呈上大下小的结构。
64.第二种结构: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引流孔124设置为贯穿所述柔性件1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来形成通道结构且引流孔124的位置与所述回流槽122的位置设置为位于不同位置,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在第二种结构中,引流孔124的主要作用为引导穿过过流孔111中的清洁液进入到清洁件10中,此处可理解为,对比第一种结构第二种结构中的引流孔124没有长度上的要求,因此第二种结构中引流孔124暂存清洁液的能力较差,第二种结构的柔性件12主要依赖回流槽122的回流效果来防止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当清洁机2在运行过程中,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向上回流,冲撞到回流槽122中的清洁液由于回流槽122的结构设计会再次回落分散至清洁件10上,使得清洁件10能够充分利用清洁机2所提供的清洁液,提高了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率。
65.第三种结构: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引流孔124位于所述回流槽122的上部并设置为与所述回流槽122呈相连通结构,所述引流孔124的上方还设有第一聚流槽125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聚流槽125呈相通结构,第一聚流槽125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11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所述第一聚流槽125与所述安装件11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一聚流区126,所述过流区112位于所述第一聚流区126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11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如图9所示,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第一种结构中的引流孔124上端位置增设了第一聚流槽125结构,由于考虑到第一种结构中引流孔124暂存上溢的清洁液的能力有限,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暂存上溢清洁液的能力达到增强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在第一种结构中的引流孔124上端位置增设了第一聚流槽125结构,第一聚流槽125的结构设置可以使穿过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的清洁液可以完整的滴落在第一聚流槽125上,不会产生过流孔111和引流孔124出现位置偏差时导致过流孔111中的清洁液无法通过引流孔124从而无法滴落到清洁件10上的现象,而且当清洁机2在清洁过程中,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出现回流现象时会透过引流孔124往上升,当引流孔124不足以存储所有所有上溢的清洁液时,引流孔124内的清洁液就会重新聚集到第一聚流槽125中,第一聚流槽125的设计可以避免污水外溢的现象,而且在第一聚流槽125中的清洁液可以重新通过引流孔124再次滴落到清洁件10上,使得清洁液可以被清洁件10充分利用,提高了清洁液的利用率且提高了清洁件10的清洁效果。
66.第四种结构,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清洁液上溢的效果,引流孔124设置为贯穿柔性件1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来形成通道结构且所述引流孔124的位置与所述回流槽122的位置设置为位于不同位置,引流孔124的上方还设有第一聚流槽125并设置为与第一聚流槽125呈相通结构,第一聚流槽125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11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第一聚流槽125与安装件11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一聚流区126,所述过流区112位于所述第一聚流区126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11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如图5所示,第四种结构也可简单理解为为在第二种结构中的引流孔124上端增设了第三种结构中的聚流槽结构,第二种结构中虽然清洁件10中大部分的清洁液向上回流时都会被回流槽122所阻挡折回至清洁件10上,但是少部分清洁液依旧可以穿过引流孔124沾
到安装件11上,被安装件11甩飞沾染到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第三种结构中的第一聚流槽125的设计可以弥补引流孔124暂存上溢清洁液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柔性件12的第四种结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柔性件12防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
