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2022-12-22 09:12: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在现有的停车场中,越来越多的充电桩被使用,现有的充电桩上的充电枪,其与充电桩之间往往连接有充电线,为便于充电线对不同位置的车辆进行充电,充电线的长度往往较长。
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充电线经常无规则地堆放,并不美观,且充电线掉落在地面上易造成充电线的磨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克服了上述充电枪上的充电线无规则堆放,不美观,且易磨损损坏等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以及连通所述安装槽的第一开口;挂线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挂线组件包括第一挂线杆,所述第一挂线杆可沿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往所述第一开口方向滑动;其中,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可供外部线绳挂载,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载杆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安装槽内。
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挂线组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挂线杆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挂线杆位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第一挂线杆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挂线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块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块可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滑动。
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挂线杆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拉动部,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拉动部与所述壳体间隔形成第一挂线槽,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拉动部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拉动部背离所述滑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周缘平齐。
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动部上设置有第一拉动孔。
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安装槽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挂线组件包括第二挂线杆,所述第二挂线杆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二挂线杆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二挂线杆可沿所述滑槽的槽壁朝所
述第二开口方向滑动,在所述第二挂线杆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挂线杆可供外部线绳挂载,在所述第二挂线杆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挂线杆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安装槽内。
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挂线杆上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块插接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块可在所述第三限位槽内滑动。
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四限位槽,所述第四限位槽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第四限位槽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挂线杆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拉动部,在所述第二挂线杆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拉动部与所述壳体间隔形成第二挂线槽,在所述第二挂线杆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拉动部收容于所述第四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二拉动部背离所述滑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周缘平齐。
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拉动部上设置有第二拉动孔。
14.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壳体设置有收容腔;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有壳体和挂线组件。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槽以及连通所述安装槽的第一开口,所述挂线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挂线组件包括第一挂线杆,所述第一挂线杆可沿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往所述第一开口方向滑动,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可供外部线绳挂载,在所述第一挂线杆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安装槽内,用户在需要对充电线挂载时,只需将所述第一挂线杆从所述安装槽内拉出,并充电线挂载至所述第一挂线杆上,从而避免充电线无规则地堆放,以及减少充电线掉落至地面上造成充电线的磨损,在不需要对充电线进行挂载时,用户只需将所述第一挂线杆推进所述壳体上的安装槽内,从而保证充电桩外观整体协调和美观,同时,且可减少整个充电桩的包装体积。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整体结构局部剖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整体结构又一局部剖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挂线组件的一状态示意图;
20.图4是图3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5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2.图6是图2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挂线组件的又一状态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整体结构局部剖视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桩的挂线组件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7.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9.请参阅图1和图2,充电桩1000包括壳体10、挂线组件20、充电组件30、充电线40和充电枪50。所述挂载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充电组件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充电枪50挂载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充电线40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枪50连接,所述充电线40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组件30连接。以下对所述壳体10、挂线组件20、充电组件30、充电线40以及充电枪50作具体说明。
30.对于上述壳体10,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0设置有收容腔10a,所述收容腔10a可用于收容所述充电组件30。所述壳体10包括多个侧板101、顶板102和底板103,所述多个侧板101依次连接,所述顶板102和所述底板103分别连接于所述多个侧板101的两侧,所述多个侧板101、顶板102以及所述底板103围合形成上述收容腔10a。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安装槽10b以及连通所述安装槽10b的第一开口104,所述安装槽10b用于安装所述挂线组件20。可选的,所述安装槽10b位于上述多个侧板101中的一个。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安装槽10b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于所述顶板102。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安装槽10b的第二开口105,所述第二开口105与所述第一开口10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开口104和所述第二开口105可便于所述挂线组件20伸出所述壳体10,便于挂载所述充电线40。
