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1-04 18:4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一次性组织闭合夹的功能组织闭合夹产品设计分上夹体,下夹体和调节孔等结构,当器械工作时,两组外齿形防滑凸起 和内齿形防滑凸起成齿形咬合结构,防止组织滑脱;在上夹体内侧设有加强凹槽,下夹体内侧设有加强凸槽,齿形咬合结构配合相互自锁,达到血管或组织的闭合作用。
3.在批量生产加工的过程中,环状结构的闭合夹的闭合使用效果也会出现闭合间隙过大,导致结构松动或者脱落等不良现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可通过批量检测的方式,检测一种一次性闭合夹的闭合间隙大小。
4.针对现有的人工检测工序中,一次性的闭合夹批量检测费时费力,且无法拟定检测标准,且检测的工作量过大。因此,针对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一种批量检测预处理一次性闭合夹的间隙检测设备;通过夹装封闭模拟人体血管的透明胶管,并且向其内部注入有色液体,观测胶管内部液体流量、流速以及阻塞等状态判断闭合夹是否符合成品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提供了一种通过检测初始状态呈环形结构一次性闭合夹挤压,可批量检测,利用有色液体检测间隙大小,自动化控制检测工序的一次性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包括卷绕工字辊;所述卷绕工字辊辊身卷绕有透明胶管,所述透明胶管末端呈密封闭合状态,所述透明胶管首段端头沿水平方向伸入至水平架右侧的拆解段的通孔内,所述拆解段与水平架呈拆装连接结构,所述拆解段的通孔与水平架上表面开设的观测凹槽连通,所述水平架沿观测凹槽的左侧端面固定安装有托台,所述托台上卡装有气动检测环,所述气动检测环中心保留的通孔内选择性伸入有透明胶管,所述透明胶管沿通孔伸出并且与储水箱供水对接。
7.进一步,所述水平架沿观测凹槽边缘留有供气槽口,气管沿供气槽口与气动检测环外圈安装的输气端口供气对接,所述气管管路末端与气泵的输气端口输气对接。
8.更进一步,所述气动检测环包括后盖、前盖和两组活动臂,所述后盖与前盖呈前后闭合对接结构,所述后盖和前盖之间对接安装有两组活动臂,两组活动臂与透明胶管选择性挤压接触。
9.更进一步,所述活动臂活动关节处通过扭簧水平插装有转轴,所述转轴沿活动臂前后两侧端面露出的对接端头分别与紧固套和装配孔对接,所述紧固套和装配孔分别位于
前盖和后盖盖身上。
10.更进一步,所述后盖内壁安装有气囊,所述气囊呈弧形结构,所述气囊的供气口与输气端口供气对接,所述气囊内测端面与活动臂外壁挤压接触。
11.更进一步,若干组气动检测环沿观测凹槽开设的供气槽口均匀排列安装,两两相邻的气动检测环通过前后伸出的转轴与紧固套定位连接,位于托台位置的气动检测环通过紧固套与供水对接头定位连接。
12.更进一步,所述储水箱与水平架之间水平安装有供水对接头,所述供水对接头右侧端面插口与紧固套对接。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采用了一种通过检测初始状态呈环形结构一次性闭合夹挤压,前后同一水平线排列气动检测环完成批量检测工序,利用有色液体观测一次性闭合夹挤压管路的渗透结果检测间隙大小,自动化控制多组气动检测环完成检测工序的一次性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水平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气动检测环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气动检测环的拆解图。
17.图4为本发明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的俯视图。
18.附图标识列表:1为卷绕工字辊、2为透明胶管、3为拆解段、4为水平架、5为供水对接头、6为储水箱、7为供水泵、8为供气槽口、9为启动检测环、10为托台、11为气泵、12为气管、13为输气端口、14为闭合间隙、15为内圈、16为紧固套、17为装配孔、18为气囊、21为活动臂、23为扭簧、24为转轴;9-1为后盖、9-2为前盖。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0.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一次性使用闭合夹闭合间隙检测设备,包括卷绕工字辊;所述卷绕工字辊1辊身卷绕有透明胶管2,所述透明胶管2末端呈密封闭合状态,所述透明胶管2首段端头沿水平方向伸入至水平架4右侧的拆解段3的通孔内,所述拆解段3与水平架4呈拆装连接结构,所述拆解段3的通孔与水平架4上表面开设的观测凹槽连通,所述水平架4沿观测凹槽的左侧端面固定安装有托台10,所述托台10上卡装有气动检测环9,所述气动检测环9中心保留的通孔内选择性伸入有透明胶管2,所述透明胶管2沿通孔伸出并且与储水箱6供水对接。其中,工作人员讲足量长度的透明胶管2预先卷绕在卷绕工字辊1上;透明胶管2的质量以及壁厚以人体血管为模仿参照,透明胶管2沿拆解段3和水平架4水平延伸并且穿过气动检测环9中心的通孔与储水箱6供水对接。储水箱6内部可添加颜料,让
