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2 05:33: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也越来越广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必备工具,但是现有的计算机发热量过大,计算机内的主板是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之一,尤其是在夏季的时候,计算机在运算或处理量大时,其主板发热量也会增大,同时主板和硬盘的热量也会传递至其他的硬件,从而导致整个计算机的温度上升,进而加速计算机中一些电子器件的老化,若散热不好就会出现计算机卡机,甚至会导致主板烧毁,严重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经检索,专利公告号为cn207764788u公开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包括主体、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底端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车轮,所述底座的顶端安装有主体,且主体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壳体,且壳体内部的顶端安装有除尘器,所述主体顶部的一端安装有电流检测器,所述主体顶部的另一端安装有蜂鸣报警器,且蜂鸣报警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流检测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4.目前现有的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存在的缺陷是:在实际使用时,计算机机箱内的电子元件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较高温度,此时需对内部进行散热,自带的散热风机不能有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不佳,而且计算机机箱在受到外部一定的作用力后易导致计算机机箱出现倾倒的情况,易导致计算机机箱内部的电子元件被摔坏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2、技术方案
8.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包括计算机机箱,所述计算机机箱的顶部和底部中心位置均安装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板式过滤网和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表面安装有风机,所述计算机机箱的一侧内壁上方安装有电器箱,所述电器箱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计算机机箱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限位板、限位柱、支撑座、防滑垫、弹簧、缓冲板、第一通孔、阻尼橡胶套、连接板、螺纹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缓冲板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安装有阻尼橡胶套,所述阻尼橡胶套内安装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两端均穿过连接板外壁上的第二通孔与限位板连接。
9.优选地,所述风机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通风槽孔,所述第四通风槽孔开设在隔板的
表面。
10.优选地,所述板式过滤网的两端均安装在u型卡板上的u型槽内,且板式过滤网的两端外壁均与u型卡板上的u型槽的槽壁之间为间隙连接,所述u型卡板安装在箱体的两侧内壁上。
11.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五通风槽孔和第一通风槽孔,所述箱体的前端面设置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的前端设置有安全锁。
12.优选地,所述计算机机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二通风槽孔,所述计算机机箱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三通风槽孔,所述计算机机箱的顶部安装有u型把手。
13.优选地,所述限位柱的两端外壁上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板的外壁中心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柱外壁上的外螺纹与限位板上的螺纹孔之间为螺纹啮合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缓冲板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弹簧,且弹簧套设在限位柱的外壁外侧,所述连接板安装在支撑座的顶部两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所述缓冲机构上的缓冲板安装在计算机机箱的底部。
15.优选地,所述电器箱的内部设置有模数转换模块和控制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风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16.3、有益效果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系列结构的配合设置,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计算机机箱内部的温度,当计算机机箱内部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内部一个风机进行工作,当计算机机箱内部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内部两个风机进行工作,当计算机机箱内部的温度高于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内部三个风机进行工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计算机机箱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降温,提高散热效果,计算机机箱顶部和底部上箱体内的风机所产生的风会形成碰撞,会有效的将电子元件上的热量从第三通风槽孔排出到外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缓冲机构的设置,当计算机机箱的两侧外壁受到外部一定的作用力时,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了计算机机箱所受到的作用力,从而避免了计算机机箱受到外部一定的力后发生倾倒而导致计算机机箱内部的电子元件损坏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机构的剖视图。
24.图中标号说明:1、u型把手;2、密封门;3、安全锁;4、第一通风槽孔;5、箱体;6、计算机机箱;7、缓冲机构;701、限位板;702、限位柱;703、支撑座;704、防滑垫;705、弹簧;706、缓冲板;707、第一通孔;708、阻尼橡胶套;709、连接板;710、螺纹孔;711、第二通孔;8、第二通风槽孔;9、电器箱;10、温度检测传感器;11、第三通风槽孔;12、u型卡板;13、板式过滤网;
14、风机;15、隔板;16、第四通风槽孔;17、第五通风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拉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7.一种计算机硬件检测降温装置,包括计算机机箱6,计算机机箱6的顶部和底部中心位置均安装有箱体5,箱体5的内部设置有板式过滤网13和隔板15,隔板15的一侧表面安装有风机14,计算机机箱6的一侧内壁上方安装有电器箱9,电器箱9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温度检测传感器10,计算机机箱6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缓冲机构7,缓冲机构7包括限位板701、限位柱702、支撑座703、防滑垫704、弹簧705、缓冲板706、第一通孔707、阻尼橡胶套708、连接板709、螺纹孔710和第二通孔711,缓冲板706的外壁开设有第一通孔707,第一通孔707内安装有阻尼橡胶套708,阻尼橡胶套708内安装有限位柱702,限位柱702的两端均穿过连接板709外壁上的第二通孔711与限位板701连接,风机14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通风槽孔16,第四通风槽孔16开设在隔板15的表面,板式过滤网13的两端均安装在u型卡板12上的u型槽内,且板式过滤网13的两端外壁均与u型卡板12上的u型槽的槽壁之间为间隙连接,u型卡板12安装在箱体5的两侧内壁上,箱体5的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五通风槽孔17和第一通风槽孔4,箱体5的前端面设置有密封门2,密封门2的前端设置有安全锁3,计算机机箱6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二通风槽孔8,计算机机箱6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三通风槽孔11,计算机机箱6的顶部安装有u型把手1,限位柱702的两端外壁上均设置有外螺纹,限位板701的外壁中心位置开设有螺纹孔710,限位柱702外壁上的外螺纹与限位板701上的螺纹孔710之间为螺纹啮合连接,缓冲板706与连接板709之间设置有弹簧705,且弹簧705套设在限位柱702的外壁外侧,连接板709安装在支撑座703的顶部两侧,支撑座703的底部安装有防滑垫704,缓冲机构7上的缓冲板706安装在计算机机箱6的底部,电器箱9的内部设置有模数转换模块和控制器,温度检测传感器10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风机1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28.工作原理:使用时,接通外部电源,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温度,当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5内部一个风机14进行工作,当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5内部两个风机14进行工作,当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温度高于预设的温度数据值时,控制器控制箱体5内部三个风机14进行工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对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降温,提高散热效果,计算机机箱6顶部和底部上箱体5内的风机14所产生的风会形成碰撞,会有效的将电子元件上的热量从第三通风槽孔11排出到外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当计算机机箱6的两侧外壁受到外部一定的作用力时,弹簧705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了计算机机箱6所受到的作用力,从而避免了计算机机箱6受到外部一定的力后发生倾倒而导致计算机机箱6内部的电子元件损坏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实用性强。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