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08:28: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羽绒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


背景技术:

2.被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的床上用品,被子的种类多种多样,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被子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被子的质量好坏与功能性会直接影响人们睡眠质量,因此,好的被子不仅要求外观漂亮,更要求被子能够给身体提供一个适宜睡眠的良好的微环境。
3.羽绒被是人们常用的保暖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盈,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羽绒被重量较轻,与人的身体贴合不紧密,羽绒被会与人体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空隙,导致了透风、漏风现象,降低了羽绒被的保暖度,保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式分区锁温防踢羽绒被,其根据人体的结构进行分区,并填充不同重量的羽绒,以达到锁温防风的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其包括:被体,所述被体包括面料和填充在面料内的羽绒,所述被体还包括若干绗缝线或若干立衬,若干所述绗缝线或若干所述立衬将所述被体分为若干锁绒格子,主体区由位于所述被体中部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组成,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由位于所述主体区两侧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组成,肩部锁温区由位于所述主体区与所述被体被头之间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组成,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由位于所述肩部锁温区两侧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组成,脚部锁温区由位于所述被体被尾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组成。
6.其中,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所述肩部锁温区、所述脚部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所述主体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小于所述肩部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
7.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脚部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
8.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或等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
9.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或等于所述主体区的羽绒平均填充量。
10.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主体区由若干正方形的所述锁温格子组成,所述主体区的一端与所述肩部锁温区连接,所述主体区的另一端与所述脚部锁温区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所述肩部锁温区与所述主体区连接一侧的底边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被体被头一侧的
底边的长度。
1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与所述主体区连接一侧的底边的长度为位于所述被体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的2倍。
13.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肩部锁温区的两侧,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底边与所述被体的被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三角形的顶点位于所述主体区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之间的分割绗缝线上,所述分割绗缝线延伸至与所述被体的被头相交,从而将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分成两个具有共同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14.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包括第一锁温格子和第二锁温格子,所述第一锁温格子分别与所述第二锁温格子和所述肩部锁温区连接,所述第二锁温格子分别与所述第一锁温格子和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连接,所述第二锁温格子的面积大于第一锁温格子的面积,并且所述第二锁温格子位于所述被体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锁温格子位于所述被体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的2倍。
15.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区的两侧,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的一端位于所述被体被头处,其另一端与所述脚部锁温区连接,每个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由若干对称设置的四边形的所述锁温格子和若干三角形的所述锁温格子组成。
16.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面料包括第一面料、第二面料和立边,所述第一面料与所述第二面料的边缘分别与所述立边的上下两端连接。
17.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第一面料和/或所述第二面料为纯棉面料、涤棉面料或全涤面料。
18.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立边的高度为1~10cm。
19.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被体中填充的羽绒包括灰鸭绒、白鸭绒、灰鹅绒、白鹅绒中的一种或多种。
20.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将所述被体分成了主体区、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肩部锁温区、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和脚部锁温区,并且在各个分区内填充不同重量的羽绒,上述分区能够组成立体舱式结构,能够锁住更多静止空气,从而提高羽绒被的保暖效果,肩部锁温区和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更加贴合人体的肩颈部位,提高所述被体对肩颈部位的保暖效果,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和脚部锁温区能够有效防止透风,提高羽绒被的保暖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23.元件标号说明:
24.100
ꢀꢀꢀꢀꢀꢀꢀꢀꢀꢀꢀꢀꢀꢀꢀ
被体
25.110
ꢀꢀꢀꢀꢀꢀꢀꢀꢀꢀꢀꢀꢀꢀꢀ
锁绒格子
26.120
ꢀꢀꢀꢀꢀꢀꢀꢀꢀꢀꢀꢀꢀꢀꢀ
主体区
27.130
ꢀꢀꢀꢀꢀꢀꢀꢀꢀꢀꢀꢀꢀꢀꢀ
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
28.140
ꢀꢀꢀꢀꢀꢀꢀꢀꢀꢀꢀꢀꢀꢀꢀ
肩部锁温区
29.150
ꢀꢀꢀꢀꢀꢀꢀꢀꢀꢀꢀꢀꢀꢀꢀ
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
30.151
ꢀꢀꢀꢀꢀꢀꢀꢀꢀꢀꢀꢀꢀꢀꢀ
第一锁绒格子
31.152
ꢀꢀꢀꢀꢀꢀꢀꢀꢀꢀꢀꢀꢀꢀꢀ
第二锁绒格子
32.160
ꢀꢀꢀꢀꢀꢀꢀꢀꢀꢀꢀꢀꢀꢀꢀ
脚部锁温区
33.200
ꢀꢀꢀꢀꢀꢀꢀꢀꢀꢀꢀꢀꢀꢀꢀ
第一面料
34.300
ꢀꢀꢀꢀꢀꢀꢀꢀꢀꢀꢀꢀꢀꢀꢀ
立边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36.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实用新型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及本实用新型的记载,还可以使用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法、设备、材料相似或等同的现有技术的任何方法、设备和材料来实现本实用新型。