其内置的透明水源变成有色水源,便于后期检测间隙的过程中观测到水源的渗透过程以及渗透速度,以此来判断一次性闭合夹是否是合格的产品。拆解段3属于水平架4的拆装结构,可实时拆卸,快速取出内置透明胶管2;同时拆解段3也属于紧固透明胶管2的连接结构。托台10固定安装在水平架4顶部观测凹槽的左侧端面,起到限位以及固定气动检测环9的效果。多组气动检测环9可沿水平架4顶部观测凹槽水平排列,多组闭合夹预制在气动检测环9内,依次完成检测,达到批量检测的效果。用来检测的气动检测环9可通过外接的气动设备完成自动化控制运行,起到自动化处理效果,节省了人力。
21.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水平架4沿观测凹槽边缘留有供气槽口8,气管12沿供气槽口8与气动检测环9外圈安装的输气端口13供气对接,所述气管12管路末端与气泵11的输气端口输气对接。其中,气动检测环9外圈保留的输气端口13与气管12供气对接。气泵11可通过plc控制系统完成数字化监控,起到实时供气的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气动检测环9外圈输气端口13与气管12对接稳定性,本发明在水平架4沿观测凹槽边缘设置了若干组供气槽口8,气管12的对接端头可通过气槽口8固定其自身的位置,避免供气的过程中因管路膨胀,造成气管12的对接端头偏移。
22.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气动检测环9包括后盖9-1、前盖9-2和两组活动臂21,所述后盖9-1与前盖9-2呈前后闭合对接结构,所述后盖9-1和前盖9-2之间对接安装有两组活动臂21,两组活动臂21与透明胶管2选择性挤压接触。所述活动臂21活动关节处通过扭簧23水平插装有转轴24,所述转轴24沿活动臂21前后两侧端面露出的对接端头分别与紧固套16和装配孔17对接,所述紧固套16和装配孔17分别位于前盖9-2和后盖9-1盖身上。所述后盖9-1内壁安装有气囊18,所述气囊18呈弧形结构,所述气囊18的供气口与输气端口13供气对接,所述气囊18内测端面与活动臂21外壁挤压接触。其中,由后盖9-1、前盖9-2和两组活动臂21组成的气动检测环9,工作人员可利用后盖9-1和前盖9-2前后对接闭合,同时将两组活动臂21通过转轴24放入两者之间。由于转轴24通过扭簧23具备定位和自动复位效果,可在气囊18挤压驱动活动臂21完成闭合内置一次性闭合夹的过程中完成复位,避免外界的释力结构影响一次性闭合夹的闭合效果。而弧形结构并且紧贴后盖9-1内壁的气囊18可在充气的过程中以全面覆盖施力面积的方式挤压两组活动臂21想中间水平方向靠拢,该气囊18可避免单纯的控制活动臂21会出现受力不均导致驱动打滑的现象,最终影响检测的精准性。而活动臂21前后两侧端面露出的紧固套16可为后期水平排列的气动检测环9起到前后定位的作用。
23.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次性闭合夹外壁与气囊18内壁推顶接触,后盖9-1和前盖9-2内圈之间留有闭合间隙14,一次性闭合夹沿闭合间隙14伸出并且与透明胶管2挤压接触。其中,气囊18控制闭合的过程中活动臂21沿闭合间隙14向通孔中心的水平方向闭合,确保让一次性闭合夹夹住透明胶管2达到检测目的。在挤压透明胶管2的过程中,气动检测环9可沿托台10为起点向观测凹槽内同时收紧,透明胶管2内部由供水泵7将储水箱6内部的有色液体注入透明胶管2内,由于闭合状态的气动检测环9内置的一次性闭合夹将透明胶管2挤压闭合,因此,可通过检查气动检测环9之间的透明胶管2的液体渗透情况以及渗透速率来判断一次性闭合夹的间隙大小。
2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若干组气动检测环9沿观测凹槽开设的供气槽口8均匀排列安装,两两相邻的气动检测环9通过前后伸出的转轴24与紧固套16定位连接,位于托台
10位置的气动检测环9通过紧固套16与供水对接头5定位连接。其中,两两相邻的气动检测环9可通过转轴24与紧固套16定位连接完成装载定位工序。确保设备在安装以及检测的过程中均有良好的连接结构。
25.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储水箱6与水平架4之间水平安装有供水对接头5,所述供水对接头5右侧端面插口与紧固套16对接。其中,供水对接头5作为固定管路以及输送管路液体的端头结构,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右侧端面的插口与托台10处气动检测环9安装的紧固套16对接。
2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仅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