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5:17: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


背景技术:

2.水杯作为饮水的容器,根据人们的需求有不同的类型,当人们需要泡茶叶或者水果茶等饮品时,一般会选择带有茶仓的水杯,将茶叶、水果等放在茶仓中。但是现有技术中带有茶仓的水杯,茶仓基本设置固定于杯盖上,茶仓容积较小,且每次开盖时,都需将装有水果的茶仓一起旋出,开盖后茶仓滴水且杯盖不方便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包括:
5.杯体;
6.杯盖组件,与所述杯体的杯口相配合;
7.滤网,置于所述杯体内,所述滤网的上表面、杯体的内壁以及杯盖组件的内壁形成茶仓,所述滤网的下表面、杯体的内壁以及杯体的底部形成茶水分离仓;
8.吸水组件,所述吸水组件贯穿所述滤网中部的通孔与所述滤网相连接,所述吸水组件的一端位于茶水分离仓中,所述吸水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杯盖组件中。
9.优选地,所述吸水组件包括:
10.吸管,所述吸管穿过滤网的中部通孔与所述滤网相连接;
11.弹性尾管,所述弹性尾管过盈套装在吸管的底端,所述吸管弹性抵压于茶水分离仓中;
12.吸嘴,所述吸嘴过盈套装在吸管的顶端,所述吸嘴抵压于杯盖组件中。
13.优选地,所述杯体的内部设有台阶端面,所述滤网的底端抵压于台阶端面上。
14.优选地,所述杯盖组件包括:
15.塑盖,所述塑盖与杯体的杯口相配合,所述塑盖上开设有吸嘴通道,所述吸水组件的一端通过吸嘴通道伸出;
16.翻盖,所述翻盖与塑盖铰接卡合;
17.密封塞,设置在所述翻盖上,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吸嘴通道相配合。
18.优选地,所述水杯还包括平垫密封圈,所述平垫密封圈置于塑盖与杯体之间。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针对现有技术中茶仓基本设置固定于杯盖上,茶仓容积较小,且每次开盖时,都需将装有水果的茶仓一起旋出,开盖后茶仓滴水且杯盖不方便放置等问题,将传统的茶仓改进为滤网,将滤网放置在杯体内,则可由滤网的上表面、杯体的内壁以及杯盖组件的内壁形成茶仓,滤网的下表面、杯体的内壁以及杯体的底部形成茶水分离仓,实现了茶水分离,且茶仓的空间明显增大,且滤网与吸水
组件连接,在开盖时茶仓不会随盖一起带出,吸水组件的一端位于茶水分离仓中,在饮用时不会吸到茶渣,引水组件也不会堵塞、难清洗。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打开翻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俯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爆炸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中饮水组件的爆炸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正面剖视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打开翻盖时的正面剖视图。
27.附图中:1-翻盖;2-密封塞;3-平垫密封圈;4-塑盖;5-吸嘴;6-吸管;7-杯体;8-滤网;9-弹性尾管;10-吸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30.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的结构图,包括:
31.杯体7;
32.杯盖组件,与所述杯体7的杯口相配合;
33.滤网8,置于所述杯体7内,所述滤网8的上表面、杯体7的内壁以及杯盖组件的内壁形成茶仓,所述滤网8的下表面、杯体7的内壁以及杯体7的底部形成茶水分离仓;
