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氧器外排蒸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5:1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冶炼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除氧器外排蒸汽回收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铜冶炼火法生产过程中,除氧器是闪速炉、转炉、硫酸余热锅炉及附属供热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该设备通过将给水加热到除氧器工作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来除去溶解于除氧器回水中的氧和其它气体,来达到防止和降低锅炉给水管和其它附属设备腐蚀的作用。除氧器(从除氧塔头排出)和扩容器所产生的高温蒸汽最终汇集于蒸汽外排总管处外排至室外,如图3所示。
3.由于除氧器给水高温加热产生蒸汽的原理,除氧器蒸汽外排总管每小时外排的蒸汽量较大,平均外排蒸汽量一般达到1-2t/h以上,造成了大量的蒸汽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除氧器外排蒸汽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收除氧器外排蒸汽的装置。
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除氧器外排蒸汽回收装置,包括与除氧器以及与其塔头连通的总外排蒸汽管道,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所述第一分支管道远离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的一端连接有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换热蒸汽冷凝水管道连接有第一汽水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汽水分离装置的排气口通过回水箱外排蒸汽管道与所述第二分支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汽水分离装置的排液口通过蒸汽冷凝水管道与所述除氧器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管道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汽水分离装置,所述第二分支管道靠近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
7.进一步地,所述板式换热器上还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道、冷却水回水管道,所述冷却水进水管道通过泵体冷却水回水管道与所述除氧器的一层水泵腔体连通,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道通过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与所述除氧器本体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泵体冷却水回水管道与所述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所述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截止阀。
9.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
10.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
12.进一步地,所述回水箱外排蒸汽管道上设置有第六截止阀。
13.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冷凝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七截止阀。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总外排蒸汽管道的末端设置第一分支管道,并将第一分支管
道上连接板式换热器,当外排蒸汽流经第一分支管道时,通过板式换热器对外排蒸汽中的热能进行回收,进行热能回收后的换热蒸汽冷凝水进入第一汽水分离装置,利用第一汽水分离装置将蒸汽与水分离,其中蒸汽进入第二分支管道后经第二汽水分离装置进行而汽水分离,充分回收水,减低蒸汽排放量,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液态水则通过蒸汽冷凝水管道回流到除氧器本体内进行重复利用。
16.2.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二次利用除氧器的一层水泵的泵体冷却水回水作为热交换的冷却水,将外排蒸汽中的热能传递给冷却水使冷却水回水温度升高,将升温的冷却水回水回流到除氧器本体中进行重复使用,减少了除氧器本体内液态水进行加热需要的热能资源,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温度较高的泵体冷却水回水也可通过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再次回流到除氧器本体内。
17.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上分别设置第二截止阀和第一截止阀,由于板式换热器的改造为旁路改造,若板式换热器发生故障需要处理修复,可将外排蒸汽管线切回原外排管路进行外排,不影响除氧器的正常生产运行,改造后,除氧器外排蒸汽将得到较大程度的回收利用,除氧器水平衡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18.4.本实用新型在实际生产中实施改造成本费用较低,通过冷热交换、气液分离原理,将部分外排蒸汽置换成冷凝水,达到回收除氧器外排蒸汽的目的,由于改造方法简单、改造成本较低,运行过程安全,可进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流通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改造前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扩容器,2-第二截止阀,3-第一分支管道,4-总外排蒸汽管道,5-除氧器本体,6-塔头,7-蒸汽冷凝水管道,8-第二分支管道,9-第二汽水分离装置,10-第七截止阀,11-泵体冷却水回水管道,12-第六截止阀,13-回水箱外排蒸汽管道,14-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5-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16-冷却水回水管道,17-连接管道,18-第三截止阀,19-第五截止阀,20-第四截止阀,21-冷却水进水管道,22-换热蒸汽冷凝水管道,23-第一截止阀,24-板式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1