37.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3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其包括:被体100,所述被体100包括面料和填充在面料内的羽绒,所述被体100还包括若干绗缝线或若干立衬,若干所述绗缝线或若干所述立衬将所述被体100分为若干锁绒格子110。
39.请参照图2中虚线隔开的区域,位于所述被体100中部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110组成了主体区120,位于所述主体区120两侧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110组成了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位于所述主体区120与所述被体100被头之间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110组成了肩部锁温区140,位于所述肩部锁温区140两侧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110组成了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位于所述被体100被尾的若干所述锁绒格子110组成了脚部锁温区160。
40.其中,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所述肩部锁温区140、所述脚部锁温区16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所述主体区12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小于所述肩部锁温区14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羽绒平均填充量为单位体积内填充羽绒的质量。
41.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将所述被体100分成了主体区120、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肩部锁温区140、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和脚部锁温区160,并且在各个分区内填充不同重量的羽绒,使得上述分区能够组成立体舱式结构,能够锁住更多静止空气,从而提高羽绒被的保暖效果,肩部锁温区140和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更加贴合人体的肩颈部
位,提高所述被体100对肩颈部位的保暖效果,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和脚部锁温区160能够有效防止透风,提高羽绒被的保暖效果。
4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脚部锁温区16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由于睡眠过程中,人的脚部移动较多,使所述脚部锁温区16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最大,可以避免被尾产生漏风,从而提高所述被体100对脚部的保暖效果。
43.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14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或等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所述肩部锁温区140能够有效覆盖人体的肩颈部位,使所述肩部锁温区140具有较大的羽绒填充量可以提高所述被体100对人体肩颈部位的贴合性,从而提高保暖效果。
44.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大于或等于所述主体区120的羽绒平均填充量。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能够进行折叠,可以使所述被体100更加贴合人体的肩颈部位,从而提高保暖效果。
45.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主体区120由若干正方形的所述锁温格子110组成,所述主体区120的一端与所述肩部锁温区140连接,所述主体区120的另一端与所述脚部锁温区160连接。所述主体区120用于直接覆盖人体的躯干部位。
46.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140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所述肩部锁温区140与所述主体区120连接一侧的底边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被体100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如此设置的所述肩部锁温区140与人体的肩颈部位相仿,能够更加有效的覆盖人体的肩颈部位。
47.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锁温区140由若干等腰梯形的所述锁温格子110组成,所述肩部锁温区140与所述主体区120连接一侧的底边的长度为位于所述被体100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的2倍。
48.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肩部锁温区140的两侧,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的整体形状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底边与所述被体的被头(即所述被体100朝向人体头部的一侧)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三角形的顶点位于所述主体区120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之间的分割绗缝线上,所述主体区120与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之间的分割绗缝线朝所述被体100的被头处延伸并与被头所在直线相交,从而将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分成两个具有共同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每个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所述锁温格子110组成,即第一锁温格子151和第二锁温格子152。如此设计的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更容易折叠,通过所述肩部锁温区140与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的配合,所述被体100的被头处能够更加贴合人体肩颈部的曲线,包裹住人体的肩颈部位,使得密封性更好,防止透风,增强保暖效果。
49.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肩部舱式缓冲锁温区150包括第一锁温格子151和第二锁温格子152,所述第一锁温格子151分别与所述第二锁温格子152和所述肩部锁温区140连接,所述第二锁温格子152分别与所述第一锁温格子151和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连接,所述第二锁温格子152的面积大于第一锁温
格子151的面积,并且所述第二锁温格子152位于所述被体100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锁温格子151位于所述被体100被头一侧的底边的长度的2倍。所述第一锁温格子151和所述第二锁温格子152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绗缝进行折叠,从而形成舱式结构,包裹住人体的肩颈部位,防止漏风,增强保暖效果。
50.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区120的两侧,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的一端位于所述被体110被头处,其另一端与所述脚部锁温区160连接,每个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由若干对称设置的四边形的所述锁温格子110和若干三角形的所述锁温格子110组成。如此设计的所述侧边舱式缓冲锁温区130能够与所述主体区120构成立体舱式结构,并且能够防止侧边产生漏风,提高保暖效果。
51.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舱式分区锁温羽绒被一示例中,所述面料包括第一面料200、第二面料和立边300,所述第一面料200与所述第二面料的边缘分别与所述立边300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面料200和/或所述第二面料为纯棉面料、涤棉面料或全涤面料。所述立边300的高度为1~10cm。所述被体100中填充的羽绒包括灰鸭绒、白鸭绒、灰鹅绒、白鹅绒中的一种或多种。
52.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