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安全带装置的带配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8:0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车辆中的安全带装置的带配件(gurtbeschlag)。


背景技术:

2.车辆的安全带装置例如可以具有腰部带区段以及对角地伸延经过车辆乘员的上身的肩部带区段。在安全带被系上时,腰部带区段经由侧向相对而置的、下部的两个连结点锚固在车辆车身处。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在内定位的连结点通常实施为可松开的,亦即具有设置在腰部带处的带配件,其插舌可插入到在车身侧锚固的带扣中。
3.由wo 2015/022214 a1已知一种这种类型的带配件。该带配件具有基础区段和从其突出的插舌。基础区段构造有具有带束-行进面的带环(gurt
ö
se)。在安全带被系上时,带束-行进面与引导通过带环的带束滑动接触。为了在负载情况下提供带环中的稳定的带束-横向引导,带束-行进面具有相应实现的表面轮廓。此外,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带束-行进面在两侧在侧向的倒圆的拐角区域处过渡到与带束-行进面相对而置的带环-边缘中。
4.在负载情况下,根据碰撞情形,过大的带力可能作用于系上的安全带。在这种情况下,在由wo 2015/022214 a1已知的带配件中可以可能在带束-行进面中造成带束的横向移位,直到带环的拐角区域中。由此,在带环-拐角区域中产生带束-材料的非常强的挤压应力。由此产生的摩擦能量如有可能可以使带环-拐角区域处的塑料包封部(例如由pp或pa构成)或带束的带束细丝熔化。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配件,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带配件在负载情况下确保了完美的运行安全性。
6.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在与带束-行进面相对而置的带环-边缘上构造有移置体(verdr
ä
ngungsk
ö
rper),利用该移置体可减小带环-横截面。移置体用作针对限定的带环-狭缝高度的间隔物,以便防止带-翻转。为此,移置体伸入到带环中,亦即带环-狭缝高度减小。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移置体在两侧经由自由空间与相应的倒圆的带环-拐角区域间隔开。在带束在负载情况下横向移位的情况下,其边缘可以无干扰轮廓地移动到带环-自由空间中,由此减小带束-边缘的挤压应力,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摩擦能量增加而损坏带束。
8.在一个技术实现方案中,可以在带束-行进面与构造在相对而置的带环-边缘处的移置体之间提供具有减小的通过横截面的带束-引导间隙。带束-引导间隙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在两侧过渡到相应的带束-自由空间中,该带束-自由空间具有扩大的通过横截面。相应的侧向的带束-自由空间可以从带束-引导间隙朝向插舌的方向提升有外形高度。
9.在第一实施变型方案中,带束-行进面的表面轮廓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凹形地
构造。凹形的表面轮廓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具有居中的轮廓底部,轮廓侧翼在该轮廓底部处在两侧直至行进面-边缘提升。轮廓底部可以相对于行进面-边缘回撤了轮廓深度。
10.备选于此,带束-行进面的表面轮廓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凸形地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凸形的表面轮廓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具有居中的轮廓顶点,轮廓侧翼在该轮廓顶点处在两侧直至行进面-边缘下降了顶点高度。
11.备选于凸形或凹形的表面轮廓,该表面轮廓也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笔直地实施。
12.在一个技术实现方案中,带束-行进面可以划分成处于带配件-前侧处的前部的带束-出口和处于带配件-后侧处的后侧的带束-出口。两个带束出口可以在倒圆的桥接面处过渡到彼此中。
13.为了在负载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带环中的带束横向移位,优选的是,表面轮廓备选地和/或附加地具有波状外形,该波状外形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具有正弦状走向,在其中波谷从波峰回撤了幅度高度。
14.带束-行进面的行进面-宽度大约介于46mm到50mm的范围内。
15.在第一实施变型方案中,波状外形的幅度高度可为0.8mm,而波长可为6.9mm。在这种情况下,在行进面-宽度上的波峰数量可为总共八个波峰。在第二实施变型方案中,幅度高度可为1.0mm,而波长为4.0mm。在这种情况下,在行进面-宽度上可以构造总共大约13个波峰。在另一个实施变型方案中,幅度高度可为0.5mm,而波长为2.0mm。在这种情况下,在行进面-宽度上可以产生总共25个波峰。