33.对于上述挂线组件20,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挂线组件2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0b,所述挂线组件20可用于挂载充电线40。所述挂线组件20包括固定座201、第一挂线杆202和第二挂线杆203,所述固定座201与所述壳体10固定,所述第一挂线杆202与所述固定座201连接,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01滑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沿所述安装槽10b的槽壁往所述第一开口104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与所述固定座201连接,所述第二挂线杆203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01滑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可沿所述安装槽10b的槽壁往所述第二开口105方向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座201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铆接等固定方式。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01上设置有滑槽2011,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和第二
挂线杆203位于所述滑槽2011内,且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在所述滑槽2011内滑动,所述滑槽2011可便于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在直线方向上朝所述第一开口104方向滑动,以及便于所述第二挂线杆203在直线方向上朝所述第二开口105方向滑动。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供所述充电线40挂载,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收纳与所述壳体10的安装槽10b内。同样的,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挂线杆203可供外部线绳挂载,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安装槽10b内。
3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指的是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或第二挂线杆203至少部分从所述第一开口104或第二开口105滑出的状态,其具体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所述第二预设位置指的是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或第二挂线杆203不需要挂载充电线40收纳于所述安装槽10b内的状态。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线杆20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021,所述第一限位槽2021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出所述滑槽2011。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所述固定座20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012,所述第一限位块2012设于所述滑槽2011内,所述第一限位块2012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04处,所述第一限位块2012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021内,所述第一限位块2012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挂线杆202的滑动,以避免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完全滑出所述滑槽2011内。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线杆202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0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拉动部2022,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可便于用户拉动或推动,从而便于将所述第一挂线杆202从所述滑槽2011内拉出或推进。可选的,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上设置有第一拉动孔20221,用户的手指可穿过所述第一拉动孔20221,更便于对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施加外界力。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图9,所述固定座20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2013,所述第二限位槽2013与所述滑槽2011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槽2013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04处,所述第二限位槽2013可用于收容上述第一拉动部2022,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与所述壳体10间隔形成第一挂线槽202a,所述充电线40可挂载在所述第一挂线槽202a内,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2013内,且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背离所述滑槽2011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0的周缘平齐,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拉动部2022裸露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减少对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的占用,更显美观。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挂线杆203上设置有第三限位槽2031,所述第三限位槽2031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滑出所述滑槽2011。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0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014,所述第二限位块2014设于所述滑槽2011内,所述第二限位块2014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105处,所述第二限位块2014插接于所述第三限位槽2031内,所述第二限位块2014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挂线杆203的滑动,以避免所述第二挂线杆203完全滑出所述滑槽2011内。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挂线杆203靠近所述第二开口1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拉动部2032,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可便于用户拉动或推动,从而便于将所述第二挂线杆203从所述滑槽2011内拉出或推进。可选的,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上设置有第二拉动孔20321,用
户的手指可穿过所述第二拉动孔20321,更便于对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施加外界力。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01上设置有第四限位槽2015,所述第四限位槽2015与所述滑槽2011连通,所述第四限位槽2015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105处,所述第四限位槽2015可用于收容上述第二拉动部2032,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与所述壳体10间隔形成第二挂线槽203a,所述充电线40可挂载在所述第二挂线槽内,在所述第二挂线杆203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收容于所述第四限位槽2015内,且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背离所述滑槽2011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0的周缘平齐,从而避免所述第二拉动部2032裸露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减少对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的占用,更显美观。
44.对于上述充电组件30、充电线40和充电枪50,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线40的一端与所述充电组件30连接,所述充电线40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枪50连接,所述充电组件3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0a内,所述充电枪50可挂载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充电组件30可实现所述充电枪50对车辆或其他需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壳体10和挂线组件20。其中,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安装槽10b以及连通所述安装槽10b的第一开口104,所述挂线组件20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0b,所述挂线组件20包括第一挂线杆202,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沿所述安装槽10b的槽壁往所述第一开口104方向滑动,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202可供外部线绳挂载,在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收纳于所述壳体10的安装槽10b内,用户在需要对充电线40挂载时,只需将所述第一挂线杆202从所述安装槽10b内拉出,并充电线40挂载至所述第一挂线杆202上,从而避免充电线40无规则地堆放,以及减少充电线40掉落至地面上造成充电线40的磨损,在不需要对充电线40进行挂载时,用户只需将所述第一挂线杆202推进所述壳体10上的安装槽10b内,从而保证充电桩外观整体协调和美观,同时,且可减少整个充电桩的包装体积。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