67.方案2:安装件11上设置了多个过流孔111,如图1、8所示,过流孔111贯穿于安装件11的上下端面使得安装件11的上下端面呈相通结构,清洁机2可通过此过流孔111将清洁液直接传递到清洁件10上,本方案的清洁件10和安装件11均采用圆形结构,为了使清洁机2提供的清洁液能够均匀的分散到清洁件10上,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设置为以安装件11的中心位置进行环绕构成有呈环形分布结构的过流区112,且柔性件12上设置有与过流区112对应的过孔127来使得清洁液可从过流区112位置流动通过引流孔124来进入到清洁件10上,安装件11上过流孔111的位置与柔性件12上过孔127的位置一一对应,即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与柔性件12上的过孔127呈相通结构。
68.其中,过孔127设置为贯穿于所述柔性件12使得柔性件1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呈相通结构且过孔127设置为直通结构或设置为上大下小的结构,当清洁机2在执行清洁操作时,清洁件10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导致清洁件10受到挤压致使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过孔127的设置延长了清洁液上溢至安装件11的距离,清洁液不会直接上溢至安装件11上导致清洁液残留在安装件11上使得清洁件10清洁效率降低,也可理解为过孔127的设计可以暂时存储回流上溢的清洁液,清洁液在过孔127中上溢一段距离后,因为其重力原因又会返回至清洁件10上,使得清洁件10可以充分利用清洁机2提供的清洁液,提高清洁机2的清洁效率。
69.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柔性件12防清洁液上溢的效果,过孔127贯穿于柔性件12的底部端面且所述过孔127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聚流槽128且与所述第二聚流槽128呈相连通结构,如图8所示,第二聚流槽128设置为呈上端开口的结构来与安装件11的下端面构成相连通的结构,第二聚流槽128与所述安装件11的下端面共同构成第二聚流区129,且过流区112位于所述第二聚流区129沿竖直方向上在所述安装件11上的投影区域范围内,即,清洁机2上的清洁液通过安装件11上的过流区112会首先会汇聚到第二聚流槽128内,再通过第二聚流槽128下的过孔127进入到清洁件10上,第二聚流槽128的设计扩大了清洁液在柔性件12内聚流的体积,当清洁机2在执行清洁操作时,清洁件10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导致清洁件10受到挤压致使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上溢,上溢的清洁液会通过过孔127汇聚到第二聚流区129内,因为第二聚流槽128的结构设计,第二聚流区129可以容纳足够多上溢的清洁液,致使清洁液不会继续上溢至安装件11上产生清洁液残留在安装件11上或者被安装件11甩到地面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且聚流区内的清洁液也会因为重力原因再次回流至清洁件10上使清洁件10能够充分的利用清洁机2提供的清洁液,柔性件12也因为第二聚流槽128的设计进一步的提高了柔性件12防清洁液上溢的效果。
70.方案1中柔性件12的防溢流效果主要得益于柔性件12上的回流槽122、引流孔124、第一聚流槽125,方案2中柔性件12的防溢流效果主要得益于柔性件12上的过孔127、第二聚流槽128,其中,回流槽122、引流孔124、过孔127、第一聚流槽125、第二聚流槽128皆为中空结构,因此为了使柔性件12容纳这些结构本实施例需要对柔性件12的平均壁厚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2的平均壁厚设置为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5mm,其中在方
案2中,柔性件12未采用回流槽122结构来对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进行防溢,仅采用过孔127来对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进行防溢,或在方案1中的第一种结构设计,回流槽122仅为辅助防溢,过流孔111为主防溢方式,这两种方案对过孔127或过流孔111因为需要暂存上溢的清洁液因此对于柔性件12的平均壁厚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过孔127或是过流孔111的长度越短,柔性件12的防溢效果就越差,为了保障方案2或是方案1中第一种结构的柔性件12的防溢流效果,柔性件12的平均壁厚设置也可设置为大于等于2.5mm或者是大于等于清洁件10的平均壁厚。
71.针对方案1或方案2,柔性件12的边缘位置可以设置阻水沿121,如图2、6所示,柔性件12可设置为朝向所述安装件11的方向延伸伸出来构成至少包覆安装件11的侧部的一部分,当清洁机2在进行清洁工作时清洁机2上的安装件11进行旋转运动,滴落在安装件11上的清洁液受到离心效果向外甩飞时可被阻水沿121所阻挡,或者当清洁机2在工作时,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因为清洁机2的重力影响或者清洁机2的重力与其它外力共同影响向上回流并穿过柔性件12上的引流孔124和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或者是穿过了柔性件12上的过孔127和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最终到达安装件11上,残留在安装件11上的清洁液会受到离心效果向外甩飞,但在甩飞过程中会被阻水沿121所阻挡,上述两种情况下被阻水沿121阻挡下来的清洁液会通过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与柔性件12上的引流孔124再次回落在清洁件10上,从而使清洁液能被清洁件10充分利用,避免了清洁液的浪费,提高了清洁件10的清洁效率,也有效的防止了安装件11上残留的清洁液被甩飞到地面上造成地面二次污染的问题。
