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17:33: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拖把桶。


背景技术:

2.拖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打扫卫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清洁用具,而拖把桶的出现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拖把的清洗。
3.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一类拖把桶,包括桶体、水箱及水流通道,水流通道与水箱连通,用于使水箱内的水流至桶体内。然而,由于水箱的蓄水最高点高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因此当向水箱内注水使得水箱内水的液面高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时,水会顺着水流通道从水流通道的出水口溢出,造成水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拖把桶容易造成水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桶体、第一水腔、水流通道以及第二水腔。所述第一水腔设于所述桶体上,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水腔连通,用于使所述第一水腔内的水流至所述桶体内;所述第二水腔与所述第一水腔连通,所述第一水腔内的水可流入所述第二水腔,使得所述第一水腔内的水位低于或平齐于所述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6.本实用新型中的拖把桶,在第一水腔上增设了第二水腔,由此,第二水腔可接收一部分来自第一水腔的清水,以降低第一水腔内的水位高度,使得第一水腔内的水位低于或平齐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这样即可避免第一水腔内的水从水流通道的出水口溢出,进而避免了水能源浪费的问题。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水腔的蓄水最高点低于或平齐于所述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水腔设置于所述桶体内。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水腔包括固定水箱及移动水箱;所述固定水箱固定设置于所述桶体上,所述水流通道与所述固定水箱连通,所述固定水箱上设有进水口,所述移动水箱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进水口处,当所述移动水箱安装于所述进水口处时,所述移动水箱内的水可通过所述进水口流入所述固定水箱。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移动水箱的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配合插入所述固定水箱上的所述进水口内;所述移动水箱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移动水箱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底端低于或平齐于所述出水口的底端,所述固定水箱上设有插槽,所述支撑部配合插入所述插槽内。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移动水箱上设置有用于把持的扣手槽。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水流通道上设置抽水装置,所述抽水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水腔的水抽送至所述桶体的内部空腔。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泵壳及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泵壳内且与所述泵壳转动连接;所述抽水装置的出水部位于所述泵壳上,且所述出水部呈弧形并朝向所述桶体的内部空腔,以对抽离所述泵壳的水进行导流。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泵壳及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泵壳内且与所述泵壳转动连接;所述叶轮具有叶片,所述叶片的下沿随着远离所述叶轮的转动轴线而呈倾斜向上状;所述泵壳上与所述叶片的下沿相对的面也对应倾斜向上。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水腔的蓄水最高点高于所述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拖把桶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拖把桶拆卸掉移动水箱时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拖把桶的剖面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上泵壳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下泵壳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0、桶体;11、喷水头;12、驱动转轴;20、抽水装置;21、泵壳;211、上泵壳;212、下泵壳;22、叶轮;221、叶片;222、支撑轴;23、抽水部;24、出水部;25、输水管;30、第一水腔;31、固定水箱;311、进水口;312、插槽;32、移动水箱;321、出水口;322、支撑部;323、扣手槽;40、第二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26.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7.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桶体10、第一水腔30、水流通道
