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框架填充墙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2:26: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墙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填充墙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2.框架填充墙作为框架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在地震时往往首先被破坏,填充墙的裂缝、破损以及平面外倒塌极易造成经济损失与安全事故,因此,提高框架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尤为重要。
3.现有的框架填充墙的加固方式采用整面墙体铺满纤维网格布的结构,对于受力较小的部位来说,铺满纤维网格布的结构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填充墙及建筑物,用于实现更好的抗震效果,且节约成本。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填充墙,包括墙体、混凝土底层、纤维网格布层和混凝土面层;
6.所述墙体的矩形墙面上依次叠有混凝土底层、纤维网格布层和混凝土面层;
7.所述纤维网格布层包括第一网格布带和第二网格布带,所述第一网格布带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交叉叠加;
8.所述第一网格布带从所述矩形墙面的第一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对角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网格布带从所述矩形墙面的第二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对角线的另一端。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网格布带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的网格为正方形网格;
10.所述第一网格布带的正方形网格的竖向边与所述第一对角线平行,所述第一网格布带的正方形网格的横向边与所述第一对角线垂直;
11.所述第二网格布带的正方形网格的竖向边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平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的正方形网格的横向边与所述第二对角线垂直。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网格布带的宽度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的宽度在所述矩形墙面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底层的厚度在5mm至10mm之间;所述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在5mm至10mm之间。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网格布带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均由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底层和所述混凝土面层均由高韧性混凝土形成。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墙体为砌体墙。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网格布带和所述第二网格布带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底层。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栓钉。
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框架填充墙。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1.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包括墙体、混凝土底层、纤维网格布层和混凝土面层。
22.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墙体的墙面大多呈矩形结构,在墙体的矩形墙面上,从内到外依次叠加有混凝土底层、纤维网格布层和混凝土面层,三层加固层形成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结构,旨在提高框架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其中,纤维网格布层作为“筋”来使用,提高了墙体的加固结构的可靠性与抗震性能。
23.纤维网格布层包括第一网格布带和第二网格布带,第一网格布带和第二网格布带交叉叠加;第一网格布带从矩形墙面的第一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对角线的另一端,第二网格布带从矩形墙面的第二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对角线的另一端。
24.具体来说,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由梁柱负责承重,框架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框架填充墙作为非承重墙,具有轻质的特点、有一定的保温、隔音功能。在地震情况下,框架填充墙的墙体的裂缝往往是沿矩形墙面的对角线的方向生长,在矩形墙面的两个对角线(即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网格布带和第二网格布带,即对墙体易生长裂缝的位置进行加固,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框架填充墙的斜裂缝的产生,相对来说更节省材料。
25.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通过在墙体的矩形墙面上依次叠加有混凝土底层、纤维网格布层和混凝土面层,且将纤维网格布层的第一网格布带和第二网格布带分别布置在矩形墙面的两个对角线上,有效地抑制框架填充墙的裂缝的产生,提高了墙体的加固结构的可靠性与抗震性能,且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26.本技术还提供了建筑物,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框架填充墙。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建筑物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网格布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中:101-墙体;102-混凝土底层;103-纤维网格布层;104-混凝土面层;105-第一网格布带;106-第二网格布带;107-栓钉。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实施例一
36.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包括墙体101、混凝土底层102、纤维网格布层103和混凝土面层104。
37.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墙体101的墙面大多呈矩形结构,在墙体101两侧的矩形墙面上,从内到外依次均叠加有混凝土底层102、纤维网格布层103和混凝土面层104,三层加固层形成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结构,旨在提高框架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其中,纤维网格布层103作为“筋”来使用,提高了墙体101的加固结构的可靠性与抗震性能。
38.纤维网格布层103包括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交叉叠加;第一网格布带105从矩形墙面的第一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对角线的另一端,第二网格布带106从矩形墙面的第二对角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对角线的另一端。
39.具体来说,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由梁柱负责承重,框架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框架填充墙作为非承重墙,具有轻质的特点、有一定的保温、隔音功能。框架填充墙的墙体101可为砌体墙,块体可为空心砖、轻骨料混凝土砌块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质。
40.在地震情况下,框架填充墙的墙体101的裂缝往往是沿矩形墙面的对角线的方向生长,在矩形墙面的两个对角线(即第一对角线和第二对角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即对墙体101易生长裂缝的位置进行加固,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框架填充墙的斜裂缝的产生,相对来说更节省材料。
41.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填充墙,通过在墙体101的矩形墙面上依次叠加有混凝土底层102、纤维网格布层103和混凝土面层104,且将纤维网格布层103的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分别布置在矩形墙面的两个对角线上,有效地抑制框架填充墙的裂缝的产生,提高了墙体的加固结构的可靠性与抗震性能,且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42.优选地,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均由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玻璃纤维网格布是以玻璃纤维机织物为基材,经高分子抗乳液浸泡涂层,从而具有良好的抗碱性、柔韧性以及经纬向高度抗拉力。
43.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混凝土底层102和混凝土面层104均由高韧性混凝土形成。高韧性混凝土具有高韧性、高耐损伤能力、高耐久性、高强度(抗压、抗拉)及良好的裂缝
控制能力,利用高韧性混凝土对框架填充墙的墙体101进行包裹,可以对墙体101形成有效的约束作用,显著提高框架填充墙的抗剪承载力及整体性。
44.进一步地,混凝土面层104采用高韧性混凝土,利用高韧性混凝土作为纤维网格布层103的保护层。高韧性混凝土的多裂缝开展及在拉伸应力下的应变硬化的特性可使纤维网格布层103受力更加均匀,以充分发挥这两种材料良好的加固效果。
45.具体地,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的网格为正方形网格。参见图3所示,第一网格布带105的正方形网格的竖向边与第一对角线平行(图中示出的c方向为第一对角线的方向),第一网格布带105的正方形网格的横向边与第一对角线垂直;第二网格布带106的正方形网格的竖向边与第二对角线平行,第二网格布带106的正方形网格的横向边与第二对角线垂直。
46.在该实施例中,以图3所示的第一网格布带105为例说明,当框架填充墙的墙体101产生裂缝时,裂缝沿c方向生长,裂缝的两侧沿与c方向垂直的方向拉开距离。由于玻璃纤维网格布具有经纬向高度抗拉力,将第一网格布带105的正方形网格的横向边与第一对角线垂直,即裂缝的开裂方向和生长方向分别落在了玻璃纤维网格布的经纬向上,在墙体101开裂时,玻璃纤维网格布能够承受更大的力,从而提升了加固结构的可靠性与墙体101的抗震性能。
47.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第一网格布带105的宽度和第二网格布带106的宽度(图1中示出的b为第二网格布带106的宽度)在矩形墙面的宽度(图1中示出的a为矩形墙面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具体设置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的宽度。一般来说,墙体101的宽度越宽,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的宽度相应越宽,以实现可靠的加固效果。
48.具体地,混凝土底层102的厚度在5mm至10mm之间;混凝土面层104的厚度在5mm至10mm之间。
49.实施例二
50.该实施例二中的框架填充墙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51.参见图2所示,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框架填充墙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用于将第一网格布带105和第二网格布带106固定在混凝土底层102。具体地,固定件为栓钉107。栓钉107可加强第一网格布带105、第二网格布带106与混凝土底层102的连接强度,提高整体受力性能。
52.实施例三
53.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框架填充墙,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框架填充墙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
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