72.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阻水沿121的防水效果,阻水沿121设置为朝向所述安装件11的方向延伸伸出来构成至少包覆所述安装件11的侧部的一部分且所述阻水沿121上还设置有防流部1211,所述防流部1211朝向所述柔性件12的中部位置方向延伸伸出,所述柔性件12通过所述阻水沿121和所述防流部1211来构成对所述安装件11的包覆结构,防流部1211的结构设计进一步的加厚了柔性件12的边部结构,防止残留在清洁盘中的清洁液在清洁机2运行过程中向外甩出,使清洁液通过安装件11上的过流孔111再次回落至清洁件10上,且防流部1211朝向所述柔性键的中部位置方向延伸伸出使柔性件12与安装件11形成卡接结构,进一步保障了柔性件12的位置稳定性,且在实践过程中,设置防流部1211的柔性件12寿命远远高于未设防流部1211的柔性件12寿命,未设防流部1211的柔性件12的阻水沿121更容易产生变形导致柔性件12的阻水能力降低,因而得出结论,防流部1211的设计可以加强柔性件12上的阻水沿121的结构稳定性。
73.本方案还公开了拥有上述地拖模块1的两种清洁机2:
74.第一种清洁机2,包括了用于清洁地面的地拖主体21,如图10所示,其中地拖主体21包括了采用方案1中柔性件12的地拖模块1,该地拖模块1位于地拖主体21上靠近地面的位置,地拖主体21还包括储液箱211,储液箱211用于存储清洁液,地拖主体21还包括与储液箱211相通的喷液口212,喷液口212设置在地拖主体21的底部或侧部位置,储液箱211中的清洁液通过清洁机2中的泵结构向外部地面喷射清洁液,喷液口212朝向地面喷射的液体在地面上形成喷液区213,该喷液区213位于清洁件10在沿竖直方向上在地面上的投影区之外,简单的理解即为清洁机2朝向清洁件10外侧区域(待清洁的地面)喷射清洁液,然后清洁机2移向该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清洁。
75.第二种清洁机2,包括了用于清洁地面的地拖主体21,如图11、12所示,其中地拖主体21包括了采用方案1或方案2中柔性件12的地拖模块1,该地拖模块1位于地拖主体21上靠近地面的位置,地拖主体21还包括呈相通结构的储液箱211和喷液口212,其中储液液箱用于存储清洁液,喷液口212用于向地拖模块1提供储液箱211中的清洁液,其中为了使喷液口212流出的清洁液通过安装件11中的过流区112和柔性件12引流孔124或过孔127流入到清洁件10中,喷液口212设置在所述地拖主体21的底部位置上且位于所述过流区1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内,喷液口212的位置限定增加了清洁件10对于储液箱211提供的清洁液的利用率,提高了清洁机2中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果。
76.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清洁机2在对地面进行清洁时,清洁机2上的清洁件10受到自身重力或其他外力的影响向下挤压,在此过程中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往往会出现聚集上溢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实施例主要在地拖模块1中的安装件11和清洁件10之间设置柔性件12来解决清洁机2在清洁过程中清洁机2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问题,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为了提高柔性件12的防清洁液聚集上溢效果针对柔性件12的结构做了如下改进:1.柔性件12的下端位置设置了回流槽122结构,清洁液在聚集上溢时会进入到回流槽122中,因为回流槽122的结构性质,冲撞到回流槽122的清洁液会再次回落均匀分散到清洁件10上,提高了柔性件12的防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2.在柔性件12中设置了引流孔124或过孔127,引流孔124或过孔127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个是可以引入通过安装件11上过流区112的清洁液,将清洁液传递到清洁件10上,第二个是通过延长引流孔124或过孔127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使得上溢的清洁液可以暂时存储在引流孔124或过孔127中,随后暂存在引流孔124或过孔127中的清洁液通过重力影响再次回落至清洁件10上,提高了柔性件12防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3.分别在柔性件12引流孔124、过孔127的上端设置了第一聚流槽125、第二聚流槽128,当引流孔124、过孔127不足以暂存所有上溢的清洁液时,上溢的清洁液就可以暂时存贮至第一聚流槽125、第二聚流槽128中,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聚流槽125、第二聚流槽128延展了引流孔124、过孔127暂存清洁液的能力,暂存在第一聚流槽125、第二聚流槽128中的清洁液也可通过设置在下方的引流孔124、过孔127再次回落至清洁件10上。4.本方案在柔性件12的边缘位置设置了阻水沿121,无论是清洁机2在对地拖模块1供水过程中因为意外情况未滴落到过流孔111中以至于残留到了安装件11上,还是因为清洁件10受压力过猛,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透过了引流孔124或是过孔127、第一聚流槽125或是第二聚流槽128、过流孔111依旧上溢至了安装件11上,此时阻水沿121的设置即可阻挡受安装件11离心效果影响正往外甩飞的清洁液,被阻挡的清洁液可通过过流孔111、第一聚流槽125或是第二聚流槽128、引流孔124或是过孔127再次回流至清洁件10上,提高了柔性件12防清洁件10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效果。柔性件12通过上述改进不仅解决了地拖模块1在清洁过程中地拖模块1上的清洁液聚集上溢的问题,且提高了地拖模块1的清洁效率,且提高了清洁液的利用率,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77.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