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1-02 19:2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


背景技术:

2.参照图1,其所示为现有的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示意图,其中,当s开关闭合后,vcc电源正极经电阻61进入气敏传感器中的加热丝a和b,加热后使a到b之间的阻值趋于稳定,在调节电位器69使67处于截止状态,当气敏传感器检测到变化时,a到b之间的阻值变小,信号会流入电阻器69抽头端使67导通,同时vcc电源的电信号还会经过三极管62发射极和三级管65基极,使经三极管62发射极后经电阻63到达三极管65集电极,使三极管65导通,经三极管67形成回路后,信号进入三极管集电极到达继电器线圈k,继电器线圈k吸合,继电器辅助触点k闭合,el发送通风信号,现有技术虽然可以在气体泄露时进行通风,但在密闭空间里,可燃气体发生泄漏时,其含量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当可燃气体浓度处于爆炸上限时,气体浓度过高,氧气不足,此时通风会稀释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浓度,使其浓度很快进入可燃范围,因此现有技术中不仅功能过于单一,电路结构复杂,同时也无法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使用时还需要将其通风设备进行专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包括监测控制模块,所述监测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气敏电阻器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位器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压比较器u1、第一三极管d1、第一信号输出端s1、第二nmos管d2、第二电压比较器u2、第五电位器r5、第三三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二信号输出端s2,所述第一气敏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压比较器u1同相端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u1反相端和第三电位器r3抽头端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和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d1基极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和第一信号输出端s1连接,第四电阻r4和接地端连接,第二nmos管d2源极和第四电阻r4、第一三极管d1基极连接,第二nmos管d2漏极和电源连接,第二nmos管d2栅极和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同相端和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反相端和第五电位器r5抽头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和第二nmos管d2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阴极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六电阻r6一端和第二nmos管d2漏极连接,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d3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3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三三极管d3发射极和第二信号输出端s2连接:第一气敏电阻器r1置于检测环境,对可燃气体检测,并反馈电信号到第一电压比较器u1同相端,第一电压比较器u1反相端设置通风启动阈值信号,第三电位器r3调节阈值信号幅值,第一电压比较器u1对比同相端电压信号大于反相端电压信号时,输出高电平启动信号进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基极和第四电阻r4形成回路,使第一三极管d1导通,信号在
经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发送到第一信号输出端s1,对检测到可燃气体的情况进行通风: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信号同时传递到第二电压比较器u2同相端,第二电压比较器u2反相端设置爆炸阈值信号,第五电位器r5调节阈值信号幅值,第二电压比较器u2对比到同相端电压信号大于反相端电压信号时,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高电平信号到第二nmos管d2栅极,第二nmos管d2栅极到漏极电压大于导通正压差,第二nmos管d2导通,电源信号经过第二nmos管d2源极到第一三极管d1基极,使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到第一三极管d1基极的电位差达不到导通阈值,第一三极管d1截止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信号,第一信号输出端s1停止通风,防止可燃气体的含量高于它的爆炸阈值时进行通风,导致空气流通稀释气体,使其浓度进入可燃范围:第二nmos管d2导通后信号还经第六电阻r6到达第三三极管d3基极,第三三极管d3导通,电源信号经第三三极管d3发送到第二信号输出端s2,第二信号输出端s2与消防预警系统连接,提示人员撤离,但当第六电阻r6出现开路故障时,消防预警系统会误报,也就是说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信号会经第一三极管d1流入第三三极管d3,因此在第二nmos管d2和第一三极管d1之间设置第四二极管d4进行保障。
4.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光敏三极管d6、第三信号输出端s3,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光敏三极管d6组成第一光耦模块,第五发光二极管d5阳极和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d5阴极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六光敏三极管d6发射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信号到达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五发光二极管d5导通与第六光敏三极管d6光耦合,第六光敏三极管d6发送信号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防止电路信号干扰,将由第一信号输出端s1启动通风的信号在光耦隔离后由第三信号输出端s3发送,第一信号输出端s1进行开路。
5.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pmos管d8、第九三极管d9、第四信号输入端s4,所述第八pmos管d8栅极和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连接,第八pmos管d8源极和电源连接,第九三极管d9基极和第八pmos管d8漏极连接,第九三极管d9集电极和第四信号输入端s4连接,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信号还发送到第八pmos管d8栅极,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低电平信号时第八pmos管d8导通,信号进入第九三极管d9基极,第三信号输出端s3与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连接,第四信号输入端s4输入信号后,信号经第九三极管d9发送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防止可燃气体浓度低于通风启动阈值时,不能进行手动进行通风,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高电平信号时,第八pmos管d8栅极到源极电压达不到导通负压,第八pmos管d8截至,第九三极管d9基极到发射极截止,防止可燃气体的含量高于它的爆炸阈值时可以进行手动通风。
6.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电阻r7,所述第七电阻r7一端和第二nmos管d2栅极连接,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设置的第七电阻r7可以为mos管的寄生电容放电。
7.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发光二极管d7,所述第第七发光二极管d7阳极和第三三极管d3发射极连接,第七发光二极管d7阴极和第二信号输出端s2连接:指示现场工作人员当前可燃气体状态。
8.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发光二极管d10,所述第十发光二极管d10阳极和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连接,第十发光二极管d10阴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
9.指示工作人员当前通风启动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十发光二极管d10替换成光耦模块,对输出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的信号进行隔离。
