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机头组件和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8:45: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头组件和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空气炸锅中,为保证产品使用安全,会配置温控器来检测加热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若达到设定温度,则控制加热件停止加热,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但当前的温控器的感温探头大多伸入烹饪腔中,易被食材粘连从而影响测温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头组件和一种空气炸锅,以至少解决感温探头易被食材粘连从而影响测温准确性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头组件,机头组件包括:机头,机头上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导热内衬,设置在机头的下方;温控器组件,设置在机头和导热内衬所围空间内,温控器组件包括与温度调节器相连接的温控主体和与温控主体相连接的感温探头;导热支架,设置在导热内衬上,导热支架包括导热部,导热部将感温探头压抵在导热内衬的上表面。
5.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机头组件,利用导热支架将温控器组件的感温探头压抵在导热内衬的上表面,在机头组件盖合于锅体组件的情况下,锅体组件中烹饪腔内的热量会经导热内衬传递到感温探头,以及经导热支架传递到感温探头,使感温探头不仅可以通过导热内衬传递的热量检测加热温度,还通过导热支架传递的热量检测加热温度,提高测温准确性,而且感温探头无需越过导热内衬伸入烹饪腔内部进行测温,可以避免感温探头被食材粘连而影响测温准确性。而且,感温探头被压抵在导热内衬的上表面上,感温探头安装稳定,进而提高感温探头的测温可靠性。
6.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头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温探头横置在导热内衬上。导热部从上方包裹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可以与导热内衬充分接触,还可以与导热部充分接触,可以准确检测导热内衬和导热部的温度,提高感温探头测温准确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温探头包括感温柱,导热部为与感温柱相适配的弧形压片。通过弧形压片压抵在感温柱的顶部并包裹感温柱的至少一部分,一方面提高了感温探头与导热支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二者之间充分传热,另一方面弧形压片还有利于对感温柱进行限位,避免感温柱沿导热内衬的上表面大幅度窜动,从而促使感温柱和导热内衬之间充分传热。
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支架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位于导热部的一侧并与导热内衬相连接。通过固定部与导热内衬连接,不会影响导热部与感温探头的紧密贴合。而且,在导热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并未与导热支架相贴合的情况下,导热部可以作为导热支架的悬臂部分,除了利用固定部带动导热部向下挤压感温探头外,还可以利用悬臂弹性保持与感
温探头的贴合状态,从而有利于导热部将热量充分传递到感温探头。
10.进一步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导热内衬上对应于第一安装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螺丝,第一螺丝插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拉紧导热支架和导热内衬。连接结构简单、牢固,而且第一螺丝在旋拧过程中可以拉紧固定部和导热内衬,使二者紧密贴合,进而更好地下拉导热部,使导热部将感温探头紧密压抵在导热内衬上,提高测温效果。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的四周的上端面具有上凸的凸筋,凸筋构造成螺丝柱,第二安装孔为螺丝孔。有利于使第一螺丝牢固连接导热内衬和导热支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相对的两侧具有向下凸出的限位凸出部,限位凸出部与导热部位于固定部的不同侧,导热内衬上对应于限位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限位凸出部插入限位槽。一方面有利于对准限位凸出部和限位槽,将导热支架快速、准确安装到位,方便对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插入第一螺丝,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限位槽对限位凸出部进行限位,进而限制固定部的位置,避免导热支架在导热内衬上大幅度窜动,确保导热支架牢固挤压感温探头,进而确保感温探头的测温准确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凸出的握持部,握持部与导热部位于固定部的不同侧。方便用户握持握持部而取放导热支架。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内衬上对应于感温探头的位置设置有容纳槽,感温探头的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容纳槽内并与容纳槽相适配。一方面有利于感温探头对准容纳槽的位置快速装配到位,另一方面容纳槽能够对感温探头进行限位,避免感温探头相对于导热内衬大幅度晃动,确保导热效果。此外,容纳槽还可以增加导热内衬和感温探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导热内衬的热量充分传递到感温探头,提高测温准确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头组件还包括:排风圈,设置在机头的底部,导热内衬设置在排风圈的底部开口处;内护罩,位于导热内衬的下方并与导热内衬相连接;发热件,设置在导热内衬和内护罩所围空间内;盖组件,与排风圈可拆卸连接,盖组件包括盖本体和外护罩,盖本体上设置有供内护罩穿过的通孔,外护罩设置在通孔处并围设在内护罩的外周。
16.在这些实施例中,排风圈设置在机头和导热内衬之间,利用排风圈散热,可以降低导热内衬向机头传递的热量,避免机头出现热熔。在导热内衬的下方设置发热件,利用发热件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并在发热件外周罩设内护罩,避免用户误触发热件,提高视觉安全性。而且,在盖本体上还设置外护罩,使外护罩罩设在内护罩的外周,进一步提高视觉安全性。此外,使盖组件与排风圈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盖组件进行清洁。