以及第二水腔40。第一水腔30设于桶体10上,水流通道与第一水腔30连通,用于使第一水腔30内的水流至桶体10内。第一水腔30的蓄水最高点高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第二水腔40与第一水腔30连通,第一水腔30内的水可流入第二水腔40,使得第一水腔30内的水位低于或平齐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28.其中,第一水腔30、第二水腔40和水流通道可以依次连通,该情况下,第一水腔30内添加清水后,清水进入第二水腔40后再流入水流通道内;或者,可以使第一水腔30通过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二水腔40与水流通道连通,该情况下,第一水腔30内的清水同步向第二水腔40和水流通道内流入。
29.如图3所示,虚线箭头所指示的意思为:水流轨迹。其中,水流通道的末端出口用来连接喷水头11,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可以是该末端出口,或者水流通道为拱门形,蓄水最高点位于弧顶处。水流通道可以是空腔、管道、孔道、导流槽等结构,或者是多种结构的组合。
30.在现有技术中,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普遍低于第一水腔30的蓄水最高点,当向第一水腔30内注水使得第一水腔30内水的液面高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时,水会顺着水流通道从水流通道的出水口溢出,造成水能源的浪费。
3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第一水腔30上增设了第二水腔40,由此,第二水腔40可接收一部分来自第一水腔30的清水,以降低第一水腔30内的水位高度,使得第一水腔30内的水位低于或平齐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这样即可避免第一水腔30内的水从水流通道的出水口溢出,进而避免了水能源浪费的问题。
32.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水腔40的蓄水最高点低于或平齐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33.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拖把桶的整体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空间利用率高,无需将第二水腔40设计的过于庞大,只需要满足“降低第一水腔30内清水的水位高度”的要求即可。因此,第二水腔40的蓄水最高点低于或平齐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优选的,第二水腔40的蓄水最高点低于水流通道的蓄水最高点。
34.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水腔40设置于桶体10内。
35.第二水腔40可以设置于桶体10内部或者外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拖把桶的外形一致性,避免出现凸出物影响到存放和使用,将第二水腔40设置于桶体10内进行隐藏,同时也保证拖把桶的外形美观。
36.如图2、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水腔30包括固定水箱31及移动水箱32。固定水箱31固定设置于桶体10上,水流通道与固定水箱31连通,固定水箱31上设有进水口311,移动水箱32可拆卸地安装于进水口311处,当移动水箱32安装于进水口311处时,移动水箱32内的水可通过进水口311流入固定水箱31。
37.第一水腔30与桶体10可以是一体化结构,可通过外接水管向第一水腔30内注水。第一水腔30还可于桶体10为分体结构,具体如本实施例所示,将第一水腔30分设为固定水箱31及移动水箱32,水流通道与固定水箱31连通,固定水箱31与移动水箱32可拆卸连接,通过移动水箱32为固定水箱31进行补水。由此,在对第一水腔30进行补水时更加灵活,不用整体搬运或者挪动桶体10,可直接将移动水箱32从桶体10上拆卸下来进行补水。
38.可选的,移动水箱32的补水和出水可以从一个口进出,以类似更换纯净水水桶的
方式进行拆装。移动水箱32的补水与出水也可以从两个口进出,在移动水箱32的顶部设置可开合的水箱盖,用于补水,在移动水箱32的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出水口321,用于与固定水箱31的进水口311连通。
39.如图2、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移动水箱32的底部设有向下凸出的出水口321,出水口321配合插入固定水箱31上的进水口311内;移动水箱32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移动水箱32的支撑部322,支撑部322的底端低于或平齐于出水口321的底端,固定水箱31上设有插槽312,支撑部322配合插入插槽312内。
40.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移动水箱32的出水口321设有阀,固定水箱31的进水口311上设有推杆,当出水口321插入进水口311时,推杆将阀芯向上顶,使出水口321打开,以使移动水箱32与固定水箱31连通,当拆下移动水箱32时,阀芯向下堵住出水口321,以移动水箱32底部密封。
41.此外,为了保证移动水箱32与固定水箱31的连接强度,防止移动水箱32向一侧翻倒,在移动水箱32与固定水箱31的连接面增设承插结构,比如支撑部322和插槽312,在一种实施例中,移动水箱32的底部设置支撑部322,固定水箱31上设有插槽312,支撑部322配合插入插槽312内,使二者连接。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支撑部322和插槽312还可以互换设置基体,即移动水箱32的底部设置插槽312,固定水箱31上设有支撑部322。