10.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继电器、按钮开关、通风设备,所述第四信号输入端s4和按钮开关连接,按钮开关和电源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s3和继电器连接,继电器和通风设备连接:按钮开关和数字信号电源连接,第四信号输入端s4按下时,信号经第九三极管d9发送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第三信号输出端s3和继电器线圈连接,通风设备和继电器主触点一端连接,继电器主触点另一端和电源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s3接受信号后继电器线圈闭合,使继电器主触点闭合,电源为通风设备供电。
1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少量电子元件实现单套设备多种用途,在可燃气体泄漏时锁死其他通风信号,防止出现浓度过高时,通风降低其可燃气体浓度,发生爆炸。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公知的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16.参阅附图,本发明是一种可燃气体的监测信号及防爆排风联动系统,包括监测控制模块,所述监测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气敏电阻器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位器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压比较器u1、第一三极管d1、第一信号输出端s1、第二nmos管d2、第二电压比较器u2、第五电位器r5、第三三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二信号输出端s2,所述第一气敏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压比较器u1同相端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u1反相端和第三电位器r3抽头端连接,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和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d1基极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和第一信号输出端s1连接,第四电阻r4和接地端连接,第二nmos管d2源极和第四电阻r4、第一三极管d1基极连接,第二nmos管d2漏极和电源连接,第二nmos管d2栅极和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同相端和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反相端和第五电位器r5抽头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阳极和第二nmos管d2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阴极
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六电阻r6一端和第二nmos管d2漏极连接,另一端和第三三极管d3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3集电极和电源连接,第三三极管d3发射极和第二信号输出端s2连接:第一气敏电阻器r1置于检测环境,对可燃气体检测,并反馈电信号到第一电压比较器u1同相端,第一电压比较器u1反相端设置通风启动阈值信号,第三电位器r3调节阈值信号幅值,第一电压比较器u1对比同相端电压信号大于反相端电压信号时,输出高电平启动信号进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基极和第四电阻r4形成回路,使第一三极管d1导通,信号在经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发送到第一信号输出端s1,对检测到可燃气体的情况进行通风: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信号同时传递到第二电压比较器u2同相端,第二电压比较器u2反相端设置爆炸阈值信号,第五电位器r5调节阈值信号幅值,第二电压比较器u2对比到同相端电压信号大于反相端电压信号时,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高电平信号到第二nmos管d2栅极,第二nmos管d2栅极到漏极电压大于导通正压差,第二nmos管d2导通,电源信号经过第二nmos管d2源极到第一三极管d1基极,使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到第一三极管d1基极的电位差达不到导通阈值,第一三极管d1截止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信号,第一信号输出端s1停止通风,防止可燃气体的含量高于它的爆炸阈值时进行通风,导致空气流通稀释气体,使其浓度进入可燃范围:第二nmos管d2导通后信号还经第六电阻r6到达第三三极管d3基极,第三三极管d3导通,电源信号经第三三极管d3发送到第二信号输出端s2,第二信号输出端s2与消防预警系统连接,提示人员撤离,但当第六电阻r6出现开路故障时,消防预警系统会误报,也就是说第一电压比较器u1输出端信号会经第一三极管d1流入第三三极管d3,因此在第二nmos管d2和第一三极管d1之间设置第四二极管d4进行保障。
17.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光敏三极管d6、第三信号输出端s3,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5和第六光敏三极管d6组成第一光耦模块,第五发光二极管d5阳极和第一三极管d1集电极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d5阴极和第四电阻r4连接,第六光敏三极管d6发射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第一三极管d1发射极信号到达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五发光二极管d5导通与第六光敏三极管d6光耦合,第六光敏三极管d6发送信号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防止电路信号干扰,将由第一信号输出端s1启动通风的信号在光耦隔离后由第三信号输出端s3发送,第一信号输出端s1进行开路。
18.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pmos管d8、第九三极管d9、第四信号输入端s4,所述第八pmos管d8栅极和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连接,第八pmos管d8源极和电源连接,第九三极管d9基极和第八pmos管d8漏极连接,第九三极管d9集电极和第四信号输入端s4连接,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端信号还发送到第八pmos管d8栅极,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低电平信号时第八pmos管d8导通,信号进入第九三极管d9基极,第三信号输出端s3与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连接,第四信号输入端s4输入信号后,信号经第九三极管d9发送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防止可燃气体浓度低于通风启动阈值时,不能进行手动进行通风,第二电压比较器u2输出高电平信号时,第八pmos管d8栅极到源极电压达不到导通负压,第八pmos管d8截至,第九三极管d9基极到发射极截止,防止可燃气体的含量高于它的爆炸阈值时可以进行手动通风。
19.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电阻r7,所述第七电阻r7一端和第二nmos管d2栅极连接,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设置的第七电阻r7可以为mos管的寄生电容放电。
20.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七发光二极管d7,所述第七发光二极管d7阳极和第三三极管d3发射极连接,第七发光二极管d7阴极和第二信号输出端s2连接:指示现场工作人员当前可燃气体状态。
21.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发光二极管d10,所述第十发光二极管d10阳极和第九三极管d9发射极连接,第十发光二极管d10阴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s3连接:指示工作人员当前通风启动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十发光二极管d10替换成光耦模块,对输出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的信号进行隔离。
22.具体地,所述监测控制模块还包括继电器、按钮开关、通风设备,所述第四信号输入端s4和按钮开关连接,按钮开关和电源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s3和继电器连接,继电器和通风设备连接:按钮开关和数字信号电源连接,第四信号输入端s4按下时,信号经第九三极管d9发送到第三信号输出端s3,第三信号输出端s3和继电器线圈连接,通风设备和继电器主触点一端连接,继电器主触点另一端和电源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s3接受信号后继电器线圈闭合,使继电器主触点闭合,电源为通风设备供电。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