1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锅体组件;和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机头组件,机头组件与锅体组件转动连接。
18.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机头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19.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20.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
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21.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头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23.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温控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头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示出了图4中i处局部放大图;
26.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热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头组件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29.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开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炸锅在取出内锅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至图11附图标号说明:
33.1机头组件,
34.10机头,110温度调节器,
35.20导热内衬,210第二安装孔,220限位槽,230容纳槽,
36.30温控器组件,310温控主体,320感温探头,
37.40导热支架,410导热部,420固定部,421第一安装孔,422凸筋,423限位凸出部,424握持部,
38.50排风圈,60内护罩,70发热件,80盖组件,810盖本体,820外护罩,
39.2锅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41.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42.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43.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44.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45.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46.本技术中的“上方”、“下方”、“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除特别说明以图示中方位为准外,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限定。
47.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48.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1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头组件1和空气炸锅。
4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头组件1,机头组件1包括:机头10,机头10上设置有温度调节器110;导热内衬20,设置在机头10的下方;温控器组件30,设置在机头10和导热内衬20所围空间内,温控器组件30包括与温度调节器110相连接的温控主体310和与温控主体310相连接的感温探头320;导热支架40,设置在导热内衬20上,导热支架40包括导热部410,导热部410将感温探头320压抵在导热内衬20的上表面。
50.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机头组件1,利用导热支架40将温控器组件30的感温探头320压抵在导热内衬20的上表面,在机头组件1盖合于锅体组件2的情况下,锅体组件2中烹饪腔内的热量会经导热内衬20传递到感温探头320,以及经导热支架40传递到感温探头320,使感温探头320不仅可以通过导热内衬20传递的热量检测加热温度,还通过导热支架40传递的热量检测加热温度,提高测温准确性。而且感温探头320无需越过导热内衬20伸入烹饪腔内部进行测温,可以避免感温探头320被食材粘连而影响测温准确性,也无需反复清洗感温探头320。而且,感温探头320被压抵在导热内衬20的上表面上,感温探头320安装稳定,进而提高感温探头320的测温可靠性。
51.此外,相关技术中感温探头320穿过导热内衬20伸入烹饪腔内进行测温时,为避免烹饪腔内的食材、水蒸汽等经感温探头320与导热内衬20的装配间隙进入机头10内部,还会在二者之间配置密封圈来进行密封。而本实施例中感温探头320设置在导热内衬20的上表面,烹饪腔内的温度传递到导热内衬20进而传递到感温探头320,无需额外配置密封圈,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
52.可选地,如图1所示,温度调节器110为温度调节旋钮。或者温度调节器110为温度调节按键,例如触控按键等等。只要能够调节温控主体310的设定温度均可。
53.可选地,导热内衬20为五金内衬,在机头组件1盖合在锅体组件2上时,导热内衬20位于最下方,作为锅体组件2的烹饪腔的腔顶壁,充分传递烹饪腔的热量。
54.可选地,导热支架40为五金支架,导热效果好,而且不会热熔。
55.为提高感温探头320的测温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感温探头320横置在导热内衬20上。导热部410从上方包裹感温探头320。感温探头320可以与导热内衬20充分接触,还可以与导热部410充分接触,可以准确检测导热内衬20和导热部410的温度,提高感温探头320测温准确性。
56.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感温探头320包括感温柱,导热部410为与感温柱相适配的弧形压片。通过弧形压片压抵在感温柱的顶部并包裹感温柱的至少一部分,一方面提高了感温探头320与导热支架40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二者之间充分传热,另一方面弧形压片还有利于对感温柱进行限位,避免感温柱沿导热内衬20的上表面大幅度窜动,从而促使感温柱和导热内衬20之间充分传热。
