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8:26: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金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


背景技术:

2.网点最基础的也是客户最多的便是现金柜台,现金柜台处理业务的速度也决定了网点的效率。在一般的存取款业务中,数钱、捆把是最为正常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柜员在办理业务的时候,特别是遇见存取零钱的客户时,在进行零钱捆把时需要人工将钞票点清后再放入捆钞机的捆把位置从而完成捆钞,这也降低了柜员的业务办理效率,对于客户数量多的网点,看似一点微不足道的时间积少成多也往往会造成后面客户等候时间过长,造成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传送履带、面额识别器、钞票存放盒、捆钞器以及驱动模块;
4.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入钞口和出钞口;
5.所述第一传送履带的入钞端与所述入钞口固定连接,出钞端与所述钞票存放盒对接,用于将钞票传送至所述钞票存放盒中;
6.所述面额识别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履带上方,用于对所述第一传送履带传送的钞票进行面额识别和数量统计;
7.所述钞票存放盒内设置有钞票推送结构,用于根据一第一驱动信号将所述钞票存放盒内的钞票推送至所述捆钞器的捆钞位置;
8.所述捆钞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对所述捆钞位置处的钞票进行捆钞,并将捆把后的钞票通过所述出钞口送出;
9.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面额识别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面额识别器统计的钞票数量触发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钞票存放盒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钞票存放盒分别用于存放不同面额的钞票;
11.各所述钞票存放盒固定设置于一第二传送履带上,所述第二传送履带用于根据一第二驱动信号移动,以将当前传送的钞票对应的钞票存放盒与所述第一传送履带的出钞端对接。
12.所述驱动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面额识别器识别的钞票面额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送履带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将存放钞票数量满足捆钞数量的钞票存放盒与所述捆钞位置对接,以使所述推送结构将所述钞票存放盒内的钞票推送至所述捆钞位置。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钞票存放盒的尺寸与其存放的钞票的尺寸对应。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捆钞按钮,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用于供用户按压以使所述驱动模块产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显示屏,与所述面额识别器连接,用于显示当前传送的钞票的面额以及各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累计数量。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语音播报模块,与所述面额识别器连接,用于语音播报当前传送的钞票的面额。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额识别器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面额识别器。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灰尘清理口。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第一传送履带、所述面额识别器、所述捆钞器、所述驱动模块、所述钞票推送结构以及所述第二传送履带提供电源。
21.本技术的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增加了面额识别器及钞票存储盒,可以识别钞票面额及钞票数量,从而将不同面额的钞票放置入不同的钞票存储盒,最后完成自动捆钞的操作,这样可以使柜员在捆把的时候无需担心面额是否正确,极大的方便柜员操作,加快业务处理速度,也大大降低了网点的超时等候率,提高网点服务质量。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的一种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的另一种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钞票存放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传送履带和钞票存放盒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号:1-外壳;11-入钞口;12-出钞口;2-第一传送履带;21-入钞端;22-出钞端;3-面额识别器;4-钞票存放盒;41-钞票传送履带;42-钞票推送块;43、8滑轮;44-电机;5-捆钞器;51-捆钞位置;6-驱动模块;7-第二传送履带;9-捆钞按钮;10-显示屏;11-灰尘清理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可用于金融领域,也可用于除金融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本技术对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的应用领域不做限定。
