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电体、接线端子及接线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2:57: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体、接线端子及接线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导电体、弹性夹紧件和操控按钮,壳体由多个片状部件拼接而成,导电体具有导电体本体以及相对该导电体本体向上翘起的折弯部,折弯部固定在壳体的内侧壁上,弹性夹紧件位于壳体内,且导电体与弹性夹紧件相互配合以使得该导电体本体给弹性夹紧件一定的支撑力,操控按钮能向下顶压弹性夹紧件至打开状态,以方便接线或者取线。也就是说,需要接线时,通过操作使该操控按钮顶压弹性夹紧件,以使得弹性夹紧件改变为打开状态,再把待接入的导线经该弹性夹紧件后与导电体做电性连接,弹性夹紧件则夹持住导线的接入端。
3.不过,现有接线端子内使用的导电体结构存在不足:在操控按钮顶压弹性夹紧件,以使得弹性夹紧件改变为打开状态时,受顶压力的弹性夹紧件会顶压导电体的导电体本体,使得该导电体本体受力后发生弯曲或者扭曲等变形,给外部导线与导电体之间的电性连接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接线端子的接线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自身承受力,避免因弹性夹紧件的顶压而产生轻易变形的导电体。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导电体的接线端子。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接线端子的接线端子组件。
7.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一个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导电体,配合装配到端子壳体内,包括:
8.导电体本体;
9.电性连接配合部,形成于导电体本体的第一端;
10.折弯部,形成于导电体本体的第二端且相对该导电体本体向上翘起;
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导电体本体且朝着该导电体本体下方弯折而成以能固定在端子壳体内的支撑臂。
12.改进地,在所述导电体中,所述导电体本体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所述的支撑臂。
13.可选择地,在所述导电体中,所述电性连接配合部为配合夹持外侧电性插接件的电性夹持部;或者,所述电性连接配合部为配合外侧电性夹持部夹持的电性插接件。
14.再改进,在所述导电体中,所述导电体本体相对所述支撑臂倾斜设置。
15.进一步地,在所述导电体中,所述导电体本体包括:
16.倾斜段,具有高位端和低位端,靠近该高位端的位置形成有所述的支撑臂,靠近低位端的位置形成有所述的电性连接配合部;
17.衔接段,位于倾斜段与折弯部之间,该衔接段的第一端衔接所述折弯部,该衔接段的第二端衔接倾斜段的高位端;其中,所述折弯部自该衔接段的第一端向上翘起。
18.改进地,在所述导电体中,所述支撑臂的末端为具有倾斜面的楔形状。
19.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二个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接线端子,包括内部具有安装空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安装空间内设有任一项所述的导电体。
20.进一步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壳体的安装空间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配合所述支撑臂装入以实现固定的装配槽。
21.再进一步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装配槽具有配合支撑臂移入至该装配槽内的前开口。
22.再改进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壳体的安装空间内具有:
23.第一侧壁,形成于该壳体的内侧壁且朝着该内侧壁外侧延伸,该第一侧壁的第一端边位于壳体的内侧壁上;
24.第二侧壁,与该壳体的内侧壁相对设置,且该第二侧壁第一端边与第一侧壁的第二端边连接;
25.其中,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该壳体的内侧壁形成所述的装配槽。
26.进一步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第二侧壁上形成有自其上端边朝着第二端边倾斜而成的切边。
27.再改进,在该实用新型中,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
28.弹性夹紧件,位于壳体的内部安装空间且与导电体相互装配在一起,弹性夹紧件与导电体装配后形成弹性夹持口;
29.操控按钮,与壳体卡接配合且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并能作用在弹性夹紧件上驱动弹性夹持口打开。
30.进一步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操控按钮具有:
31.按钮本体;
32.转动端,形成于按钮本体的一端且该转动端上形成有转动部;
33.所述壳体上形成有:
34.第一竖向槽,配合操控按钮的转动端卡入;
35.第二竖向槽,位于第一竖向槽的一侧且配合操控按钮的转动部卡入后移动;
36.转动配合部,与第二竖向槽的末端衔接配合以使转动端的转动部经第二竖向槽的末端移入至该转动配合部处移动。
37.进一步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转动配合部为一轨道结构。
38.改进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壳体包括:
39.第一壳体,形成有所述的第一竖向槽、第二竖向槽和转动配合部,所述按钮本体设置在该第一壳体上;
40.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互装配,以形成容置腔;
41.其中,所述导电体和弹性夹紧件位于该容置腔内。
42.再改进地,在所述接线端子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一体式注塑结构。
43.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三个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
4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45.首先,在该实用新型的导电体中,通过令导电体本体上形成有朝着该导电体本体下方弯折而成以能固定在端子壳体内的支撑臂,这样,一旦导电体通过其支撑臂固定到接线端子的壳体内后,该支撑臂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以承受弹性夹紧件对导电体的导电体本体的顶压,避免导电体因弹性夹紧件的顶压而产生轻易变形;