57.对于导热支架40和导热内衬20的连接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热支架40还包括固定部420,固定部420位于导热部410的一侧并与导热内衬20相连接。通过固定部420与导热内衬20连接,不会影响导热部410与感温探头320的紧密贴合。而且,在导热部410远离固定部420的一端并未与导热支架40相贴合的情况下,导热部410可以作为导热支架40的悬臂部分,除了利用固定部420带动导热部410向下挤压感温探头320外,还可以利用悬臂弹性保持与感温探头320的贴合状态,从而有利于导热部410将热量充分传递到感温探头320。
58.进一步地,固定部420和导热部410一体成型,导热部410从固定部420所在一侧向上弯曲而后向下延伸,包裹住感温探头320。
59.作为示例,如图5至图7所示,固定部42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421,导热内衬20上对应于第一安装孔4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10,机头组件1还包括第一螺丝(图中未示出),第一螺丝插入第一安装孔421和第二安装孔210以拉紧导热支架40和导热内衬20。连接结构简单、牢固,而且第一螺丝在旋拧过程中可以拉紧固定部420和导热内衬20,使二者紧密贴合,进而更好地下拉导热部410,使导热部410将感温探头320紧密压抵在导热内衬20上,提高测温效果。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固定部42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导热内衬20连接,如焊接连接或卡扣连接等等。
60.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安装孔421的四周的上端面具有上凸的凸筋422,凸筋422构造成螺丝柱,第二安装孔210为螺丝孔。有利于使第一螺丝牢固连接导热内衬20和导热支架40。
61.在具体应用中,第一螺丝可以从下至上穿过第二安装孔210插入螺丝柱中。第一螺丝还可以从上至下穿过螺丝柱插入第二安装孔210中。
62.作为示例,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部420相对的两侧具有向下凸出的限位凸出部423,限位凸出部423与导热部410位于固定部420的不同侧,导热内衬20上对应于限位凸出部423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220,限位凸出部423插入限位槽220。一方面有利于对准限位凸出部423和限位槽220,将导热支架40快速、准确安装到位,方便对准第一安装孔421和第二安装孔210插入第一螺丝,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限位槽220对限位凸出部423进行限位,进而限制固定部420的位置,避免导热支架40在导热内衬20上大幅度窜动,确保导热支架40牢固挤压感温探头320,进而确保感温探头320的测温准确性。
63.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固定部420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凸出的握持部424,握持部424与导热部410位于固定部420的不同侧。方便用户握持握持部424而取放导热支架40。
64.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握持部424设置在固定部420远离导热部410的一端,握持部424的数量为两个,沿固定部420的边缘间隔分布。限位凸出部423设置在固定部420与导热部410相邻的两端。在具体应用中,握持部424和限位凸出部423分布在固定部420远离导热部410的两个边角处。
65.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握持部424由固定部420的边缘的一部分向上翻边构造而成,限位凸出部423由固定部420的边缘的另一部分向下翻边构造而成。握持部424、限位部和固定部420连接牢固,加工方便。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导热内衬20上对应于感温探头320的位置设置有容纳槽230,感温探头320的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容纳槽230内并与容纳槽230相适配。一方面有利于感温探头320对准容纳槽230的位置快速装配到位,另一方面容纳槽230能够对感温探头320进行限位,避免感温探头320相对于导热内衬20大幅度晃动,确保导热效果。此外,容纳槽230还可以增加导热内衬20和感温探头32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导热内衬20的热量充分传递到感温探头320,提高测温准确性。
67.进一步地,容纳槽230的一侧设置有凹坑,凹坑连通容纳槽230。方便用户手指插入凹坑将感温探头320放入容纳槽230或将感温探头320从容纳槽230中取出。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8所示,机头组件1还包括:排风圈50,设置在机头10的底部,导热内衬20设置在排风圈50的底部开口处;内护罩60,位于导热内衬20的下方并与导热内衬20相连接;发热件70,设置在导热内衬20和内护罩60所围空间内;盖组件80,与排风圈50可拆卸连接,盖组件80包括盖本体810和外护罩820,盖本体810上设置有供内护罩60穿过的通孔,外护罩820设置在通孔处并围设在内护罩60的外周。
69.在这些实施例中,排风圈50设置在机头10和导热内衬20之间,利用排风圈50散热,可以降低导热内衬20向机头10传递的热量,避免机头10出现热熔。在导热内衬20的下方设置发热件70,利用发热件70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并在发热件70外周罩设内护罩60,避免用户误触发热件70,提高视觉安全性。而且,在盖本体810上还设置外护罩820,使外护罩820罩设在内护罩60的外周,进一步提高视觉安全性。此外,使盖组件80与排风圈50可拆卸连接,方便拆卸盖组件80进行清洁。其中,图8示出了盖组件80和排风圈50分离状态下的示意图,此时,可以由内护罩60保护发热件70,确保产品视觉安全性。
70.进一步地,盖组件80还包括盖支架,设置在盖本体810的顶部并围绕通孔周向分布,盖支架和外护罩820通过通孔连接在一起,以将盖本体810夹持在二者之间,盖支架与排风圈50可拆卸连接。
71.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锅体组件2;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机头组件1,机头组件1与锅体组件2转动连接。
72.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由于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机头组件1,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73.进一步地,锅体组件2包括外锅和内锅,机头组件1和外锅转动连接,内锅可以从外锅中取出。盖组件80盖合在内锅上。具体地,图9示出了盖组件80盖合在内锅上时空气炸锅的一个示意图,图10示出了空气炸锅在开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内锅从外锅中取出时空气炸锅的一个示意图。
74.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