34.吸水组件,所述吸水组件贯穿所述滤网8中部的通孔与所述滤网8相连接,所述吸水组件的一端位于茶水分离仓中,所述吸水组件的另一端位于杯盖组件中。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具有大容量茶仓的水杯针对现有技术中茶仓基本设置固定于杯盖上,茶仓容积较小,且每次开盖时,都需将装有水果的茶仓一起旋出,开盖后茶仓滴水且杯盖不方便放置等问题,将传统的茶仓改进为滤网8,将滤网8放置在杯体7内,则可由滤网8的上表面、杯体7的内壁以及杯盖组件的内壁形成茶仓,滤网8的下表面、杯体7的内壁以及杯体7的底部形成茶水分离仓,实现了茶水分离,且茶仓的空间明显增大,且滤网8与吸水组件连接,在开盖时茶仓不会随盖一起带出,吸水组件的一端位于茶水分离仓中,在饮用时不会吸到茶渣,引水组件也不会堵塞、难清洗。
36.如图5至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吸水组件包括:
37.吸管6,所述吸管6穿过滤网8的中部通孔与所述滤网8相连接;
38.弹性尾管9,所述弹性尾管9过盈套装在吸管6的底端,所述吸管6弹性抵压于茶水分离仓中;
39.吸嘴5,所述吸嘴5过盈套装在吸管6的顶端,所述吸嘴5抵压于杯盖组件中。
40.将吸管6穿过滤网8,吸管6的底端安装弹性尾管9,吸管6的顶端安装吸嘴5,将吸水组件连同滤网8一起放置在杯体7中,弹性尾管9位于茶水分离仓中,吸嘴5位于杯盖组件中,当杯盖组件关闭时,对吸嘴5施加压力,进而带动弹性尾管9在茶水分离仓中弯曲变形,当杯盖组件打开时,吸嘴5受到的压力消失,吸管6在弹性尾管9的弹力作用下上移,进而带动吸嘴5从杯盖组件中顶出,方便人们饮水。
41.如图6至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杯体7的内部设有台阶端面,所述滤网8的底端抵压于台阶端面上。
42.杯体7内设有台阶端面,滤网8与台阶端面配合,当杯盖组件关闭时,吸嘴5对滤网8施加压力,进而限制滤网8向上移动,带动滤网8固定在杯体7内,即使杯体7内装满水,在杯盖组件关闭的情况下,滤网8也不会浮起来。
43.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杯盖组件包括:
44.塑盖4,所述塑盖4与杯体7的杯口相配合,所述塑盖4上开设有吸嘴通道10,所述吸水组件的一端通过吸嘴通道10伸出;
45.翻盖1,所述翻盖1与塑盖4铰接卡合;
46.密封塞2,设置在所述翻盖1上,所述密封塞2与所述吸嘴通道10相配合。
47.吸嘴5穿过吸嘴通道10,当关上翻盖1时,密封塞2抵压在吸嘴通道10上,带动吸嘴5下移,保持密封,当打开翻盖1时,吸嘴5从吸嘴通道10内伸出。
48.如图6至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杯还包括平垫密封圈3,所述平垫密封圈3置于塑盖4与杯体7之间。
49.为了提高密封效果,避免漏水,还设置有平垫密封圈3,避免水从杯体7和塑盖4之间漏出。
50.该水杯的安装、使用方式如下:
51.将弹性尾管9套装于吸管6的底端,并将吸管6的顶端穿过滤网8的中部通孔并伸出,将吸嘴5套装于吸管6的顶端;
52.旋开塑盖4,将组装好的吸嘴-吸管-滤网-尾管组件一起套装于杯体7内,直到滤网8的下端面抵触杯体7的内部台阶端面;
53.将茶叶或水果切片等放进由杯体7上部内壁-滤网8上部表面-杯盖内壁一起构成的茶仓仓体内,将水注入杯体内;
54.关闭翻盖1,翻盖1翻转卡合于塑盖4,翻盖1上的密封塞2下压抵触吸嘴5上端面,进而带动吸管6下移,吸管6下压使得弹性尾管9进一步弯曲变形,此状态,吸嘴5的下端面限制滤网8的向上移动,进而滤网8在杯体7中被固定;
55.泡茶过程中,茶汤通过滤网8的滤孔进入杯体7底部的茶水分离仓,而茶叶果片等被留在茶仓;
56.打开翻盖1,解除对吸嘴5的抵压,吸管6在弹性尾管9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吸嘴5从塑盖4的吸嘴通道10中弹出。
57.饮水组件的饮水通道被打开,进而可通过吸嘴5,饮用茶水分离仓中的过滤茶水,
弹性尾管9直接通入杯体7底部的茶水分离仓,不会吸到茶渣,避免了吸管堵塞及难清洗的问题;
58.中途需要开盖时,旋开塑盖4即可,茶仓不会随塑盖4一起被带出。
59.饮茶结束,只需旋开塑盖4,通过手拿滤网8的顶端,即可将吸嘴-吸管-滤网-尾管组件一起拿出,进而将茶叶水果一并取出倾倒掉,再进行冲洗。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