46.其次,在接线端子采用了该实用新型中的导电体后,由于导电体不会因弹性夹紧件的顶压而产生轻易变形,这样就增强了接入到接线端子壳体内的外部导线与导电体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性,确保了接线端子的接线性能;
47.最后,通过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一体式注塑方式形成接线端子的壳体,不仅可以确保所形成接线端子壳体的外表面的美观,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壳体内的相对侧壁之间的间距,并且还可以提高接线端子的生产效率。由于整个壳体是一体注塑成型,不需要拼接组装,节约了成本,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控制间接的精度,提高接线端子壳体内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4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导电体结构示意图;
49.图2为图1所示导电体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5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51.图4为图3所示接线端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2.图5为图3所示接线端子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53.图6为图5所示第一壳体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54.图7为图3所示接线端子(去掉一个操控按钮后)的剖视图;
5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导电体结构示意图;
56.图9为图8所示导电体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5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1为图10所示接线端子(去掉一个操控按钮后)的剖视图;
5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接线端子组件的剖视图;
60.图13为图12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61.图14为图12所示接线端子组件的各接线端子有操控按钮转动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63.实施例一
64.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配合装配到端子壳体内的导电体。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导电体1包括导电体本体11和电性连接配合部12,导电体本体11上形成有朝着该导电体本体11下方弯折而成以能固定在端子壳体内的支撑臂11a,导电体本体11相对支撑臂11a倾斜设置;电性连接配合部12形成于导电体本体11的第一端,该导电体本体11的第二端
形成有折弯部13,该折弯部13相对该导电体本体11向上翘起。其中,在导电体本体11的左侧和右侧均分别形成有支撑臂11a。如此,可以确保导电体通过其两个支撑臂固定在端子壳体内时的稳定性。各支撑臂11a的长度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其中,导电体通过其支撑臂固定到接线端子的壳体内后,该支撑臂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以承受弹性夹紧件对导电体的导电体本体的顶压,避免导电体因弹性夹紧件的顶压而产生轻易变形。
65.其中,在该实施例中,电性连接配合部12为配合夹持外侧电性插接件的电性夹持部。例如,电性连接配合部12上形成有夹持口120,该夹持口120可以是由两个形成于导电体本体11的延伸部121所形成。
66.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电体本体11包括倾斜段111和衔接段112,倾斜段111具有高位端和低位端,靠近该高位端的位置形成上述的支撑臂11a,靠近低位端的位置形成有电性连接配合部12;衔接段112位于倾斜段111与折弯部13之间,该衔接段112的第一端衔接折弯部13,该衔接段112的第二端衔接倾斜段111的高位端;其中,折弯部13自该衔接段112的第一端向上翘起。
67.为了方便将支撑臂固定在端子壳体内,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臂11a的末端为具有倾斜面110的楔形状。如此,通过在端子壳体内形成有配合支撑臂11a装入的装配槽时,该支撑臂11a的楔形状末端就可以更为顺利地装入到装配槽,以进一步把整个支撑臂11a的末端固定在该装配槽内。
68.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有上述导电体1的接线端子。该参见图3~7所示,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弹性夹紧件3和操控按钮4,壳体的内部具有安装空间,导电体1安装在该安装空间内,具体为导电体1通过其支撑臂11a装配在该壳体的安装空间内。其中:
69.壳体包括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通过卡扣方式相互组装在一起,以形成容置腔c,容置腔c即为上述的安装空间;第一壳体20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竖向槽23、第二竖向槽24和转动配合部25,第一壳体201的前端形成有连通容置腔c的接线孔200,第一壳体201的后端形成有装配口,第二竖向槽24的末端与转动配合部25衔接配合,转动配合部25为一个轨道结构;
70.弹性夹紧件3位于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组装后所形成的壳体内,弹性夹紧件3可以采用笼式弹簧,导电体1与弹性夹紧件3装配后位于容置腔c内,弹性夹紧件3与导电体1装配后形成弹性夹持口;
71.参见图4~7所示,操控按钮4具有按钮本体41和转动端42,转动端42形成于按钮本体41的一端且该转动端42上形成有转动部42a,按钮4的转动端42配合卡入到第一竖向槽23内以使其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并能作用在弹性夹紧件3上驱动弹性夹持口打开,操控按钮4的转动部42a配合卡入到第二竖向槽24内以能沿该第二竖向槽24移动至转动配合部25处移动。