26.如图1到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氧器外排蒸汽回收装置,包括与除氧器本体5以及与其塔头6连通的总外排蒸汽管道4,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4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分支管道3和第二分支管道8,所述第一分支管道3远离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4的一端连接有板式换热器24,所述板式换热器24通过换热蒸汽冷凝水管道22连接有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所述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的排气口通过回水箱外排蒸汽管道13与所述第二分支管道8连通,所述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的排液口通过蒸汽冷凝水管道7与所述除氧器本体5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管道8的末端连接有第二汽水分离装置9,所述第二分支管道8靠近所述总外排蒸汽管道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截止阀23。
27.对第一分支管道3加装板式换热器24进行改进,在板式换热器24冷却水进水管21道通入10t/h冷却水,相应的通第一分支管道3将外排蒸汽通入板式换热器24内,通过板式换热器24冷热交换的工作原理对除氧器5外排蒸汽进行第一道蒸汽换热回收,经估算,每10t/h冷却水可通过使用板式换热器24置换外排蒸汽量约1t/h,而置换完蒸汽的冷却水回水水温一般在60-70℃,会回到除氧器5本体,提高冷却水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28.在换热蒸汽冷凝水管道22出口端1.5m处加装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经过板式换热器24冷却处理后的外排低温蒸汽通过此装置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对低温外排蒸汽中的冷凝水进行一次汽水分离回收。在第二分支管道8末端设置第二汽水分离装置9,通过第二次气液分离,对低温外排蒸汽中的冷凝水进行第二次汽水分离回收。
29.在总外排蒸汽管道4的末端设置第一分支管道3和第二分支管道8,在第二分支管道8上设置第一截止阀23,使用时,将第一截止阀23关闭,扩容器1和除氧器本体5的外排蒸汽通过总外排蒸汽管道4进入第一分支管道3,后进入板式换热器24,通过板式换热器24对外排蒸汽中的热能进行回收,热能回收后的换热蒸汽冷凝水进入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利用第一汽水分离装置14将蒸汽与水分离,其中分离出的蒸汽进入第二分支管道8后经第二汽水分离装置9进行汽水分离,回收液态水,少量的蒸汽外排放,液态水则通过蒸汽冷凝水管道7回流到除氧器本体5内进行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降低蒸汽排放量,对外排蒸汽中的热能进行充分回收,回收了外排蒸汽中大部分的液态水,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30.实施例2
31.如图1和2所示,基于实施例1,所述板式换热器24上还连接有冷却水进水管21道、冷却水回水管道16,所述冷却水进水管21道通过泵体冷却水回水管11道与所述除氧器本体5的一层水泵腔体连通,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道16通过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15与所述除氧器本体5连通。所述泵体冷却水回水管11道与所述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15通过连接管道17连通,所述连接管道17上设置有第三截止阀18。所述冷却水进水管21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20。所述冷却水回水管道16上设置有第五截止阀19。
32.关闭连接管道17上的第三截止阀18,打开冷却水进水管21道上的第四截止阀20,除氧器本体5的一层水泵的泵体冷却水回水流入板式换热器24作为热交换的冷却水,板式换热器24将外排蒸汽中的热能传递给冷却水使冷却水回水温度升高,打开冷却水回水管道16上的第五截止阀19,将升温的冷却水回水通过除氧器5分支进水管道回流到除氧器本体5内进行重复使用,为除氧器本体5提供升温的液态水,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打开连接管道17上的第三截止阀18,同时关闭冷却水进水管21道上的第四截止阀20和
冷却水回水管道16上的第五截止阀19,温度较高的泵体冷却水回水也可通过除氧器分支进水管道15再次回流到除氧器5本体内。
33.实施例3
34.如图1和2所示,基于所述第一分支管道3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2。
35.若板式换热器24发生故障需要处理修复,将第一分支管道3上的第二截止阀2关闭,同时打开第二分支管道8上的第一截止阀23,可将外排蒸汽的流通管线从第一分支管道3切回第二分支管道8,外排蒸汽经过第二汽水分离装置9进行气液分离回收,不影响除氧器本体5的正常生产运行。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