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充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6:5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充气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自动充气系统的激发方式有:水溶片、水溶剂式和电动式等,前两种都是通过弹簧蓄力,溶片或溶剂遇水作用后,弹簧释放产生动力,而电动式一般采用电磁线圈通电,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动力。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水溶片和水溶剂式充气系统其在潮湿环境下易出现误启动的风险,且在低温环境下启动速度较慢,易超过救生标准规定的时间,易造成危险事故发生,此外其一般都采用弹簧作为启动力,弹簧长时间压缩,易出现弹力失效的情况,从而造成无法快速充气操作而导致出现危险;而电动式的充气系统,其结构太大,重量较重,导致其不便于穿戴,使得其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充气系统,其结构紧凑、反应灵敏,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子充气系统,包括气源、充气装置、电子启动装置以及进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子启动装置,所述充气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气装置,所述气源对准所述充气装置,所述电子启动装置适于推动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适于打开所述气源,以实现对所述气源内的气体进行释放,释放后的气体适于进入所述进气装置,所述进气装置适于对救生设备进行充气。
5.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电子启动装置包括电子启动部、安装部以及推动部,所述电子启动部以及所述推动部均设置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安装部适于连接所述充气装置,所述推动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子启动部,所述推动部的另一端对准所述充气装置。
6.作为一种优选,电子启动部包括集成线路板、铜导线、电池以及启动头,所述集成线路板通过所述铜导线连接所述电池,所述启动头连接所述集成线路板,所述电池适于对所述集成线路板供电,所述集成线路板适于激活所述启动头。
7.作为另一种优选,安装部包括连接套、安装座以及盖体,所述连接套的上端连接所述充气装置,所述连接套的下端连接所述安装座,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安装座的下端。
8.进一步地,所述推动部为滑块,所述滑块的下端对准所述启动头,所述滑块的上端对准所述充气装置。
9.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自动充气座、顶块、撞针、弹簧以及弹性销,所述自动充气座的下端连接所述连接套,所述自动充气座的上端连接所述气源,所述顶块、所述撞针以及所述弹簧均安装于所述自动充气座内,所述顶块通过所述弹性销安装于所述自动充气座上,所述顶块的下端对准所述滑块,所述顶块的上端抵接于所述撞针,所述撞针的上端对准所述气源,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撞针的外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用于显示所述电子启动
装置的工作状态;所述充气装置上设有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适于显示所述充气装置的工作状态。
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座、气门芯以及气室,所述进气座的一端连接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打开所述气源后的气体适于通过所述进气座进入所述气室,所述气门芯设置于所述进气座内,所述气门芯为单向气门芯,所述进气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气室,适于将释放的气体输送至所述气室。
12.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充气系统还包括手动启动装置,所述手动启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自动充气座上,所述手动启动装置连接所述充气装置,所述手动启动装置包括手动拉臂、拉绳以及拉绳锤,所述手动拉臂对准所述顶块,所述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手动拉臂,所述拉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拉绳锤。
13.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套和所述充气装置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连接套和所述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14.进一步地,所述顶块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一体地从所述顶块的侧边向内凹陷形成,所述手动拉臂上设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插入所述凹陷部。
15.进一步地,所述进气装置上设有螺母以及第四密封圈,所述进气装置适于通过所述螺母和螺栓的配合固定于所述自动充气座上,所述第四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螺母的下方。
16.进一步地,所述气源为小气瓶,所述小气瓶和所述自动充气座之间设有充气座密封垫。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以及所述第四密封圈均为o形密封圈。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9.(1)其设有电子启动装置,其结构紧凑、小巧,便于携带穿着,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式结构太大重量重的问题;同时其只要遇水后就能瞬间启动,不存在延时,整个装置反应灵敏,能够节约充气时间,安全性高。