16.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表面轮廓可以具有构造在带束-行进面中的槽状外形,其中,在带束-行进面中加工有纵向槽。这些纵向槽可以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经由纵向肋间隔开。在正常的行驶运行中,在安全带被系上时,带束可以与带束-行进面滑动接触,而槽底部分别与带束不接触。只有在负载情况下,带束才能移动到槽中,由此在带束和相应的槽底部之间提供接触。
17.纵向槽中的每个具有从带束-行进面回撤了槽深度的槽底部,侧面侧翼从该槽底部提升,所述侧面侧翼在特别倒圆的过渡棱边处过渡到带束-行进面中。在第一实施变型方案中,槽深度可为1.0mm,而槽宽度可为2.5mm。肋宽度可为2.0mm。槽深度和槽宽度如此设计,使得可以避免带束损坏。
18.在第二实施变型方案中,纵向肋宽度可为2.0mm或3.0mm,而纵向槽-宽度可为3.5mm,并且槽深度可为2.0mm。在这种情况下,在行进面-宽度上可以存在总共七个彼此间隔开的纵向肋。在第三实施变型方案中,槽宽度可为11.0mm,而槽深度可为1.8mm。肋宽度可以介于3.0mm和4.5mm之间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带束-行进面中在其行进面-宽度上分布地存在总共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纵向肋。
19.带配件可以由至少一个金属体和塑料包封部构成(混合结构型式)。在这种情况下,槽状外形的相应的纵向槽的槽底部优选地可以由金属体提供,以便降低槽底部的表面粗糙度。与此相对,相应的纵向肋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该塑料材料与槽底部相比具有增大的表面粗糙度。
20.在一个备选的实施变型方案中,相应的纵向槽的槽底部可以面平滑地构造,或者备选地构造有凸块(noppe)。这些凸块可以经由凸块高度从槽底部突出。凸块高度优选地可
以大小确定成小于槽深度。
21.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中,肋状外形的相应的纵向槽的槽底部可以具有如下摩擦系数,该摩擦系数大小确定成大于相应的纵向肋的摩擦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在负载情况下,在带束与槽底部之间出现增大的静摩擦,因此带束在负载情况下不在横向方向上进行移位。
附图说明
22.下面借助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23.其中:图1示出了处于使用位置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的截段,在其中安全带系在车辆乘员处;图2示出了可松开的带配件在图1中的剖切平面i-i中的视图;图3单独示出了带配件的侧视图;图4至图15分别示出了带配件的带束-行进面的不同实施变型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图1中示出了处于使用位置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在其中安全带5系在车辆乘员处。安全带5具有肩部带区段1和腰部带区段3,它们在带配件7处过渡到彼此中。为了清楚起见,驾驶员座椅以及车辆乘员未在图1中示出。肩部带区段1的同样未示出的上端部可以与例如布置在b柱中的未示出的牵引器连接。根据图1,腰部带区段3在车辆横向方向y上从未示出的外部连结点延伸到带配件7,该带配件以其插舌9插入到带扣11中。
25.带配件7由基础区段13以及插舌9组成。带配件7的基础区段13具有带环15,该带环具有带束-行进面17。在安全带5被系上时,该带束-行进面与引导通过带环15的带束滑动接触。
26.在图2中,带束-行进面17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在两侧分别在侧向倒圆的拐角区域19处过渡到与带束-行进面17相对而置的带环-边缘21中。
27.如从图1得悉的那样,在带环-边缘21处构造有移置体23。该移置体减小了带环15的间隙宽度。移置体23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在两侧分别经由带束-自由空间25与相应的倒圆的带束-拐角区域19间隔开。以这种方式,在带束-行进面17与移置体23之间提供了具有减小的通过横截面的狭缝状带束-引导间隙27(图2或图3),该带束-引导间隙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在两侧过渡到相应的横截面较大的带束-自由空间25中。在图3中,带束-自由空间25从带束-引导间隙朝向插舌9的方向提升了外形高度h。
28.如从图2进一步得悉的那样,带束-行进面17划分成构造在带配件-前侧处的前部的带束-出口29和构造在带配件-后侧处的后侧的带束-出口31。两个带束-出口29,31在倒圆的桥接面33处过渡到彼此中。
29.根据本发明,图3中的带束-行进面17具有表面轮廓35,该表面轮廓在负载情况下提供带环15中的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的带束-横向引导。借助于带束-行进面17的表面轮廓35,在负载情况下抵消作用于带束的横向负载分量fy(图1)。