72.为了配合转动部以实现转动端的转动需要,参见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卡扣部,第一卡扣部即为上述的转动配合部25,第二壳体202上形成有与该第一卡扣部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部203,第二卡扣部203形成有弧段203a。其中,在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卡扣配合后,该弧段203a与第一卡扣部形成配合转动部移动的轨道。例如,形成的该轨道可以是一个半圆形弧段。随着转动部42a在该轨道内的来回移动,按钮4的转动端42也转动至顶压至弹性夹紧件3改变为打开状态或者关闭状态。
73.参见图5~7所示,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组装后所形成的壳体内侧具有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第一侧壁21形成于该壳体的内侧壁20且朝着该内侧壁20外侧延伸,该第一侧壁21的第一端边位于壳体的内侧壁上20;第二侧壁22与该壳体的内侧壁20相对设置,且该第二侧壁20第一端边与第一侧壁21的第二端边连接。其中,该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以及该壳体的内侧壁20形成配合支撑臂11a装入以实现固定的装配槽2a。其中,该装配槽2a具有配合支撑臂11a移入至该装配槽内的前开口2b。
74.另外,参见图6所示,根据实际需要,该实施例的第二侧壁22上形成有自其上端边朝着第二端边倾斜而成的切边221。
75.为了方便将该接线端子与其他外部结构配合,在该实施例中,壳体的外侧形成有带穿孔2012的固定配合部2011。例如,固定配合部2011形成于第一壳体201的外侧壁上。
76.考虑到用户在操控接线端子时的操作感,在该实施例中,在位于第一壳体201上且形成第一竖向槽23的侧壁上形成有对操控按钮的转动端42的转动行程做出止挡提示的凸点201a。这样,一旦操控按钮的转动端42转动到一定角度后,届时转动端42与凸点201a相碰撞,凸点201a阻住转动端42继续沿原方向转动,并且在两者相碰时发出“哒”的声音。如此,通过该“哒”的碰撞声,用户就可以知道操控按钮已经转动到位。
77.在将该实施例的导电体1、弹性夹紧件3和操控按钮4分别装配到接线端子的壳体内,使得该导电体1的支撑臂11a固定到装配槽2a内后,一旦使得操控按钮4转动并且顶压到弹性夹紧件3时,由于支撑臂11a的支撑作用,其会给导电体本体11支撑力,这样,即便导电体本体11受到了弹性夹紧件3的顶压力,该导电体本体11也会因支撑臂11a的支撑而避免轻易发生弯曲或者扭曲等变形,从而增强了接入的外部导线与导电体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性,确保了接线端子的接线性能。
78.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以令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以一体式注塑的方式形成接线端子的壳体。如此,不仅可以确保所形成接线端子壳体的外表面的美观,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壳体内的相对侧壁之间的间距,并且还可以提高接线端子的生产效率。由于整个壳体是一体注塑成型,不需要拼接组装,节约了成本,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控制间接的精度,提高接线端子壳体内空间的利用率。
79.该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接线端子的组装方法。具体地,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s4:
80.步骤s1,提供导电体1、弹性夹紧件3、操控按钮4和壳体;
81.步骤s2,将导电体1装配到壳体内且使得导电体1的支撑臂11a固定在壳体内;
82.步骤s3,将弹性夹紧件3装配到壳体内且使得弹性夹紧件3与导电体1相互组装在一起;
83.步骤s4,将操控按钮4卡入到壳体上,以使得该操控按钮4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
84.通过上述的组装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接线端子接线性能的稳定,而且还可以提高接线端子的组装效率。
85.实施例二
86.本实施例二提供另外一种配合装配到端子壳体内的导电体。参见图8和图9所示,与实施例一中导电体结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电体1的电性连接配合部12为配合外侧电性夹持部夹持的电性插接件。即,该电性连接配合部12可以被外侧的其他电性夹持部夹持住。
当然,该外侧的其他电性夹持部可以为实施例一中的电性连接配合部形式。
87.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有上述导电体1的接线端子。该参见图10和11所示,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有壳体、弹性夹紧件3和操控按钮4,导电体1通过其支撑臂11a装配在该壳体内。具体结构情况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接线端子结构说明。
88.该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接线端子的组装方法。具体组装方式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中接线端子的组装方法。
89.实施例三
90.本实施例三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其中,该接线端子组件具有实施例一中的接线端子或者/和实施例二中的接线端子。
91.具体地,参见图12~图14所示,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组件具有实施例一中的接线端子(称之为第一接线端子)和实施例二中的接线端子(称之为第二接线端子)。通过将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组装后,使得第一接线端子的电性连接配合部夹持住第二接线端子的性连接配合部,实现两个接线端子之间的电性连接。
92.该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接线端子组件的组装方法。具体地,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组件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3.按照步骤s1~s4的方式组装上述的第一接线端子;
94.按照步骤s1~s4的方式组装上述的第二接线端子;
95.以及,将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组装在一起。
96.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