20.(2)其电子启动部设置于电子启动装置内部,能够对电子启动部达到保护的目的,避免其在潮湿环境下出现误操作,使得整个操作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中电子充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中电子启动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中电子充气系统未安装电子启动装置时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图1中a方向上的进气装置的示意图。
25.图中:1、电子充气系统;10、气源;20、充气装置;21、自动充气座;211、充气座密封垫;22、顶块;221、凹陷部;23、撞针;24、弹簧;25、弹性销;26、第二显示区;30、电子启动装置;31、电子启动部;311、集成线路板;312、铜导线;313、电池;314、启动头; 32、安装部;321、连接套;322、安装座;323、盖体;324、第一显示区;325、第一密封圈; 326、第二密封圈;327、第三密封圈;33、推动部;40、进气装置;41、进气座;42、气门芯;43、气室;44、螺母;45、第四密封圈;50、手动启动装置;51、手动拉臂;511、推动块; 52、拉绳;53、拉绳锤。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如图1-4所示的一种电子充气系统1,包括气源10、充气装置20、电子启动装置30 以及进气装置40,充气装置20的一端连接电子启动装置30,充气装置20的另一端连接进气装置40,气源10对准充气装置20,电子启动装置30适于推动充气装置20,充气装置20适于打开气源10,以实现对气源10内的气体进行释放,释放后的气体适于进入进气装置40,进气装置40适于对救生设备进行充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电子启动装置30遇到水时,其电路得以接通,由此电子启动装置30得以推动充气装置20,充气装置20得以打开气源10,气源10内的气体得以释放,随后释放的气体得以通过进气装置40进入救生设备,救生设备得以充气,从而达到救生的目的。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电子启动装置30,遇水后就能立马启动,并触发一系列操作,使得整个充气过程快速、充气效果好,且不会发生延时。同时电子启动装置30其结构紧凑小巧,反应灵敏、质量轻、便于携带,能够有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式结构太大,重量重的问题。
31.其中,如图1-2所示,电子启动装置30包括电子启动部31、安装部32以及推动部33,电子启动部31以及推动部33均设置于安装部32内,安装部32适于连接充气装置20,推动部33的一端连接电子启动部31,推动部33的另一端对准充气装置20,当对电子启动装置30 进行安装时,先将电子启动部31以及推动部33均安装于安装部32内,随后再将安装部32 的上端固定于充气装置20上,由此实现对电子启动装置30和充气装置20之间进行组装,通过将电子启动部31和推动部33均设置安装部32的内部,实现对其进行保护的目的,使得电子启动部31和推动部33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提高其运行过程中的精准度。当人员穿戴设备落水后,水得以通过盖体323进入安装部32内,安装部32内的电子启动部31遇到水后会立即启动,随后推动推动部33,推动部33向上运动,推动部33得以通过充气装置20戳破气源10,气源10得以释放气体,并通过进气装置40输送至救生设备,以达到对救生设备进行快速充气操作,使得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以达到救助落水人员的目的。
32.其中,如图2所示,电子启动部31包括集成线路板311、铜导线312、电池313以及启动头314,集成线路板311通过铜导线312连接电池313,启动头314连接集成线路板311,电池313适于对集成线路板供电,集成线路板311适于激活启动头314。当穿着救生设备的人员落
水后,水得以通过盖体323进入电子启动装置30内,电子启动装置30内的集成线路板 311遇水导通电路,随后集成线路板311得以激活启动头314,启动头314迫使推动部33向上运动,在推动部33的作用下,充气装置20得以戳破气源10,气源10得以释放气体,并通过进气装置40对救生设备进行充气,整个充气过程简单便捷,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在人员落水后第一时间自动启动电子充气系统1并对救生设备进行充气,使得救生设备能够成型并将人快速托出水面,以达到对落水人员进行救助的目的,整个充气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反应灵敏、不会延时、充气速度快,能够缩短救援时间,进一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电池313一般选用耐低温的电池,通过选用耐低温的电池使得其能够在极寒环境下工作,提高其实用性,且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电池313,既能实现通电的同时也能降低其占据面积,使得整个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小巧,便于穿戴。
34.其中,如图2所示,安装部32包括连接套321、安装座322以及盖体323,连接套321 的上端连接充气装置20,连接套321的下端连接安装座322,盖体323盖合于安装座322的下端。当对电子启动装置30进行安装时,先将电子启动部31以及推动部33均安装于安装部32 内,再将连接套321的上端与充气装置20进行连接,将连接套321的下端与安装座322进行即可实现对电子启动装置30进行安装。本技术中通过将安装座322、盖体323、连接套321 设置成可拆卸结构,便于其整体的安装,同时也能在后期维修更换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损坏的部位进行更换,提高更换效率的同时降低更换成本。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32内还是设有海绵,海绵的侧壁抵接于安装座322的内侧,海绵的下端抵接于盖体323,通过设置海绵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部32内的密封性,避免在未使用时,湿气进入安装部32内而导致自动充气装置20进行充气操作。