30.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如同时参见图1、图2和图3,该
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于外壳内部的第一传送履带2、面额识别器3、钞票存放盒4、捆钞器5和驱动模块6。
31.其中,外壳1上开设有入钞口11和出钞口12,用户可将钞票从入钞口11送入自动捆钞机,以及从出钞口12取走捆把后的钞票。
32.第一传送履带2包括入钞端21和出钞端22,其中入钞端21与入钞口11固定连接,出钞端22与钞票存放盒4对接。用户通过入钞口11送入的钞票通过第一传送履带2传送至钞票存放盒4中。
33.面额识别器3设置于第一传送履带2上方,用于对第一传送履带2传送的钞票进行面额识别和数量统计。具体地,面额识别器可采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面额识别器,例如基于维融n85(b)点钞机中的图像识别技术的面额识别器。面额识别器3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辨别第一传送履带2传送的钞票的面额,同时记录第一传送履带2传送的同样面额的钞票的数量。例如,假设第一传送履带2传送的钞票为100元,则面额识别器3可识别其面额为100元,同时将100元钞票对应的数量加一即可。
34.请参见图3钞票存放盒4内设置有钞票推动结构,该钞票推动结构包括钞票传送履带41、固定设置于钞票传送履带41上的钞票推送块42、滑轮43以及电机44。其中,钞票推送块42可随钞票传送履带41的移动在钞票存放盒4内沿图3双向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回移动。当电机44接收到一第一驱动信号时,电机44驱动滑轮43沿第一方向转动,进而带动钞票传送履带41移动,以使固定设置于钞票传送履带41上的钞票推送块42在钞票存放盒4内移动。图3所述的钞票推送块42处于初始位置,当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后,会在钞票传送履带41的带动下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即图3中钞票推送块42’所在的位置,以将钞票存放盒4中的钞票推送出去;随后电机44驱动滑轮43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进而带动钞票传送履带4反向移动,以使钞票推送块42在钞票传送履带41的带动下从目标位置复位回到初始位置。
35.需要说明的是,钞票存放盒4在靠近目标位置的一侧设置有一开口,使钞票存放盒4的钞票在钞票推送块42的推动作用下离开钞票存放盒4。钞票推送块42推动钞票时,钞票存放盒4的开口与所述捆钞器的捆钞位置对接,以使钞票存放盒4内的钞票被推送到至捆钞器5的捆钞位置51,为节省体积,便于用户取钞,捆钞位置51可设置于外壳1内靠近出钞口12之处。在图1中,出钞口12开设于外壳1上,捆钞位置51是外壳内部与出钞口12对接的一个空间。
36.捆钞器5设置于外壳内部,其包括捆钞位置51、捆钞带52和滚筒53。捆钞带52的固定端固定于滚筒53上并多圈缠绕设置于滚筒52外围,捆钞带52的活动端在捆钞位置51处形成环状,钞票被推送至捆钞位置51时正好落入捆钞带形成的环中。捆钞带可以将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对所述捆钞位置处的钞票进行捆钞,用户可通过出钞口将捆把后的钞票取出。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出钞口处设置有自动挡板,当捆钞完成时,出钞口的自动挡板打开,以便于用户取出钞票。用户取走钞票后自动挡板关闭。
37.驱动模块6与面额识别器3连接,用于根据面额识别器3统计的钞票数量触发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具体地,当面额识别器3统计的某一面额的钞票数量达到预设阈值(例如100张)时,面额识别器3向驱动模块6发出触发信号,以使驱动模块6触发第一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依次发送至驱动钞票存放盒4中的钞票推动结构以及捆钞机5,当钞票推动结构将钞
票推送至捆钞位置51后,捆钞机5进行捆钞操作。捆钞完成后,面额识别器3将该面额的钞票数量清零。
3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钞票存放盒的数量为多个,每个钞票存放盒分别用于存放不同面额的钞票。例如,图1、图2及图4所示的钞票存放盒4的数量为4个,可分别用于存放100、50、20、10面额的钞票。
39.各钞票存放盒的结构一致,即每一个钞票存放盒的结构均为图3所示的结构。请参见图4,各钞票存放盒4依次固定设置于一第二传送履带7上,所述第二传送履带7在滑轮8的作用下沿图4中双向箭头所示方向来回移动,滑轮8则由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转动。当电机收到来自驱动模块6的第二驱动信号时,驱动滑轮8沿第一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送履带7移动,以使固定设置于第二传送履带7上的钞票存放盒4移动,以使第一传送履带2的出钞端与存放对应面额的钞票存放盒对接,实现不同面额钞票的自动分类存放。