30.下面借助图3描述表面轮廓35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变型方案:相应地,表面轮廓
33具有构造在带束-行进面17中的槽状外形,在其中在带束-行进面17中加工有总共四个纵向槽37。纵向槽37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经由三个纵向肋39彼此间隔开。在图3中,行进面宽度b介于46mm和50mm之间的范围内。纵向槽37中的每个具有槽底部41(图10b),其从带束-行进面17回撤了槽深度r。槽深度r优选为1.8mm,而肋宽度t为约3.0mm,并且槽宽度c可以介于11mm的范围内。
31.根据图3,由纵向槽37中断的带束-行进面17整体上凹形地构造,亦即具有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居中的轮廓底部43(图5),轮廓侧翼45(图5)在该轮廓底部处在两侧提升至行进面-边缘47。相应的带环-拐角区域19联接在行进面-边缘47处。在图2中,轮廓底部43相对于侧向的行进面-边缘47回撤了轮廓深度k(仅在图5中示出),该轮廓深度介于0.1和0.2mm之间的范围内。以这种方式,带束-引导间隙27的通过横截面在带配件-中心处最大,并且该通过横截面在两侧朝向相应的带环-自由空间25的方向减小。
32.下面借助图4至图15示出了构造在带束-行进面17中的表面轮廓35的另外的实施变型方案:相应地,在图4中,带束-行进面17的表面轮廓35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笔直地以及面平滑地构造,而没有附加的纵向肋。图5中示出了凹形的表面轮廓35,在其中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居中的轮廓底部43在两侧经由轮廓侧翼45提升到行进面-边缘47。轮廓底部43相对于行进面-边缘47回撤了轮廓深度k,该轮廓深度可以介于0.1mm和2mm之间。
33.图6中示出了凸形的表面轮廓35,其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具有居中的轮廓顶点49,轮廓侧翼51在该轮廓顶点处在两侧直至行进面-边缘47下降了顶点高度h。
34.在图7中,表面轮廓35具有构造在带束-行进面17中的波状外形,该波状外形在带束-横向方向上具有正弦状走向,在其中波谷从波峰回撤了幅度高度a。在图7中,幅度高度a为0.8mm。在图7中,波长w为6.9mm,从而在行进面-宽度b上产生总共六个波峰。
35.在图8中,波状外形的幅度高度a为1.0mm,而波长w为4.0mm。以这种方式,在行进面-宽度上在两个行进面-边缘47之间产生总共11个波峰。
36.在图9中,幅度高度为0.5mm,而波长w为2.0mm。以这种方式,在图9中在两个行进面-边缘47之间产生总共23个波峰。
37.在图10中,表面轮廓35具有构造在带束-行进面17中的槽状外形,在其中在带束-行进面17中加工有纵向槽37。这些纵向槽在带束-横向方向上经由纵向肋39彼此间隔开。每个纵向槽37具有从带束-行进面17回撤了槽深度r的槽底部41。侧面侧翼42从槽底部41提升,所述侧面侧翼在优选倒圆的过渡棱边44处过渡到带束-行进面17中。在图10中,槽深度r为1.0mm,而纵向肋宽度l为2.0mm。在图10中,槽宽度c为2.5mm。在图10中,在两个行进面-边缘47之间产生总共九个彼此间隔开的纵向肋39。
38.在图1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槽深度r为2.0mm,而纵向肋-宽度l为2.0mm。在图11中,槽宽度c为3.0mm。以这种方式,在两个行进面-边缘47之间产生总共七个彼此间隔开的纵向肋39。
39.在图12中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其中,槽深度r为1.8mm,而肋宽度t为3.0mm,并且槽宽度c为11.0mm。以这种方式,在两个行进面-边缘47之间产生总共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纵向肋39。
40.在图13中,带配件7由金属体53和塑料包封部55构成。带束-行进面同样配属有实现为肋结构的表面轮廓35。在图13中,纵向槽37的槽底部41分别由金属体53提供,以便降低
槽底部41的表面粗糙度。与此相对,纵向肋39由塑料材料制成,该塑料材料具有增大的表面粗糙度。
41.在图14中,表面轮廓35同样实现为槽结构,在其中在槽底部41中分别布置有凸块57。这些凸块从槽底部41突出了凸块高度n。在图14中,凸块高度n小于槽深度r。
42.在图15中,所示的肋结构的槽底部41由橡胶、生胶或弹性体提供,由此与带束-行进面17的摩擦系数相比,槽底部41具有增大的摩擦系数。以这种方式,在负载情况下,在带束和槽底部41之间提供增大的静摩擦,以便将带束保持就位。
43.附图标记列表1 肩部带区段3 腰部带区段5 带束7 带配件9 插舌11 带扣13 基础区段15 带环17 带束-行进面19 侧向的拐角区域21 带环-边缘23 移置体25 带环-自由空间27 狭窄的带束-引导间隙29 前部的带束-出口31 后部的带束-出口33 桥接面35 表面轮廓37 纵向槽39 纵向肋41 槽底部42 侧面侧翼43 轮廓底部44 倒圆的过渡棱边45 轮廓侧翼47 行进面-边缘49 轮廓顶点51 轮廓侧翼53 金属体55 塑料包封部57 凸块
s 间隙宽度b 行进面-宽度r 槽深度l 肋宽度t 肋宽度k 轮廓深度h 顶点高度a 幅度高度w 波长c 槽宽度n 凸块高度f
y 横向负载分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