36.其中,推动部33为滑块,滑块设置于启动头314的上方,滑块的下端对准启动头314,滑块的上端对充气装置20,当电子启动部31遇水通电后,集成线路板311得以激活启动头314,启动头314迫使滑块向上运动,滑块得以作用于充气装置20,使得充气装置20能够戳破气源 10并释放气体出来,以达到对救生设备进行快速充气的目的。
37.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充气装置20包括自动充气座21、顶块22、撞针23、弹簧 24以及弹性销25,自动充气座21的下端连接连接套321,自动充气座21的上端连接气源10,顶块22、撞针23以及弹簧24均安装于自动充气座21内,顶块22通过弹性销25安装于自动充气座21上,顶块22的下端对准滑块,顶块22的上端抵接于撞针23,撞针23的上端对准气源10,弹簧24套设于撞针23的外表面,通过设置弹簧24,能够在顶块22失去外界作用力时,在弹簧24作用下,撞针23能够快速恢复形变,从而为下一次操作做准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滑块向上运动并推动顶块22时,顶块22得以推动撞针23向上运动,在顶块22的推动下,撞针23得以底部针尖得以插入气源10内,由此气源10内的气体得以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气体得以通过进气装置40输送至救生设备,使得救生设备能够快速充气并成型,从而将人托出水面,以达到对人员进行救助的目的。
38.其中,如图2所示,盖体323上设有第一显示区324,第一显示区324用于显示电子启动装置30的工作状态;具体为:当盖体323目视为红色时,则表示该电子启动装置30已经启动过,再次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更换;当盖体323目视为绿色时,则表示该电子启动装置 30未启动,可放心进行穿戴;因此在实际进行穿戴操作前可先通过第一显示区324以及第二显示区26来检查该装置是否能使用。充气装置20上设有第二显示区26,第二显示区26适于显
示充气装置20的工作状态,具体为:充气装置20的手动拉臂51上设有卡子,卡子的颜色为绿色,在使用穿戴前,需要先观察绿色卡子的状况,当绿色卡子完好无损,则表示该充气装置20未使用过,可放心进行使用,当绿色卡子损坏或缺失并漏出红色的标识时,则需要及时检查更换气源10和电子启动装置30。通过设置醒目的第一显示区324以及第二显示区26能够便于人员再穿戴前,也能自行快速地检查救生设备是否有用,避免穿戴失效的救生设备而引发安全事故。
39.其中,如图4所示,进气装置40包括进气座41、气门芯42以及气室43,进气座41 的一端连接充气装置20,充气装置20得以打开气源10,气源10释放的气体得以通过进气座 41进入气室43,气门芯42设置于进气座41内,气门芯42为单向气门芯42,进气座41的另一端连接气室43,适于将释放的气体输送至气室43。其中气室43为救生设备上的气室43,通过对气室43进行输送气体,便于救生设备能够迅速充气并成型,并将人托出水面,以达到对人员进行救助的目的。当撞针23戳破气源10后,气源10内的气体得以通过进气座41进入进气装置40内,随后输送至救生设备的气室43,以达到救助落水人员的目的。本技术中在进气座41内设置单向气门芯42,能够阻止气体反向泄出,提高其密封性。
40.其中,在本技术中电子启动装置30和充气装置20能够一块组合成自动充气装置,通过设置自动充气装置能够在穿戴设备的人员落水后慌乱不知所措时,自动充气装置遇水后能够自动进行一系列操作,以达到救助落水人员的目的。
41.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电子充气系统1还包括手动启动装置50,手动启动装置50 设置于自动充气座21上,手动启动装置50连接充气装置20,手动启动装置50包括手动拉臂 51、拉绳52以及拉绳锤53,手动拉臂51对准顶块22,拉绳52的一端连接手动拉臂51,拉绳52的另一端连接拉绳锤53。当自动充气装置20失效时,还可通过手动启动装置50来启动充气,具体操作为:人们可通过拉绳锤53以及拉绳52拉动手动拉臂51,手动拉臂51得以通过推动顶块22向上运动,顶块22得以推动撞针23向上运动,撞针23得以戳破气源10,气源10内的气体得以释放,释放后的气体得以通过进气座41进入救生设备的气室43内,从而达到手动充气的目的。本技术中通过采用自动和手动的组合充气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充气装置20的实用性。
42.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套321和充气装置2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25,连接套321和安装座32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326,安装座322和盖体323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327,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325、第二密封圈326以及第三密封圈327能够增强整个装置的密封性,以达到对电子启动装置30进行保护的目的,避免其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提高其稳定性。
43.其中,如图3所示,顶块22设有凹陷部221,凹陷部221一体地从顶块22的侧边向内凹陷形成,手动拉臂51上设有推动块511,推动块511插入凹陷部221,当操作人员通过拉绳锤53以及拉绳52拉动手动拉臂51时,手动拉臂51上的推动块511得以向上运动,从而得以通过凹陷部221推动顶块22向上运动,由此顶块22得以推动撞针23向上运动,撞针23 得以戳破气源10,由此达到释放气体的目的。
44.其中,如图4所示,进气装置40上设有螺母44以及第四密封圈45,进气装置40适于通过螺母44和螺栓的配合固定于自动充气座21上,第四密封圈45设置于螺母44的下方,适于提高整个进气装置40安装的密封性。
45.其中,气源10为小气瓶,小气瓶和自动充气座21之间设有充气座密封垫211,充气
座密封垫211适于提高小气瓶和自动充气座2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小气瓶适于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来配置不同量和不同种类的气体。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325、第二密封圈326、第三密封圈327以及第四密封圈 45均为o形密封圈。
47.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