40.图4所述的各钞票存放盒4处于初始位置,当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后,会在钞票传送履带41的带动下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例如,假设面额识别器3识别得到的钞票面额为第一面额,则面额识别器3向驱动模块6发送预设的第一存钞触发信号,驱动模块6根据第一存钞触发信号生成将钞票存放盒移动预设的第一距离以到达第一目标位置的驱动信号,进而使存放第一面额的钞票存放盒恰好与第一传送履带2的出钞端对接。等待预设时间(例如2s)后,电机驱动滑轮有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送履带7反向移动,以使各钞票存放盒4在第二传送履带7的带动下从目标位置复位回到初始位置。至此,一张钞票的自动分类存放完成。
41.上述实施例限定了如何将钞票自动分类存放至对应的钞票存放盒中,即如何实现钞票存放盒与第一传送履带2的出钞端的对接。接下来这一实施例,则是限定如何将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推送至捆钞位置,即如何实现钞票存放盒与捆钞位置的对接。
42.具体地,前述实施例详细说明了在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钞票存放盒的钞票推送结构会将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推送至捆钞位置的过程以及捆钞机对捆钞位置处的钞票进行捆把的过程。当只存在一个钞票存放盒时,钞票存放盒的钞票出口可固定与捆钞位置对接,但若存在多个钞票存放盒,则需要先将对应的钞票存放盒的钞票出口与捆钞位置对接,才能保证该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被推送当捆钞位置。
43.钞票存放盒与捆钞位置的对接方式同样利用第二传送履带7、滑轮8以及对应的电机实现。例如,假设面额识别器3统计得到的钞票面额为第二面额的钞票的存放数量达到预设阈值(例如100张),则面额识别器3向驱动模块6发送预设的第一捆钞触发信号,驱动模块6根据第一捆钞触发信号生成将存放有第二面额钞票的钞票存放盒从初始位置移动预设的第二距离的驱动信号,使存放第二面额的钞票存放盒恰好与捆钞位置对接,随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到的推送钞票相关操作以及捆把相关操作即可。等待预设时间(例如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被完全推送到捆钞位置所需的时间)后,电机驱动滑轮有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送履带7反向移动,以使各钞票存放盒4在第二传送履带7的带动下复位回到初始位置。至此,一个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自动捆把完成。
4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钞票存放盒的尺寸与其存放的钞票的尺寸对应。在将各钞票存放盒的结构设置为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钞票的尺寸设置对应的钞票存放盒的尺寸。例如图3所示的钞票存放盒的长、宽和高分别为160mm、78mm和20mm。
4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捆钞按钮9(参见图1),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用于供用户按压以使所述驱动模块产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46.前述实施例中,捆钞操作是由面额识别模块触发的,但面额识别模块只有在满足触发条件(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数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才会触发捆钞操作。本实施例为各钞票存储盒配置对应的捆钞按钮,用户按下捆钞按钮后,直接触发对应钞票存储盒的捆钞操作。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显示屏10(参见图1),与所述面额识别器连接,用于显示当前传送的钞票的面额以及各钞票存放盒中的钞票累计数量。例如,假设共有四个钞票存放盒,分别用于存放面额为100、50、20和10的钞票,则显示屏上会显示类似“100:a;50:b;20:c;10:d”的字样,其中a、b、c、d分别为当前的钞票存放盒中100、50、20和10的钞票的存放数量。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一语音播报模块(图中未示出),与所述面额识别器连接,用于语音播报当前传送的钞票的面额,以及当捆钞操作完成时,提示用户及时取走钞票。
4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灰尘清理口11(参见图2),用于供用户清理自动捆钞机内部的灰尘。
5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还包括电源模块(图中未示出),用于为所述第一传送履带、所述面额识别器、所述捆钞器、所述驱动模块、所述钞票推送结构以及所述第二传送履带等需要电源的模块提供电源。电源模块可以为内置电源,也可以为与外接电源连接的接线和接头,或同时具备以上两者。
51.本技术的带有面额识别功能的自动捆钞机增加了面额识别器及钞票存储盒,可以识别钞票面额及钞票数量,从而将不同面额的钞票放置入不同的钞票存储盒,最后完成自动捆钞的操作,这样可以使柜员在捆把的时候无需担心面额是否正确,极大的方便柜员操作,加快业务处理速度,也大大降低了网点的超时等候率,提高网点服务质量。
5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