42.进一步的,对支撑部322的向下延伸长度进行限定,还可进一步细化其受力强度,具体为:当支撑部322的底端平齐于出水口321的底端时,支撑部322和出水口321共同支撑移动水箱32,防止移动水箱32拆卸下来之后会倒;当支撑部322的底端低于出水口321的底端时,支撑部322支撑移动水箱32,防止移动水箱32拆卸下来之后会倒。
43.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移动水箱32上设置有用于把持的扣手槽323。
44.为了便于用户对移动水箱32进行拆卸、搬运或者补水操作时,能够很好的用手把持住移动水箱32,在移动水箱32的表面设置扣手槽323。
45.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水流通道上设置抽水装置20,抽水装置20用于使第一水腔30的水抽送至桶体10的内部空腔。
46.如前所述,水流通道的末端出口用来连接喷水头11,水流通道上增加抽水装置20可以提高清水流速,使清水有一定冲击强度,以从喷水头11喷出,进而实现冲洗拖把头的功能。
47.如图3、图4、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抽水装置20包括泵壳21及叶轮22,叶轮22位于泵壳21内且与泵壳21转动连接;抽水装置20的出水部24位于泵壳21上,且出水部24呈弧形并朝向桶体10的内部空腔,以对抽离泵壳21的水进行导流。
48.本实施例中,抽水装置20包括泵壳21及叶轮22,针对叶轮22的驱动方式不同,分为电动水泵或者手动旋转式水泵。其中,电动水泵是指由电机驱动叶轮22转动,手动旋转式水泵是通过手动下压拖把杆以带动叶轮22转动。
49.具体的,手动旋转式水泵为:桶体10设置驱动转轴12,驱动转轴12可沿自身轴向滑动,其下端可与叶轮22配合连接,上端可与拖把杆进行配合连接,用户使用时,手动下压拖把杆以带动驱动转轴12转动,进而使叶轮22转动。
50.本实施例中,叶轮22可以在驱动转轴12的带动下在泵壳21内转动,叶轮22与驱动转轴12的周向固定方式为:键和键槽、多棱柱和相应的多棱柱槽。驱动转轴12向下移动后可
与叶轮22建立连接,而后由拖把杆带动驱动转轴12和叶轮22旋转,进而执行抽水装置20的功能。
51.进一步,拖把杆具有互相套接的内杆和外杆,内、外杆之间设有可将外杆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内杆的旋转运动的驱动结构,用户上下移动外杆以使连接在内杆上的拖把头在拖把桶内完成旋转动作,同时内杆旋转时可带动驱动转轴12转动,驱动转轴12再将水泵带动,通过水泵将清水抽至喷水口以冲洗拖把头。
52.本实施例中抽水装置20的工作原理为:该抽水装置20与现有技术中的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相似,是利用叶轮22旋转而使水产生的离心力来工作的,在抽水装置20启动前,使泵壳21和抽水部23内充满水,然后使转轴带动叶轮22和水做高速旋转运动,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叶轮22外缘,经泵壳21的管路进入抽水装置20的出水部24,抽水装置20的叶轮22中心处,由于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后形成真空,抽水部23外部的水便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进泵壳21内,叶轮22通过不停地转动,使得水在叶轮22的作用下不断流入与流出,达到了输送水的目的。
53.如图3-图5所示,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出水部24位于泵壳21上,且出水部24呈弧形并朝向桶体10的内部空腔,以对抽离泵壳21的水进行导流。
54.如前所述抽水装置20的工作原理,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叶轮22外缘,经泵壳21的出水部24流出,清水在甩出去的那一刻是按照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为了能够将其向上引流且降低清水在出水部24内的摩擦阻力,将出水部24设计成向上的弧形结构,出水部24与喷水头11通过输水管25相连通,流出的清水依次经过出水部24、输水管25后,从喷水头11喷出。
55.如图3-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抽水装置20包括泵壳21及叶轮22,叶轮22位于泵壳21内且与泵壳21转动连接;叶轮22具有叶片221,叶片221的下沿随着远离叶轮22的转动轴线而呈倾斜向上状;泵壳21上与叶片221的下沿相对的面也对应倾斜向上。
56.如前所述抽水装置20的工作原理,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叶轮22外缘,经泵壳21的出水部24流出,由此,叶轮22外缘与清水的接触面积直接决定了清水与叶轮22的附着力以及清水甩出的难度,接触面积越小,清水的附着力越小,即清水更容易被叶轮22甩出,同时,还要考虑到清水甩出后的导向问题,即需要清水抽出后流向上方的桶体10内部空腔。
57.综上,叶轮22的叶片221的下沿随着远离叶轮22的转动轴线而呈倾斜向上状,叶片221末端的截面逐渐减小,使其与清水的接触面积相应减小,清水对于叶片221的附着力也就越小,进而更容易被向上甩出,提高了抽水装置20的工作效率。
58.为进一步提高抽水装置20的工作效率,避免泵壳21与叶片221之间的间隙或大、或小而呈不规则情况,防止泵壳21内的清水流动无序状,泵壳21上与叶片221的下沿相对的面也对应倾斜,使泵壳21与叶片221的间隙比较规则,进而使清水在泵壳21内流动时较规则,避免湍流情况的发生,进而降低了水流的摩擦阻力,提高了抽水装置20的工作效率。
59.如图3-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叶轮22通过支撑轴222安装于泵壳21内部。支撑轴222固定于泵壳21内,叶轮22的中心处搭接在支撑轴222的顶端。优选的,叶轮22与支撑轴222之间还具有球体,以降低叶轮22与支撑轴222之间的转动阻力。
60.如图3-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泵壳21包括上泵壳211及下泵壳212,上泵壳211
与下泵壳212对接。上泵壳211和下泵壳212的对应位置设置卡扣和卡槽,使上泵壳211及下泵壳212可以快速装配连接。
61.可选的,上泵壳211和下泵壳212还可以通过承插结构连接、胶黏剂粘接等。
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